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
22232900000005

第5章 媒体实务(5)

4.强化受众参与,打造参与式新闻

参与式新闻是当前新闻实践的最新走势。参与式新闻是指普通公众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主动地加入到传播活动中,它最令人振奋的口号就是“人人都可以当记者”。公共新闻与参与式新闻的融合,使“公共新闻”可以从20世纪由媒体发动公众讨论、寻求公共问题解决方案的模式,进入到社会公众可以不依赖传统媒体,自主发表观点,形成舆论甚至组织舆论,进而影响媒体,影响公共事务决策的新的阶段。网络的急速发展为公众参与新闻事务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参与者可以通过博客新闻来吸引公共新闻支持者的目光。在这个平台上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人人都可以是记者,都可以从新闻从业人员的立场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试想,公众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公共事务,最终通过民众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公共新闻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这对公共新闻而言,是一个质的飞跃,使新闻真正成为普通公众的新闻。

《女子别动队》栏目就很好地利用了现代科技,创造条件便于受众参与。该栏目使用了大量的现代沟通手段,建立实名制互动平台,如热线、短信、电子邮件等,通过主持人实时播报等方式向观众传达信息。节目自开播以来,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经过《女子别动队》报道的“饭店装修占地”、“厕所建好却不让使用”等一些民生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让百姓感受到节目是真正为民着想,无形中拉近了电视媒体和社会大众的距离。

虽然当前的民生新闻报道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某种程度上“民生新闻”一词已经滥俗化,但是相信经过电视人的不断努力和重新认知,这个新闻“富矿”会再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浅析电视新闻娱乐化

盖畅

当今社会,娱乐产品成为畅销品,在这种消费逻辑引导之下的媒介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娱乐化倾向,迫使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即所谓的新闻娱乐化。从美国的媒体炒作布什遭遇鞋袭事件、炒作美国总统大选到国内媒体对章子怡捐款事件的炒作,新闻的娱乐化趋势似乎愈演愈烈。在国内,传媒与市场接轨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传媒纷纷将娱乐化作为争夺受众的杀手锏,有电视新闻制片人公开号召“新闻是快乐的”。北京电视台《第七日》、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等节目都进行了成功的尝试。面对新闻的娱乐化浪潮,有人举双手赞成,也有人深表担忧。新闻的娱乐化究竟是福是祸?认识上的偏差将会导致传媒发展方向的偏离。下面,笔者就新闻娱乐化问题进行浅析,以期正确理解和认识新闻娱乐化现象。

一、新闻娱乐化的表现

在具体实践中,新闻娱乐化现象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新闻信息娱乐化、新闻栏目内容娱乐化和新闻栏目包装娱乐化。

1.新闻信息娱乐化

新闻信息娱乐化是指新闻实践中娱乐消息的渗透。在当下的新闻实践中,娱乐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比例加大。从玉女酒井法子吸毒,到梁朝伟结婚、臧天朔涉黑,传媒对娱乐圈的明星不厌其烦地大肆报道,娱乐明星们一时间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谈论的重要话题,明星们的八卦消息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新闻。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去世,将传媒追捧明星消息作为新闻报道的现象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2009年6月26日迈克尔·杰克逊去世的第二天,众多媒体将这则消息放到头版新闻显著的位置,不少媒体甚至进行了整版的主题报道,加上新闻的后续报道,这股热潮延续了将近半年的时间。不仅娱乐新闻占据新闻的主流,在其他类型的新闻报道中,娱乐化也无孔不入,甚至已经入侵到重大题材及政治新闻的采访报道过程中。有些记者对重大问题不感兴趣,而过度关注、追逐国际重大事件中的花絮趣闻。不少传媒热衷于在“两会”上对明星围追堵截,发问私生活之类的无聊话题。

