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区域性媒体运营策略研究
22232900000009

第9章 媒体实务(9)

1.以假定因素为基础的情感性

演播室的空间本身可以是一个假定的空间场景,具有不确定的指定性,其假定性来自于节目内容的审美特质与观众的情感沟通。即使形式最简单的单人讲述式节目也存在情感的交流,可形成特有的情感空间,美术设计也要根据情感因素来制定。例如凤凰卫视的《****工作室》,是一档讲述历史长河中种种发人深省的故事,回顾历史,给人以启迪的栏目。其假定的空间往往由主持人的行为决定,情感交流更是以语言、音乐、光和色等视听元素来实现。

2.空间的交互性

交互性在娱乐、访谈类节目中体现得最多。无论在策划构思还是景区布局上要实现交互性,必备要素是基于开放式空间构架上的时空联系,包括主持人与现场观众的联系、台上与台下的联系、画内与画外的联系、情节发展与情绪推进之间的联系。空间设置不应局限于传统舞台的两面式;环形、T形、不均匀甚至不规则的布局都会产生多元化的空间联系,以便尽可能多地在物理条件上创造可联系渠道。例如《实话实说》栏目,曾用过圆形的演播室空间,主持人崔永元(后来是和晶)、嘉宾、观众在同一对等空间,摄像机分布其中,主持人在观众嘉宾中来回穿插,打破了空间的两面或三面的传统组成结构。这种开放的空间构架,能更加轻易地调动观众的参与情绪,让主持人有更多的发挥余地。

3.“布白”的合理性

“布白”一词来自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即在不需要过多描绘的主体之外的区域不做笔墨处理,留下宣纸本来的面貌,产生空灵的视觉效果,给人遐想的空间,体现了虚实相生、主次分明、情景相融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把“布白”一词用在这里,主要因其具有通用性,作为以视觉感受为先导的艺术,在电视节目创作中这一手法被更为广泛灵活地运用着。但相对于“布白”理念,国内曾有一种误解,“只要把演播室里能布景的地方都布满了,能挂灯的地方都挂上灯具,能打光的区域都打亮,弄得热闹非凡,舞美设计就成功了”。当然,不排除某些特定场合、特定气氛中需要这样的视觉效果,如春节联欢晚会热闹的开场和欢腾喜庆的场面,需要热闹、喜庆的布景烘托大年三十的气氛,但大多数情况下景观设置还要讲求主次虚实。

一定程度巧妙地留下空间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能有效地规避一些不容易掌控的物理因素,并降低设备成本。凤凰卫视《铿铿三人行》的演播室只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幕布,以此体现“人生大舞台”、“幕后休息室”的意象,把三个人物放在一个简单的中性背景中,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这种空间设计可以唤起观众对某种形象的感触,也就是所谓的形象联想。

五、对演播室节目录制形式的展望

1.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

电视节目作为人文性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今后的发展中将融入更多人文关怀的内容。以前的节目所采用的“参与、互动”大都利用了观众的投机心理,即获得奖品,而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机契合,娱乐节目也会将物化的奖励逐渐提升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关怀。观众的参与程度不会仅限于表面化、形式化,而会出现更多层面的互动,观众也会从“看客”、“玩家”的层次上升为一定程度的掌控者和决定者。

2.更为丰富的演播室设计格局

演播室录制时应满足观众的参与行为要求,起码从技术上要做到可能,以人为本就要处处为观众着想。假如某个谈话节目,策划要完全采用休闲客厅似的设计,参与者坐在沙发上,主持人串场运动,由嘉宾作为主角畅谈人生、分析社会问题、交流持家经验,这就要在技术思想上做好录制此类节目的物质和精神准备。可喜的是,国内某些专业设备生产企业已开始建造更为大型的演播室,面积、功用、空间结构上都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就连演播室座椅都从以前的固定安装式改成了拼装组合式,布景和设备的可拼装特性能满足整体布局的灵活要求。

