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最好的别人
22235500000044

第44章 坚守“记忆”,灾难降临神不欺(3)

如果事情一开始就出现了失败的阴影,那么你更要坚持努力尝试,局面才会有转机的可能。

在你未达到目的之前,坚持奋斗,这样,你的努力才不会白费。

在坚持中遇上困难和压力,要能“承受”。

“承受”,意味着一种忍耐,它以宽阔的胸怀真诚地面对着你,告诉你学会明智、豁达地克制;承受,意味着一种自信,它让你相信自己去期待,去实现未了的心愿;承受,意味着一种勇气,只要你精神不倒,就会有战胜一切的希望与可能;承受,意味着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正是走过险滩,达到目的地的途径。

一个善于承受、能够承受的人,人生的步履往往显得沉稳而又不失雄健,他的人生也因此丰富和厚重。承受了阳光,就会拥有鲜花和硕果;承受了风雨雷电,就会拥有雨过天晴后缤纷的彩虹;承受了冲刺的艰辛,就会拥有创造生命的欢欣和感悟。

我们不可能生存在完全纯净的空间,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面对失败与不幸,还是记住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句话吧:“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到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既然人人都企盼一生能得到美丽的浪花,就要去坦然承受。

承受的过程,是能量的聚集,是心灵的修炼,是对生命的一次洗礼。承受的结果,是对灵魂的净化与升华。每一次承受,无不显示和张扬着一种深厚博大的人格魅力;每一次承受,都会使生命变得深刻、隽永和深邃。

承受是一种深沉而博大的生命精神,是人生苦涩而美丽的心境。不论你愿意与否,生活本身的内容,决定了我们终将是山是海,是无名小草,必须去承受阳光雨露、风霜雨雪。不甘沉沦的朋友们,让我们去勇敢地承受一切吧,因为它是生命的需要。

其实,苦难是上帝警醒人的一根绊马索,只有那些绊倒过几次又爬起来几次的人才会逐渐变得睿智、成熟和勇敢。

年轻时经历一些苦难和艰辛的跋涉,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它不但可以磨砺人的意志,锻炼人的体格,强化人的毅力,而且有了这份苦难垫底,继续长旅人生时,就算碰上再难走的路,也会沉着应对。坚持下去,在苦难中求生存,在苦难中图发展,在苦难中显身手,在苦难中承受一切,就一定能从黑暗之中见到朝霞。

在《去吧拳》这本小人书中,讲到某地有一个十分了得的拳师,方圆百里无人能敌。许多年轻人慕名前往,拜师学艺。这名拳师收徒时,先要打量一下前来学艺的人,从表面上看是不是个练拳的料。如果相不上,就让这个人整天给徒弟们烧火做饭,或者干脆打发走。

这天,又来了一位拜师学艺的人。这人看起来虽高大威猛,但外表憨态十足,言谈举止也非常愚钝。拳师一看,这人身材高大,虽说不是学拳的料,但留下烧火做饭有力气,是一把好手。于是,让这人做了伙夫。

这个人诚实,他想,可能凡来拜师学艺的人都得先烧火做饭吧,等耳濡目染对拳术不眼生了,师傅才教吧。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他看到比他后来的人都练上拳脚了,师傅还没有教他的意思。一次午饭前,他把饭做好后,看到师傅坐在门前指导徒弟们练习,就来到师傅面前,怯生生地问:“师傅,什么时候教我呀?”

拳师一看,是几个月前来的他,很是不屑,顺手抄起一截顶门杠,站起身,一跺脚,一抡棍,比划了几下,随手把顶门杠扔到一边说:“去吧。”

别看这个徒弟看起来愚钝,但眼力好,记性好,师傅的一招一式全都熟记于心。等师傅扔下顶门杠时,他跪倒在师傅面前:“多谢师傅教我。”说完,他站起身洒泪辞别了与之朝夕相处了好几个月的师傅。

回家后,这人以为得了真传,苦练跺脚、抡棍,照着师傅的样子比划,几年如一日地练习。

这一年,从外地来了一位拳师,设擂台打擂。本地许多拳师都败下阵来,人们都指望这位名拳师了。他的徒弟们一个个上台,又一个个被打下擂台。师傅一看,这还了得,待我上台,教训他一下,让他尝尝我的厉害。谁知,上台后,十几个回合下来,也被打下擂台。

这时,只见一名大汉“噌”的一声蹿上擂台。师傅和众徒弟们一看,是几年前烧火做饭的那个人,急忙喊他下来。这名大汉好像没有听见,一跺脚,擂台震颤了起来。对手左摇右晃,站立不稳,连招架之功都没有了。这名大汉又一抡棍,接着比划了几下,对手早已被打下擂台。

