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养生学
22238500000058

第58章 外形养护(3)

(一)黑斑的种类

1.肝斑又称黄褐斑或蝴蝶斑,以30岁左右已婚妇女居多,尤多见于更年期后,出现于颊、额、眼圈、鼻两侧、双下巴周围等受光部位,尤其是两颊,形成左右对称,外观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色斑。

2.雀斑和母斑出生时表皮基底层存有天生的斑点,随年龄增长逐渐显现,颜色为浅褐色,受日晒更容易出现,而且皮肤越老化,生长越多。90%~95%的有家族史,基本上无法完全根治。母斑指天生的胎记。

3.外伤性黑斑又称黑皮症,主要是劣质化妆品或漂白杀菌的药性产品的有害成分沉积于皮肤,破坏皮肤的红血球、导致皮肤炎或阻塞毛孔,致使黑色素集中或排泄不出而形成黑皮症。

4.妊娠性黑斑又称子宫性黑斑,常随月经来潮时色泽加深。生殖器官的肿瘤和口服避孕药也会导致斑点。因怀孕而产生的黄褐斑又称孕斑或胎斑,大多在分娩1~2个月自然消退,若有少量残留者,只要坚持长期养护,也能逐渐变淡。

5.晒斑又称日光红斑,皮肤受阳光照射过度,黑色素无法还原或及时代谢,积累于表皮上部,形成斑点。

6.老人斑长期失于保养,肌肤老化,或卵巢机能受损、长子宫肌瘤等造成黑色素代谢缓慢,沉积于表皮上部形成老人斑。

7.普通黑斑长期保养不当,致使皮肤太干或太油都会使黑色素分泌失调,造成黑斑。

(二)黑斑的原因

1.基本原因表皮基底层的麦拉宁细胞(黑色素)内含的酪胺酸酵素异常活跃,黑色素代谢紊乱。

2.常见诱因

(1)外在因素。紫外线过度照射;化妆品及药物影响;过食刺激类食物。

(2)内在因素。遗传或酸性体质;内分泌失调;精神压力过大。

(3)疾病因素。月经不调、痛经、子宫附件炎、肝胆疾病、慢性酒精中毒、甲亢、结核病、内脏肿瘤等等。

(三)辨证施护

黑斑,在中医文献中有“面尘”、“面黑”、“黧黑斑”的记载。形成主要原因在于正虚邪实。《诸病源候论·面黑篇》指出:“五脏六腑十二精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正虚:脾虚不运痰湿或肝肾阴虚。邪实:气滞血瘀循环障碍,黏积成斑,或痰湿沉积成斑,或精血煎熬成渍。需多种方法综合方能见效。内服药扶正祛邪,辅助以食膳、理疗,宜加速局部气血循环,促使代谢加强。

1.肝郁血瘀气滞血瘀循环障碍,黏积成斑。可见肝斑明显,伴情志抑郁不舒或焦躁不安,或月经量少、色暗、衍期,或子宫肌瘤,舌红苔薄,脉弦。代表方:逍遥丸或桂枝茯苓丸或大黄虫丸加减。

2.脾虚肝郁肝旺克脾,气滞痰生,沉积成斑。可见肝斑明显,伴情志抑郁不舒或焦躁不安,或月经量少、色暗、衍期,或子宫肌瘤,面色不华,或纳食不佳,或大便溏泻,舌红苔腻,脉弦或濡。代表方:逍遥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3.脾虚痰渍脾虚不运,痰湿阻络,沉积生渍。可见斑色淡褐,颜面虚浮,面色不华,苔白滑腻,脉濡或弦滑。代表方:参苓白术散或归脾丸加减。

4.肝肾阴虚精血亏耗,面部失调,暗沉自生。可见斑色深褐,面色晦暗,或月经量少、色暗、衍期,或子宫肌瘤,或睡眠不佳,潮热,腰膝酸软,舌红苔薄,或舌下静脉瘀紫,脉细或数。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四)注意事项

(1)黑斑一旦形成“非一日之寒”,调治也非短期内可以见效。宜取“渐消缓散”原则,内服用丸药以免欲速则不达。治疗上有一定难度,复发率较高,中医更注重于气血充盛和气血通畅,防护比治疗更重要。