电视节目的成败与否,是以专业实践为根本手段,以收视效果为重要评价依据,以社会传播效应为最终评判法则的。长久以来观众对“注射”式的被动收看电视节目的方式早已失去兴趣,要创造出新的互动录制形式,空间设置的革新显得尤为重要,多元化的时空理念将在互动类节目中起重要作用。在我国电视从业人员的探索实践下,“参与、互动”无论从形式到内涵,都将从功利性的、肤浅的参与,逐步上升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呼应与精神共鸣,最终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以受众为本打造栏目特色

——浅析央视电视新闻栏目《全球资讯榜》的特色

周建华

在新闻传播中,受众主要是指报刊的读者、广播电视的听众和观众、网络新闻传播中的“网民”。在以电视为媒介的新闻传播中,受众即是电视新闻的观众。受众是传播行为的接收者,是传播活动信息流通的目的地,也是传播活动的动机之一和中心环节之一。

在以受众为本的今天,我们看到,一个电视节目想要成功,不仅仅需要高素质的电视节目制作人、优秀的电视手法,还必须进行受众研究,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找准定位来构建栏目。《全球资讯榜》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全球资讯榜》作为中央电视台经济资讯频道新闻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午时段为观众提供国内外新闻。经过2003年10月大改版,《全球资讯榜》作为新推栏目,在观众中赢得了声誉。2005年3月经济频道再度改版,《全球资讯榜》也从35分钟扩展为40分钟。2006年8月节目又将播出时间提前了10分钟,抢先为观众提供新闻。据制片人李勇强介绍,“收视率又提高了20%”。作为一档午间新闻栏目,《全球资讯榜》可以说是成功的,而它的成功正取决于对受众需求的把握。本文将以《全球资讯榜》为例,从受众研究的角度入手,分析这档节目是如何以受众为本,通过满足受众需求而迅速被认可,从而取得成功的。

一、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

国外传播学者对受众的研究开始得较早,也颇为重视。西方对受众的研究与传播研究尤其是大众传播研究几乎同时开始,并随之不断补充、丰富和发展。早期的西方学者先是提出了“皮下注射理论”、“枪弹论”,20世纪70年代后又出现了一系列“受众中心理论”,将人的需要作为传播模式的起点,将受众作为能动的主体来看待,研究者们先后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等理论。

我国对受众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源自西方的传播学开始登陆中国,它所带来的新观念、新研究方法,开始改变人们认识媒介的角度。同时我们的媒介开始改变过去将传播者置于主导地位的传统传播模式,开始了由“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变历程。在以受众为本的传播关系中,受众被看做是传播者服务的对象,受众需求是传播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二、午间新闻栏目的受众需求分析

与早间电视新闻与晚间电视新闻相比,午间电视新闻更具有中国特色。在中国,中午是一个重要的休息时段,午间从12∶00到13∶00的这一个小时属于大部分人的可支配时间,是他们在一天紧张的工作、学习中难得的休闲时间,也是他们在一天的紧张工作、学习中间难得的吸收各自所需信息、以应对周遭变化的承上启下时间。中午人们习惯性地打开电视观看节目,而此时受众对于新闻节目的收看是出于这样一种状态:

(1)随意性强,流动性强,一般不会连续收看;

(2)心态轻松,一般不会作深度关注;

(3)视觉与听觉兼顾;

(4)与其他时段相比,集体收看的现象比较突出,传播性强。

由上述原因我们可以总结出,午间新闻节目想要抓住观众,满足观众需求,必须具有以下特色:

在节目内容上,应该以最新的新闻和资讯为主,新闻的时效性要强,信息量要大;应增强社会新闻、趣闻轶事的分量;要针对社会关注的要点、热点,为观众提供进行讨论的信息、背景甚至观点。

在节目形态上,应以“新”字吸引人。节目编排要打破常规,节目节奏上要张弛有度,形式要灵活多变。

在节目风格上,要相对轻松和随意。

总之,及时准确、轻松活泼、形式新颖的午间新闻节目会备受观众青睐。

三、《全球资讯榜》对受众需求的满足

为与观众午间收视需求相一致,《全球资讯榜》在节目各个方面的设置都非常灵活。

1.利用分类板块排行榜的方式实现新闻的有效组织

《全球资讯榜》制片人李勇强把节目的受众定位于所有关心经济的人、所有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经济地位的人,其节目的受众主要还是定位在城镇,受过一定教育,中青年的学生或上班族。这个说法有些宽泛,但从侧面反映出这个节目从创立开始就尽量扩大其节目的受众群。然而受众群的扩大意味着受众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增大,受众的需求也就更为复杂和多样。

