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最好的别人
22235500000021

第21章 成功者需终身学,苦中求乐自解脱(2)

这个惊人的消息一传出,轰动了整个巴塞罗那市。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可以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得到电器的好机会。于是,一时间,顾客盈门,蜂拥而致,商店的销售量果然大幅度地猛增。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离闭幕还有好几天,西班牙就已经获得了10金1银,正好超过了商店老板承诺的退款底线。看来,退款已成定局,接下来的好几天,顾客越来越多,买得更加起劲。

等到运动会结束时,西班牙共获得了13枚金牌。这下退款已是退定了,据估计,整个退款总额将达到一百万美元,看来老板这回是要破产了。

人们没有料到,正当顾客们议论纷纷,怀疑商店能否履行承诺的时候,老板却从容不迫地宣布:“从下周起,开始兑现退款!”

原来老板早已做了巧妙的安排。在发布广告之前,他先去保险公司投了专项保险。保险公司的专家经过仔细分析论证,一致认为不可能超过10枚金牌。因为根据往届的经验,西班牙得到的金牌数量最多也没超过5枚,于是保险公司接受了这份保单。

这样一来,即便是要退款,那也是保险公司的事情了,而与这家电器商店毫无关系。所以,不管西班牙得到多少块金牌,电器商店的老板都是只赚不赔。

由此可以说明,最能干最有智慧、最善于思考的人,不是去等待机会的人,而是善于攫取机会的人,等待没有出路。

四、学会懂得“反弹原理”,做事把好“度”

人在年轻时,大家一穷二白,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都很欠缺。人正处在成长中,缺乏能力、缺乏知识、缺乏阅历,不成熟便是这种缺乏的总注脚。既没有名气,又没有金钱,也缺少朋友,更谈不上权力。

每个人处在成长中的时候,缺乏能力,需要努力去从书本中、从实践中去积累、培养、提高自己;缺乏知识,更加需要从书本中、实践中去刻苦求索和积累,你就会从无知到有知;缺乏阅历,可以慢慢去等待,在等待中去磨炼,去弥补不足,学会为人处世,在处世中,懂得事事把好度很重要,把得好,做起事来会很顺心,把不好,坎坷就多。我们常常会听到一句话,叫你做事“莫过分”,这句深入浅出的话,其实含有极深刻的哲理,翻译过来就是叫你“做事要把好度”,把得好这个“度”,算你有能耐,把不好这个“度”,常常会给自己找麻烦,做起事来就不顺心。

人一生中,你的周围云集着父母、兄弟姊妹、街坊邻居、领导、同事、同胞和敌人。他们比泥沙更密集地充斥在你的生存空间中。它意味着恼人的竞争。森林里长满了树木和杂草,它们都需要阳光、空气、水和营养。对人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复杂,欲求更高更多、更具主动性。而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至少最好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中生存、竞争,你一定要学会在竞争中把好“度”,能把这个“度”把得好,就是你会生活、会工作、会处世、会生存的本领。

相传,有一长老下山传播佛法,在一家店铺里看到一尊释迦牟尼像,青铜所铸,形体逼真,神态安然。长老大悦,若能带回寺里,开启其佛光,永世供奉,真乃一件幸事。可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长老如此钟爱它,更加咬定原价不放。

长老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很着急,问长老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长老说:“500元足矣。”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长老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万丈红尘,芸芸众生,欲壑难填,则得不偿失呀。我佛慈悲,普度众生,当让他仅仅赚到这500元!”“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地问。

“让他忏悔”。长老笑答。众僧更不解了。长老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长老先让弟子们乔装打扮了一下。

第一个弟子去店铺里和老板侃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去和老板侃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就这样,直到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所给的价已经低到了200元。眼见着买主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长老亲自下山,说出要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又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另赠长老龛台一具。长老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一切适可而止呀。善哉,善哉……

五、学会善识伪装,终会不吃亏

每个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不论做何事,都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人,在与人交往中,一定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巧妙的办法来鉴别你所需要交往的人,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大事。如果你还没有真正了解他,千万别盲目深交,否则你会受骗上当。世间,有少数人,特别善于伪装,你不看清这一点就去交往,会后患无穷。如果你有了警惕性,对人心中有“谱”,就会避免给你带来痛苦。

诸葛亮《心术·知人第三》曰:“知人之道有七焉:闻之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就;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意思是说:充分了解一个人的办法有七种。故意以是非混淆他,观察他的心志(诚实、虚伪,还是两面派?)。用刁钻的言论诡辩为难他,看他的应变能力如何。向他咨询处世的计谋,来判断他的学识程度。告诉他灾难变故,看看他的勇气和胆量。用酒灌醉他,看他酒后的本性怎样。施以物质利诱,看他是否廉洁。要求他按时完成某事,看他是否可靠、守信诺。

小人往往都是巧于伪装,以其外善蔽其内恶,以其外贤掩其内奸,因此那就更难辨别了。

历史上的王莽就是一个巧于伪装的典型。王莽篡位当了皇帝就是最突出的一个例子。他的祖父、伯父、叔父八人都是列侯,唯独他父亲王曼早死,未能封侯。因此,他的堂兄弟都依仗父辈的权势,过着奢靡的生活,争相声色犬马,而他却孤苦伶仃、生活贫穷。

