书城社科政府记者招待会:历史、功能与问答策略
22231600000020

第20章 媒体记者的提问艺术(4)

第二节切中关键:提有分量的具体问题

一、微观入手,以小见大。

(一)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切入,尽量避免泛泛而问。

在2005年3月14日,******总理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美国彭博新闻社记者问******:“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是您最大的愿望,可是有专家说,除非加强农民土地使用权或者还给农民土地产权,’三农‘问题可能很难得到解决。您认为把土地产权还给农民是可能的吗?” ******回答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是从解决农民对土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开始的。农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我们在改革开始的时候就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说,农民拥有对土地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此后土地承包期不断延长。现在我可以直接回答你,农民对土地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将长期不变,也就是永远不变。”此例中,美国记者的提问涉及到“三农”问题,这是个涉及面很广的宏观问题,但记者只抓取了其中的一个点,即土地产权的问题,也就得到了******具体、实在与准确的回答。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例子,提出的问题以新闻价值为衡量标准,从微观角度出发,没有空话、套话、虚话和废话,使重大新闻事实或社会生活实情细节化或具体化,从而加深公众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引导和启发他们进行深入思考。

(二)把重大事实与对方个人实际联系,使之具备细节落脚点。

2003年3月18日,在******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美国CNN记者问道:“在开场白中您谈到您的孩提时代是在战乱当中度过的。在您二十几岁的时候,您也经历过’**********‘。您能否谈一下’**********‘的这段经历对于您对中国国内问题、国际问题的看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特别是关于伊拉克问题,您的这段孩提时代的战争经历是否使您成为一个反战的积极分子?对于一触即发的伊拉克战争,您是支持还是反对?”******回答说:“新中国成立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她走过辉煌的道路,也曾出现过严重的曲折。’**********‘就是个曲折。我始终相信,社会主义是大海,大海是不会枯竭的,大海可以容纳百川。只有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才能巩固和完善。这个时间会很长,需要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关于伊拉克问题,中国是有原则的,中国的立场是根据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以及从中国的根本利益出发的。中国主张伊拉克要彻底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同时,伊拉克问题应通过政治方式加以解决,避免战争给中东地区和世界带来影响。”这是记者招待会上的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当时******破例多给在场记者的一个提问机会。如何把握好最后一个机会,取得良好的提问效果,令对方愿意回答并详细回答,使准备离场的同行们产生兴趣,同时让关注记者招待会的受众在视听疲惫的情况下认真倾听,实在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美国记者抓住了当时的重大新闻事实“伊拉克战争”,并与******个人的经历联系起来,要求******谈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特别是其个人经历对这些看法的影响,使这一问题具备了细节的落脚点,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提问。

2004年3月14日,在******总理记者招待会上,美国CNN记者问道:“您上一次访问美国期间,布什总统明确表示,海峡两岸任何一方都不应该采取单边的行动,改变台海现状,他也明确表示反对台湾将于下个星期举行的所谓’公投‘,这个政策跟美国政府以往的政策稍有不同,您到底做了什么,让美国改变政策?您拿什么’吓唬‘了美国呢?为什么您认为美国方面,或者是其他的外国,在台湾问题上明确阐述立场,对中国来说是重要的?是不是您认为,他们明确阐明了立场,就会影响台湾将于下个星期举行的’选举‘和’公投‘的结果呢?”******回答说:“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最终要靠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一个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不容分割的。中国对台湾拥有的主权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已经有明确的规定,也为国际社会所公认。台湾当局的某些人,假借民主搞旨在’****‘的’公投‘,实际上是破坏世界公认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也威胁台海地区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世界上一切负责任的国家理所当然的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在这里,我非常赞赏布什先生在去年12月9日公开表明的立场,我也赞赏世界各国公开表明的严正态度。我没有用什么力量’吓唬‘布什先生。但是我觉得美国和世界各国公开表明一个中国的立场,有利于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此我希望美国和其他国家都能够恪守他们对一个中国的诺言,为保持台海地区的稳定,促进中国的和平统一做出应有的贡献。”此例中,提问的核心是关于台湾“公投”问题。这是一个涉及中国国家统一的重大问题,也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大多数情况下,记者通常会这样提问:“中国对美国反对台湾公投有什么评价或看法?”这类提问显得大而空、宽泛而抽象,很能激发对方作具体、深度的思考,带来多是中国在台湾“公投”问题上政策的重申,自然挖不到真正有价值的独家新闻;而美国记者则抓住细节提问,如“您在访美的时候对布什总统说了些什么”、“您到底做了什么”、“您拿什么吓唬了美国”等。这样,把重大新闻与******的个人经历和情感因素等联系起来,吸引了同行和公众的注意,并促使对方的回答更加具体、生动而有效。

