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神秘诡谲的灵巫信仰
一、十巫创造的灵巫文化
(一)十巫及其内涵
三峡地区的腹心地带巫山,曾被视为“天穆之野”的神明之区。在这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大山上,总是笼罩着神秘的轻纱,巫风颇盛。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
大荒之中有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肦、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亚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山海经·海内西经》又载: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山海经》这两段记载,是巫山之巫风颇盛的依据,人们都据此作出各自的解释。这两段所蕴含的信息并不复杂,只要弄清所记的巫地、巫名、巫职三项内容,其含义就会释然,此地巫风的内涵也就清楚了。
关于巫地,容易理解。第一段的灵山之“灵”,《说文解字》:“灵,巫,以玉事神。”《楚辞·九歌》王逸注:“灵,巫也,楚人名巫为灵。”可见,灵山,就是巫山。前之“丰沮”,任乃强先生注:“显然指的盐泉。”盐泉在巫溪宝源山,也可证实灵山即巫山。第二段开“开明东”,开明,系蜀之开明王朝,此即指蜀。巫山在蜀之东,所以第二段所之“六巫”,应在巫山。
关于巫名。前后相同的有二,即巫彭、巫抵,其余的诸巫,清代注家郝懿行认为:“礼之义履也,巫礼即巫履。”“肦与凡音近,巫肦即巫凡。”“谢与相音转,巫谢即巫相。”六有五相同或相近,所以人们即以“巫山十巫”为当。这十巫之“巫”,非指个体的人,而是指的这个部落的首领。个体生命有限,首领可以更替,因此,巫咸才能事神农,事黄帝,事帝尧,而后又事殷帝大戊。这些“巫”,既是部落的首领,又是巫师,又是神医,一身三任。
关于巫职,比较复杂一些。他们职司的共性都是“巫”。《说文解字》:“巫,祝也……以舞降神者也。”他们都是能与神明通灵的人,可以将神旨下达,人意上传,乃神人之间的中介。但他们有不同的个性,各自的“名”便是其个性的体现。由名所体现的个性职司也是相对的,即以某职为主,也可有其他职司。
巫咸,是十巫之首,首先要弄清他的职司,把他的职司弄清了,其余诸巫的职司就易明白。先征引几段有关他职司的文献:神农使巫咸主巫。(《路史·后纪三》昔黄帝与炎帝争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曰:“果战而有咎”。(《太平御览》卷七九)。盖巫咸者,实以鸿术为帝尧医师,生为上公,死为贵神。(《巫咸山赋》)昔殷帝大戊,使巫咸祷于山河,巫咸居于此,是为巫咸民。
(《太平御览》卷七九)昔之传天数者……殷商,巫咸。(《史记·天官书第五》)商代的许多甲骨文,就是占卜用的,其中不少天象记录。古代史籍中常见的巫咸,就是著名的占星家。(《中国天文学史》)。
以上几段引文,亚咸为神农、黄帝、殷帝所司之职是巫官,主要是通过观察天象,占卜预测吉凶,辅主应变,也祈祷于神,求神护佑;为帝尧所司之职是巫医,为其治病,长生不死。神农,处于传说时代;殷帝大戊,即王逸注《离骚》“当殷中宗之世”,系成汤第五代孙,第十位商王,得巫咸治国政,殷复兴。巫咸部落的首领,在历经这么多代的帝王之下为重臣,绝非只是能医擅巫。那么,他又凭什么使这么多代帝王对他如此青睐呢?这得从他的“咸”名和“咸”国说起。
《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以上下也。”巫咸国,并非我们现今理解的国家的“国”,而是部落的疆域或领地之意。巫咸这个部落的领地在什么地方呢?“在登葆山”。登葆山,有学者考证,系将群巫所登葆山之“登”讹衍而成,实为“葆山”。“葆”古文通“宝”,《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史记》珍宝字皆作葆。”葆山,即巫溪之宝山,亦称宝源山。《大明一统志·大宁山川》载:“宝源山,在(巫溪)县北三十里,旧名宝山,气象盘蔚。大宁诸山,此独雄峻。上有牡丹、芍药、兰蕙,山半有石穴,出泉如瀑,即咸泉也。”这宝山之宝有二:一是咸泉,即岩缝中自然涌出之盐泉,此乃我们在第一章里讲三峡形成时由岩挤海底盐卤所致。二是药物,除志中所提到的牡丹、芍药、兰蕙外,还有更重要的丹砂。这山产药不奇怪,因它就处在自古闻名的大关山、万顷山、鞋底山、兰英寨山、林潼桠山五大药山之中,并与神农尝百草采药的神农架毗邻。