在众人的欢呼声中,这名大汉被师傅和徒弟们围在中间。师傅忙不迭地问:“是谁教你的这套功夫?”大汉答道:“师傅您忘了,这是师傅教我的啊。”师傅听了,脸红红的……

跺脚、抡棍、比划几下,非常简单,把简单的招数练到了极致,练成了克敌致胜的绝招。由此看来,只要踏踏实实地去做,并长期坚持,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

做其他事也一样,只要能坚持到底,承受一切,练到极致,就会出现亮点。

法国著名数学家鲍莱尔,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自称数学是他的第一生命。后来,他病倒了,弥留之际,他的亲属、朋友静静地守候在他的身旁,很长时间,鲍莱尔没有一丝声音。

“看样子,他的呼吸已经停止了。”有人小声嘀咕。

周围的人听了这句话,立即围上去,大声喊他的名字:“鲍莱尔,鲍莱尔,你醒醒……”

他的妻子也轻轻地摇动他:“亲爱的,你还一句话没留下,难道你不想说点什么吗?”

鲍莱尔还是一动未动,静静地躺着。

“让开,让我来试试吧。”鲍莱尔的好友杰克博士走上前来,只见他轻轻地附在鲍莱尔的耳边说道:“鲍莱尔,12的平方是多少?”

“144……”鲍莱尔立即发出了微弱的声音。

这真称得上“绝算”!这就是“磨砺”磨出的光亮!

五、不要“虚掷”时光,才会有真正的先苦后甜

人们面对每一个平常的日子,因各人处境和遭遇不同,就产生了认知的落差。同样是吃五谷杂粮,面对人生风雨,因认知视觉的差异、体验、感觉、看法、评判的不同,对日子的理解和诠释,就千差万别了。从事各种行业的人,就会按照各人认知的不同去过着不同的日子。一个人有多少日子,似乎都有一个定数。你可以珍惜,一寸光阴一寸金;也可以虚掷,十年一觉扬州梦。人各有志,全靠自己经营。

在人生的单行道上,我们只能往前走,所以,我们应该明白,人生什么都可以挥霍,就是不能挥霍年轻。年轻是一笔难守的财富,稍不珍惜就风流云散,比覆水还难收,要不虚掷时光,就要守卫好年轻这笔财富,把握好人生机会。

人生是一趟有来无往的列车,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就买了单程票,过去就过去了,走过来就走过来了。无论你多么后悔,都不能追回以前的时光。

所以,光阴不能倒流就是这个意思。台湾女作家三毛说:“我们尽可能地不缅怀往事,因为来时的路不能重走。这是非常明智而有理性的做法。”

人生只售单程票,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生命于人,无论他是高贵的,低贱的,富有的还是贫穷的,都只有一次,这一次可能是悠长的,也可能是短暂的。无论怎么样,我们都要善待这一次,美化这一次,灿烂这一次。

人生只售单程票,提醒我们要把握好属于自己的这段时光,我们已经知道想重复再来一次是不可能的,但是怎样走这段路却是由自己决定的。我们要尽量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星,我们要尽量使自己的生命亮一些,再亮一些。

人生只售单程票,我们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善待他人,善待其他生命,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客,我们彼此相伴,互相依存,我们愿意和一切善良的人做友好的伴侣。不是所有的人生路上都开满鲜花,但我们要在电闪雷鸣中也携起手来。

人生之旅不可逆,既然我们都是买了单程车票的旅客,每个人都必须珍惜这一次机会,把握住这一次机会,好好地走完这一段路。

能不能走好这段路,全靠自己,不能靠别人。首先靠自己“真诚”地对待自己。而后,靠自己“真诚”地对待别人。

“真诚”不是智慧,但是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诱人的光泽。有许多凭智慧千方百计也得不到的东西,凭着“真诚”,却轻而易举就能得到。

以真诚待人,并不是为了要别人也以真诚回报。如果动机是以自己的真诚换回别人的真诚,这本身已不够真诚。真诚是晶莹透明的。它不应该含有任何杂质,真诚是一种高尚。

真诚的反面是虚伪。

真诚,有时会使你受到损害,即使如此,你的心灵深处,仍是宁静的;虚伪,有时会使你占到便宜,即使如此,你的心灵深处还是会不安。

有时,我们受到了别人的欺骗,这是生活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不真诚;并不是告诉我们:应该放弃真诚。

首先是不去骗人,其次是不受人骗,把握住这两点,我们大致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了。

