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22232400000027

第27章 递进的有标记和无标记(6)

第五节无标记递进体的构成和功能

一、无标记递进体的构成

1.1词递进体由词构成,无标记的递进体可以是短语、句子、段落、篇章。由词构成的递进体往往是短语。如:

(1)拘传、罚款、拘留,必须经人民法院院长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2)严禁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的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例(1)“拘传、罚款、拘留”是动词以并列形式存在,在语义上有递进义。例(2)“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存、销售”在时间上有承接关系的词,在行为的发生时间上实现递进。

1.2短语递进体由短语构成。由短语构成的递进体往往是一个更大的短语。例如:

(3)一个省只要一两个县、一两个区、一两个乡做出了相当像样的计划,就可以迅速传播开去,叫其他县其他区其他乡仿照办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

(4)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这可诅咒的时代!(鲁迅《忽然想到》)

例(3)短语1“一两个县”、短语2“一两个区”、短语3“一两个乡”由大到小排序:县>区>乡。凸显地域大小的呈递降性,从而在语义层面上形成递退。例(4)短语1“敢说”、短语2“敢笑”、短语3“敢哭”、短语4“敢打”,按行为的严重程度排序:说<笑<哭<打。凸显行为后果的严重程度的呈递升状态,从而在语义层面上形成递进。

1.3小句由小句构成的递进体是复句。如: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6)早晨,看日出,看五彩朝霞,看雾蒙蒙的远山。(吴伯萧《海》)

例(5)小句A1“天时——地利”,A2“地利——人和”这3项本无递进,但由于“不如”的引入,形成了“资源”的程度差:天时<地利<人和。这是由语义的决定性构成的递进。例(6)小句A1“看日出”、A2“看五彩朝霞”、A3“看雾蒙蒙的远山”是3个独立的行为,但由于所看对象“日出”、“朝霞”、“远山”在地域范围上的大小远近有别,从而形成一个大致的程度差:日出<五彩朝霞<雾蒙蒙的远山。如此排序从而实现递进。

1.4句子递进体由句子构成,由句子构成的递进体是句群。如:

(7)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皇城之内是护城河。护城河之内是紫禁城。紫禁城之内是皇宫。(聂华苓《三十年后》)

(8)雪!洁白的雪!晶莹的雪!吱吱作响的雪!我的灵魂好像是要和它融合在一起了。(穆木天《雪的回忆》)

例(7)小句A1“皇城之内是护城河”,A2“护城河之内是紫禁城”,A3“紫禁城之内是皇宫”,这3项本无递进,但由于按由大到小的地域面积排序形成了“地域”的程度差:河<城<皇宫。例(8)小句A1“洁白的雪”,A2“晶莹的雪”,A3“吱吱作响的雪”,这3项本无递进,但由于按雪呈现出的不同状态给人以寒冷的程度加深的感觉,因而形成程度差:洁白的雪<晶莹的雪<吱吱作响的雪。这是由语义的决定性构成的递进。

1.5段落由段落构成的递进体,由段落构成的递进体仍是句群,是比段落大的句群。如:

(9)前天路过黄泥坡,

黄泥坡上草成窝。

草窝窝里跑野兔,

黄泥坡上多寂寞。

昨天路过黄泥坡,

黄泥坡上人马多。

千军万马齐开荒,

梯田块块遍山坡。

今日路过黄泥坡,

坡上姑娘唱山歌。

合作社里力量大,

荒坡要变米粮坡。”(郭沫若周扬编《红旗歌谣》)

(10)梳妆台呵,千万载,

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

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

悲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

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呵,何时来?……

——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

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

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呵,我们来,

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理万里图,

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

人门三声化尘埃!(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例(9)是民歌,由三个自然段组成,分别叙述了三次路过黄泥坡所见到的不同情景,由远到近,由坏到好,逐层反映了黄泥坡的巨大变化,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例(10)每小节的首尾与上下节的首尾连接,造成回环复沓而又层层递进的语势。

二、无标记递进体的功能

2.1成分无标记递进体在单句内可以充当各种成分。如:

(1)随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全部到会的,上万人,都一齐唱歌。(吴伯萧《歌声》)(主语)