(2)饮食宜相对清淡,避免刺激类食物。浓豆浆、豆腐、鸡胸肉有帮助黑斑淡化作用。宜多食富含维生素C 的食物,如西红柿、西瓜、橘子、大枣、柿子椒、白菜、芹菜、冬瓜、黄瓜、柿子、香蕉等等。

(3)内分泌失调者要避免精神压力过大,情志因素在本病中尤其明显。主动情志调谐,结合逍遥丸、二仙汤调节。特别要观察月经情况,多数需要结合调经。

(4)避免紫外线过度照射,是避免黄褐斑加重的重要措施,尤其是不要忽略瞳孔也是吸收紫外线的重要途径,除了遮阳伞或遮阳帽,太阳镜也是必备之品。避免化妆品及药物影响,减少黑色素沉积。

(5)争取颜面经常漉漉汗出,促进局部代谢;保持二便畅通以促进代谢垃圾排泄。

(6)内调与外治应结合。面膜养护可增强活血化瘀类中药使用,但外治不宜过度以免刺激局部。可适当配合黑斑局部针刺。

(7)如使用化学制剂或其他物理方法引起表皮脱落以达到祛斑的目的,也可以增强皮肤祛斑,美白效果,但必须注重蜕皮后的面部护理。人体皮肤表层更新周期约28天一次,缩短周期强行剥脱祛斑、增白,急于求成,反会加剧黑斑形成或形成依赖性用药致黑皮症。

二、痤疮

痤疮,俗称粉刺,好发于青年男女,发病率约20%~30%,一般至30岁以后病情逐渐减轻或自愈。因此又称为“青春痘”。女性可在月经前加重。严重时可颜面、肩臂、背部等处满布,影响美观,增加精神负担。西医诊断为毛囊与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一)常见原因

1.性激素平衡失调皮脂腺的发育和皮脂分泌直接受雄激素支配,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加,皮脂腺肥大,皮脂腺分旺盛或亢进,并使皮脂腺口过度角化,角化延毛囊口,形成毛囊口角化及栓塞,增多的皮脂不能及时排出,形成皮脂潴留,导致粉刺产生。

2.细菌感染在皮脂及毛囊内存在的痤疮棒状杆菌,当其大量繁殖时产生溶脂酶、蛋白分解酶和透明质酸酶。皮脂内的甘油三酯在溶脂酶的刺激下可分解为游离脂肪酸,其刺激毛囊引起炎症,使毛囊壁损伤破裂,与剥脱的角化细胞,棒状杆菌等进入真皮,引起毛囊周围炎症。重者形成结节或愈后留下瘢痕。

3.理化因素皮脂腺分泌旺盛,外界大气污染及化妆品残留物粘附聚结于毛囊口,导致皮脂排泄障碍、毛囊口阻塞,引起毛囊周围炎症。

4.某些药物如碘化物、溴化物、卤化物等均可产生或加剧痤疮;肾上腺皮质激素、苯妥英钠、异烟肼等可产生或加剧痤疮。

5.其他因素如遗传,胃肠功能紊乱,长期嗜食肥甘厚味或辛辣香燥等之品,或精神紧张,锌缺乏等。

6.由于痤疮总以炎症的红、肿、热、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生部位总以颜面部前额、口鼻四周、面颊为主,中医认为是肺胃热甚。

(二)常见症状及证型

以15~30岁多见,皮损好发于面部,在胸背、肩、臂部也有发生,可有轻微症状。基本损害表现为黑头粉刺和白头粉刺;黑头粉刺可排出黄白色脂栓;白头粉刺表面光滑,不易挤出脂状物,易形成红丘疹、脓疱、结节等一系列皮损表现。