2.新闻栏目内容娱乐化

在一些电视新闻节目中,还存在着播报方式及内容突出趣味性,甚至刺激性的现象。很多知名新闻栏目,如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新闻功夫茶》,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以及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等都不同程度地采用娱乐化运作方式。从内容上看是尽量选取软新闻类题材(比如贴近百姓生活、展现民风民俗的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突出趣味性,甚至刺激性。即便在报道国家大事以及政要活动时,这些节目也要找到一个更有趣的切入点,用更轻松的表现形式,尽其所能地挖掘其中的娱乐性元素。在报道的方式上,电视新闻的娱乐化更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不遗余力地强化事件的悬念或煽情、刺激,来吸引受众的眼球,提高收视率。

3.新闻栏目包装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的最后一种表现是栏目包装娱乐化。娱乐化新闻包装总是在努力创造一些新奇,给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鲜感。比如广电新闻由原来播报新闻,演变成现在普遍运用“说新闻”、“聊新闻”和“侃新闻”的形式,在这一点上,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和北京台的《第七日》是两个很成功的例子。还有一些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引用流行歌曲的歌词进行新闻评论,边唱边播。花样翻新的形式让受众感到乐在其中。

娱乐化新闻的栏目包装形式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既可采用互动多媒体演播室的形式,让信息切换直观,这是因为部分信息直接来源于网络,方便快捷。也可采用媒体组合式的结构,一切都以尽量刺激受众的感官和感觉为目的。比如,重庆打黑新闻中为解释人员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新闻编辑就绘制了详细的卡通动画关系网,给观众提供更直观的解释,形式诙谐幽默,内容清晰明确。

二、新闻娱乐化的可取之处

第一,不可否认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娱乐化的做法至少从经济效益上给传媒带来不少的甜头。新闻娱乐化是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看做是媒介适应市场的行为方式,也是传媒走向市场的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也要参与市场竞争,实行优胜劣汰,要面向市场,考虑市场需要,通过一切手段争取最大市场。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娱乐化就成为众多传媒不谋而合的选择,越来越多的传媒已经尝到新闻娱乐化的甜头,纷纷将新闻娱乐化作为争夺受众和市场的法宝,甚至有的媒体还将娱乐化作为拯救媒体的良药。

第二,新闻娱乐化在表达方式上还表现为强调故事性、人情味,强化新闻的戏剧悬念或冲突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的道路。同上。这一点是可取的。在传统新闻观念的指导下,我国传媒的教育、宣传等功能固然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但娱乐功能却长期受到压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传媒的诸多功能中,娱乐也应该是题中之意。因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媒开始走向市场,走向竞争,开始从高不可攀的政治讲坛上走下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走到普通的老百姓中去。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传媒发掘新闻的娱乐化因素,让新闻“软些,软些,再软些”是十分必要的,在表达方式上尽量加强贴近性,增加趣味性,也是十分可取的。

第三,新闻娱乐化是新闻栏目类别细分的必然结果。对媒体来说,在新闻节目中适量增加老百姓关心的新闻话题,以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绝对是有益无害的。至于“适量增加”的度究竟在哪里,多数人一致认可的说法是“软硬皆施、以硬为主”。其中,硬新闻仍然是新闻节目的主体,而娱乐化新闻则充任配角和辅助。硬新闻的主导地位固然不可撼动,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娱乐化新闻同样是媒体内容中不可分割的必要成分。这种新闻类别上的细分既能取得社会经济利益,又能达到宣传引导的目的,是新闻发展中值得期待的理想状态,是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媒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改革方向和道路。

三、新闻娱乐化的缺陷

1.娱乐化失度,影响大众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判断

当今社会,媒介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和活动空间,但人们对媒介的依赖也导致了人们在便捷地享受媒介所提供的超时空的各类信息的同时,不自觉地无视自己所拥有的思维与行为的自由,沉溺于传媒所提供的信息引发的喜怒哀乐之中,满足于传媒自我营造出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尽管客观现实往往与媒介现实相差甚远,但人们还是将媒介现实误当做客观现实加以认识,并以媒介提供的信息作为指导自己思维和行动的依据。因此,如果我们的大众媒介充斥着娱乐,尤其是新闻节目也过于注重娱乐功能,那么人们将陷入娱乐不能自拔,逐渐麻木,进而丧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判断。同上。

