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实用手册
22236400000017

第17章 怎样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涉及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相关法律知识(8)

企业项目市场前景光明、发展形势看好。一是企业项目建设符合当前行业发展形势和时代需要;二是企业项目产品市场销路看好,有稳定、固定的销售对象;三是项目市场核心竞争能力较强;四是项目下游主要客户涉及涪陵城区各大菜市场,同时还可销售到重庆盘溪、湖北、湖南市场等。

该项目投资成本可控、融资计划落实。项目总投资735.56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用544.34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41.20万元,基本预备费29.28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08.86万元,建设期资金利息11.88万元。总投资735.56万元中,申请银行贷款200万元,申请国家财政补助资金200万元,业主自筹235.56万元,占建设投资的32%,其他资金100万元。项目将分两期建设,其中第一期工程投入为防洪沟渠、排水渠、灌溉系统、机耕道、蔬菜大棚建设及购买机器设备等。预计总投入260万元,其中业主自筹110万元,银行贷款150万元。

银行办理发放150万元林权抵押贷款过程

根据企业提供的林权抵押贷款资料、林权价值评估确认以及通过银行调查、审查、审批,贷款企业按照以下流程办理了该笔150万元的林权抵押贷款。

第一步,企业提供了银行需要的林权抵押贷款资料及证明文件,做到了手续齐全。

第二步,银行审查认为企业贷款主体合法有效。

第三步,客户经理调查认为资料真实可靠。

第四步,林权抵押权证及相关合同协议明确落实,林权抵押的价值经过评估并经双方确认,抵押率符合银行贷款规定。具体是担保物名称为林权证,类别为商品林,抵押担保物数量为林地2383.2亩。该项担保物品取得的途径主要由涪陵区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向森林资源拥有者谢某以90万元的价格买入,承包期限为48年,到期日为2057年4月11日。2009年5月11日,通过重庆某森林评估有限公司采用地租资本化法、林木资产价值采用重置成本法进行评估。最终评估确定林权担保物价值为2864万元,其中林地使用权价值为2585万元,林木价值为279万元。银行与贷款企业双方协商确认价值为700万元。然后由贷款银行会同借款人到涪陵区林业局办理林权抵押登记,领取林权抵押登记证书。

第五步,银行授信评审部门进行贷款审查。审查的内容除贷款资料、证明文件、贷款条件、贷款人主体资格、贷款项目、贷款用途、贷款期限、利率确定等方面外,重点审查贷款抵押物品、抵押价值、抵押登记、还款来源、风险控制措施等内容,确保银行贷款资金安全完好、保值增值。经过银行审查,该企业贷款项目的第一还款来源有强大保障。同时,担保措施落实到位,该公司将拥有的林权作抵押担保,经重庆绿环森林评估有限公司评估确认价值为2864万元,双方认定价值为700万元,抵押率为21%;企业贷前承诺公司在用款前需在每个还款年度归还事先约定的银行贷款本息后,剩余资金方可用于股东分红;该公司在贷款银行开立基本存款账户,其销售收入按一定比例在银行结算,接受贷款银行监管。企业贷款归还计划落实,实行按月结息,分期还款,即2010年9月前归还40万元,2011年9月前归还50万元,2012年到期前归还60万元。

第六步,银行贷款审批。

第七步,银行发放贷款,将贷款资金转入借款人在贷款银行开立的结算账户。

第八步,银行加强贷后检查管理。

企业项目贷款效益良好,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在银行贷款150万元的大力支持下,该企业项目建成后,生产的西芹、西红柿、结球甘蓝、黄瓜、甜椒、茄子、南瓜、大白菜、香葱、豇豆等蔬菜产品深受市场青睐,经营效益不断提高。企业在投产期的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666万元,实现利润51万元。计划在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888万元,总成本799.65万元,实现利润88万元;计划在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110万元,总成本949万元,实现利润160万元。

209、重庆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实践案例之九:“三权”抵押贷款催生山娇村建成肉兔土鸡专业合作社

石柱县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房屋、林权抵押贷款(以下简称“三权”抵押贷款)工作,切实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有效助推了全镇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成功突破了农村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山娇村通过“三权”抵押贷款100万元,带动70多户农民搞起了土鸡、肉兔养殖,还成立了土鸡专业合作社和肉兔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向前发展。

马某,男,50岁,山娇村党支部书记,家庭人口3人,3间砖混结构房屋。在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中,马某通过“三权”抵押贷款20万元,率先在山娇村建成了林下养鸡场,壮大了山娇村的林下养殖业。该养殖场为月育雏10000羽的脱温育雏场,不仅满足本村养殖业的需求,而且向周围的村提供鸡苗,年效益达30万元。

