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三峡水文化研究
22237300000035

第35章 升华三峡水文化境界的水艺文化(1)

三峡水艺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这里,笔者主要从与水文化联系紧密“歌、舞、技、文”的角度予以简略叙说。笔者所说的歌,系指船工们在川江上驾船航行时所唱的船歌,即人们常说的川江号子;舞,系指三峡地区民众由龙蛇信仰而形成的舞龙艺术,重点是铜梁舞龙艺术;技,系指由端午习俗引发的以缅怀、祭奠爱国诗人屈原为主要内容的龙舟竞技,这本属体育竞技,但鉴于其与艺术有一定的关联,也在此予以叙说;文,系指与水文化密切联系的诗词赋、歌谣、传说、戏文以及水文石刻等。

第一节蜚声中外的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是船工们在原四川境内的江河航道上驾船航行时,为了统一指挥,协调动作,激发劳动劲力所喊的劳动号子,有的将它称之为船歌。川江号子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三峡地区、整个中国乃至全人类水系音乐文化苑园中的一枝奇葩。

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川江号子的产生、发展必须具备三大要素,即可以行驶舟船的江河、以人工为动力的舟船和驾驶舟船的船工,其中船工是三大要素中的主导因素。只有在船工的着力下,舟船才能在江河中行驶,才会产生激发船工劲力、鼓动船工激情、协调船工劳动步调的川江号子。

对这种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下九流”“船拉二”的劳动号子,历来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几乎没有文献直接记载它的发生、发展历史情况。现在要基本勾画出它的发展轨迹,较为有效的办法是从产生、发展它的三大要素中去进行一些考察。

对产生和发展川江号子的三大要素,如果从航运角度去考察,就可得知,这三大要素的有机组合会使航运事业得以形成和发展。因此,从川江航运事业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就能看清与之基本同步的川江号子发生和发展的轨迹。

川江航运事业的发生、发展,与整个长江航运事业的发生、发展大体相同。据《长江航运史》载,长江航运的萌发时期,最晚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独木舟在各氏族社会的捕鱼活动中,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古代长江航运事业跨过了萌发期以后,作为一种初具规模的水上交通运输事业,兴于春秋之世。当时流域中的各大小方国都曾在自己的境内积极发展航运,以便开发经济,开拓疆土。于是,长江航运便在流域被分割的状态下,围绕各方国的政治中心区域逐渐兴盛。进入战国时代以后,随着流域政治形势的变化,长江区域性航运有了较大的开拓。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建立,长江航运冲破了地区囿限,干流、支流与邻近水系的航路大通,长江航运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经三国、晋、隋,及至唐代,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加快,长江官办与民间航运事业一跃而进入繁荣兴旺阶段。在这个基础上,到了宋代,长江航运终于跃上了空前兴盛的高峰。明清时期,长江官办航运在经历了一段继续发展的历程后逐渐走向了衰落,然而民间航运业却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发展。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国产轮船的兴起,长江旧式木船航运业虽然受到冲击,但长江航运业依然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长江航运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川江航运业与整个长江航运业的发展虽然基本同步,但从与川江号子紧密相联的以人工为动力的木船航运业角度去考察,它在基本同步的前提下,又有其特殊经历。