2.放大新闻娱乐化的经济价值,忽略新闻的社会价值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对于娱乐化的追求必然会导致庸俗化的倾向。媒介在维护正义、劝人为善的名义下,利用人们猎奇的心理,大肆将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公之于众,只是在结尾处象征性地加上评论,还美其名曰以此为鉴,以防后效。在这一过程中,以防后效的目的没有达到,受众的猎奇心理倒是得到了满足,媒介的利润也有了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以放弃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代价的。长此以往,得不偿失。

新闻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与人类生存关系密切的信息,使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沟通社会。当然这并不是排斥新闻事业的其他功能,比如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但新闻娱乐化如果过分地强调了新闻的娱乐功能,那么它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功能的发挥。如果新闻仅仅成为人们娱乐的工具的话,新闻无疑是走入了歧途。

3.错把贴近群众当做庸俗媚俗,削弱新闻事件本身的内涵

当代快节奏的物化生活使得人们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情趣变得脆弱了起来,一些低俗的、恶俗的、庸俗而低趣味的流行文化得以乘虚而入。这一趋势同样体现在新闻领域:颇具严肃性的政治、法制、经济和社会新闻,被“搞笑”,被娱乐化、低俗化。新闻表象的搞笑娱乐,变得形式远大于内容,大大削弱了新闻事件本身的内涵,有悖于新闻规律和新闻职业道德。媒体工作者的责任绝不是迁就、迎合低级趣味,亲民性、可读性也绝不能与恶意炒作、庸俗媚俗画等号。在社会主义事业中,新闻工作的崇高使命是参与和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昂扬向上、健康活泼的舆论氛围。

新闻娱乐化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新闻娱乐化必将导致媒介的庸俗化;也有人持肯定意见,认为新闻娱乐化是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究竟如何对待新闻娱乐化的现象,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看清它的利弊,从而正视这一现象。

浅析新闻采访技巧杨朝杰

郭丽

新闻采访对于一则优秀的新闻报道来说至关重要。新闻采访中记者要经常与形形色色的人、纷繁复杂的事打交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从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价值观念的采访对象那里有效地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新闻事实,如何在始料不及、纷纭变化的事态中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和把握采访思路,正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技巧所在,也是记者的职业素质所在。

一名优秀的采访者,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水平、社会阅历、学识口才等融汇到提问当中,让受访者跟着采访思路走,进而顺利地得到新闻所需的素材。因此,新闻采访是需要技巧的,记者要运用被采访对象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得到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一、采访氛围的营造

采访要获得成功,采访者与采访对象关系融洽是关键。采访者应使被采访者畅所欲言,进而达到思想及见解上的交流,确保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采访中融洽氛围的营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者的努力,采访者在交谈开始时即是主动一方。这就需要做到:

1.专心倾听

专心倾听采访对象的谈话,是对对方的尊重与鼓励,会大大增强对方谈话的兴趣,激励采访对象告知所了解的一切事实材料。否则,会挫伤被采访对象的自尊心,而使他对谈话失去兴趣,甚至导致访问中止。

2.适时进行交流、反馈

适时进行交流、反馈,能够不断激发采访对象谈话的热情。常用的方法比如以表情示意、目光交流、简短的赞语、回应等等。因为情绪和情感具有组织和激发全部行为的作用,一旦采访对象在情绪情感上感受到记者的角色换位,就很容易与之达到默契、交融和共鸣。

二、采访方式

一般来说,记者的采访方式可以分为生活式采访和工作式采访两种。

1.生活式采访

生活式采访是让采访对象在普通的生活状态中接受采访。被采访者身处生活常态下,面对聊天式采访,会减少面对镜头的紧张拘谨感,使得采访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

这种类型的采访一般用于直接体现生活或与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新闻内容中。除了在一些公共场所之外,一般的采访都是在家庭居室等具体的生活环境之中进行。同上。以大兴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女子别动队》为例,因为节目内容多是报道与当地百姓生活有关的新闻,因此采访多是在生活状态下进行的。在记者的引导下,多数人面对镜头展现了真实的一面。通过生活式采访,可以展现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可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