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文化引领 特色发展
22234400000030

第30章 教学改革与特色课程建设(8)

一、以鲜明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特色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是突破口,是一种拉动力量。作为区委、区政府着力打造的大型学校,天宝人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永葆青春,必须有拥有自己的精神文化源泉,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天宝人常常陷入深思,不断发出一连串的有关基础教育应该承担怎样的使命的理性思索。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天宝人把握教育的本质,基于人的素质发展,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响亮地提出了“为每一个孩子积淀成长的自信”的办学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校以自信教育特色校园文化发展战略为导向,成功搭建了两大素质教育发展平台,即生本导学课堂教学改革平台、学生综合素质训练发展平台,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自主能力、表达能力、领导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

今天,这一鲜明的办学理念,像一面高扬的旗帜,正引领着学校的特色发展。

二、深入推进生本导学课改,放手让学生走得更远

纵观很多课改,更多的还是关注教师该怎么去教,而忽略了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还没有真正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和展示能力的舞台。天宝人在新课程改革中,积极推行“生本导学”课堂教学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城市学校中已走出了一条崭新的课改之路,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生本导学”课改名校。

关于天宝课堂,同学们这样描述他们的感受:“天宝教会我自主学习,向一切可以学习的东西学习。”“天宝给了我们无限的天空,任我们自由翱翔。”“大口呼吸自由的阳光。”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老师,正是因为您走到台下,才有了我们的走上前台;正是因为您的少讲,才有了我们的多说;正是因为您的鼓励,我们的展示欲望才得以激发;也正是因为您的宽容,我们的个性才得以张扬。”

“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从来都是仰视的。”这是天宝中学青年教师杨娅莉的口头禅,如今已成为天宝教师们的教学格言。作为一种观念,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甚至像杨娅莉老师这样“崇拜”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天宝教师中已深入人心。

其实,让学生自主学习,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也绝不是天宝的独创。但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很多时候说起来与做起来却不是一回事。刚开始推行课改的时候,学校教师总担心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懂,总想包办起来,搞“垂帘听政”,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越俎代庖,学生不能自主。所以,学生能不能自主学习,关键是教师观念能否转变。近年来,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先后派出干部和教师共105人次到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集美中学等地学习,多次请进全国课改名师和教育专家到校开展“同课异构”对比交流,在学习和实践中互动,在比较中甄别发现:放手,孩子走得更远。

2010年,全国著名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慕名而来,一年之内在天宝开展了两期全国生本教育培训班。近两年来,天宝的陈玉兰、杨娅莉、刘琴等一批优秀的课改教师,受到郭教授的邀请,到全国讲学。

2011年6月18日,“和谐教育法”创立者,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勤教授,调研了天宝的生本导学课堂后,这样评价天宝的课堂:放手,让天宝的课堂变得高效,一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高效培养,二是学生知识树的高效建构,三是学生自信素质的高效生成,这样的课堂是鲜活的,充满生机的,这样的课堂,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他们会走得更远。

三、精心设置校本课程超市,搭建学生展示和历练自信的舞台

没有老师的信任和尊重,就没有学生的自信;同样地,没有选择的自由,也成不了学习的主人。对此,天宝尽可能创造条件:

2011级一位叫刘涛的学生,于2009年因学校合并从原建设一中过来,由于原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一直找不到自信。2010年,该年级德育主任在一次家访中发现,这个孩子对插花有研究,听着刘涛自信地介绍家里摆放的很多自制成品,年级德育主任灵机一动,回学校后,专门为刘涛成立了艺术工作室。

2010年10月19日,加拿大天主教教育行政长官露西·米勒女士到天宝实验学校参观访问。在观摩完学校刘涛艺术工作室后,她竖起大拇指,连声赞叹:“真没想到,在天宝,一个学生有自己的艺术工作室,这里的学生真幸福!”一句来自大洋彼岸的表扬,让刘涛重拾学习自信,今年因成绩优秀、特长突出,被市重点中学铁路中学提前录取。

其实,在天宝,学校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要,以“飞扬青少年倶乐部”为平台,精心设置了校本课程“超市”:一是投生所好开设了17个社团,二是针对生“弊”选设13个素质训练营,搭建了学生展示和历练自信的舞台。

对于校本课程的选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这校本课程的“超市”里任意选择课程。如果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就可以选择“史学社”;如果你连小组长都没当过,就可以参加“领导力训练营”……兴趣和需要是学习的动力,如今,学生社团已成为同学们向往的别样舞台,寄托着他们五彩缤纷的梦想。因为,通过自主参与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面的扩展、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人格的自我完善。

初2012级学生黎志,以前是一个问题学生、“双差生”,入学不久,就几乎滑向社会的边缘,长期与社会人员往来。但这个学生有一个爱好,喜欢踢足球,于是老师抓住这一个闪光点,让他加入足球社团。通过学校和老师的努力,他又回到同学们的中间,本期期末考试成绩进入年级前500名,成为年级中等学生。

初2013级13班张洪玲老师班上有位同学父母离异,母亲又经常在面前唠叨,她心里十分苦闷。面对此种情形,张老师建议她去参加学校文学阅读社,而文学阅读社的老师正好在组织阅读《傅雷家书》《罗兰小语》等书籍,这位同学在接受完100多篇名篇佳作的“精神按摩”后,脸上就又有了灿烂的笑容。她在作文中深情地感慨道:“这些饱含深情的文章给予了我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它们不但陶冶了我的情操,丰富了我的生活,提高了我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渗透着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对学习的自信和思考,对我的思考和人生产生了深刻而有益的影响。”

