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作品评论与分析
22232500000011

第11章 电视纪录片分析(1)

一.考点解析

电视纪录片分析是艺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的基本考试科目之一。电视纪录片是介于电影和电视栏目之间的一种电视节目形态,其考察的形式也是比较单一,一般是考一部专题片的一个章节或者是直接考一个简短的纪录片。电视纪录片的文化含量比较高,而且综合了电视的各个表现要素。考试形式跟电影评论极其相似,也是先让考生观摩,然后再写一篇800——1500字的电视记录片分析。

二.电视记录片的含义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电视纪录片: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是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题材,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它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的记录社会生活,客观的反应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的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三.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征

1、真实性:如同新闻等其他纪实类节目一样,真实性也是纪录片的生命。电视纪录片要求制作者在真实的基础或前提下,以真诚、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创作。

2、纪实性:纪实性同样是电视纪录片本质属性的一方面,是一种与真实的联系,是一种风格,一种表现手法。纪实手法,是纪录片创作最基本的手法。

3、人文性:纪录片关注的大都是人,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它不像专题片,专题片有直接的主题目标和宣传的功利效。纪录片的主题趋向于更为深层、更为永恒的内容,它从看似平常处取材,以原始形态的素材来结构片子,表现一些个人化的生活内容,达到一种蕴含着人类具有通感的生存意识和生命感悟,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同情与反感、生存与抗争、美的追求等,强调人文内涵、文化品质。

4、审美性:纪录片必须要拍得好看。为了纪录片拍得美,必须在纪实和造型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好的纪录片应该能够引发观众的审美思考,因此纪录片应多用开放性的叙事结构,少用封闭性的叙事结构,思考应该多隐少显,理性的内在最好用感性的外衣来包装。

四.电视纪录片的分类

电视纪录片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依照题材与表现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时事报导片

指报导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但报导的范围不限于一时一事,结构也比较完整。如报导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的《历史的纪念》、报导女排比赛的《拼搏》等。

历史纪录片

指再现过去时代的历史事件的纪录像片。它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须准确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违反历史的真实,不能用演员扮演。可以运用历史影片数据、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进行拍摄。影片应具有文献价值。如《辛亥风云》、《两种命运的决战》、《淮海千秋》等。

传记纪录片

指纪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纪录像片。它与一般时事报导片或历史纪录片的区别在于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不允许用演员扮演,也不可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如《诗人杜甫》、《伟大的孙中山》、《革命老人何香凝》、《******》、《叶剑英》等。仅表现某一人物的某一侧面的人物肖像片、人物速写片等也属于此类。

人文地理片

指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如《黄山奇观》、《漫游柴达木》、《土林探奇》等。

舞台纪录片

指纪录舞台演出实况的纪录像片。对舞台演出的歌舞、戏剧、曲艺等进行现场拍摄,可以根据需要对演出节目进行剪裁、删节,但对演出内容不能改编、增添,以区别于根据舞台节目改编的舞台艺术片。如《民间歌舞》、《友谊舞台》等。

专题系列纪录片

指在统一的总题下分别出片或连续出片的纪录像片。其中各部影片都可以连续放映,也可以各自独立,如《漫游世界》、《紫禁城》,《近代春秋》等。

五.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方式

对电视纪录片的分析首先要把握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从叙事方式入手,有利于把握纪录片的主题思想和结构表达。电视纪录片常见的叙事方式有以下三种:

一、画面加解说式

这一叙事方式曾是我国纪录片的主导叙事方式,绝大多数纪录片采用了这种叙事方式。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和《话说运河》。在实际创作中,一般是先有选题,主创人员根据选题写出文字稿本,领导审查通过后开始拍摄。后期编辑时,则是先根据文字稿配音,再根据配音编画面。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重视解说词的创作,非常重视解说的叙事说明作用,通过它来表现内容的发展。另外,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往往注重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注重的是主题和结论而不是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创作者也往往把自己当作一个政府工作者代表政府、而不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艺术工作者仅表述自己的一家之言,这样的纪录片就承载了过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内涵,结果抽象大于具体,空泛压倒细节,逐渐偏离了电视的本性,丧失了可看性。

二、访谈加解说式

访谈加解说式由于有了访谈的介入,既降低了解说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纪录片的主观介入程度,也可以向观众展现过去和将来时空,从而扩展整个片子的表现力。有的纪录片通篇用采访来贯穿,采访承担着整个纪录片的叙事作用,比如《忠贞》就大量运用采访段落,把志愿军战士被俘的过程,在美军集中营受到的残害,以及归国生活等经历展现给观众。在这部纪录片中由于片子要反映的内容大都成为过去,又没有可利用的音像资料,采访成为一种唯一可利用的叙事手段。有的纪录片为了克服画面加解说式的弊端,结合背景因素和动态过程,把采访融入事件的进程之中,共同承担叙事功能。比如大型纪录片《望长城》,为了考察长城的最西端,主持人焦建成对地理教师的采访;在《三节草》中,为了了解轱辘湖的解放,对肖老太太的采访。

三、客观记录式

从90年代开始,纪实的创作观念开始兴起,纪录片的创作中也相应地出现了客观纪录的叙事方式。它反对使用大段大段的解说这种过强的主观形式,主张不干涉拍摄对象,保持生活的原生态,强调取材的客观性。这一叙事方式借鉴了故事片的创作方式,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创作者深入生活,切实体验生活,甚至把自己完全融入被摄者的生活,从中提炼细节、情节乃至故事。这种叙事方式是对纪录片纪录本义的回归,也是目前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发展方向。无论是《婚事》、《阴阳》《重逢的日子》,无不是采用这一叙事方式的杰作。