(三)多提“最”字问题,把问题落到实处。

2003年3月18日,在******记者招待会上,香港凤凰卫视记者问道:“熟悉您的人都说您是一个重视事实,也非常注重数据的人。麻烦您告诉我们,在目前中国国情当中,有哪些数据您认为是可喜的?有哪些数据是最忧心、牵挂和关注的?另外,五年后的中国您期望是什么样的中国?”******回答说:“瑞士前驻中国大使曾经说过我的脑子像computer(电脑),我的脑子里确实装了许多数字。这些数字有使我高兴的,也有使我忧虑的。譬如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GDP的增长速度年均在9%以上;中国近5年尽管受到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GDP的增长年均在7.7%,去年达到8%。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3000亿美元等等,这些是使我高兴的。但是,有些数字恐怕连记者也不完全清楚,比如中国的劳动力有7亿4千万,而欧美所有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只有4亿3千万。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口大约1400万;进城的农民工一般保持在1亿2千万。中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中国13亿人口有9亿农民,目前没有摆脱贫困的3000万左右,这是按每年人均收入625元的标准计算的。大家知道,这个标准是低水平的,如果标准再增加200元,农村贫困人口就是9000万。中国东西部差距很大,大家恐怕只是从概念上了解。我想说一个数字,中国沿海五六个省市GDP超过全国GDP总值的50%。这几个数字,已经点出了三个问题:农村问题,就业和贫困人口的问题,东西部地区差距问题。因此,当好中国的总理不容易。如果要我说现在的心情,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有千钧重。我非常希望跟大家交流意见,因此,破例再给一个提问的机会。”此例中,这一提问之中有醒目的“最”字,如“有哪些数据您认为是可喜的?有哪些数据是最忧心、牵挂和关注的”,同时首先说明******是一个“注重数据的人”,把对方的个人特点和国家发展联系起来,提问明白具体,避免了问得笼统,明显优于那些让对方泛泛而谈的问题。可以说,香港记者这一问题提得比较到位,使对方回答处于良好的发挥状态。******现场说出了一连串的数据,既突出了个人的优势,又使各国记者捕捉到关于中国发展重要的新闻信息。最后,******还坦言“当好中国的总理不容易”,“身上的担子有千钧重”,甚至感到言犹未尽,竟然“破例”给在场记者增加了一个提问机会。

2004年3月14日,在******总理记者招待会上,中央电视台记者提出第一个问题,问道:“总理您好。在去年的这个时候,非典疫情的肆虐让人们忧心忡忡。作为刚刚上任的新一届政府总理,您所承担的压力是常人难以体会到的。那个时候您常说,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您如何评价过去的一年?您还说到,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形成了凝聚力,定将推动民族的团结和进步。您认为今年我们在发展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最困难的问题又是什么?谢谢您。”******回答说:“过去的一年确实是很不寻常的一年,在党中央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但是,成绩只是表明过去。我还要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特别是在困难中学习的民族。因此,重要的不是成绩,而是经验、教训和启示。对今年的工作,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要有忧患意识,看到前进中存在着困难和问题,我们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困难的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最关心的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最根本的是改革、创新和奋进。面对困难,我们有信心、有办法、有希望,一定能经受住新的考验,绝不辜负人民的希望。”此例中,中央电视台记者也使用“最”字法提问,提出两个“最”,即“今年发展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最困难的问题又是什么”。这一提问和2003年香港记者的提问有相似之处:都是用了“最”字以便问题落到实处;都从问题的正反两个角度提问;都联系了******个人的情况,只不过前者联系******在危机事件前承受的压力,以及他说过的话,而后者则联系了******的个人特点。这一提问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给了******一个表达自己、解释政策的机会,获取了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1998年3月19日,在******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央电视台记者向******提问:“今后五年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非常关键。您认为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什么?”******回答:“对本届政府的任务,去年江****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已经提出明确要求;刚才江****主席和****委员长发表的讲话,又对本届政府的任务作了具体规定。如果说得具体一点,我可以把本届政府要干的几件事情概括为:’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接下来,******对此作了详细的阐述。看来,对于记者来说,提出“最”字问题,可以适当限定对方回答问题的范围,避免回答问题时不必要的发散,使对方更容易回答到点子上,从而产生出精彩、翔实的新闻报道。

(四)不要总问“您有何感想”这类宽泛的问题。

米切尔.阿伦在其论述电视新闻的文集《生存空间战》一书中,提出了“您有何感想”在采访中被滥用的情况和弊端。他还为“您有何感想”采访法设想出一个戏剧性的例子:“有时……我对这种伟大的采访法竟有这样一幅印象:仿佛北极的冰帽正在消融,圣安德里斯断层已吞没了半个加利福利亚……平原上的城镇都被荡平了。我们从《世界中心的末日》里的沃尔特.克朗凯特身边竟然看到了巴茨.乔普林,他正同地球上这最后一个人站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南面的一块岩石上面,洪水已经升到他们的下巴。乔普林踮起脚跟,竭力把录音话筒举出水面,使尽他平生最大的殷勤劲(这是他电视记者生涯的顶峰),把话筒送到那位幸存者的嘴边,问道:’先生,您有何感想?我是说,您作为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可以给我们谈谈您的个人想法吗?‘那位最后的幸存者报之以茫然无告的表情,海水开始灌进他的嘴里。’好吧,巴茨。‘他说,凄迷的目光凝视着远方,’我感觉很好。‘”因此,敬一丹说,“自从干了电视记者这一行,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戒律,不许问:’请问您有什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