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
22232900000024

第24章 媒体运营(7)

(3)负担小。在当今时代,人们不可一日无信息,不可一日不接触媒介。但人们在接触媒介时,眼睛的负担太过沉重,网络、电视、图书、大屏幕,样样都得靠眼睛看,因此人们常处于视觉疲劳之中。在信息爆炸的情况下,人的眼睛已经不堪重负,而人们在接触广播时,可以靠耳朵听来获取信息,使眼睛得到休息。

(4)激发想象力。听众根据声音来形成对事物的认知,每个人都依靠个人的学识、经历、性格等等在脑海中创造事物的形象,这样一千个听众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2.传统广播的缺点

广播的缺点包括:

(1)传播内容的易逝性。广播信息稍纵即逝,且难以失而复得。

(2)传播的形态呈线性状,听众只能顺向依次收听,而无法逆向收听或者选择收听,无主动性可言。

(3)传播的信息符号形式单一。广播只能传播声音,而与文字、图像无缘,缺乏冲击力。

(4)传播范围有限。在一般情况下,一个电台发射的无线电波只限于在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内接收。同上。

二、数字化趋势下广播的发展

数字广播是利用地面发射站,通过发射数字信号来达到广播以及数据资讯传输的新兴计数方式。受众可以用手机、数码照相机、MP4、GPS导航仪以及专门接收数字广播的新媒体机接收节目另外,广播还可以和手机、互联网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制作适合网络和手机用户接收的广播节目。受众可以使用电脑和手机上网接收音视频节目。

无论哪种形式,数字广播都可以传送包括音频、视频、数据、文本信息、图文广播等在内的多媒体信号。也就是说,广播可以“看”了,主持人可以在节目中使用图片和视频,记者可以将现场视频传回直播间,进行最快捷最经济的视频现场报道,听众可以通过编辑提供的资料进行即时的延伸阅读,还可以用视频图片文字和主持人及其他听众实现多向性互动。从以上情况来看,数字广播已经发生质变,它弥补了传统广播的不足,缺失了传统广播的长处。

有了数字广播之后,传统广播的不足得到了弥补:首先,广播的传播时空大大拓展。利用3G手机上网技术,收听网上节目不受传统广播覆盖范围的限制,可以超越更广大的地理空间,而且广播电台从此不再以频段与功率作为其优劣的标志与象征。其次,广播内容资源可以被受众充分利用。利用包括3G移动网络在内的网络技术优势,广播听众可以自主搜寻检索广播节目,按照自我的喜好收听、收藏广播节目,广播节目成为可下载的信息资料供听众检索。这种技术使盘活广播电台业已建立起的节目资源库成为可能,例如,北京爱家广播的爱家迷你剧《任仁好爱范美丽》便正在向这一方向进行探索。《任仁好爱范美丽》是一个迷你音乐生活剧,每个小剧演绎一个家庭小笑话,时长不超过2分钟,每逢半点播出,听众可以下载,重复收听,使得广播的内容资源获得最大化的利用。第三,广播不再只有声音一种元素,它可以利用文字、图片、视频让受众获得多方面的信息,丰富了传送形态,满足了受众的不同需求。

但我们也要看到,数字化在弥补传统广播不足的同时,也丢失了传统广播的长处:首先,伴随性消失。受众要集中更多的精力来获取信息,不可能边运动、边驾车,或者边洗衣服做饭、边看手机和电脑。其次,图像时代的想象力缺失。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以图像为中心的时代,电影、电视、绘画、广告、设计、摄影、动漫、网络、游戏、多媒体等互动元素融合,这就是人们所称的视觉文化时代。在这个充满着求新变异的图像消费社会里,人们用以了解生活、研究世界的方式已经转变,正试图建立一种视界政体,即一套以视觉性为标准的认知制度甚至价值秩序;在这样的时代里,影视媒体把小说中的幻象世界具象化,直接展示在观众面前,观众无需费力,只要被动地观看就能获得精神愉悦,媒介似乎控制着我们的手脚、大脑、身体,我们越来越身不由己。原本广播因为单纯诉诸听觉,可以免于这种图像的霸权,但数字化之后,由于数字广播中含有图像,就需要受众使用视觉功能,这就影响了广播最纯净的本质。

