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作品评论与分析
22232500000016

第16章 考生影评作品及优秀范文(2)

《暖》纵贯全片来看,平行蒙太奇运用,插叙手法体现的是三分爱情,三份等待,两份无奈。小武生与暖的爱,井河与暖的爱,哑巴与暖的爱。这三份爱情同时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不可不说是命运的玩笑。但从全片故事发展来看,又都有其必然性。就这样一个单纯的暖没有在爱的雨露中诞生,却在生活的风霜下备受摧残。暖对小武生的等待,暖对井河的等待,暖女儿又对井河的等待,等待撑起的是理想,却在责任中成长,只知道承诺不懂付出,不懂责任又会是如何?

虽然井河对暖说“井河还是原来的井河”,然而物是人非,井河不是原来的井河,暖不是原来的暖。尽管双方都有对彼此的依恋,但往事不堪回首。暖对井河是爱恨交织,是等待后的哀伤,是哀伤后的平淡。而井河对暖则是悔恨与内疚,承诺对于暖也因他的逃避而无法兑现,所以他只有忏悔和补偿。对于小武上,也许暖早已经忘了他,而小武生也许会在内心深处有永久的自责和悔恨。只有“无语”的哑巴给冰冷的色调增加了几分暖意,他是没有承诺的人却也是没有离弃背叛的人。其实,承诺不代表兑现,无语也并非是苍白,信物和诺言,柔情和浪漫都比不上两个人磕磕绊绊,平平淡淡,一直到永远。

4.人性与组织的对话

——评《高考1977》

作者:何秀丽

一群为了改变命运的知情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国家的的政策当做斗争的武器,紧紧抓住转变的机遇。一个纯粹为了组织利益着想的农场场长,想尽办法完成修路工程,留住身边的爱将,成了一个印把子决定一个人命运的纯粹组织化的人。但影片通过人性与组织的对话,成功的完成了组织的人性化转型,主题也便在这转型中得到了升华。

影片的开头展示的便是组织化了的人。当知识青年们上山下乡大张旗鼓的要改变农村的时候,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思想也被悄然改变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是能仅仅由几个知识青年能够改变的么?相反,知青们的生活文化以及思想反而被农村化了,组织化了。影片也在这里阐述了这个深刻的道理。他们一切听从组织的安排,过着有组织的生活,连恋爱也是不自由的。他们整天修路,建工程,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一切为组织,为集体的利益着想,他们失去了自我,为了组织而活。但貌似团结,貌似一切听从组织的知青们,内心想逃离这个生活状态的欲望都是很强烈的,但他们没有强大的支持后盾,内心的搅动不安,私下的勾心斗角是不能被组织识破的,小心翼翼的萌生着。他们就这样被压抑着,甚至在阿三来到农场看望他们时说到来农场已经是整整八年的时候,他们都震惊了,从来没想过,也许一辈子就在这漫漫冬季的黑龙江扎根了。这便更激起了他们内心的波澜,等待着转变的机遇。

场长老迟便是纯粹的组织的缩影。他掌握着该农场的生杀大权,因为他腰里别着上级领导对他的信任的证物——公章。他有着清晰的阶级成分划分,而且他也可以利用阶级成分来作为他统治的筹码。那个时侯,的确是一个公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能决定一个人的婚姻,就像他对潘志友说的:“我不给你盖公章你就结不成婚”。他一心为了组织的利益,为了能够后继有人而不断向知青们施加压力,不允许他们在仅仅风吹草动的改革信息下蠢蠢欲动,他想组织一次测验,想身边能够留下几个能够继续为组织服务的人。

当他们举着火把扔向荒原,熊熊的大火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向前奔涌,所到之处都焚毁了一切荒芜,以摧枯拉朽之势期待着大地的重生。这一持续几分钟的长镜头,也象征着中国大地上将会有一场摧枯拉朽的大变革。而这时阿三脖子上挂着收音机,激动地用力蹬着自行车给知青们带来了他们梦寐已久的消息,******说了,要恢复高考制度,任何有知识的年轻人都可以参加,这消息给知青们带来了新生。他们开始蠢蠢欲动,开始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斗,迫切想抓住这次变革的机遇,想尽可能的利用党中央给予青年知识分子的权利,但还是迫于组织的镇压,抱负得不到施展,于是便有了第一次与组织的对话。