常见分型有如下几种:①丘疹性痤疮:以炎性丘疹为主;②脓疱性痤疮:以小脓疱为主,伴炎性丘疹;③囊肿性痤疮:有大小不等囊肿,感染易成脓肿破溃有脓液;④结节性痤疮:发炎部位较深,易形成结节,高于皮肤,吸收较慢,愈后有瘢痕;⑤萎缩性痤疮:炎症性皮损消退后,遗留坑凹不平的萎缩性瘢痕;⑥聚合性痤疮:皮损多形,病性较长,涉及部位包括臀、股等处;⑦恶病质性痤疮:常见于体弱者,皮疹多形,类似聚合性痤疮,长期不愈。

(三)辨证施护

1.肺热郁滞风热郁表,玄府(毛孔)不畅,郁乃痤。可见炎性丘疹为主,疹色鲜红,疹型细小或有脓疱,舌略红,薄黄苔,脉数。代表方:枇杷清肺饮、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若疹型细密,肤色不变、疹头不透畅者宜加生晒参、黄芪、白术鼓动邪气外出,加桑叶、桑白皮、地骨皮透表;若疹色鲜红伴脓疱明显,则风热郁肺,内传于胃,胃热渐起,改麻杏石甘汤宣泄肺胃热毒。

2.脾胃积热湿热毒蕴结,熏蒸于面。可见脓疱性痤疮为主,疹色鲜红有脓疱,疹型较大,或有囊肿性痤疮,或混合萎缩性痤疮,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减。脓疱明显湿浊甚者合三仁汤加赤小豆宣畅三焦;若伴结节性痤疮者痰结甚加海藻、昆布、橘核、荔枝核等软坚散结;混合萎缩性痤疮者瘀血阻络加山楂、炮甲、三棱、莪术等破血逐瘀;郁热甚加栀子豉汤、郁金、竹茹、合欢皮等。

3.热毒积滞热毒蕴结、熏蒸于面。可见脓疱性痤疮为主,疹色鲜红明显有脓疱,疹型较大,数量较多,或有囊肿性痤疮。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代表方:五味消毒饮加减。

外用:颠倒散、加味颠倒散。

五味消毒饮寒凉收引易凝,长期使用容易导致毛孔闭阻形成结节性痤疮,因此只能中病即止。火热既退则改活血、泄热之法,以免斑痕结节形成。

4.血热瘀阻血热血瘀阻滞肌表。可见结节性痤疮为主,疹色暗红成片,或有萎缩性痤疮。舌红绛苔薄,脉弦细数。代表方:犀角地黄汤加减。犀角地黄汤凉血力强,恐于结节不利,宜加强益气活血。

(四)注意事项

(1)少吃或禁食肥甘厚味及可乐、茶、可可、咖啡、含酒精饮料、水生贝壳类等。治疗期尤为注意,治疗好转后少量食用,观察反应。饮食可配合枇杷薏仁粥、桃仁山楂粥等。

(2)可用温热水和硼酸皂及硫磺皂清洗患处,但不宜过度,以保持颜面不油腻为原则。治疗期间毛孔通畅,不宜使用油脂类、粉质类化妆品。

(3)使用五味消毒饮或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类药物重在审时度势,需把握用药时机或时限,因过度使用清热解毒类药物可导致寒热在皮肤表面交结引起瘀结斑痕;湿浊脓头,尤其是潮湿地区,更要注重化湿类药物使用;丘疹结节形成,则宜加化痰结药物。

(4)不要用手挤捏粉刺,可用痤疮针压出(黑头粉刺),以免造成毛孔粗大或感染。

(5)不要擅自使用外用药物,尤其是皮质类固醇类激素药物,以免造成激素依赖或毛孔粗大。

(6)保证睡眠,精神愉快,性情急躁者更易生痤疮。

三、酒渣鼻

因鼻准部红赤如酒糟而得名,中医又称“赤鼻”、“酒齄鼻”、“红鼻子”等。发生于颜面中,以弥漫性潮红、丘疹、脓疱,以及毛细血管扩张或鼻尖部皮脂腺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皮肤病,多见于中年以后。

