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
22232400000003

第3章 绪论(2)

(3)a.(猛兽)哺乳动物中体大而性情凶猛的食肉类

b.(查究)检查追究

c.(舒畅)开朗愉快

例(3)a从语义的角度看“体大”是“猛兽”的前提,“性情凶猛”是主要内涵二者在定义“猛兽”内涵上存在着语义上的程度差:“体大<性情凶猛”。如以语义程度深浅为标准则此短语存在着递进关系。例(3)b“检查”是初步行为、比较容易的行为,而“追究”则是后继行为、比较难的行为,二者在行为难度、行为评价方面存在着程度差,这是因词语所指行为难度级差构成的短语。例(3)c“开朗”外显的,评价性的,而“愉快”则是内省的,感受性的,二者在行为感受方面存在着程度差:“开朗<愉快”。这是因感受强度级差,由此构成的短语也具备递进要素。

4.3递进与复句和句群句子层级有递进,特别是复句的小句之间的关系。如:

(4)他不但自己学习很认真,还能够帮助别人。

例(4)中“管好自己”与“帮助别人”之间的难度级差十分明显,按先易后难排列并加上典型的递进关系词语“不但,而且”连接构成递进复句。

句子之间存在递进,如构成句群有递进句群,如:

(5)a.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作媒人和反对离婚。b.在他的眼中,凡为姑娘者必有个相当的丈夫,凡为小伙子者必有个合适的夫人。c.这相当的人物都在哪里呢?d.张大哥的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兼天平。e.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位姑娘,脸上有几个麻子;他立刻就会在人海之中找到一位男人,说话有点结巴,或是眼睛有点近视。(老舍《离婚》)

例(5)中a“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使命:作媒人和反对离婚”是话题的起点,而b“在他的眼中,凡为姑娘者必有个相当的丈夫,凡为小伙子者必有个合适的夫人”是对“张大哥神圣使命”的具体化:“凡为姑娘”如何;“凡为小伙子”如何。这是对话题的深化和细化,也是一种递进。至于整个c、d、e小句也是围绕a展开,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大范围的递进。

4.4递进与段落和篇章段落与篇章中也存在递进。如:

(6)语法研究百年之历史嬗变a.具有现代意义的、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肇始于清末****忠的《马氏文通》(1898)。百年来汉语语法学追踪世界潮流,完成了由语文学向语法学,由传统语法学向结构主义语法学,由结构主义语法学向多元语法理论,其中包括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并存、互补的历史嬗变,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回顾百年来的发展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演变轨迹。十九世纪末叶,随着西学东渐,具有维新思想的学人****忠“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以论知华文义例之所在”,写成《马氏文通》,开了独立的、系统的汉语语法研究的先河。《文通》的诞生是传统语文学向现代语言学的一次历史性的转变,它不是从字义上诠释经传,而是从虚字、实字、句读等方面说明经传,在汉语言学史上划出了一个新的时代。

b.《文通》问世以后,评家峰起,褒贬悬殊。评价《文通》必须注意两个背景,一是“共时”的历史背景,一是“历时”的语法研究史的背景。例如,《文通》说:“各国皆有本国之葛郎玛,大旨相似,所异者音韵与字形耳。”此话一直为人所垢病。在今天看来,人类语言语法的共性不仅不是谬误,而且是我们认识语法学的研究对象,把握这个对象的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出发点。换个角度看,即使在当时,《文通》也并不是只有模仿,没有创新。马氏发现了汉语特有的助字,发现了汉语的“介字”和西语的不同,他把传统的成说加以改造,融汇了句读之学、虚词、语序、省略等多方面的语文成就。因此,《文通》不是舶来品,把它说成“模仿之作”是有失公允的。

c.《文通》问世以后,各种语法著作叠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文法》成书于五四时期,是第一部比较完备的白话文语法著作。把白话文从“不登大雅之堂”的状态下解放出来,成为语言研究的对象,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文法》本身也是用白话文写成,所以深受读者欢迎,几十年盛行不衰。从《马氏文通》到《新著国语文法》,研究对象由文言转向白话,研究方法也从词本位转向句本位。《文法》把句子分为六大成分,然后依据在句子中的职务划分词类,以句法控制词法。“句本位”不是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而是从整体中看个体,从动态中看结构,显然这对于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更为合用。

d.汉语语法学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暴露了因模仿西洋语法忽视汉语特点而造成的削足适履的缺点。三十年代后期在上海开展的“文法革新”讨论,便是一场矫正机械模仿之弊端,倡导独立研究之新风的学术之争。这场争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文法革新的口号,要求“根据中国文法事实,借镜外来新知,参照前人成说,以科学的方法谨严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较深入地讨论了语法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一线制和双轴制、划分词类的标准、析句的原则、语和文的分合等,虽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但为摆脱模仿,进行独立的研究,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e.四十年代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第一个丰收年代,涌现出一批足以引以为豪的语法著作,主要有: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中国语法理论》(1945),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1944),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这三家语法体系的共同特点是:都借鉴西方语法学的理论而不是语法学的体系;都主张详尽地占有汉语语法材料,发掘汉语语法的特点;都普遍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纵向(古今)或横向(中外)的比较,寻求古今中外语法的相异之点。因而,它们的中国化的程度都比较高。除了共性之外,三家语法系也有明显的个性。王力的两部著作既有规律的描述,又有理论的阐释,互为参证,相得益彰。吕叔湘的《要略》分为词句论和表达论两部分,包括了“从内到外”(意义到形式)和“从外到内”(形式到意义)两个方面的描写,语料丰富,表达精细。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从理论的角度深入探讨汉语语法的有关理论问题。此外,汉语语法学界也开始系统地运用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其标志是赵元任的《国语入门》(1948)和丁声树等人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52~1953)。这两部著作的问世,预示着汉语语法学进入结构主义时期。(岳方遂.跨世纪的中国语法学[J].复旦学报1998(5)95-100,107)

例(2)5个段落的结构为:“现代意义系统研究始于《马氏文通》——褒贬悬殊——语法著作叠出——积累经验暴露缺点——丰收年代涌现足以引以为豪的语法著作”。构成“(话题)评价——证明1——证明2——评价——总结”链,形成“起——承——转——合”结构。整个篇章为“话题——说明”。其形成的语义差为:“划出新时代>多方面语文成就>整个看个体动态看结构>为独立研究作准备>进入结构主义时期”形成一个语义上完整的语义递退。

因此我们可以说递进是语言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也是客观世界在自然语言中的投射(projection),因为小句之间的连接,除了常见的“并列”“顺承”“因果”等等外,“递进”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尽管印欧语系的语言,如英语中没有汉语中“递进”的对应说法,但在句群和篇章的形成中,其重要程度是一样的。在汉语中“递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而且表现形式(form)与语义关系(semantic connection)之间的联系都非常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