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
22232900000025

第25章 媒体运营(8)

直到网络时代来临,大兴电台才越来越清醒地感受到新科技、新媒体对传统广播的冲击力之强。这些冲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VS.流行

当传统广播遭遇日趋流行的新媒体时,其受众在新的媒介选择前大量流失。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互联网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老百姓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传统精神生活,上网成了多数人查资讯、享受娱乐的首选。手机的问世,密切了人际联系,继而更发展成可上网的便捷性随身媒体。再比如电子报纸、移动电视、触摸媒体……这些应运而生的新媒体产物,激发了人们对新事物强烈的探知兴趣,也让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越来越被人忽视,多年积累起来的听众基础正在土崩瓦解。

2.被动VS.主动

当昔日受众从被动接收,到自主选择意识觉醒,不再甘于“等待”,受众已变得更加主动。新媒体之所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喜爱,与其能够向大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与服务有很大关系。它使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由“传播者——受众”的不对等关系,发展成彼此对等的交流者。从以往媒体对受众“说”——“我将带给你什么”,演化为今日受众以互动的方式告诉媒体——“我需要什么”。显见的变化表明:受众已经充分掌握了选择媒体和服务内容的主动权。这种日益个性化的需求趋势,促使广播从业者必须打破传统的“我播你听”思维模式,以增强贴近性和服务性为出发点,向着“受众——传播者”的方式转变。

3.单一VS.多元

当单一的听觉感受,已不能满足受众对媒体的丰富感知欲时,广播便需挑战线性传播,适应受众期待多元的需求。伴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各领域内的渗透及应用,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已变得模糊。尤其新媒体的出现,愈加消融了媒体与媒体间的边界,越来越多“混合型”、“多样化”的新媒体开始占据传媒市场,它们除了具备“加强版”的服务功能,更能引领受众体验到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新鲜享受,带给人们广阔的选择空间。

在“集众家之长”的新媒体面前,受众对广播的要求愈发变得挑剔:不仅要“闻其声”,更希望“见其人”。至此,“看得见”的广播理念已呼之欲出。

二、创新意义上的“看”广播,“看点”何在

第一个提出做“‘看得见’的广播”之人,可谓在广播发展史上掀起了挑战传统的科技风暴。在此之前,人们习惯了用“听”来诠释广播的属性,或许没有人想到广播也可以朝着“可视化”的方向发展。可是当层出不穷的新媒体将传统广播逼到无路可退的境地时,广播业者终于猛醒:要么利用新技术,实现广播从内容到播出方式的全面推陈出新;要么循规蹈矩,走渐趋窄化的传统道路,结果当然不言自明。其实在“新”与“旧”的抉择面前,做出判断并无难度,关键是在所选择的创新之路上该如何前行。要想将理想付诸实践,就先要对“看得见”的广播有所认识。

1.结合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多媒体融合

借助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之力,广播实现了“三级跳”:从通过在网络上开办介绍性网站、搭建互动平台,吸引网友对电台的关注和参与;到具有互联网特色的宽带互动网络电台兴起;再到传统电台利用网络技术,将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整合,满足受众可以自由在线收听、收看、下载节目内容,随时与节目交流互动的需求,广播最终成为利用网络立体化传播资讯的新媒体。

2.着眼于拓展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追求在地理空间和网络层面的多向延伸,满足更广大受众“看”的要求

例如户外直播,让受众生动地体会到广播的现场感和画面感;透明直播,带给受众与广播亲密接触的绝佳机会;网络视频直播,让世界各地的网友天涯咫尺,共享广播呈现的视听盛宴。

由此可见,“看得见”的广播“看点”颇多:它依托网络实现在线同步视频播出,弥补了传统广播“一听而过”的不足;它为受众带来可及时参与的互动视频节目,可点播、可下载,好听又好看;它让广播走进大众,现场感十足的报道令人身临其境;它还揭开了直播间的神秘面纱,向受众展现最真实的直播状态,拉近了主持人与受众间的心理距离。