(一)常见原因

(1)血管运动神经功能失调致使局部毛细血管弹性下降,长期处于扩张状态。

(2)毛囊感染。毛囊组织被毛囊虫所侵害。

(3)长期偏嗜辛辣刺激性食物。

(4)其他如高温、寒冷刺激,情绪过度激动,精神紧张等。

(二)常见症状分类

1.红斑期虽本病以鼻准部发赤而得名,但发病部位不仅限于鼻部,在前额、两颊,下额等5区域均易发疹。红斑为弥漫性潮红,尤以进食辛辣香燥之品或紧张后更为明显。初为暂时性,以后因频频发作而日久不退,并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呈细丝网状,形如树枝,以鼻尖、鼻翼处最为明显。

2.丘疹脓疱期在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的基底上反复出现痤疮样丘疹、脓疱、可伴少许渗出,结黄痂,此时毛细血管扩张更明显,毛囊扩大呈橘皮状,但无粉刺形成。

3.鼻赘期因反复炎性反应,结缔组织增生,皮脂腺扩大,且分泌旺盛,毛细血管扩张及流血,致鼻尖肥大表现凹凸不平,瘤状或结节状突起,称鼻赘。

(三)中医辨证

1.肺胃积热肺胃热盛循经上亢,侵害鼻部。可见鼻准部及鼻翼两旁潮红,表现为红斑期特点,舌红,苔薄黄,脉数。代表方:枇杷清肺饮或麻杏石甘汤加减。

偏于肺热重者用枇杷清肺饮宣泄肺热,可加桑叶、桑白皮、银花、连翘等;偏于胃热重者用麻杏石甘汤宣泄肺胃实热,可加黄芩、黄连、栀子豉汤等。

2.热毒积盛热毒蕴积,走阳明经上熏于鼻。可见鼻准部及鼻翼两旁潮红明显,表现为脓疱期特点,舌红,苔黄厚腻,脉数。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合五味消毒汤饮加减。

瘀热内盛,湿阻痰浊是本期主要病机特征,除清热毒外,活血化瘀如加通窍活血汤或桃红四物汤等;化湿排痰加薏苡仁、赤小豆、竹茹、桔梗等是不可忽视的。

3.瘀血阻滞久病必瘀,瘀则结,赘肉坚结。可见鼻准部及鼻翼两旁暗红瘀紫,表现为鼻赘期特点,舌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数。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合五味消毒汤饮加减。瘀血痰结是本期主要矛盾,除活血化瘀外,软坚散结化痰如加橘核、荔枝核,或昆布、

海藻等是不可忽视的。

(四)注意事项

(1)酒渣鼻有一个缓慢进展过程各期之间在临床上并非截然分离,枇杷清肺饮或麻杏石甘汤、栀子豉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汤饮、通窍活血汤等可酌情使用,毛细血管扩张、弹性下降是贯穿始终的矛盾,活血化痰在各期都应考虑,以免鼻赘形成难以逆转。

(2)局部外治不可忽略,可用大黄、黄柏、三七;或大黄、硫黄;或白矾、硫黄、乳香共为末外敷。

(3)忌食辛辣香燥之品和酒类及浓茶,可饮枇杷膏、银花知母粥。

(4)保持精神愉快及大便通畅。

(5)温水洗脸,避免不洁之物直接刺激患处。

四、常见斑疹

斑和疹均为发于肌表的红色皮疹,形态各异。“斑”是指平摊于皮肤表面,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可融合成片似绵纹状的红色斑块;“疹”是指突出于皮肤表面,抚之碍手,状如粟米的细小颗粒,合称为斑疹。

(一)常见斑疹种类

斑疹是临床常见的症候,可以出现在很多疾病过程中,可以是主要症候如麻疹、风疹等;也可以是兼见症候,如烂喉痧等。

1.麻疹常见于1~3岁儿童,初起3天以发热为主,3天后从口腔黏膜、耳背后侧、前额逐渐出现细密红色疹子,3天内遍布全身,然后在最后3天逐渐消退,9天左右结束全过程,主要伴随症状有发热、咳喘。

2.风疹常见于体质偏阳者,出疹特征为此起彼伏,部位走窜,变化快,瘙痒不适,病程短。

3.荨麻疹可见于各年龄段,性别不限,常因外界因素刺激,如寒冷、炎热、潮湿、烟熏、饮食等,也可因内在因素变化,如月经期延后、急躁易怒、焦虑等等引起,常反复发作经年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