成为一个真诚的人,你会感到身心都很轻松;而一个虚伪者,他就会感到精神的疲惫。

轻松下去,你会不断地被一种愉悦的氛围所包裹;疲惫下去,你将被不断袭来的沮丧情绪所笼罩。

真诚犹如一潭幽雅的湖水:宁静、淡泊、美丽。它有时也会遭到泥块和沙石的袭击,但是,它凭借着自身的净化作用,很快会使污秽沉淀,仍旧不改自己光彩的容颜。

让我们永远保持这份真诚。

他真诚地对待自己,不虚掷时光,开创了电气化的新时代。

法拉第15岁到21岁的这段时间,在伦敦的一家书店里当装订学徒,每天收工后,他就在微弱的烛光下拼命地读书。书里讲的那些电的现象和化学实验,把法拉第深深地迷住了。他渴望把书上讲的那些实验都做一遍,可是一个穷学徒哪儿来钱买仪器和药品呢?他就到药房里去捡别人扔掉的瓶子,花半个便士买一点儿最便宜的药品。就这样,高贵的化学研究的殿堂向贫寒的学徒开启了大门。

顾客中有一位皇家学会的会员很喜欢这位孜孜不倦的年轻人,有一次他送给法拉第4张入场券,让他去皇家学院听大化学家戴维的讲座。听完4次讲座以后,他把4次听讲的笔记仔细整理以后,装订成册,经常翻阅,多么渴望能拜一位戴维那样的老师从事科学研究啊!

于是,他决定写信给当时的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班克斯爵士,要求在皇家学院找个工作,哪怕在实验室里洗瓶子也行。他心神不宁地等了整整一个星期,音讯全无。他忍不住跑到皇家学院去打听。得到的回音只是冷冰冰的一句话:“班克斯爵士说,你的信不必回复!”

受到这个屈辱的打击,法拉第感到非常伤心,但他毫不气馁。他鼓起勇气给戴维写信,并且把装订成册的戴维4次讲座的笔记一起送去。法拉第巨大的热情、超人的记忆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感动了这位大化学家。戴维申请让法拉第到皇家学院化学实验室当了他的助手。法拉第在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预告了发电机的诞生,开创了电气化的新时代。

她“真诚”地对待自己,不“虚掷”时光,让苦难磨亮了人生,最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她叫多丽丝·莱辛,出身在伊朗东北部一个贫困的家庭。父亲做苦力,母亲给人家做帮佣,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所以,她刚刚出生,就掉进了苦难里。

她6岁时就随父母移居到非洲的津巴布韦,和黑人孩子一起过苦难日子。

12岁那年,她小学还没毕业,却突然得了眼疾,在黑暗的世界里,她每天过着地狱般的生活,在孤寂、痛苦中挣扎。

16岁那年,她的视力恢复了正常,找到了一份电话接线员的工作,有了能买一块黑面包的钱,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她因接错一个重要电话而被解雇。于是,她又开始四处寻找工作,最后,她给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孩儿做保姆。这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没办法,为了哄他高兴,她就编各种各样的故事讲给他听。直到有一天,孩子的父亲偶然听到了她讲的故事。这位博览群书的男主人问她:“你讲的故事很精彩,出自哪本书呢?”她害羞地说是自己编出来的。男主人吃惊地对她说:“一定要把你的故事都记录下来,将来有一天,你也许会成为作家呢!”这话对只有16岁的她来说,不过是一句笑话罢了。

20岁时,她结婚生子了,但她没想到,婚姻却成了她生命中的一场劫难。婚后第三年,那个她认为可以依靠的男人,突然销声匿迹了,他拿走了家里所有的财物,扔下三个孩子和支离破碎的家。想着茫茫的人生之路,她恐惧、心痛,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为了排遣苦闷,她开始提起笔来写被自己称为故事的小说,写小说,成了可以让她逃避现实、排遣痛苦的方式。

31岁时,她实在无法养活3个年幼的孩子,望着骨瘦如柴的孩子,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贫困的津巴布韦,经南非开普敦搭乘客轮前往英国。在万里飘摇的轮船上,她两手空空,囊中如洗,此时,她全部家当只是背包中一部反映非洲生活的小说草稿。

下船后,问题就来了。没有食物,没有住处,孩子们嗷嗷待哺,她的心如同刀割。她拿着自己唯一的筹码——那部长篇小说的草稿到一些出版社去碰运气,结果,她处处碰壁,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奚落。没有人相信,一个非洲来的流浪女人会写出可以一读的小说?但她没别的路可走,她不敢放弃,因为这是自己和孩子们的唯一机会。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她几乎敲遍了伦敦所有出版社的大门,直到有一家出版社同意以《野草在歌唱》为题出版她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