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2246100000034

第34章 光明的玫瑰 (3)

谁能怀疑新王的登基呢?那些高喊“和散那”{1}的人群,举着棕榈叶,衣衫脱下为耶稣的坐骑铺路,庆祝这光荣的王者进城,连路边的石头几乎也要快乐地叫喊。门徒与普通百姓包括那些妇女们,以树枝为旗,拥戴耶稣去耶路撒冷,难道不是对古代先知预言圣者来临、诺言终于兑现的振臂欢呼?

接下来人群的情绪,本来沉浸在追随犹太王的喜悦中。所以,他们对耶稣忽然变得严肃感到猝不及防。

那就是逾越节晚餐上,耶稣宣告这是最后的聚会,并当即自己掰饼、分葡萄汁给门徒们,说明这是把自己的血肉之躯奉献给大家,让大家从此记住这庄严的新约——牺牲是为了拯救。

门徒们仍然懵懂。这最后晚餐的具体含义,他们甚感困惑与不安。或者说,他们根本不信这追随的结局会是离散!耶稣的命运难道不是锦袍加身?

门徒们更无从洞悉,老师即将来到的命运,是被兵丁抓阄分掉最后一件旧衣裳,然后遭受赤身鞭笞,随即又被钉在十字架上。

所以,当耶稣最后需要门徒们理解领会的时候,那个黎明前的夜黑时分,昏睡、背叛、逃跑、疑心,就发生在门徒们身上。

让我们重睹客西马尼园{1}那个深深的后半夜吧!

在耶路撒冷郊外的橄榄山麓,夜晚的倦意使门徒们东倒西歪在树荫下面;耶稣一再提醒他们,这不是该沉沉入睡的时候,而必须警醒黑暗的覆盖!门徒们却无法保持头脑与眼睛清醒,无奈,耶稣独自悲哀地走开,自己在另一边岩石旁悲苦地祈祷,祈祷……深刻的请求,使血珠从他额头滴落!清冷的山麓,无声地谕示悲剧就要在眼前发生……

我在想,彼时彼刻,马利亚在哪里呢?

马利亚的心能否感应到儿子天鹅绝唱般的悲伤?

对马利亚最残酷的考验到来了——

耶稣背上十字架{2}迈上苦难之路时,马利亚就在跟随的人群中。

她看到血迹斑斑的儿子趔趄前行。

从罗马总督彼拉多巡抚房到髑髅地,这基督教历史上的“苦路”,是上帝之子给世人留下的最后的殉道见证。

“苦路”的跋涉,也是使母亲之心受到的最撕裂的苦刑。

通夜未眠的耶稣,被捕后连夜受审,受士兵戏弄,又被当众鞭打,遍体鳞伤,然后,被迫肩头压上比他身体还沉重的十字架……游街示众般地让大家目睹“犹太王”不过是苦刑犯。他孤苦伶仃地前去受死。

血肉之躯的耶稣,因为无力承受十字架重压,曾经三次跌倒在地,饥渴难忍,接受一位妇女送到他嘴边的水罐……

耶路撒冷的青草目睹悲惨而情愿枯萎!天空阴沉关闭太阳的眼睛!对人类的顽梗无知,整个大地顿生悲怒——

在满是阴魂游荡的髑髅地,这古代犹太人的刑场,十字架原本为无数犯罪奴隶准备的,而刑具这次并非惩罚罪犯,乃是把一个无辜儿子钉在上面!

每一锤钉入骨肉的惨叫声,仿佛来自天心深处……

如果说这种酷刑会使刑场的人群魂飞魄散,那么,对于母亲,又哪里只是畏惧和胆寒?

想象中本为王者,瞬间激变为一场苦役,儿子成了被人群抛弃的苦儿!

嘲弄与侮辱唾向儿子。死亡的阴影垂向儿子。

马利亚的心,岂不如同蚌肉里被揉进了带刺的沙子?那种硬生生的折磨,那种窒息也不能够平息的绞痛……可她,不能倒下,不能走开……任何躲避这一幕的念头,她都没有……她必须站在儿子的身边……

她目不转睛地看着儿子每一个微小的举动。因为人群都在遗弃、怀疑耶稣。耶稣仿佛是孤儿。

而她,是母亲!

