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
22232300000007

第7章 全球化语境中的前沿话语(5)

同时,广电总局把2004年确定为“产业发展年”,提出要按照广播影视的特性和规律,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内容产业,全面推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产业体系相对完整、结构布局日趋合理,整体技术水平先进、市场主导作用明显,国有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广播影视产业格局”。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加大了对广播影视产业的扶持力度,为全面推动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础。《意见》提出,广播电视可以把经营性资产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面向市场成立公司,与事业部分别管理、分别运营;允许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之外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在确保控股的前提下,电台和电视台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条件成熟的可以批准上市融资。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广播影视产业集团公司,作为骨干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发的《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中,首次对我国广播影视行业的产业化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同时,也为各类资本进入进一步消除了政策的障碍。

与之相应的是电视台内部机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制播分离的实行。制播分离这一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初刚被提出来时,最先赶这个快班车的是电视剧。当时,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有实力的大电视台都纷纷成立了电视剧制作中心,实现了电视台体制内的制播分离。但是,这种制播分离实际上没有起到制播分离的作用,央视还在自己投资制作电视剧,从人员、资金上都没有多大变化。而真正实现制播分离的是后来居上的娱乐节目,像《娱乐现场》和《欢乐总动员》等节目都是制播分离的产物,这样的节目完全由社会上的民营公司制作,电视台用购买或出让广告时间的方式来播出。制播分离对于促进电视节目的平等竞争、优化电视台内资源合理配置,遏制电视台内的腐败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同时,全球范围的传媒竞争给我国广播影视业增加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入世后,国际巨型传媒集团正逐步进入中国市场,采取各种方式扩大生存空间。国内各类资本形态特别是民营资本介入广播影视各个领域的数量和规模急剧增加,各地与系统外机构合资合作越来越多,资本市场已经渗透到节目和有线电视网络等诸多领域。这些都给中国广播影视带来了很大的生存压力,也增加了广播影视降低门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动力。

另外,传媒自身生态格局的变化也对电视媒体的发展产生了剧烈的冲击,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电视原先的一部分观众已经获得了新的认知、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方式,正像当初电视对于广播的冲击一样,互联网对电视的冲击势不可挡,唯一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在新时期重新审视电视传播的特点和优势,并将它们充分挖掘与展示出来,才能让电视媒体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保留一块属于自己的阵地。

二、基础:电视文艺制作与评价观念的转变

当前,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价值观念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经历了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从宣传工具到娱乐工具的观念的转变,从世纪之交的繁荣到世纪初冷峻的思考,电视文艺正逐步走向理性化时代。电视文艺处在价值选择与价值重建的十字路口,电视文艺制作观念、评价标准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在前二十年里,衡量中国电视节目的标准主要靠评奖。能否获得政府以及各类学会设立的各种奖项,成为衡量中国电视节目水平高下的标志。因为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出现了题材决定论、主题先行、曲解主旋律等一系列问题,某些获奖的作品收视效果非常一般。很多冠之以“主旋律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电视剧作品因为变成了简单的政治教义的演绎,不但没有收到预期的宣传效果,甚至招致了观众的强烈反感。不是为观众做节目,而是为确立自个儿在圈子里的地位去获奖,这是以往主导着中国电视运作的恶劣倾向。直到这二十年的最后几年,情况才开始有了一点变化。以湖南经济电视台为始作俑者的中国一部分地方电视台,大胆地扯起了娱乐节目的大旗;又以湖南卫视的较为广泛的传播效应,引发了中国从地下到天上的娱乐节目大比拼。

面对多频道竞争造成的生存挤压问题,如今许多电视台,更看重的是收视率的高低,因为这也是广告商所看重的。对于收视率指标,从历史发展来看,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这只是一个浅表层面的市场指标,收视率的数据不科学、不精确,带着很多主观性的因素,收视率与广告不挂钩,也不能代表市场价值,如凤凰卫视,“广告文化是品牌文化,不是产品文化,往往与一个栏目的品质有关,和收视率没有直接关系。”如果把目前由一、两家专业机构提供的收视率调查结果作为考察节目质量的标准,结果显然是不尽人意的。

对于电视文艺的评价标准需要重新确立,既不是政治标准、也不是经济标准,而是在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动态选择中建立以“文化人”为本、以“生态人”为本的标准。从电视的评价标准来看,评奖标准是和政治以及意识形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收视率标准和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而其他关于电视文艺自身的批评关注的是技术技巧以及文本读解层面。电视文艺生态批评与这些既有的方式不同之处在于:把电视文艺作为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通过协调各个部分(包括策划、制作、传播、接受、批评)的关系,达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同时这种最优化又是指向以人为目的的评价指标。比如从节目播出的时段、节目诉求的对象、节目种类的性质差异性研究入手,将观众细分,满足不同层次观众具体的需求。电视文艺生态批评关注的是整体利益,人的精神的和谐,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和文化生态的均衡,这就把电视文艺的作用、重要性上升到一定高度上来认识,并使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于一致。让市场经济下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现代化中精神文明的发展趋于一致。

三、前景:电视文艺发展的又一个春天的来临

获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1978年之后文艺不再是政治的附庸,电视文艺迎来了第一个发展的春天;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论断之后,电视文艺的发展正逐步迎来又一个更加明媚灿烂的春天。广播电视行业数字化、产业化改革的深化,系列政策的调整,电视台制播分离的实行,民间传媒公司地位的确认,电视文艺节目制作越来越打破原有电视台内部小圈子的垄断,在更广阔的竞争空间中出新出精。在新的灵活运营机制下,更多社会力量,更多的精英人才将参与到电视制作中,新的管理体制更加优化人力、物力资源的配置,节目质量的好坏成了检验市场的重要指标。这些变革有利于进一步细化市场、细化受众,丰富节目形态,加大对资源的深度开发,更加多层面表现社会各个侧面的生活,对文化内涵更加注重,从而优化电视文艺的生态,促进电视文艺生态的价值重建。

电视文艺伴随着中国电视的成长发展,经历了一段曲折成长的过程。电视文艺研究的学者们一般将电视文艺的发展分为这样几个阶段:电视文艺的初创期(1958—1965),电视文艺的停滞期(1966—1976),电视文艺复苏期(1977—1978),电视文艺的发展期(1979-1990初期)、电视文艺成长期(1990初-1990末)、电视文艺兴旺期(2000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