为了带动群众共同发展养殖业,面对广大农户对养殖技术、防疫、种苗和销路的担忧,马某深知“只有干了、赚了、成功了,才最具说服力”。他狠下决心,在说服妻子、筹足资金后毅然率先在屋后租下林地建起了养鸡场。第一批,他养了500只土鸡,经过无数次上网查询、邮购养殖技术书籍、千百次睡在鸡棚里观察,他终于掌握了养鸡的免疫方法、技术、程序等。第一批鸡出栏后,他净赚4000多元。在此基础上,第二批他又引进800只鸡苗,第三次又引进1000只。在短短半年时间内,马某共引进了5批鸡苗,出售了4批林下鸡,累计净赚3万多元。短时间、低风险、高效益,所有的群众都看在眼里,热在心中,纷纷走上了发展带动土鸡、肉兔养殖致富道路,此后马某贷款20万元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更是带动了山娇村养殖业的发展。

为进一步推进林下养鸡、养肉兔两大产业,让更多的农户实现增收目标,山娇村根据本村林下资源优势和群众高涨的养殖业热情,规划了“石万路”沿线的肉兔、土鸡养殖带和大冲沟至卢家沟的环形养殖圈,这“一线”“一圈”,涉及农户占全村一半以上。由此诞生了肉兔养殖大户冉某。他是山娇村前锋组人,男,49岁,家庭人口共3人,2间砖木结构房屋。他原从事货物运输生意,2010年重庆市政府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后,他决定发展肉兔养殖,由于缺乏资金,规模小,效益较差。后来石柱县实施“三权”抵押贷款政策后,他看到了扩大养殖规模的曙光,通过农房抵押贷款6万元,加上其他方式共筹集资金20万元建起了肉兔养殖场,形成了800只种兔、3000个笼位的养殖规模,到目前肉兔出栏7000多只,实现经营效益达10万余元。

2010年初山娇村的农户渐渐熟悉了万元增收工程的政策,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但苦无资金,而且养殖的风险很大,许多人望而却步。冉某却暗下决心,要自己建个兔场,把肉兔养殖业发展起来,做一面养殖肉兔的旗帜,带动全村发展肉兔养殖。只有规模上去了,才能闯出市场,打出品牌。说干就干,2010年5月,他率先在自家屋前建起了1000多个笼位的养兔场,不顾年老体弱,努力学习养殖、免疫防治等技术。7月份,又引进优质种兔200多只,肉兔养殖进入了实质化运转。当时冉某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资金短缺,养殖场运转困难。正在此时,石柱县推出了“三权抵押贷款”,冉某抱着试一试、闯一闯的想法向某银行提出了申请,很快得到了6万元贷款的支持并顺利扩大了养殖规模,2010年11月出售第一批肉兔300多只,净收入4500元,又在12月出售第二批肉兔400多只,净收入6000元。在冉某的带动下,山娇村先后涌现出一批肉兔养殖重点户。

山娇村通过“农房抵押贷款”,帮助19个养鸡大户、5个养兔大户发展起了养殖业,整个“三权”抵押贷款给山娇村带来了上百万资金,发展了众多的大小养殖户,较有规模的养殖户达74家。目前,山娇村土鸡单批存栏1000只、年出栏10000只左右的有19户,单批存栏500只、年出栏5000只左右的有27户,全村土鸡年出栏规模达30万只以上;肉兔养殖户中,500只种兔2000个笼位的有5户,100只种兔500个笼位的有23户,全村肉兔年出栏规模达10万只以上。

成绩面前,山娇村人没有骄傲、没有停步,而是在此基础上,朝着更高更远更大的目标奋进。紧接着,山娇村成立了“山娇村肉兔养殖专业合作社”“山娇村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样山娇村民变“单枪匹马”为“集团作战”,放弃分户经营形式,实行联手合作经营、抢占市场,不仅增强了抵御农业经营风险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农业市场化程度,增强了农业商业化灵敏反应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经营效益,推动了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210、重庆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实践案例之十:林地使用权贷款带动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闯市场

秦某,男,现年39岁,石柱县人,重庆市石柱县联发农产品公司董事长。该公司主要从事黄连、黄檗等中药材加工经营,2011年起开始发展黄连、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

秦某是土生土长的黄水人,从小就和黄连打交道,和父辈们一起种植加工黄连。1990年高中毕业后,秦某先是在黄水镇经营副食品批发,两年后开始从事黄连收购销售。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公司经营10多种中药材,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超过20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