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22232400000011

第11章 递进的含义和特征(2)

例(5)中的基事“陈东海在这里”,是一个小句,“小南也在这里”是另一个小句是递事,整个递进范畴是由关联词语“不但,也”构成的。因为单从小句本身看没有什么区别,“某某也在这里”只是表某处存在某人,从表达本身来看没有意义上的程度差,但形式上用“不但,也”连接后就形成了后一小句的存在重要性大于前一小句。因为这是小句以外的传信者(message sender)的主观倾向起了作用,让受信者(message receiver)推测要么是地位,要么是亲疏,要么是交往价值等存在程度差:“小南>陈东海”。例(6)中的递进范畴由语义本身构成的:“烦言”与“侧目而视”之间有一定的语义差再由语义程度差构成递进。例(7)的递进范畴稍有点不同,这是由语义构成的:“造成灾难”与“造成很深的痛苦”之间本来是“灾难”的程度要比“痛苦”要深一些,但是由于“不仅…,也…”的句式义,前项低后项高的语义排列带来范围的扩大所构成的递进。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语言的多样化,基事和递事的构成单位也有不一致的情况。例如:

(8)他不仅坏,简直是坏透了。

(9)他也真对于李氏祖宗负责任,不但对于一家,就是对于一切社会道德,家庭纲纪,她都有很正气而自尊的负责的表示。(老舍《老张的哲学》)

(10)他欣赏自己的能打、会打、肯打与胜利。

(11)不过读者容易接受,也还得靠好的表现形式,还得在布局上、逻辑上、修辞上再花些功夫,才能使文章的每一句、每一段、一直到全篇,一下子打进读者的脑筋。(何其芳《谈修改文章》)

(12)不仅现在,就是将来的任何时候,他也不肯承认自己的无能。(《红岩》)

由此可见,充当基事和递事的语言单位可以是同级的,也可以是跨级的。同级的也可以是结构相同的,也可以不同。它们可以有共同的成分,也可以没有共同的成分。这样基事和递事作为递进体的两个构成部分,在句法上就出现了一些特征:有同构也可以异构,可以有共用成分也可以没有共用成分。不仅如此,还可以有根据语用需要而灵活安排基事与递事。

1.3基事和递事的句法功能基事和递事的句法功能一般来讲具有一致性,即充当的成分性质相同。在单句内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在句际内可以充当小句或句子;在篇章内可以充当段落。

1、单句内的基事和递事的句法功能

1)充当主语

(13)不但所有的干部,而且所有的家属都参加了这次义务劳动。

这里基事和递事共用的成分就被提取出来了,所以我们看起来就是单句了。这个句子还是有基事和递事构成的,其可以分解为:

所有的干部都参加了这次义务劳动——基事

所有的家属都参加了这次义务劳动——递事

都参加了这次义务劳动——共用成分

这里表示递进的语言成分之间在语义上属于同一范畴,否则违反逻辑。这里属于同一人类范畴。

2)充当谓语

(14)他的动作不但惊险而且潇洒。(谓语)

(15)我们研究并通过了这项提案。(述语)

(16)齐白石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绘画的“传神写意”的技法。(《中国文化小百科》,百花文艺出版社)(述语)

这里的递进体可以充当谓语或者述语。实际上仍然是由基事和递事构成的递进体,也是一些共用的成分被提取出来了,形成了看似单句的变式递进体。上面的例(14)可以分解为:

他的动作惊险——基事

他的动作潇洒——递事

他的动作——共用成分

例(15)可以分解为:

我们研究了这项提案——基事

我们通过了这项提案——递事

共用成分——我们

——这项提案

例(16)可以分解为:

齐白石继承了传统绘画的“传神写意”的技法——基事

齐白石发展了传统绘画的“传神写意”的技法——递事

共用成分——齐白石

——传统绘画的“传神写意”的技法

3)充当修饰成分

(17)这件事情不但可能而且已经造成不利的影响。(状语)

(18)她说他在家里会有压抑甚至窒息的感觉。(《十月》1994、4)(定语)

(19)不但内容好而且韵律美的歌曲是大家喜爱的。(定语)

(20)他说得不仅清楚而且流利。(补语)