(2)我们拥有了一片热土——不尽的人才将在这里萌芽、抽枝、拔节、结果。(《大公报》1994、9)(谓语中心语)

(3)兴高采烈的姑娘们和小伙子们,都拥上前来,把一碗碗一盒盒一桶桶带着美好祝愿的清水,泼在总理身上。(定语)

(4)他欣赏自己的能打、会打、肯打与胜利。(宾语中心语)

(5)只要能保住我们的新中国,使我们的人民、我的母亲安全,我个人死在国外又算得了什么?(魏巍《战士和祖国》)(递进体作兼语成分)

例(1)“上百人,上千人,上万人”充当句子的主语,实现数量的递进。例(2)“萌芽、抽枝、拔节、结果”是植物生长的自然过程,也是时间上的递进,充当谓语中心语。例(3)“碗、盒、桶”充当定语来实现容积的递进。例(4)“能打、会打、肯打与胜利”是行为的结果,充当宾语中心语来实现行为的递进。例(5)用“我们的人民、我的母亲安全”充当兼语来实现关切对象的递进。

2.2复句无标记递进体可以充当复句。如:

(6)应该说,这也是一种丰收,是一种精神品质上的丰收。(峻青《秋色赋》)

例(6)“一种丰收”是比较抽象的,而“是一种精神品质上的丰收”则将递进现实化了,同时也具体化了,这是复句中的递进。

2.3句群无标记递进体可以充当句群。如:

(7)年青的尚未成家的男教师们,私下讨论这找老婆时,充满了这类感叹:“要能找夏晚宜那么个老婆,这辈子算掉到蜜罐里了!”“有她二分之一的水平就知足啦!”“到她四分之一那个程度的也难找啊!”“嗨!我要能找着个顶她十分之一的也甘心啊!”(刘心武《茶话会》)

例(7)递进的构成都是通过句子所表述事件的程度差来实现的:“找那么个老婆>有她二分之一>有她四分之一>顶她十分之一”。

第六节层递项研究

一、层递

1.1内涵层递是为了表达客观事物间层层发展的关系,有目的地采用由浅到深,从轻到重,或从重到轻,从大到小,从高到低的一种语言规格模式,达到构成语意(指语句的、语段的)上的层层深入,逐次加码的一种修辞方式和修辞方法。层递有人直接称为“递进”。层递就内容而言,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类。如:

(1)在这个问题上,钟亦成曾经充满了火热的希望,从那个时候起,许多的黑夜和白天,许多的星期,许多的月,许多的年都过去了。每过一天,他就把希望埋得深一点,最后,深得他自己都看不见了。(王蒙《布礼》)

(2)本市,你可以说它是一座大城市,也可以说是一座中等城市,甚至可以说它是一座小城市或者一座小镇。(蔡测海《未市地震》)

例(1)是递升,“许多的黑夜和白天,许多的星期,许多的月,许多的年”时间越来越长,例(2)是递降,“可以说它是一座大城市,也可以说是一座中等城市,甚至可以说它是一座小城市或者一座小镇”范围越来越小。

1.2分类层递从构成的成分看,又可以分为五类:词的层递;短语层递;小句层递;句子层递;段落层递。如:

(3)一颗伟大的心灵吸引着公社,县,省以至天南海北的仰慕者,想到这里接受革命的洗礼。”(吴伯箫《英雄乡》)

(4)“他说四川有一只民谣,大略是‘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的意思。汽车飞艇,价值既远过于大轿马车,租界和外国银行,也是海通以来新添的事物,不但剃尽毛发,就是刮尽筋肉,也永远填不满的。”(鲁迅《谈金圣叹》)

(5)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园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花香呀,沁满咱们的心肺。”(郭小川《祝酒歌》)

(6)一个人写党八股,如果只给自己看,那倒还不要紧。如果送给第二个人看,人数多了一倍,已属害人不浅。如果还要贴在墙上,或付油印,或登上报纸,或印成一本书,那问题可就大了,他就可以影响许多的人。(******《反对党八股》)