关于咸泉,《巫溪县志·巫溪及古巫咸、巫臷国名考》载:
以“巫咸”名国,这个“咸”就与“盐”有关。《说文》云:“盐,醎(咸)也。任乃强《华阳国志校外备注·说盐》:醎字,古原作咸。加心,为感觉之感;加水,味则减,为减退之减。故可设想,咸即古代用以表示食盐之字。”巫溪盐泉,古亦称“咸泉”。《舆地广记》:“故北井县(今巫溪)有巫溪咸泉。”今巫溪县境咸水乡有咸水坝,易溪乡有咸池子,都因该地出盐卤而得名。呼盐为咸,古今相通。由此可知“巫溪咸泉”所在地的今巫溪县在唐尧时为巫咸国本土,巫溪咸泉所出之宝山(登葆山),即巫咸国首会(或部落)所在地,看来巫盐开发始于巫咸国之时。继唐尧之后,巫溪、巫山属“巫臷”。
由此可知,巫咸之名“咸”,即由盐而来。丹砂被先民视为神仙不死之药。据光绪年间修纂的《大宁县志·山川》载,离宝山不远的二仙山上有二仙洞,“相传王子炼丹处”;与二仙上相望的石钟山,山上尚存“朱丹炉”遗迹。因此,巫咸既是巫师,又是医师,还是制盐、炼丹的祖师。
巫咸部落正是靠着天然盐泉炼制的卤盐,运销各地,使他们的经济较之其他部落发达,实力也比其他部落强大,加之有丹砂这种神仙不死之药,因而受到神农等多代帝王的青睐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余九巫中的巫彭、巫抵、巫肦、巫礼、巫谢(还包括巫阳),从《山海经·海内西经》所载,他们主要职司是巫医。因为,忠诚的窫窳被贰负和危二人诬陷有罪并将其杀害,后来黄帝明察了此事,下令惩治了主谋危,又命巫彭等将窫窳救活。所以,郭璞注此六医说:“皆神医也。”这“神医”的称谓,含义有二:一是对其医术的肯定,二是对他们作为神明代表的身份的确定。
巫彭是这六巫医之首,与巫咸几乎齐名。屈原在《离骚》里多次以“彭咸”联称,即可见其在群巫中处于重要位置。
巫彭系古帝颛项之玄孙,与灵山诸巫遍采百药,深究这些药的药性、药理,研制了“不死之药仙丹”和使人长生不老的灵芝类药物“桂芝”,还发明了导引吐纳气功养生术,他在给人治病的同时,自己也重养生,因此话了八百岁,世称“彭祖”。
巫礼、巫谢,还擅主持祭祀礼仪,帮人“祭神以致福”,“谢罪”以求神明护佑。
其余的巫真、巫罗、巫即,其主要职司是巫师。巫以“真”名,谓其修炼得炉火纯青,其事巫祈神达到了返朴归真的境界。巫罗,《世本·氏姓》:“罗,熊姓,一云祝融之后。”其知识渊博,巫术多能,神通广大。巫即者,以“即席”敬业于祭祀、卜筮等巫术事而得名。
至于巫姑,是十巫中的唯一女巫。她是著名的大女巫,即巫溪盐水女神,建有神女祠,祀奉巫姑。《襄阳卷旧传》称:“赤帝女曰瑶姬。”巫姑系“帝之季女,曰瑶姬”。赤帝即神农炎帝,神农“尝百草,采百药”,她亦采药于巫山,同时,还帮助大禹治水,开通三峡。
从以上叙说中得知,除巫咸之外的九巫各有其主要的职司,但这些部落都群居在盛产自流盐泉、丹砂和其他药材的巫山,他们对制盐、炼丹和采药也当有相当的技能。所以,任乃强在《巫师、方士与〈山海经〉》里说:“灵山十巫,他们既是神巫,又是医方和制盐、炼丹的祖师。”
(二)十巫创造的灵巫文化
正是有了这些事巫、从医、制盐和炼丹的群巫部落在巫山一带长时期的劳作,才创造了颇有特色的巫文化。他们创造的巫文化,按其历史发展,分为巫咸文化和巫□文化。
从远古至舜帝时期为巫咸文化。从上述引文中可以看出,巫咸文化主要内容有:
一是制盐文化。盐是人们生活的必不可少的食品,甚至猿人乃至脊椎动物都甚嗜食的食品。盐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里的自流盐泉,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舆地纪胜》:“宝山咸泉,其地初属袁民。一日出猎,见白鹿往来于上下,猎者逐之,鹿入洞不复见。因酌泉知味,意白鹿者,山灵发祥以示也。”由白鹿引得当地先民而知此地有盐泉,因熬制而成盐,逐步积累经验,不仅自食,还经销外地,乃至神农、黄帝等部落都予以关注。
二是炼丹文化。丹砂亦名硫化汞,旧石器时期人们即用它作颜料和涂料,以后即作药物,成为“药之上品”(《神农本草经》),进而成为服之长生不老起死回生之仙药。《山海经·大荒南经》载:“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帝药”,郭璞注云:“天地神仙药在此也。”即神仙不死之药。前引之“仙人洞”,即炼丹之地。这种仙药,素为帝王所垂青,巫咸因此为世人所瞩目。