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过去这些年来,天宝自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九龙坡教育“天宝现象”的集中体现。从学生成长的意义上说,天宝对学生自信素质的培养,就好像给学生配上了动感十足的马车,让他们在终身发展的过程中跑得更快、更远。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还造就了一大批课改名师。近三年来,有5人获全国一等奖,15人获市级一等奖。2011年,学校成为“中国特色品牌学校共同体基地学校”,为学校“做长江之滨一流名校,创巴渝教育示范品牌”成功奠基。

教师节前夕,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薄熙来到校看望慰问师生,提出了“优秀的学校要率先实现特色发展、品牌发展”的要求,极大振奋了学校进一步推进品牌建设、创办优质学校的决心。学校将进一步贯彻和落实薄书记在学校的讲话精神,打造学校品牌,彰显学校特色,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任权民)

走进小书房 走向大世界——九龙坡区金凤小学“阅读课程”建设

******总理说:“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学校蓝萍老师也在教育随笔中写道:“学校给了我们一个宽松而又和谐的环境,让我们静下心来完成我们喜欢的事情。像我们这样的地方,少了大城市的灯红酒绿,闲暇之余读书、看报是我们的主要休闲方式。起初我们没有深入地去思考过教育教学的问题,也没有怎么思考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问题。校长通过他的学习感染和引领着我们,于是我们在他的带领下也踏上了一条阅读的快车道”。现时对名与利的追逐也许让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过于艰苦,让人们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如何遑回到内心,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下,为了改变师生的生存状态和行为方式,学校选择了阅读这条路。正如狄金森的诗行里表达的那样:“这条路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作为教育人,需重塑教师的读书之魂,学生的读书之魂。于是,学校提出了“阅读、思考、实践,从小书房走向大世界(今天走进小书房,畅游书海;明天走向大世界,创造未来)”,“在阅读中快乐成长”的理念,开始实施师生阅读工程。从此,学校的图书走出了图书室,走到了班级图书柜里,走到了师生的手中,走进了师生的心里。

一、阅读是心灵的需求

学校始终在追寻着教育的本真。不管风雨,学校师生始终相信自己,完善自己,不怕路途的寂寞,不怯远山与险阻,一路前行,实现心中的教育理想。在阅读过程中,全体师生没有被浩瀚的知识海洋所吓倒,而是从永恒之书、大师之作开始,从本领域、本专业的经典读起。在阅读的过程中,学校师生通过做读书摘记,撰写读书心得、教育随笔,开展读书交流等形式,促使教师读有所感、读有所思。在阅读的过程中,学校师生坚持阅读、思考、实践、写作相结合,这样的读,这样的写,这样的做,积淀的是思想,放飞的是心灵,成就的是文化。

吴万秀老师从书中得到了精神的升华:“从《论语》中思考做人做事之道;从《教师礼仪》中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从《心态改变一生》中调整自己的心境;从教育名著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从《细节决定成败》中时时留意细节处理。读书让我更清楚地认识了自我,完善了自我。”

刘小林老师坚持和学生一起走在阅读的路上:“我喜爱阅读,我觉得捧起一本好书,就是捧起一个伟大的思想;翻动书页,就是翻动一个海洋。教师在阅读中变得更加善解人意,心灵更加阳光,工作更加精神。我积极地引导我的孩子们迷上阅读,在读书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享受生活!”

学校不断地为教师购买书籍,有关教育的权威、经典著述学校都尽量配齐,并且每年订阅教育教学期刊10余种。牟敏老师在阅读中升华了教育爱:“学校的职工之家又增添了一批新书,翻翻看看,《爱弥儿》《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学校里老师不教的50件事》《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爱的教育》这本书映入了我的眼帘,拨动了我的心扉。”

二、阅读是专业的推手

学校引导教师以哲学家、教育家、教育工作者的理论与实践为指导,不断探索,从模仿到移植,从移植到创造。学校老师读韩兴娥的海量阅读教学、邱学华的尝试教学、郭思乐生本教学、窦桂梅的主题教学、黄爱华的智慧课堂、朱永新的新教育……名家名师在引领着教师成长,优秀的教学思想融入了教师的实践中,教师专业技能得到发展,从而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呈现出了不同的教学特色,教得更有趣了,教学质量更高了。

况春老师将阅读作为专业发展之路:“我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名师家园,与名师对话,追寻名师的足迹,感受名师的教学艺术,汲取名师的教学思想。从王崧舟《一夜的工作》教学中感受到了诗意语文……我走进了韩兴娥的“海量阅读教学”,我大胆尝试,一个月左右也把拼音上完,课前五分钟是诵读古诗词的时间,课堂上鼓励学生自带课外读物到课堂,阅读儿歌、童谣、谜语、小故事、绘本、古诗、童话等,小组交流阅读体会,让孩子享受阅读。学习名师,感受教育的美丽,感悟生命的精彩,从而生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胡仕全老师读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后找到了教师的尊严:“读罢全书,掩卷沉思,‘读君一本书,胜教十年书’,困扰了自己多年的问题终于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构建可供升级的基本知识结构,是奠定教师尊严的起码前提。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优秀的教育教学案例,在实践中积累、反思、写随笔,捕捉有利于教学的现象,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经验而沉淀下来,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教育是生命的,教师生命的质量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师应在实现教育理想的过程中以阅读为切入点,追求专业的成长。

三、阅读是课改的动力

教师阅读,教师研究,教师浸泡在课堂,一切都不是那么的顺畅,一切都是从迷茫走向迷茫,思想、行为在挣扎、蜕变,生命绽放的过程伴随着痛苦,但老师们一直在体验着,一直在坚守着——因为前方的路。

陶静老师捕捉到了语文课的变化:“语文教育是以阅读为中心的。通过阅读教育的尝试,让我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孩子喜欢阅读课外书了,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