(7)前天路过黄泥坡,黄泥坡上草成窝。草窝窝里跑野兔,黄泥坡上多寂寞。/昨天路过黄泥坡,黄泥坡上人马多。千军万马齐开荒,梯田块块遍山坡。/今日路过黄泥坡,坡上姑娘唱山歌。合作社里力量大,荒坡要变米粮坡。”(郭沫若周扬编《红旗歌谣》)

例(3)是词的程度差非常明显:“公社<县<省<天南海北”。是由小到大排列实现层递。例(4)是短语层递,是由主谓短语的NP比喻的程度差:“贼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由浅入深排列实现层递。例(5)是小句层递,是由四个小句逐步深入聚焦来缩小范围形成程度差:“祖国是一座花园>北方就是园中的腊梅>小兴安岭是一朵花>森林就是花中的蕊”实现层递。例(6)是句子层递,是在三个假设复句“如果…,那…”框架中插入具有程度差的NP:“自己看<第二个人看<贴在墙上、油印、登报”。由少到多,影响由轻至重排序从而实现层递。例(7)是段落层递,由三个自然段组成,由时间推移引发的变化构成程度差:“前天[荒凉]<昨天[奋斗]<今日[收获]”按时间顺序排列从而实现层递。

这里我们把层递的构成成分叫做层递项,可见层递项是由词、短语、小句、句子或段落构成的。

二、层递项

2.1基本要求关于层递的基本要求,陈望道(1932,2001)认为:“(一)要说的有两个以上的事物;(二)这些事物又有轻重大小等比例;(三)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程序。”张弓(1993)主张“第一有三层以上的事件(起码三层);第二彼此事件成比例;第三比例有一定的等次”。这两种观点基本代表了对层递形成条件的争论。

层递项至少两项。关于层递格要求“两个以上的事物”或“三层以上的事件”,这里的“事物、事件”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层递项,层递项是句法单位,而事物或事件可以是指层递项,也可以是指构成层递项的成分。如:

(1)丑闻传开了,从公社到县城,从县城到地区,从地区到全省。

例(1)三个层递项是四个事物:公社、县城、地区、全省。可见,对事物事件的理解不同,就会对层递项的数目多少规定不同。实际上要构成层递序列至少要三项事物,这样的级次差别才会有层递的效果。但三项事物只是用两个层递项来表达,这时层递项最少也应该是两项。可见关于层递项的数目的规定至少两项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多数还是三项以上的。

2.2级差层递项要有等次性差别。陈望道认为层递项之间有“轻重大小等比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程序”。张弓先生认为层递项之间“成比例”,而且“比例有一定等次”。这里两位先生都强调了层递项构成要有“比例”的条件,但是陈先生要求比例要有一定的“程序”,张先生要求有一定的“等次”。“程序”和“等次”是不同的。刘小南解释为“程序指的是事物之间的先后排列顺序;“等次”指的是事物之间的等级次序。”我们认为把两者的含义合而为一仍叫“等次”。具有等次性差别是层递项的基本要求。如:

(2)全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

(3)此刻她躺在秀林那宽阔温暖的怀里,埋在内心深处的那颗爱情的种子,象雨后春笋,很快地生根、发芽、拔节、抽枝。

例(2)层递项之间是在范围上由小到大:“平津<华北<中华民族”形成地域上面积大小的程度差,也就形成了一定的等级次序,按此排列也就构成了层递。例(3)层递项之间则反映了植物的生长的客观过程,即时间变化形成的阶段:“生根发芽拔节抽枝”即事物的发展过程。

由此层递项的基本要求有三条:1)层递项至少要两项;2)层递项在逻辑上应当有一定的等次性;3)层递项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满足了这些基本条件,层递项在具体选择时还是会受到一些限制的。

三、层递项选择的制约因素

3.1句法句法有强制性。层递项往往在句法上具有一致性,它的一致性可以是结构相同,也可以是结构成分的性质相同,有时可以体现为有共同的成分或重复的词语等等。如:

(1)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一月一月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真理老人所撒的种子,也一天一天地生长,一月一月地开花,一年一年地结果,一粒种变成一百粒,万粒,千万粒……(圣野《两袋种子》)

(2)一九七六年十月。早晨,那是多么好的一个早晨啊!曙光升起来了,朝霞升起来了,红日升起来了!(徐刚《曙光升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