这里的例子也是可以分解的。例(17)可以分解为:

这件事情可能造成不利的影响——基事

这件事情已经造成不利的影响——递事

共用成分——这件事情

——造成不利的影响

例(18)可以分解为:

她说他在家里会有压抑的感觉——基事

她说他在家里会有窒息的感觉——递事

共用成分——她说

——他在家里

——会有

——感觉

例(19)可以分解为:

内容好的歌曲是大家喜爱的——基事

韵律美的歌曲是大家喜爱的——递事

共用成分——歌曲

——是大家喜爱的

例(20)可以分解为:

他说得清楚——基事

他说得流利——递事

共用成分——他

——说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基事、递事与共用成分是构成递进单句的基本条件,也是由递进复句最终与别的相关语言单位构成递进范畴的基本要件。

2、句际间的递进体基事和递事的句法功能

句际间的递进体,其中的基事和递事的句法功能充当的是复句的分句或者句群的小句。

1)充当复句中分句的基事和递事

(21)他不仅是个诚实的人,(他)而且是个灵魂高尚美丽的人。(魏巍《火凤凰》)(省略主语)

(22)田秀才随即召见黑娃,不仅不要彩礼,反倒贴(彩礼)。(陈忠实《白鹿原》)(省略宾语)

(23)方升不仅不恼(他),(方升)反而更加器重他的品格。(陈忠实《白鹿原》)(省略主语和宾语)

例(21)的基事是“诚实的人”而递事是“灵魂高尚美丽的人”二者在语义上构成了基事与递事差。例(22)的基事是“不要彩礼”,递事是“反倒贴(彩礼)”这在语义上构成了基事与递事的语义差。加上形式标记“不仅A,而且B”更加明显。例(23)的“不恼”与“更加器重”之间也有语义差,这也是构成递进范畴的基础。

这三例复句都是由分句充当基事和递事,而且在表述中都有成分的省略。

充当复句分句的基事和递事在句法上往往表现为承前或蒙后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共有成分。也有不省略的。这时往往带有强调的作用。例如:

(24)老张买李静全出于强迫,不但他毁了一个好女子,他也要了李静的叔父的命。(老舍《老张的哲学》)

例(24)的基事是“毁了一个好女子”而递事是“要了李静的叔父的命”二者在语义上构成了基事与递事的语义差。

2)充当句群中小句的基事和递事

(25)工作条件很差!疾病严重!!生命垂危!!!。

(26)他对许淑彬说:万万没有想到,总理会这么快来看望我们。更没有想到,总理懂得地质,很精通!(徐迟《地质之光》)

例(25)的基事是“条件很差”,而“疾病严重”、“生命垂危”两项构成了递事,这在语义上构成了基事与递事的语义差。由于基事、递事的语义差十分明显不用标记。例(26)基事“总理来看望我们”和递事“总理懂得地质”,“很精通”之间也有语义差,这也是构成递进范畴的基础。

3、段落间的递进体基事和递事的句法功能

基事和递事是充当段落的作用。例如:

(27)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例(27)的基事是“战争的规律”,递事是“革命战争的规律”、“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

1.4基点和递进点基事和递事的焦点成分——基点和递进点。这是递进范畴中比较重要的概念。

1、提取和省略提取和省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具有共同的句法成分,在表达时可以提取合并,这样就使得语言简洁、经济、富于变化。这就出现了提取同类项的现象。例如:

(28)不但所有的学生,而且所有的教师都参加了这次上街宣传“青少年远离毒品”的活动。

(29)这件事情不但可能而且已经造成不利的影响。

(30)不仅北京路幼儿园,全市幼儿园都不再有滑梯这种东西。(铁凝《午后悬崖》)

例(28)提取的是“学生”与“所有的教师”,省略的是“参加了这次上街宣传‘青少年远离毒品’的活动”。例(29)提取的是“可能”与“已经”,省略的是“造成不利的影响”。例(30)提取的是“北京路幼儿园”与“全市幼儿园”,省略的是“不再有滑梯这种东西”。