三峡地区水系密集,能够行驶舟船的航道甚多,但滩漕险恶,水流湍急,行船难度很大。此地的先民早有驾驶舟船征服江河的圣绩。据史料记载,早在部落联盟时代,生活在邻近的清江流域的巴人就以具有制造、驾驶土质陶船的良好技能而获得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舜帝时代的大禹,曾以独木舟为航渡工具治理江河。巴人入驻现今重庆地域以后,逐水而居,不论是先期治所的枳(今涪陵)、平都(今丰都),中期治所的江州(今重庆)、垫江(今合川),还是晚期治所的阆中,均在江边,创造了倚江生存的水系文化,驾船捕鱼、航渡乃水系文化的核心。重庆西郊冬笋坝出土的战国时期的巴人船棺葬证实,巴人在此之前早已制造、驾驶独木舟了。以后又进化为木板船,航运业开始形成,川江号子亦随之由萌发而正式诞生。因此,我们可以说,以巴人对土质陶船的驾驭、川江里独木舟的航渡和木板船的航行为标志的原始社会至战国末期,即为川江号子的萌发形成期;从秦汉以后,木船航运业的日益发展,经唐、宋,至明、清,木船航运得到繁荣兴盛,川江号子也进入发展繁荣期;清代末期到民国中叶,以英国立德乐“利川”小轮入侵重庆、国轮“蜀通”驾驶抵渝,而使木船航运业独霸川江的地位受到冲击,川江号子也在困境中有所发展,进入到受挫渐进期;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内迁来渝,重庆成为大后方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木船航运业得以复苏,船工们则将抗日义愤融入川江号子,此为抗日战争时的曲折复苏期;抗日战争胜利结束,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木船运输逐步被先进的机动船所代替,轮驳船逐渐增多,木船逐步减少,而使木船运输业逐渐退出川江航运事业,川江号子逐渐沉寂难闻,因而进入到逐渐沉寂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修纂交通航运史志和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到本世纪初,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川江号子列入第一批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川江号子进入保护传承期。

由此可以看出,川江号子与川江航运事业一样,历史十分久远。

二、自成体系的号子内容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三峡地区的船工们在驾船劳作中创造了难计其数的川江号子,据有的专家作过点面结合的调查后估计,其总数数以千计。过去,在尚未深入调查并认真研究的状况下,对这么众多的川江号子没有进行科学的分类,对其形态、结构和类别等具体情况和总体概貌,认识不明,含混不清,音乐界没有一个共识。经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重庆市艺术研究所关于“川江号子”科研课题的实施,特别是百余万言的《川江号子》专著的面世,川江号子以其比较清晰的风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川江号子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水系音乐文化。这个体系包括三个方面:

(一)川江号子的形态体系

川江号子的形态包括原生形态、亚生形态和艺术化形态,而以原生形态为主体,从而构成它的形态体系。

所谓原生形态,就是船工们在原有的劳动场合从事原有的劳作按原本形态喊唱的川江号子,以及机器动力船代替了人工动力船后,船工们失去了原来喊唱号子的依存条件,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他们凭借原有的记忆按原本形态喊唱的川江号子。

所谓亚生形态,就船工们为了表演或其他需要,对原生形态的川江号子进行修改、提炼、加工,而又保留了原本曲目的基本风貌的川江号子,诸如上世纪50年代陈邦贵等人参加四川省群众业余文艺会演获演出奖的《水运工人大战嘉陵江》;80年代陈邦贵、蔡德元、程昌福三人,参加法国阿维尼翁第40届民间艺术节,在世界大河歌会上演唱的《川江号子》;90年代陈邦贵在参加重庆市渝中区庆直辖迎回归文艺调演大会上演唱的《一国两制好》等;有的音乐工作者根据号子工喊唱号子的录音进行记谱,略加整理后的川江号子,如鸣亚根据陈邦贵等人表演而记录整理,并发表在《四川音乐》(汉族类)第一集上的《川江号子》等。

所谓艺术化形态,就音乐作曲家在搜集、整理船工们喊唱的原生形态川江号子的基础上,按音乐作曲要求,改编、创作,作了较多艺术处理的川江号子,诸如上世纪50年代,最初由陶鹏采编、作词,王馀写朗诵词,后经光未然、马可、贺绿汀等指导修改,再署名陶鹏采编、作词,杜宇整理的《川江船夫号子》;由田寄明作词、朱中庆作曲,由范裕伦演唱并于1955年获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的《嘉陵江号子》等。

(二)川江号子的结构体系

川江号子的结构包括曲谱、唱词而以曲谱为主体,曲谱和唱词各有其内部构成肌理,从而构成它的结构体系。

川江号子乐曲的谱子,按其音乐构成包括单曲和联曲。所谓单曲,就是船工们在某一工序劳动时喊唱的单支曲子,如下水开船时喊唱的“木约号子”,上水出纤、拉纤时喊唱的“拉纤号子”等。单支曲子虽然比较简单,但其内部结构也有开始句、中间部和结束句组成,在板式上有自由型、二六型和自由二六混合型之分。川江驾船前行是一项连续性的复杂的劳动,加上航道上水情水势不断发生变化,船工们就要连续喊唱多个单曲号子,因而组成联曲。川江号子的联曲结构有单曲与单曲组成的联曲,单曲与联曲组成的联曲、联曲与联曲组成的联曲等多种构成形式,一唱就是十几分钟、几十分钟,甚至一两个小时。单曲是川江号子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构成联曲的基础。它的类别虽然多,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是联曲占绝大多数。

