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最好的别人
22235500000016

第16章 成功宏志靠培养,学会冲破“阻力墙”(4)

比如比尔·盖茨,他在西雅图上初中和高中时,由于得到了9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幸运机会而得以累积了他的一万小时。早在1968年,上8年级的时候,他就读的私立中学购置了一台最早的可以直接连接到大型计算机上的电脑终端机。小时候他家挨着华盛顿大学,在那里他可以接触到一台更高级的计算机。到盖茨大学二年级从哈佛大学辍学去开办自己的软件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一万个小时。

莫扎特6岁就开始作曲,但是心理学家麦克尔·豪说,按照成熟的作曲家的标准,莫扎特小时候的作品并不突出。他小时候的作品可能是他父亲记下来并做了改进的。莫扎特童年的很多作品都只是对别的作曲家的作品重组。他直到21岁才写出堪称伟大的作品,到那时他刚好已经写了十年。

“天分不是唯一重要的,更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智商超过120,你就跟智商达170的人成功的可能性一样大。”克里斯托弗·迈克尔·兰根的智商高达195(爱因斯坦是150),但他只能在密苏里乡下的一个马场工作。他为什么没成为火箭科学家或脑外科医生?因为他成长的环境:一生中没有人帮他开发他的天分,他只能依靠自己。

八、学会寻找“为我”所用,才能超越对手

我以为,总怕别人超过自己的人,往往却超过不了别人,乐于让别人超过自己的人,是智慧的结晶,是社会的忠诚。

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一天,有位名叫巴恩的银行家前来拜访他时,正巧看见参议员萨蒙·蔡斯从林肯的办公室走出来。于是,巴恩对林肯说:“如果你要组阁,千万不要选此人。”

“为什么?”

“因为他是个自大的家伙,他甚至认为自己比您还要伟大得多。”

“哦,除了他以外,您还知道有谁认为他自己比我伟大得多?”

“不知道,您为什么要这样问呢?”

“因为我想把他们全部选入我的内阁,我现在最头痛的,正是找不到比我强的人。”

不久,林肯便任命蔡斯为财政部长,十分器重他,并通过各种方式尽量减少与他的冲突。事实上,蔡斯虽然狂妄自大、嫉妒心重,但是他确实很有能力,工作尽职尽责,尤其在财政预算、宏观调控方面很有一套。

后来《纽约时报》的主编享利·雷蒙顿拜访林肯的时候,又特别提醒他说:“蔡斯竞选总统落败后,还不死心,一直在狂热地追求最高领导权,你要多加防范。”

林肯听后,没有直接作答,而是以他一贯的幽默口吻说:“一次,我和我兄弟在农场里耕地。我赶马,他扶犁,偏偏那匹马很懒,老是磨洋工。但是,有一段时间它却跑得飞快,到了地头,这才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他的身上。我不忍心马被咬,就把马蝇打落了。我的兄弟说:‘哎呀,就是因为有那家伙,马才跑得那么快的呀!’”

接着,林肯意味深长地说:“现在,正好有一只马蝇叮在我身上,只要它能使我不停地跑,为国家多作贡献,我还不想打落它。所以,我又何必嫉恨蔡斯能力强呢?”

林肯之所以能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因为他能容人、善用才,并且明白一个道理: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领袖人物不是全才,不见得处处都比别人强,他就是一根线,其职责是把叫做“人才”的珍珠变成美丽的项链,达到凝聚人心、促成事业的目的。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能力强的人有很多,嫉贤妒能毫无用处,到头来只会使自己惶惶不可终日,人际关系变得一团糟。所以,最关键的是要把对方的长处为我所用,鞭策自己不断进步。让自己逐渐强大起来,不断超越对手、超越自己,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树立自己的威信,赢得别人的尊重,取得事业的成功。

有智者,不会嫉恨强者,强者弄得好是“助力”,弄不好是“阻力”,能把阻力变助力,就是智者的智慧。

九、学会冷静对待“逆耳之言”,才是“高人”之举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创立了“广义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对于赞扬他的话,从不盲目乐观,对于冷嘲热讽的话,他也能洗耳恭听,冷静对待,并一律以科学的态度回应。读一读他的短信,会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条理清晰,感情真挚,就像老友面晤,或是聆听老人正直的负责的忠告或指引。他对你的提问娓娓作答,很亲切很睿智,甚至有种机警的幽默。

在苏黎世求学期间,爱因斯坦的家境不宽裕。在1898年写给妹妹的信中,他坦露了对家人的忧虑与歉疚:“我已长大成人,可是仍然无所作为,一点忙也帮不上,这真使人肝肠欲断。我只能加重家庭的负担……确实,如果当初根本没有生我,情况也许会好一些。唯一使我坚持下来免于绝望的,就是我自始至终一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尽全力,从没有荒废任何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了读书之乐外,我从不允许自己把一分一秒浪费在娱乐消遣上。”

