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生学
22238500000046

第46章 针灸、推拿及其他疗法(5)

6.操作方法耳穴的刺激方法较多,在养生保健中常用以下的方法。

(1)毫针法。是利用毫针针刺耳穴,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操作程序如下:

①定穴和消毒。以选定耳穴作为针刺点(包括用探棒或耳穴探测仪所测得的敏感点)。针刺前耳穴必须严格消毒,先用2.5%碘酒消毒,再用75%的酒精脱碘,待酒精干后施术。

②体位和进针。一般选用坐位,如年老体弱、病重或精神紧张者宜采用卧位。针具选用26~30号粗细的0.3~0.5寸的不锈钢毫针。进针时,医者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郭,中指托住针刺部的耳背,这样既可以掌握针刺的深度,又可以减轻针刺疼痛。然后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针,用快速插入的速刺法或慢慢捻入的慢刺法进针均可。刺入深度一般以刺入皮肤2~3分、达软骨后毫针站立不摇晃为准,但不可刺透耳郭背面皮肤。

③行针和刺激强度。行针手法以小幅度捻转为主。刺激强度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耐痛度而灵活掌握。若局部感应强烈可不行针。

④留针和出针。留针时间一般约15~30分钟,慢性病、疼痛性疾病留针时间适当延长,小儿、老人不宜多留。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运针1次。出针时,医者左手托住耳背,右手迅速将毫针垂直拔出,并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以防出血。必要时再用2.5%碘酒棉球涂擦1次。

(2)压丸法。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的一种简易疗法。此法既能持续刺激穴位,又安全无痛,无副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养生保健。

使用前将王不留行籽用沸水烫洗2分钟后晒干,贮瓶中备用。压丸时,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6cm×0.6cm 大小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每日患者可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刺激强度视患者情况而定,一般儿童、孕妇、年老体弱、神经衰弱者用轻刺激法,急性疼痛性病症宜用强刺激法。

(3)埋针法。是将皮内针埋入耳穴治疗疾病的方法。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疼痛性疾病,起到持续刺激、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的作用。

使用时,左手固定常规消毒后的耳郭,绷紧埋针处皮肤,右手用镊子夹住已消毒的皮内针柄,轻轻刺入所选耳穴,一般刺入针体的2/3,再用胶布固定。一般埋患侧耳郭,必要时可埋双耳,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留针3~5日,5次为l 疗程。

(4)刺血法。先按摩耳郭使其充血,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法快速刺入、退出,并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之少许出血。最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隔日一次,急性病可一日二次。

7.耳针注意事项严格消毒,防止感染;耳郭上有湿疹、溃疡、冻疮破溃等,不宜用耳针治疗;年老体弱、有严重器质性疾病、高血压病者,治疗前应适当休息,治疗时手法应轻柔,刺激量不宜过大,以防意外;有惯性流产的孕妇禁用耳针治疗;妇女怀孕期间也应慎用,尤其不宜用子宫、盆腔、内分泌、肾等耳穴;耳针治疗时亦应注意防止发生晕针,一旦发生应及时处理。

推拿

推拿疗法是中医养生保健中常用的方法。它具有简便、舒适、安全、有效等特点。推拿防治疾病的手段,主要包括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手法治疗是指操作者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位,或借助一定的器具,在受术者的体表作规范性动作,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推拿功法训练是根据推拿临床的需要,由医者指导患者进行功法训练,以巩固、延伸临床治疗效果。

推拿,古称“按摩”等,如在《素问》中载有“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而“推拿”一词,最早见于明代万全的小儿推拿著作《幼科发挥》。