六.电视纪录片的结构

纪录片的结构有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之分,内部结构是构成形象的各个要素的内在逻辑联系和组织形态,外部结构则是纪录片的外在组织形式,即纪录片的构成框架。内部结构更多的是内容方面的问题,外部结构更多的是形式方面的。与叙事方式直接相关的是外部结构。常见的纪录片结构有线形结构和版块结构两大类:

一、线形结构

线形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有一条乃至多条贯穿全片的线索。这条线索可以是内在的、逻辑的,如《远去的村庄》中的缺水问题,《中华百年祭》中画家的创作体会;也可以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如《龙脊》中村口的那个大槐树,《万里长城》中的长城。对于比较复杂的叙事,往往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中华百年祭》就有多达五条的线索:1、画家作画,2、画展展出现场,3、百年史实,4、画家谈创作理念,5、画家的日记。

线形结构可以使复杂的叙事变得条理清晰、紊而不乱。线形结构是纪录片常用的结构方式,但是并非所有的题材都具有中心线。弥补方法除了后期强加一个象征元素外,采访的介入是一个重要手段。采访作为结构因素,有两个层面的作用。第一、采访的同期声作为转场因素,起连接画面的作用。比如《命运》就是通过人物的采访,不断引出新的人物,新的场景,从而实现其典型的套层结构。第二、采访作为贯穿全片的线索。创作者会将采访分成若干段落,根据内容的需要,让这些段落分布在记录片的相应位置,从而把整部纪录片连接起来。比如《中华百年祭》中画家的创作体会,《神鹿啊!神鹿!》中柳芭的自叙。

二、版块结构

版块结构是按照人物、时间、地域或主题的不同,将不同的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可以互无联系,也可以有起承转合的一种结构方式。如《命运》和《祖屋》就是典型的版块式结构。《命运》是按人物来划分版块的,只不过创作者在构思人物时作了精心的挑选,常常是在上一个人物的内容即将结束时,或从对他的访问中,或从与他有关系的事件中引出下一个人物来,这种特殊形式的版块结构也被称作套层结构。套层结构既保持了版块的相对对立性,又加强了版块之间的联系,使整部纪录片被分成若干个版块仍然能保持较为完美的整体性。《祖屋》是一种传统的版块结构,共分为五个版块,每个版块都配有一个小标题,他们依次是:“祖宗风水”、“耕读世家”、“族上人物”、“仁者爱人”和“红白喜事”。尽管五个版块都是围绕“冯琳厝”这个祖屋展开的,但是这五个版块彼此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外在的联系。使用传统的版块结构最好是有张力的题材,否则,由于版块和版块之间缺乏内在的必要关联而使整部片子显得零散。

七.电视纪录片的评论角度

一、评论纪录片的主题

对于人文类的纪录片来说,特别是纪实性的节目,主题不应仅仅是某种理性概念的抽象概括,试图把它变成用一句话或一个概念就能表述出来的东西。评析的第一段:概括节目、点明主题。既然是节目的“主题”,未免就要想得更深更远一些,想想节目作者的创作意图,想想节目背后更深刻的思想,想想是否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哲理,或者节目让我们感悟到了什么。比如有的节目看似部门互相推诿,实是批评官僚主义,办事效率不高;有些节目看是“一场大火”,实是强调消防隐患忽视不得;有些节目看似考古,实是反映文明进步……这就要求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出反映事件本质的主题思想。

对主题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主题是什么;

(2)这一主题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有什么样的关联;

(3)选择这一主题有怎样的意义;

(4)导演采用了哪些比较有特色的电影语言来表现这一主题;

(5)整个片子对主题的表现达到了一种怎样的程度。

二、评纪录片的结构

纪录片的结构形式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单线结构:

单线结构的主要特征有三个:

(1)是明显的事件线索贯穿始终,有头有尾,段落层次分明,强调事件的发展要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2)是时空发展顺序进行,内容安排按时间的过程步步推进。环环相扣,直至结束。

(3)是整体布局严谨规整,注意头尾的照应,高潮的处理,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转换过渡,以及内在的逻辑性与因果关系,形成独立、闭锁的自足体系。

2、复线结构:

这种结构形式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内容线索同时发展,构成影片的总体框架,几部分内容相互撞击,相互加强,在内容的对列或对比中,加深影片主题的涵义。

3、板块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的最明显特征,是整个影片由几大块内容串连而成,每块内容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内容之间的连接线不是事件,而是主题或情绪。可以点名所观看的片子是什么结构,然后分析此片运用此种结构是否合理,可以和题材、主题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三、评论解说词

(1)解说词的文学层面分析;

(2)解说词风格和题材、主题是否搭配;

(3)解说词的整合作用是否得到的充分的运用;

(4)解说词的节奏和片子是否搭配;

(5)解说者因素分析。

四、评论剪辑

一个编辑在剪辑时的任务总的说来有三个方面:

(1)结构的把握:根据拍摄意图和整体构思确定影片的整体结构方式;

(2)剪接点的掌握:剪辑时要有章法,镜头的连接要准确、通顺,过渡自然、流畅;

(3)节奏的安排:根据内容和结构要求,安排节奏的起伏,做到外部节奏与内部节奏的有机统一;

评论剪辑时基本上可以从以上三方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