川江号子唱词是川江号子的构成基础之一。它与川江号子乐曲曲谱的有机组合,共同组成川江号子的主体。

川江号子唱词十分丰富。从总体形态上看,包括呼号唱词、喊白唱词和唱述唱词三个大类,其中呼号唱词最多,占川江号子唱词的绝大多数,整个川江号子基本上就是靠呼号唱词支撑,而形成其庞大的音乐体系的。

船工们在喊唱呼号类号子时变化多端,其构成也比较复杂。从功能上看,其领呼呼号唱词由统一步调、激励鼓劲、迸发体力、平静缓气和扬声呼唤等类别构成;其中的领呼部分,又由预示起号、提示转号、警示急号、启示缓号和指示收号等构成。从形态上看,领呼与应和各不相同。领呼呼号由全用呼号和呼号喊白混合两个小类构成。全用呼号小类在结构运行上,又可分为单号至单号、单是至组号、组号至单号、组号至组号等四种方式构成,其中组号至组号还可分为单组呼号、双组呼号和多组呼号三种构成方式;呼号喊白混合类又由夹用喊白、首用喊白和末用喊白三种方式构成。应和呼号的构成又包括单音呼号、双音呼号、叠音呼号和复音呼号等多种方式。

川江号子的喊白唱词在川江号子里虽然也能常见,但将其与呼号唱词和唱述唱词相比较,它却是一个稀有品种。它出现得较多的是某种号子的开头,起着一种提示作用;有时遇到某种紧急情况,以警示船工们注意,号子工也呼喊某种简短的喊白唱词。用得最多的要数上水拉纤的报路号子。其领呼与应和几乎都用喊白,这是报路号子不同于其他号子的一个特色。

报路号子,又叫报路对答,亦称号语,是川江号子中一种独特的形式。逆水拉纤,会遇到不同的水势、不同的纤道和障碍,甚至意外情况,为统一指挥,保证安全,便产生了号语。号语是号子和报路的合称,号为领喊,语为众和。号语以号为本,一般是上下句为一组,是头纤报路,后面拉纤船工对答。它是一种有韵味,有情趣,有哲理的对话。报路号子在领呼与应和的构成方式上,包括头纤向众纤夫打招呼、头纤与众纤夫向船上驾长打招呼、头纤与众纤夫向岸边洗衣人打招呼、头纤向所有的人打招呼等。

川江号子的唱述类唱词也很丰富,主要由号子工领呼号子特别是数板之类的号子时喊唱。这类唱词,按其内容主要由乡土风情类、船工生活类、男女恋情类、醒世警言类、褒贬时政类、传说故事类和其他类等构成。

(三)川江号子的分类体系

川江号子的分类是以船工劳作和水情水势为依据,以类概念和种概念为框架,将其分为上水号子、下水号子、靠船和停船号子以及其他号子,从而构成它的分类体系。这四大类别中,各类又分若干种号子。其主要类别和品种有如下一些:

1.上水号子

上水号子又称逆水号子。船工驾船逆水上行主要靠拉纤牵引,因此,拉纤号子成为川江上水号子的主体。

拉纤行船首先要出纤上坡,纤夫挞纤,合声不合脚,便喊上纤、拉纤号子。纤已上好,纤夫合声合脚,需倒身使劲,拉船上行,就喊唱外倒号子。

船起走,遇慢水,转咋咋号子。

船进慢流水,纤夫半弯腰,一手左右摆动,一步一声,喊唱甩手号子。

船遇二流梭边水,纤夫一手撑地,身子时起时伏,喊唱小斑鸠号子。

船拉至碛坝长流水或一字流的大滩上,就喊唱数板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