那是在老迟坚持搞场内小测验,强子以绝食作斗争两天,并直指老迟的强权里缺少的是人性根本——人味,故事陷入僵化的局面。阿三找到探女不成的陈琼的父亲让他假扮招生办的人跟老迟进行了一次对话。老迟作为组织领导确实很聪明的识破了老陈的玄机,而自始至终以一个父亲的角色来阐述道理的陈琼的父亲的话更意味深长,更耐人寻味。在对话中老陈始终以一个父亲的姿态像老迟大搞人情战,特写镜头中老迟的表情能清楚的告诉观众他深受感染,但作为组织领导人他还是很矛盾,不想失了“组织”的面子,摆起了架势,毫不留情的质疑了对方的身份,强行带他到招生办验证。但老迟也是一个人,人心都是肉长的,老迟也是把农场内的青年们看做是自己的孩子,只是迫于自己是组织的领导者不得不为组织的利益考虑而采取一系列措施,他也心软了,人性战胜了组织,他用拖拉机载着陈父去坐火车。虽然第一次人性与组织的第一次对话看似失败了,但在老迟的心里还是起了波澜,让他认识到了孰轻孰重,内心悄然发生着改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成功的。他开始撇下领导的架势开始以一个父亲的角色为这群孩子们着想了,虽然极为失望还是同意了潘志友去参加高考。当孩子们在风雪中努力朝着火车驶来的方向,朝着自己改变命运的列车奔赴,看着十年一次来的机会几乎溜走而绝望的时候,老迟还是给他们带来了希望,用拖拉机载着他们奔赴考场。老迟在考场外等待他们的时候,仰拍的特写镜头下说着:“这群小王八犊子”感觉是那么的和蔼可亲,是那么伟大,就像是一个父亲在等待着儿女们胜利的消息。

被人性化了的组织的缩影——老迟,作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不属于组织的禁锢的人,一个只为了自己的儿女的人跟招生办的领导进行了又一次的人性与组织的对话,而现在的组织是国家组织。“现在招生只看政治表现,不看阶级成分了,将伪造的证明放在档案里不就是政治表现不好么?”招生的领导说,可现在的老迟将所有的过错揽到自己身上,而不再因为阶级成分而打击陈琼了,一心只希望她能考上大学:“她档案里的证明是我放进去,她压根就没见过呀”。陈琼证明上的章是假的,其实老迟早就看出是她爸自己刻的,但一直没说破,直到招生办的人说这样是做不对的他才醒悟,一句人性话的问句升华了本篇的主题:“要是为了你女儿你敢么?”招生办也是一个组织,组织就有组织的规矩,组织的章程,可是两个为了孩子着想的老人在不违背组织的原则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的帮助孩子们实现他们的梦想,帮助他们改变自己命运。在这里组织的人性的浮归,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最真实的表现。两个老人的处事意识已经从组织性,阶级性转变成了民族意识,国家希望,从组织的阶级性转变为内心的人性。这段戏在影片的最后,一直用仰拍的近景,展示了人性深入组织的深刻性,以及伟大性。

当宣布考入大学的名单的时候,冬天已经过去,春天的大地一片生机盎然,大地复苏了,中国苏醒了。就像影片中时刻重复的那句对白:恢复高考要比高考本身更重要。的确,高考的恢复意味着中国教育的变革,恢复了高考也就恢复了中国的理性,恢复了社会的公正。中国重新以一个理性的长者回归世界民族之林。

5.生活只需要做好自己

——评影片《英雄陶陶》主题

作者:何秀丽

寻找自我一直是电影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英雄陶陶》也是众多关于寻找自我为主题的电影中的一部,但仍具有其独特性,充满着梦幻和神秘感,讲述一个离奇的故事。一个死去的老人回忆自己的一生,激发观众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剖析自我的内心。该影片对人是否能过两种不一样的生活,在自己的生活里怎样过的更好,怎样才能幸福,怎样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的主题阐述的淋漓尽致。