由于有了提取和省略的现象,递进体的句法功能就可以是句际的或句内的。

2、基点和递进点及认知范畴递进体一般充当的是复句,但是递进体也可以是单句。由上面的省略和提取我们就更加好理解单句内的递进。在单句中的递进体实际上已经不是我们说的基事和递事了,而是另一组概念组成的:基点和递进点。他们实际上是不完善的,必须要有共同的成分来支撑,才可以构成基事和递事。

无论是单句内的递进还是复句的递进体在表达递进时,总有两项主要的成分在表达进层的意义。我们把基事的主要递进焦点成分叫“基点”,把递事中的主要递进焦点成分叫“递进点”。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基事、递事和基点、递进点明确地区别开来,使得分析更加细致、深入。

1.5基点和递进点的构成和性质基点即递进的起点,递进点即递进的目标点。

1、基点和递进点的构成都是由词或短语充当的。

基点递进点词性

例(13)干部家属名词

例(14)惊险潇洒形容词

例(15)研究通过动词

例(16)继承发展动词

例(17)可能已经副词

例(18)压抑窒息形容词

例(19)内容好韵律美主谓结构:内容——韵律名词

2、基点和递进点的性质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基点和递进点不仅在结构上是一致的,在词性上也基本是一致的,即具有共同的性质。具有共同性质的基点和递进点在意义上又是属于同一语义场的:平级的或具有上下义关系的。

递进的基点和递进点与认知范畴的一致性。从以上对充当基点和递进点的性质分析可以看出,表达递进意义的主要也是四大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四大词类和认知的四大基本范畴还是一致的。

认知范畴的四大基本范畴是:实体、过程、性质和状态。对同样一种现象,如果采取静态的角度,也就是忽略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却专注于变化中被观察现象所能保持的恒定不变、自我同一的经验要素,同时假定它们存在的独立性(也即它们的存在不依赖于其它对象的存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实体,一件事物或者说一样东西。如果采取动态的角度而专注于被观察的现象从这一时间点到那一时间点所发生的变化,也就是两个时间点之间经验要素所形成的差异,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过程。有了实体的恒定性和独立性,我们认知时的注意力便有了一个可以长久凝聚的焦点,过程缺乏这样的恒定性和独立性,总是以依附在一定的实体上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认知过程中。静态视角的观察所获得的一组经验要素如果也缺乏这样的独立性,我们看到的就将是静态的性质。而在动态视角的观察中,如果我们专注的不是过程本身却是始终伴随着过程而存在的一些经验要素,这时看到的就将是动态的性质——状态。

这四种基本范畴是人类认知组织经验的基础,也是思考赖以进行的起码条件,世界只有被组织进这些范畴才可能对我们呈现出有序的状态。认知范畴相应的语言表现就是词类,其对应的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四大词类。

其它词类也可以表达基点和递进点。这和认知范畴的次范畴和派生范畴有关。例如:实体的次范畴有可数和不可数,与之相应的就有了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实体因为可计量并占据一定时空位置,从而可能派生出数量范畴、方位范畴等。过程的次范畴有瞬间过程与持续过程,相应的动词也就有了瞬间动词和持续动词的词类。过程因为与时间发展、状态变化、运动方向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能会派生出时态范畴、趋向范畴等范畴来。这样我们就发现我们汉语在选择时就采用了数词、量词、助词、拟声词、代词等词类进行表达。

所以可以说递进范畴的表达和人类的认知是一致的。

但是句法只是语义的表达形式,基点和递进点也有功能不一致的地方,但是在语义上却是一致的,这也反映了句法表现正是人们认知范畴的基本形式。例如:

(3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但是,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的一切真理。

(32)换一句干脆点的话,就是在清冷双绝的况味中,它恰好给喝了一点热酽酽的东西,使一切已凝的,一切凝着的,一切将凝的,都软洋洋的……(俞平伯《陶然亭的雪》)

这里例(31)“没有”是副词,“可能”是助动词,显然词性不同。但在意义上一个是基点,一个是递进点,有进层的意思。例(32)“已凝”、“凝着”、“将凝”虽然在结构上表达手段上不同,“已”、“将”是时间副词表示过去和将来,而“凝着”运用了时态助词“着”来表达正在进行的意义。所以在意义上还是构成了递进的基点和递进点。不过这里是多级递进,因此中间的递进点又是后面的递进点的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