三曰采药文化。与炼丹文化有联系但也有区别,主要指采集、研制药山上之草药。前述此地有“五大药山,”群巫“在此升降,百药爰在”。《大宁县志》载:“盐地接朐,多瘴,土人以茱萸煎茶饮之以避岚风,曰‘辣茶’。”此地之药物被《尔雅》、《本草》辑录者即有22种之多。
四曰占星文化。巫咸以筮占卜,还注意观测星象。他观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活动,视其位置变化来判定与其他星宿和日月的关系,预测人间的事变,并著有《巫咸五星占》,正因为如此,《史记》才说他“传天数”,《中国天文学史》才称之为“著名的占星家”。
他卜筮炎黄涿鹿之争“果战而有咎”后,建议黄帝“战而后和”,黄帝则不失时机地涿鹿之战击败炎帝后,又与炎帝重修和好,结成亲密的炎黄集团,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干。
五曰灵巫文化。群巫们凭借这天穆之野的氤氲灵气,习练气功,开发特异功能,与宇宙契合,与神明通灵,成为沟通人神之间的中介。这是巫咸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巫”的本体含义:巫字的上横所指是天,下横所指是地,中间一竖即通天接地。谁来通天接地?其左右有二人,一为巫,一为觋,由他们承担斯任,因而造就了神秘的灵巫文化。
舜帝至周代庸灭巫臷这一时期为巫臷文化。这一时期,在巫咸文化的基础上,各方面都有了大的发展,尤其是制盐文化发展更大。
由于卤盐和丹砂炼制业的发展,巫咸社会、经济比较繁荣,所以,中原部落首领舜才派他的儿子无淫来此治理。这就是《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的“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
这时熬制卤盐的生产情况已无从知道。我们从古盐场的遗存,依稀可以看到一些踪影。宝源山麓的盐场,遍及宁厂古镇的四道桥、沙湾、张家涧、王家滩、衡家涧、麻柳树等地带,面积约4.4万平方米。这个盐业手工场地基本保存了上古时期的制盐工具和工艺流程。在前述那些灶区里,保存了冷水井(岩井、石井、木井)、扯卤木架、盛卤木桶、过卤木桶、澄卤木桶、上卤桶、木水车、木瓢、木棰、土皮槽、砖引卤渠、滤水篾席、盛盐篾包、引卤竹笕、木盖土灶、煤炭盐灶、泥卤砖、泥土笼、木塔烟孔等。
至于盐的销售,任乃强在《四川上古史新探·巫山盐泉与巫臷文化》作了这样论述:“在5000年前,约与中原的黄帝相当。”“巫盐外销初期,也可称为巫臷民族形成期(即巫咸文化期——引者)。销到大巴山区的庸、濮诸部族去。”“巫盐出峡时期,也可称为巫臷民族的极盛时期。巫盐通过夔峡畅销于四川盆地,通过巫峡而畅销于云梦盆地,以及黔中高原等广阔地区。”
因为盐的畅销(当然还有丹砂等药材),以盐易物,换回他们生活需要的布料、粮食等物品,因此民众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出现了如《山海经·大荒南经》所写的那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
盐业的兴旺,贸易的发达,必然推动其他事业的发展,为了运输晶盐而开凿栈道,修造木船,为了加强运盐管理而设立盐官、盐卡,民众丰衣足食了便兴礼乐,作歌舞,社会和谐,升平欢乐,以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任乃强先生将此巫臷文化与中原的虞夏文化同称为我国上古时代的“两朵并蒂花”。
二、灵巫文化的流衍与散落
(一)灵巫文化的的流播与演变
十巫创造的灵巫文化,随着晶盐的运销而向外传播,特别是巫咸、巫臷后裔因临河捕鱼而又以盐腌制鱼的鱼凫巴人和鳘灵巴人的西迁,这种灵巫文化亦流播三峡以西乃至益州等地。这在前述的那些地方出土的巴文人遗物中得了证实。
三峡地区的这种灵巫文化,也与整个巫和巫文化发生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奴隶社会,没落于封建社会的总体历程一样,也在巫臷文化之后逐步走向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