三、地方广播的“可视化”发展策略

放眼当下,我国的很多家省市级以上电台,都在现有基础上逐步进行着“可视化”广播探索,以期质的飞跃。比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轻松调频(调频91.5兆赫),已经在多次的主题活动中进行了“空间大挪移”,即将整个直播间“照搬出去”,在异地实现“透明直播”,受众可以到活动现场,零距离观摩主持人在“透明直播间”里的一举一动。这个举措广泛调动了大众的参与热情,收到良好的频道宣传效果;再如隶属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北京市交通广播(调频103.9兆赫),早有多档节目实现网络同步视频直播,受众范围从有限地域延伸到无限网络,实现了节目的多层次覆盖。

相较于省市级以上电台在业内的领先地位和所享有的技术、资源优势,地方级电台显然“势单力薄”,难于并论。但通过借鉴大台已有的先进经验和创新举措,地方级电台仍然可以立足实际,勇敢迈出顺应潮流的第一步。谈到具体的发展策略,笔者将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1.敞开广播门

俗话说“开门办广播”,这道无形的“门”,紧密关系着广播的生命力能否持久。关上它,无异于自我封闭,将受众和社会环境变化阻隔在外;敞开“大门”,广播人才可以掌握外界发展动向,了解受众的精神所需,并满足其参与交流的愿望。所以,地方级广播业者更应该从观念上摒弃守在直播间里做节目的思想,调动一切现有元素,包括广播人和广播设备在内,使之凝聚为一个“可移动”的整体,时刻准备着。

(1)“走出去”:走进百姓身边,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无论是各类活动现场,还是田间地头,大众都可以看到广播人的身影,甚至是惊喜地发现直播间近在眼前。这种面对面的接触将令广播不再是电波世界里的抽象名词,它真切存在于百姓身边,是人们可以倾诉和交流的便捷媒体。大兴电台自改版定名为“阳光调频”以来,一直以“FM98.6和你在一起”为宣传口号,积极创造各种走出去、让大众看得见的机会,例如民俗游现场报道、听友见面会等,均取得了热烈的社会反响,为今后进一步的“可视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请进来”:将各领域专家、名人、热门人物请进直播间,通过视频访谈搭建交流平台;将有表达意愿的普通人请进直播间,为其提供音频或者视频展示自我的机会。尤其后者更能体现出区县级电台“低门槛”的特点,让更多的普通人可以与广播结缘,实现自己的明星梦或者过把播客瘾。这些举措将为地方电台赢得广泛的社会关注,扩大自身的频道影响力。

2.借力新媒体

前文中已经涉及了对新媒体的解读,其实以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产物,并不与传统媒体如广播相对立,反而可以成为广播“可视化”发展的科技助力,使广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网络:当今时代无人敢忽视互联网的力量,它正像一张无形的网,将个人与整个社会囊括其中。有了网络技术的支持,广播便可同步在线播出,这就解决了传统广播无法异地收听的问题,同时有效发挥出广播能够实时互动的媒体优势。

地方电台除了利用网络论坛、短信平台等,及时与受众进行信息交流,还可以在节目中随时进行音视频的点播或下载,增强互动的趣味性。如果条件允许,更可以建立专门的“视频直播间”,用镜头展现最真实的直播状态。2009年,大兴区广播电视中心完成了对下属的大兴电台的设备全面升级改造,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设立了“视频直播间”,以期网络视频直播的及早实现。

(2)手机:现代人对手机功能的开发似乎永远没有止境,这也令手机化身为广播与网络间的桥梁。目前,地方级电台还基本停留在与听友的手机短信互动阶段。随着新兴的3G技术的介入,手机在广播中必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比如受众在直播中向节目上传图片、音频、视频等,或者将精彩内容直接下载到手机上,甚至有望实现手机用户与主持人的直接视频交流。

虽然对于地方级电台来说,有关广播的“可视化”探索才刚刚起步,但网络时代里,新科技在迅猛发展;传媒领域中,“新”与“旧”在加速更替……这些变化都推动着地方电台由传统模式向新媒体形态转变,最终实现地方广播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