推拿疗法历史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先秦,按摩是主要的治疗和养生保健手段,在《周礼注疏》中提到:“扁鹊治虢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炊汤,子仪脉神,子术按摩。”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也记载了推拿有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等作用,用于治疗痹症、痿症等多种病症。在唐代,推拿被广泛地应用于防病养生,自我推拿得到很大发展,正骨推拿也已形成,并用推拿疗法预防治疗内、外、儿诸科疾病。明代,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大量小儿推拿著作问世,其中《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被收录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一书中。现在,推拿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在推拿的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传统而古老的推拿学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根据推拿的应用目的不同,可将推拿分为医疗推拿、保健推拿、康复推拿、运动推拿四类。医疗推拿是以治疗疾病为主要目的的推拿;保健推拿是以保健养生为主要目的的推拿;康复推拿是用推拿方法来促进疾病的康复;运动推拿是运用推拿来帮助运动员克服紧张情绪、消除疲劳、调整竞技状态。

一、推拿的基本知识

(一)推拿适应证

推拿疗法适应证广,涉及到骨伤、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却病延年的作用,广泛用于保健、美容、美体、减肥等方面。

1.伤科疾病各种扭挫伤、关节脱位、颈椎病、落枕、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胸胁岔气、椎间盘突出症、踝关节扭伤、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及骨折后遗症等。

2.内科疾病如感冒、头痛、胃脘痛、便秘、腹泻、高血压、中风后遗症、眩晕、失眠、冠心病与糖尿病等。

3.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慢性盆腔炎、乳腺小叶增生及妇女绝经期综合征等。

4.儿科疾病脑性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肌性斜颈、发热、惊风、咳嗽、百日咳、腹泻、呕吐及消化不良等。

5.五官科疾病近视、视神经萎缩、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咽喉痛、耳鸣、耳聋等。

6.外科疾病乳痈初期、褥疮及术后肠粘连等。

7.其他美容、美体、亚健康状态、肥胖、戒烟等。

(二)推拿的禁忌证

推拿虽有适应范围广、安全性高的特点,但并不是对每种疾病都有效果。有些疾病使用推拿治疗不仅无效,反而可加重病情,故对这些疾病禁用推拿治疗。临床上要严格掌握推拿的禁忌证,以免加重病情和发生推拿意外。

(1)某些急性传染病,如肝炎、肺结核等。

(2)某些感染性疾病,如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脑脓肿等。

(3)各种出血症,如外伤出血、便血、尿血等。

(4)某些急性损伤,如脑或中枢神经的急性损伤、急性脊柱损伤,骨折早期、截瘫初期、皮肤破裂等。

(5)某些严重疾病,如心脏病、恶性肿瘤、脓毒血症等。

(6)烧伤、烫伤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

(7)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及臀部均禁用推拿。妇女月经期间小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或慎用推拿。

(三)推拿的注意事项

(1)操作者应掌握有关的中西医学知识,手法技能要熟练。在操作过程中要认真,注意力集中。要经常修剪指甲,不戴饰品,以免操作时伤及受术者皮肤。

(2)治疗室要光线充足,通风保暖。

(3)除少数直接接触皮肤的手法(如擦法、推法、美容美体等)外,治疗时要用推拿巾覆盖治疗部位。小儿推拿要使用介质,以保护皮肤。

(4)对于过饥过饱、酒后、暴怒后及剧烈运动后的人,一般不可立即施以推拿治疗。

(5)推拿的一个疗程以l0~15次为宜,隔日或每日1次,疗程间宜休息3~5日。

(6)治疗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患者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进行调整,以防发生意外事故。

(四)推拿时的体位

在推拿操作中,医生与患者均要选择好最佳体位。操作者以操作时发力自如、操作方便为原则;被操作者以舒适、安全、放松为原则。

1.患者的体位患者的体位由医生根据治疗需要而定。一般有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端坐位和俯坐位等。医生操作时常取站位,有时取坐位。小儿推拿时,患儿多取仰卧位、俯卧位或坐位,而操作者一般取坐位。

(1)仰卧位。受术者头下垫薄枕,仰面而卧。在颜面、胸腹及四肢前侧等部位施用手法时常采取此体位。

(2)俯卧位。患者背面朝上腹部向下而卧,头转向一侧或向下,下颌下垫薄枕,或面部向下放在推拿床的呼吸孔上,上肢自然置于身体两旁,或屈肘上置于头部两侧。在肩背、腰臀及下肢后侧施术时常采用此体位。