如何才能满足受众复杂多样的信息需求呢?《全球资讯榜》将新闻进行了分类,并采用排行榜的形式,将各类新闻从浩如烟海的资讯海洋中挑选出来并一一归类,这样它就担当了一个“信息管理者”的角色。

大众媒介的快速发展,使我们从一种“信息匮乏”状态一跃进入“信息过剩”、“信息爆炸”状态。在这样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时代,人们在享受信息资源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难于选择和消化信息的难题。此时,大众媒介就担负起信息筛选的职责,要把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甚至进行一些初步加工,把意义凸显给受众。

而在午间收视时段,受众的这一需求往往更为凸显。午间时,受众多是在学习和工作的间隙集体收看电视节目。收看节目的时候可能同时要吃饭,并进行人际交往,相对来说,分配给电视节目的注意力资源就比较有限。因此,午间节目尤其要做好资讯的消化和有效组织,通过一种较为轻松简易的方式让受众可以更为轻松有效地接收资讯信息。

《全球资讯榜》将新闻排上了排行榜,这无疑是其创新和亮点。在栏目中,不同信息被分成了要闻、财经、新闻人物和科技等几个大类,并将这些新闻列成榜单形式,每个排行榜只登五条新闻,这既是对新闻内容的再次筛选,也是对新闻栏目形式的创新。通过这种对资讯的深加工,栏目充分满足了午间受众“轻松获取资讯”的需求。

同时,经过板块分类和新闻排行两道工序,新闻传播的针对性更强。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自然地分成了接收专门信息与内容的专门受众和无固定接收方向与重点的一般受众。一些具有一定目的性和功利性的受众,他们更多地关注特定的新闻板块,而对于一般受众,没有太多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力相对广泛和分散。不同的信息被清晰、明了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具有不同需求的受众在节目中便能各取所需。这可以说也充分迎合了午间受众“随意性强,流动性强,一般不会连续收看”的收视状态,让受众的收视行为更为自主。

2.活泼的主持方式有助于受众的资讯接收

在《全球资讯榜》栏目中,在演播室里,面对电视机前的广大受众,主持人不再运用过去正襟危坐、居高临下、面目肃然的播报形式,而是站在大屏幕前,结合图像,轻快直白、流畅活跃地对榜上新闻进行逐条解说。亲切的语调,口语化的语言,接近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谈时的状态,而从受众角度来看,自己不再处于一种被教授、被训导的地位,而是与传者地位平等甚至高于传者,享受到的是信息的提供服务,这样,受众的求知需求和对自身的认同感得到满足。

3.利用互动环节把观众“领”进来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反馈者。受众的反馈意见对节目的改进、传播效果的评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关研究表明,中国人自我约束和内向性质较强,而社会性与外向性气质较弱。这种气质模式的形成是与传统封闭的中国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新时期的到来,观众固有的封闭性已被打破,而民主意识、自主精神不断增强,他们有很强的主动参与节目的愿望。在收视行为中,观众的参与愿望是很强烈的。尤其在电视节目播出过程中,观众可以对节目内容、形式以及主持人、记者的镜前表现评头品足,即席讨论,或褒或贬,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态度都得以尽情表露。

而节目应该尽量为观众参与节目、抒发意见提供渠道。《全球资讯榜》一向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在节目播出的过程中和片尾都会公布栏目的联系方式,便于观众与栏目联系,还邀请观众参与节目的调查。观众虽然不能出现在节目中,但可以由主持人代言,在节目中表达意见、吐露心声,间接参与了节目的制作,成为节目不断改善的推动力。另外,《全球资讯榜》开办三周年之际,推出了“《全球资讯榜》走进全国高校”系列活动,直接与高校中的观众面对面,进一步帮助观众解读与节目有关的信息。这一系列活动,一方面在高校学生这一受众群体中增加了节目的关注度,扩大了影响力,另一方面这种平易近人的姿态,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已有的受众继续保持对节目的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