王莽的伯父、大将军王凤病重时,他主动悉心照料,亲自尝药,一连几个月蓬头垢面,衣不解带。王凤果然被他的孝心打动,临死时请太后和成帝关照他,使他当上了黄门郎、射声校尉。他对其他叔父也很孝顺,同时百般殷勤地结交一些豪杰,这些人都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好话,他的官也越做越大,然而他官越大,地位越高,做事就越谨慎,待人也越谦逊。他还把皇帝赏赐的车马衣物都送给宾客,甚至卖掉自己的财产赈济穷人,家中一件多余的东西都不要,以至不少名士投奔他,朝中权臣都愿意和他交往。当权的人称赞他,说客游士到处宣扬他,他的威望超过了几个叔父。

公元前8年,大司马王根病重,推荐王莽代替自己。成帝接受了王根的意见,任命王莽为大司马。他更加克己奉公,以身作则,提倡俭朴,反对高官们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常常把自己封邑里的租税收入全部分给下层官吏和穷苦的读书人。

有一次,他母亲患病,公卿列侯的夫人前来探视。王莽的夫人到大门外迎接,客人们看她穿得那么寒酸,都以为是王莽家的女仆,后来得知是夫人时,一个个惊得发呆,钦佩王莽是个清正廉洁的人。

就在王莽为自己精心包装的时候,汉成帝却正在温柔乡中与飞燕姐姐和合德妹妹恣意纵欲。成帝死后,哀帝即位,外戚丁、傅两家的势力潮水般地涌入朝廷,王莽采取韬晦之术,上书辞职,退居新野,闭门读书,伺机东山再起。

一次,王莽的儿子杀了一名家奴,他大发雷霆,要他儿子自杀偿命。人们对此深为感动,把王莽奉为楷模。王莽退隐三年,上书为他鸣不平、要他回来执政的就有一百多人。

在舆论的压力下,皇帝又让他回到了京城。哀帝死后,王莽又成了国家最高权力的执掌人。就这样,王莽由黄门郎、射声校尉、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大司马、安汉公、宰衡摄皇帝,最后终于成功取代汉朝,建立了新朝。

在王莽建立新朝以前,所有的儒生把他引为同道,而为他大力宣扬,却没有真正认识王莽。等到他当了皇帝,那些儒生深感上当,又把他描绘成千古罪人。尽管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识人经验,但还是有很多人仍然认为知人不易。

六、学会“机变”的本领,可摆脱窘迫处境

思想是自己的主宰,它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把天堂变成地狱。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论做什么事,都要靠自己的思想来主宰。

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之中,不管你有多大的本领,做起事来都不会十全十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有时候难免遭遇尴尬的局面。这很正常,关键在于你的思想怎么去主宰,主宰得好,就会巧妙地摆脱尴尬的局面,主宰得不好,不但摆脱不了困境,还会雪上加霜更难收场。

所以,凡是遭遇尴尬的时候,不仅自己可以摆脱而且还能帮助别人摆脱这种窘迫的处境,这就十分需要一种“机变”的本领。这种本领需要平时注意学习、磨炼,这种本领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深度的思考、演练;这种本领不仅需要智慧和宽容,而且需要高尚和善良。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正与朋友们高谈阔论。他的妻子对此早已不满,开始唠唠叨叨,继而指东骂西,后来干脆把一盆水泼到他的头上。朋友看到落汤鸡似的苏格拉底,不禁愕然。苏格拉底却不紧不慢地说:“我早就料到,雷声过后,一定是倾盆大雨。”朋友们听后纷纷大笑,紧张的气氛一下缓和下来,一场风波很快就过去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到美国会见罗斯福总统,要求共同打击德国法西斯,并争取物资援助。一天早上,丘吉尔正躺在浴盆里,抽着雪茄烟,便便大腹露出水面。突然门开了,进来的是罗斯福。首相和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见面,自然非常尴尬。丘吉尔机敏地说:“总统先生,我这个英雄首相在您面前可真没有一点隐瞒啊!”顿时打破了尴尬的气氛,两人大笑起来。后来谈判很成功,英国得到了美国的帮助。联想到丘吉尔那一语双关的妙语,或许对谈判不无作用吧。

英国王室为了招待印度当地居民的首领,曾在伦敦举行晚宴,那时还是“皇太子”的温莎公爵主持这次宴会。宴会中,达官贵人们觥筹交错,相交甚欢,气氛融洽。可就在宴会结束时,出了这么一件事。侍者为每一位客人端来了洗手盘,印度客人们看到那精巧的银制小盘里盛着亮晶晶的水,以为是喝的水呢,就端起来一饮而尽。作陪的英国贵族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纷纷把目光投向主持人。温莎公爵神色自若,一边与客人谈笑风生,一边也端起自己面前的洗手水,像客人那样“自然而得体”地一饮而尽。接着大家也纷纷效仿,本来要造成的难堪顷刻释然。宴会取得了预期的成功,当然,也就使英国国家的利益得到了进一步的保证。

善不善于化解尴尬,能不能够化解尴尬,有时候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命运。

有个公司新招了一批职员,老总抽时间用点名的方式与大家见面。

当老总念到:“王烨(huā)。”

全场一片静寂,没有人应答。

老总又念了一遍。

一个员工站起来,怯生生地说:“我叫王烨(yè),不叫王烨(huā)。”

人群中忍不住发出一阵低低的笑声。

老总的脸色有些不自然。

此刻一个精干的小伙子站了起来说道:“报告总经理,我是打字员,是我把字打错了。”

“太马虎了,下次注意。”老总挥挥手,接着念了下去。

没多久,打字员被提升为公关部经理,叫王烨的那个员工则被解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