(3)侧卧位。在臀部及下肢外侧施术时常采用此体位,做腰部斜扳法时亦采用此体位。

(4)端坐位。在头面、颈项、肩及上背部施用手法时常采用此体位。

(5)俯坐位。在项、肩部及上背部操作时常采用此体位。

2.医者的体位术者的体位有站立位和坐位两种,常用的体位是站立位。

(1)站立位。除胸腹部操作(头面部操作有时也取站立位)外,其他部位的操作常取站立位。此外,推拿医生的体位与姿势应根据手法操作的需要,随时作相应的调整、变换。

(2)坐位。在做头面部、胸腹部操作时,医者可以采用坐位。小儿推拿时医者用坐位。

(五)推拿的介质

在手法操作前,先涂搽在治疗局部皮肤上的一些物质,称推拿介质,亦称推拿递质。

它们可以是液体、膏剂或粉末状物。

1.介质的作用介质能够减少对皮肤的摩擦损伤,亦可以借助某些药物的辅助治疗作用。

2.介质的种类推拿临床中运用的介质种类很多,如冬青膏、葱姜水、薄荷水、红花油、传导油、麻油、医用滑石粉、爽身粉、凉水、白酒、药酒等。

3.介质的选择选择介质可以辨证选择、辨病选择、根据年龄选择。

(1)辨证选择。如寒证,用有温热散寒作用的介质,可选冬青膏、葱姜水等;热证,用具有清凉退热作用的介质,可选凉水、医用酒精等。

(2)辨病选择。如关节扭伤、腱鞘炎等选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透热性强的介质,如红花油、传导油、冬青膏等;小儿肌性斜颈选用润滑性较强的滑石粉等。

(3)根据年龄选择。成人对于水剂、油剂、粉剂均可选用;老年人常选的介质有油剂和酒剂,如红花油、药酒等;小儿主要用滑石粉、爽身粉、凉水、酒精、蛋清、薄荷水、葱姜汁等。

二、推拿原理

推拿手法通过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可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概括起来,推拿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等作用。

(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内属脏腑,外络肢体,像网络一样,将人体各部分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当经络畅通时,可将气血输布到全身,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当气血不和,外邪入侵,则经络闭阻,不通则痛,就产生疼痛、麻木等一系列症状。

推拿手法作用于经络腧穴,首先,通过手法对体表的直接刺激,促进了气血的运行。其次,通过手法对机体体表的作功,产生热效应,从而加速了气血的流动。如慢性腰痛病人,就可以用按揉腰部及擦肾俞等手法,来促进腰部的气血运行,而达到温经散寒、祛瘀止痛的作用。

临床和实验证实:推拿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代谢,强化肌肉组织,消除肌肉疲劳,解除血管肌肉痉挛,促进淋巴液循环和水肿吸收,减轻疼痛。

(二)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中医学中所说的筋,又称经筋,是指与骨相连的肌筋组织,类似于解剖学上的四肢和躯干部位的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韧带等。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所造成的软组织损伤,统称为筋伤或伤筋。筋伤后,筋所连接的骨关节也必然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出现“筋出槽、骨错缝”等病理变化,如小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及韧带撕裂等病症。

筋骨关节受损,必累及气血,导致脉络损伤,气滞血瘀,出现疼痛、肿胀,从而影响肢体关节的活动。《医宗金鉴》指出:“因跌仆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

推拿能理筋整复、滑利关节,其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的:一是手法直接作用于损伤局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而消肿止痛、理气祛瘀;二是在施行某些推拿手法时,通过手法的力的直接作用,可以纠正“筋出槽、骨错缝”导致的关节的解剖位置异常,达到理筋整复的目的;三是对关节的适当外力作用,可以起到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以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如对于肩周炎病人,就可以用按揉肩部等手法来促进肩部的气血运行,同时又通过摇扳手法的外力作用,来松解局部粘连。

临床和实验证实:关节部位的推拿可促进关节滑液的代谢,增强关节囊和关节韧带的韧性。推拿后肌肉中的糖含量增加,推拿治疗肌肉萎缩效果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