三、广播传媒形态的变化引发的连锁反应

1.高质量的复合型记者将会成为传媒人才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复合型记者要能适应从生产到传输的全程信息化的需要。复合型记者必须熟悉广播、电视、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能够使用多种手段来进行采访和实现与受众的互动。复合型记者不仅能熟练运用“我问你答”的传统采访手段,更要与时俱进,掌握网络即时聊天工具、电子邮件、在线访谈等方式。例如,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菲裔美籍记者巴尔加斯就是复合型记者的典型代表,他借助社区网站Facebook,对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杀案进行了报道。

(2)复合型记者还必须具备宽广的全球化视野。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传播动态,通过各种途径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是我国传媒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记者应当具备宽广的全球化视野,在充分了解国内时事的情况下,比以前更加注重对国际动态的把握。因而,未来的记者应该强化多种语言的学习,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门外语,以便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3)复合型记者还必须能够实现与公民记者的二元互动。

2.广播必须满足手机用户的需求

随着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的三网合一,手机用户成为各媒体纷纷争抢的重要对象,广播应该制作出更适合手机用户接收的节目,而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把广播节目传到网络上。在这一方面,手机电视开发得比较早,广播节目可以借鉴和参考成功的做法。手机电视的节目形态与传统电视节目形态有明显不同:信号更加清晰,篇幅更加精短,题材更加多样。广播媒体也应该参考电视媒体的经验,开发出适合在手机上播出的数字广播节目。

3.电台网站将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服务

利用新技术,广播媒介可以把所有的资源建成数据库,并对这些资源和信息进行深度整合及再造。改造之后,电台的信息和资源便可以进行分类检索及智能应用。比如,用户在网站中输入“我想去海边度假,要求3000元以下,5天以上,能够潜水”的内容,网站将在几秒钟内给你提供一整套的基于其自身数据库的解决方案,甚至包括当地电台、电视台的播出节目表。

综上,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广播从性质、特点、功能等方面,都将会发生巨变。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及时进行研究、摸索,从而使新形势下的广播发展扬长弃短,趋利避害,让广播事业进入新的“黄金时代”。

地方广播的“可视化”发展策略

袁媛

以线性传播为特点的广播,历来被人们赋予了“伴随性”的特质,被称为“非视觉媒体”。人们选择广播,无论是为了获知信息还是愉悦身心,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广播的认知共识,即受众对“听”的感知并不受到“视”的限制,可以一边专注于眼前事,一边选择广播的陪伴。

感官功能上,视觉与听觉不相冲突,让广播有了明显区别于可视媒体的独特之处。但在传媒多元化发展、新媒体迅速崛起的今天,广播的“非视觉”劣势也日益显现:随着当前受众对媒体的选择范围不断延展,到底还有多少人在“听”广播,成了让许多广播业者尴尬的问题。一个不容回避的难题横亘在广播业的发展之路上——是继续坚持做“只闻其声”的传统广播,还是向着融数字化、网络化、视频化于一体的新广播方向迈进?

其实“答案”从近年来国内省市级以上电台在广播“可视化”领域所做出的不断尝试,便可见端倪。受此趋势影响,原本就处于媒体竞争劣势的地方级广播电台,由于资源、技术等多方面条件的欠缺和制约,似乎更加前途堪忧。本文将以大兴人民广播电台为例,从对传统广播的弱点剖析入手,探讨地方广播的“可视化”发展策略。

一、传统模式下的“听”广播,弱点几多

有人赞誉广播是“听觉的艺术”,足见广播具有可听性的优势。时至今日,我们考量广播的受欢迎程度,也依然参照收听率的调查。广播随之给人留下了“只闻其声”的印象。大兴电台自成立以来,也曾经多年沿袭着这种“我播你听”的传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