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1—R1(仇保兴——……4条底线不能突破)
T2(=R1)—R2(第一条底线——政府职能不能削弱,更不能转移)
T3(=R1)—R3(第二条底线——绝不能推行任何实质性的经营权转让)
T4(=R1)—R4(第三条底线——对已经……不允许转让其经营权)
T5(=R1)—R5(第四条底线——大门票……或捆绑上市)
这种形式使得语篇结构紧凑,便于意义的逐渐揭示与展开。
之所以电视新闻语篇侧重于选择平行型、派生型和延续型三种主位推进方式,乃在于这三种方式和新闻话语的特性相契合。其他主位结构虽然在电视新闻语篇中偶尔也会得到应用,但总体数量不多。集中型模式由于述位相同,不利于大量新信息的引入,所以在新闻话语中较少用到,而据赵建成和余毓国对英语广告的研究,认为英语广告中“其中使用较多的是述位同一和复合性主位模式”[赵建成、余毓国《广告英语主位模式与模式选择初探》,见朱永生主编《语言·语篇·语境》,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交叉型、并列型和跳跃型由于主位、述位变化差异较大,常常使得语篇结构变得较为复杂,不便于瞬时的理解与记忆,因而电视新闻语篇也很少选择这些推进方式。
二.电视新闻语篇主要的非结构衔接手段
语篇内部的各个组成成分必须连接合理、逻辑严密、语意通顺,这种组合既要依靠语言表层结构的合理排列,又要符合语用和认知原则。衔接正是实现这一标准的重要手段之一。
韩礼德和哈桑在他们合著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中对语篇的衔接作了具体的阐述,认为衔接是“存在于语篇内部的,能使全文成为语篇的各种意义关系”,并将语篇的衔接手段分为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每一类又包含若干具体的体现形式。
一方面英语和汉语就衔接的手段而言,既有相似同时又存在明显的不同,英语比较注重形合,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常常使用大量的功能词和短语进行衔接,而汉语相对来说更注重意合,连接词和短语相对较少,依靠内在的逻辑关系衔接更加普遍。
就电视新闻语篇而言,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连贯方式有其自身特点,以时间、空间、词汇复现和逻辑为主要的言内衔接手段。电视新闻语篇除了一般语篇所具有的言内衔接手段之外,最显著的独特性在于语言和画面之间的言外衔接。
㈠言内衔接
1.时间关联
在前面曾经多次提到时间词语在电视新闻语体中的作用,有些电视新闻语篇以时间为轴线,构建新闻事件的脉络、框架,时间词语有时是推进事件发展的动力因素等等。从语篇连贯角度来说,时间还是一种重要的衔接、连贯手段。
使用时间词语进行篇章的衔接,有显性和隐性关联之分。显性的时间关联是运用时间名词、时间副词等时间词语衔接语篇。
可以依照时间的顺序,展现事件、行为活动的连续性。例如:
这段13分钟长的录像记录了10月24号巴格达两家饭店发生的连环爆炸的策划和实施过程。武装人员首先驾车前往巴格达街头“踩点。”在确定袭击目标后,一名军事头目下达了自杀式袭击指令。24号,三名武装人员在留下遗言后分别登上汽车,执行自杀式袭击任务。(2005年11月26日《晚间新闻》)
也可以通过时间的切换,把相关情节串联在一起,形成时空的交错,展现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变化。例如:
5月9号也就是明天是苏联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日。60年前,苏联人民以伤亡200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从昨天开始,有关的庆祝活动在莫斯科拉开了帷幕。俄罗斯总统****与国防部长伊万诺夫、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在俯首山胜利广场出席了新建的15座纪念碑的揭幕仪式。新落成的15座铜制纪念碑沿胜利广场边缘一字排开,每个纪念碑的底座上分别刻着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红军各方面军和舰队的名称及其司令员的姓名。****等人随后还向反法西斯联盟国家战士纪念碑敬献了鲜花。****在仪式上发表讲话,对俄罗斯各族人民在卫国战争期间所表现出的勇敢、团结精神予以高度赞扬。当天上午,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以及社会团体代表还向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无名烈士墓敬献了鲜花。莫斯科明天还将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届时包括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在内的5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以及参加过二战的数千名老兵将聚集莫斯科红场,隆重纪念这一节日。(2005年5月8日《全球资讯榜》)
围绕苏联5月9号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主题展开话语。先是回顾60年前。接着说5月7号(昨天)拉开庆祝活动帷幕的一系列活动:纪念碑揭幕—献花—****讲话;莫斯科市长等向无名烈士墓献花。再说5月9号(明天)的庆典活动。通过变换的时间词语将一系列纪念活动衔接了起来。
在电视新闻语篇中,有时还可以通过隐性的时间关联来构建篇章。虽说在语篇中没有出现特别明显的时间词语来标注事件的发展,但人们的认知仍可感受到时间的流动。例如: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体会议。
⑴******委员长出席会议。
⑵******副委员长主持会议。
⑶受******的委托,******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监管的有关情况。
******的报告说……
报告提出……
⑷蒋正华副委员长作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统计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⑸会议还听取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五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报告说……
——2005年4月26日《新闻联播》
在这条新闻中,凭着人们对会议基本常识的认知,⑴—⑸的各项程序是按照时间先后逐项依次进行的。
2.空间衔接
不同语体类型的语篇都会使用空间的转换来进行篇章的连贯与衔接,空间的转换既可以是恢宏的场面之间的切换,也可以是细微的视线移动。如文学作品中常有这样的描绘:
凡·高的作品《阿尔勒的桥》最主要的特点是画面给人的那种平缓悠然感。桥的背景是淡蓝色的天,晴空明净;近处的树直直的,树梢和树叶一动不动,说明没有风;一个马车夫正坐在车里悠闲地从桥上走过;桥下,女人们正在河边洗衣服,看上去安闲自得。前景是一条船,浮在柔和的波纹之中,看上去也是那么赏心悦目。
通过视线的移动,近距离、细致入微地观察凡·高《阿尔勒的桥》这一幅画。
在电视新闻语篇中有时也会借助地点的转换来构建语篇,不过,电视新闻语篇常常偏好于“中景”式的空间转换,也就是在电视新闻语篇中很少有特别宏大的“远景”式描述,也很少有细致入微的“近景特写”。例如:
在400多个参展项目前,******等领导同志逐一驻足观看,并不时向在场的专家仔细询问这些成果的技术特点和已经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在高新技术展区,他们看到国产基础软件已在国内市场占有相当份额时,都为国产软件的健康发展感到欣慰;在煤炭液化技术展台前,他们详细了解了我国洁净煤的使用效率和规模,对煤炭液化技术的前景感到乐观;在自动化技术展区,他们在得知我国自行研发的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机器人已能通过网络实施异地手术后,纷纷为我国的机器人研发能力的提高感到振奋;在电动汽车、超级水稻、食品安全、创新药物等与人们生活健康息息相关的参展项目前,他们认真观看,详细了解这些科技成果的应用情况,嘱咐要确保为人民群众提供卫生安全的食品和医药。(2005年11月26日《晚间新闻》)
镜头跟随新闻人物(******等)活动空间的转移而移动,用“高新技术展区”、“煤炭液化技术展台前”、“自动化技术展区”、“电动车……参展项目前”等表示空间的词语进行话语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