1915年,爱因斯坦在柏林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在1919年的一次日蚀观察中,一些英国科学家证实了爱因斯坦的论断。这消息一经公布,爱因斯坦一夜之间就成了名扬全球的人物,但他一直没弄清楚这荣誉是怎么一回事。他在给苏黎世朋友粲格尔的信中写道:“自从出名以来,我变得越来越笨,当然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在一个人同他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之间,至少在他人所说的他们心目之中的形象之间,确实有着天壤之别,但他却不得不以一种诙谐幽默的心情来接受这一事实。”

爱因斯坦成名之后,无数人给他寄来信件,这些信件无奇不有。例如,有一个小姑娘问他地球什么时候会毁灭。爱因斯坦的答复极为简洁,不乏风趣:“地球已经存在了十亿年有余。至于它何时终了的问题,我的意见是:等等看吧!”

有一位自称为政治家和阿德勒学派心理分析家的人,写信问他是否愿意接受心理分析。他回信很短,只有一句:“非常遗憾我无法满足你的要求,因为我只希望自己能留在没有经过分析的黑暗之中。”很自然,爱因斯坦也不可避免地收到了那些自以为其见解颇有重大科学意义的人们的来信,有时这让他简直忍无可忍。

1952年,他在给纽约一位艺术家的信中说:“谢谢你7月7日的来信,看来你肚子里塞满了这个国家知识分子中时髦一时的空洞言词与观点。如果我能成为一个独裁者,那我一定要禁止使用这些莫名其妙的蠢话。”这话就严厉多了。

读爱因斯坦的书信,也是感受一个社会人烦恼与喜悦交替的成长过程。他的言语不仅用来解释科学理论,还是阐述其思想的有力工具。

1947年,他给一个爱达荷州农民刚出生的儿子写了一段话:“雄心壮志或单纯的责任感不会产生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对于人类和对于客观事物的热爱与献身精神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那农民后来寄了一大袋土豆感谢他。而爱因斯坦也用一段简短明了的定义,帮我区别清了艺术与科学,使我受益匪浅:“如果用逻辑的语言来描写所见所闻的身心感受,那么我们所从事的就是科学,如果传达给我们的印象不能为理智所接受,而只能为直觉所领悟,那么我们所从事的便是艺术。”

十、学会果断“放手”,是一种快乐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想透了,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放弃的。就说做官吧,只能上,不能下,如今还有不少人迷恋那个终身制。本无错,一旦不做官,于是,走路抬不起头,做事弯不下腰,见人就脸红,我看大可不必。

不知何时,流传起一副对联,上联是“早退晚退早晚得退”,下联是“早死晚死早晚得死”,横批:“早退晚死”,其中之寓意不言而喻。

史书中的张良与韩信,无人不晓。张良辅佐汉高祖刘邦,策无遗算,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助刘邦完成帝业,然张良志在为韩报仇,视功名利禄为粪土。天下大统后,刘邦封张良齐地三万户,张良婉言谢绝,只愿封为留侯。之后又以体弱多病为由辞官归隐林泉,云游山水,愿从赤松子留,修炼导引辟谷之术。张良的功成身退,不问世事,使刘邦对其毫无芥蒂之心。

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又避祸防患得善终,如此超然,令人神往!

韩信作为一代名将,彪炳史册。韩信于陈胜、吴广起义后,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经萧何力荐被邦拜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而定三秦,和齐赵共击楚,井陉击赵之战,韩信采取背水一战的策略,陷之绝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以数千兵力击败20万赵军。楚汉垓下之战,将军与会项羽,韩信十面埋伏,项羽四面楚歌被迫乌江自刎。可以说,韩信为刘邦夺得天下立下了汉马功劳。然韩信不愿功成身退,不懂得“不伐其功,不矜其能”,也不懂得像张良那样急流勇退,或者像萧何那样“自污”,结果被刘邦借吕后之手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并被夷三族。

汉景帝时期的绛侯周勃之子丞相周亚夫,虽有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之大功,却被以谋逆之罪赐死。明朝的汤和、常遇春,得其善终者寥若晨星。比干剖心,商鞅车裂,彭越碎尸,李斯、晁错腰斩,伍子胥、文种自刎,晚明大将袁崇焕虽为崇祯帝抵抗大清却落了个凌迟处死的下场。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无不令人心寒!

自古有着大智慧的人,深刻地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古训。他们虽位至公卿,一朝辞官,立刻打点行装,寻一处清净所在,竹篱茅舍,石屋花轩,不再过问世间俗事,看流水绕户,飞泉挂檐,得以安享晚年。

张良与韩信,徐达、刘伯温与汤和、常遇春等等,之所以有着不同的结局,正是因为前者比后者看得远,看得深,看得透。

人类的智慧不仅埋藏在前人的经验里,而且潜藏于自己的心灵里。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

只要我们能够总结前人的经验,懂得适时放弃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美丽,我们才能享受更多的快乐,才能收获更多的美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