一个懦弱的,不具有行动能力,只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的人是不会有生活的乐趣。陶马斯一直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幻想中,生活在自己认定的所谓的错误的生活里,渐渐的与真实的生活相背离。当人身攻击来临只是想像着如何反抗,做着一个英雄梦,但行动上只是逃避。就连玩飞镖赢了都害怕挨打而逃跑,遇到自己心爱的人也不敢一起私奔,把枪装在口袋里嘴里发出“蹦”的声音来满足自己想杀阿尔弗雷德的欲望。就这样一直压抑着,积郁着,反复的受着心灵的孤寂、苦闷、嫉妒的折磨。在一个场景中,陶马斯细心的削铅笔,削出一圈一圈的扇形碎屑,当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时办公室里传出的是别人的笑声。这个推镜头直入主人公的内心,深刻而细致的表现出了他的孤寂,他的愤世嫉俗,把别人都幻想成自己的对立面,让自己处在更加孤立无援的境地。内心不能平息的矛盾冲突是此时他最明显的特征。他渴望独立自主自由洒脱,成为幻想中的阿尔弗雷德,但没有摆脱他人的阴影,仿佛有第三只眼随时监控着他,他的一举一动在儿童时期是为具他人满意,现在是为让这第三只眼满意,这第三只眼便是幻想中的世界,本能与人为,现实与理想,自我与超越,这种种矛盾的痛苦是使他人格变形的根源。

有一首诗这样说“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自己欣赏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欣赏着自己。也许你是幸福的,只是缺少了发现幸福的眼睛。人生真的能被偷走,可以用来交换吗?陶马斯羡慕阿尔弗雷德富足的生活,但其实阿尔弗雷德也是一直生活在对艾丽斯的幻想中不能自拔,被暗杀的危机时刻,他在羡慕着陶马斯简单而充实的生活,就这么相互羡慕,相互嫉妒,变成仇恨。他们缺少的是发现自己生活里的美好,总认为彼岸的花开的一定是美的,得不到却越发的去追求,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拥有两种生活,而他终究不会成为别人,过不了别人的生活,所以追求是徒劳的,只是会让自己更疲惫,更厌倦了自己的人生。

生活都在继续,别自己让生活停止了前行。当陶马斯自己沉迷于对姐姐的相思时,错过了与情人私奔的机会,只剩下老年时遗憾的回忆,可是谁都不会为了谁而停止生活的脚步,别人的人生,只不过生活中少了你而已,生活还是在继续。就像情人艾伍琳离开了陶马斯又嫁给了另一个男人,不会为了陶马斯而停止对生活的追求。情人艾伍琳与姐姐艾丽斯都是敢作敢当的人,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姐姐当初为了证明对弟弟的爱不惜葬身火海,情人艾伍琳为了能跟爱的人在一起不惜离开富足的生活,可是这样的敢作敢当却反映了行事鲁莽,最终的结局是死亡跟分离。原来最幸福的还是傻子弟弟,他可以大声的笑,讲着让别人都笑不出来的笑话,天天想的就是吃好休息好,傻傻的快乐着,但却因智障而生活不能自理。这三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色但都存在着缺陷,但还是能与只是幻想而不行动,没有生活情趣的的陶马斯形成鲜明的对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状态,不管生活是怎样的,过好自己就是最大的幸福。当一切都释然了,陶马斯才发现自己是个充满情感的灵魂,才敢大声的笑,就像智障的弟弟一样,简单而快乐着。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生的愿望,过一次阿尔弗雷德的生活,就算是死亡来临也会体会到死亡带来的飞翔的快乐。他的死本应该是个悲剧,但那疯狂的、夸张的笑声让观众丝毫感觉不到任何的悲情,与其说是陶马斯死了还不如说是他想成为的阿尔弗雷德死了,他找回了自己,也救赎了阿尔弗雷德,完成了一次真生意义上的“交换”,虽然没有肉体了,但此时精神上是属于自己的,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他心里甜的就像散落的红色的糖块,快乐的就像在空中自由飞舞的塑料袋,俯瞰曾经生活的家园时,发现了自己原来生活的土地上的人是如此勤劳,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影片道出了生活的智慧,人怎样才能幸福,怎样过才算是充实美满的一生。人都是生活的初学者,只有一次体验生活的机会,生活中没有十全十美,想到的不一定能得到,总是生活在幻想中,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永远不能痛快。也许身边最不起眼的人,事,物都是自己的财富,把握住机会过好自己的一生就是最大的幸福,

6.给时光以最华丽的外衣

——评《最美好的时光》的视听语言

作者:王聪

《最美好的时光》是由舒淇、张震担纲始终,活跃在三个不同的年代,演绎着不同的爱情故事,而相同的是三段都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也告诉我们,爱情在时代中发生,人不能脱离时代,爱情更是如此。爱情的形式、物质皆因时代变得有不同的质感……而让这些质感变得韵味无穷的,就是本片的视听语言了。缓慢的长镜头,淡淡的色调。模糊的光线。即使是简单的故事,男女主角都是寡言少语的,但是因为这些美不胜收的视听语言,而使整部影片像极了一幅留白的水墨画,给观众无限的品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