十一

当耶稣还是个婴儿,在马利亚怀抱里时,她与丈夫抱着耶稣到耶路撒冷的圣殿里。

他们碰上一位年老的虔诚者,这位老者据说得到过圣灵的启示,知道自己未死之前,必会看见基督降临。

耄耋老者面对马利亚怀抱里的婴儿,顿时欣喜异常,立即要求抱一抱孩子。他被允许抱起婴儿后,马上说出一番祈祷的话,大意是自己可以被上帝召回了,死而无憾。然后,他又郑重地对马利亚说了一句:“你自己的心也要被刀刺透。”

我想,很久以来,马利亚不会弄懂这位老人家的话,到底指什么。

而此刻,耶稣在十字架上被竖起来了。

儿子的手脚都被钉得血肉模糊,血线黏稠地凝结在身上。

儿子的脸苍白哀伤,整个身体因为悬垂良久,疲乏不堪。

马利亚凝视着十字架上的儿子。她恍然大悟自己的痛苦早已注定!

上帝啊,他果然是你独特的儿子,才会遭受如此无辜的大难。他没有做过对人们不利的事情;他尽心竭力传扬你的道理;他亲自救助那么多陌生的穷苦人;他自己没有享受过生活的富裕与舒适……三十三岁了,他一直全心全意体现你的旨意,实现自己生而为他人献身的使命。如今,他孤孤单单地在这个十字架上,他用那么凄凉的目光,看着下面的人群,只有你会知道,这到底会意味着什么。上帝啊,帮帮他吧。

马利亚无法制止悲剧,解除儿子的疼痛。

灰蒙蒙的行刑地,只有自己和他通感母子连心的疼痛……

正午已经过去。

围观的人群不少已经失去耐心,离开了行刑地。

十字架上是安静的,耶稣似乎无话可说,任凭时间云影一样,虚浮飘过……

可是,马利亚渴盼这时间凝住!哪怕像个巨大的琥珀,把儿子留住在固体的时空里,可让她想看见就能够看见。

她怕极了流动的时间一下子把儿子带走,带到她不能去往的地方——从此她的生命只能在思念中枯萎。

她的心在对时间恳求!

她改变不了兵丁们尖尖栅栏一样的敌意。

她改变不了儿子必然赴难的命运。

这时,她听到十字架上儿子一声呼叫:“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

随即,儿子的头颅软软地垂落到胸前。

儿子去世了!

十二

马利亚的心脏被刺透了。

这是只有她自己才清楚的伤痛,痛感不能流露出来。

尤其是,当儿子被从十字架接下来的这个时刻,别人都在号啕,被悲剧撼动悲情,而都不能抑制地发泄……

羸弱的儿子的躯体,毫无力气地落在众人手上。

他那么像随时可飘走的飘带啊,她必须来紧紧抱住儿子,决不出声,而让自己屏住气息!或,她要把自己的气息静悄悄地传导给儿子,来暖热儿子变凉的身体……给儿子,给儿子……

母亲有什么能不给予儿子?

母亲有什么能舍不得给自己的儿子?

没有什么庄严和牺牲,如同对他幼儿时期的哺乳,她那么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得到饱足!

现在,儿子再一次躺倒在自己的双膝上。母亲的体温,完全可以无保留地交给儿子——这是亲情的本能,爱欲不可遏止。

哭声不足以疼爱儿子。

大恸无声……髑髅地变暗的风沙,足以吸干了她的眼泪。

哪怕全世界都在轰鸣,昆虫也高声喧哗,马利亚的心此时处于风暴眼里,她感受着真空般的寂静,儿子的魂魄已经远行,她心脏的温暖必须追赶儿子——她对身外的一切,都听不见了……

现在我的悲伤达到了顶峰

充满我的整个生命,无法倾诉

我凝视,木然如石

僵硬直穿我的内心

虽然我已变成岩石,却还记得

你怎样成长

长成高高健壮的少年

你的影子在分开时遮盖了我

这悲痛太深沉

我的心无法理解,承担

现在你躺在我的膝上

现在我再也不能

用生命带给你生命

这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圣母哀悼基督》。

同主题的作品,可数以万计。

以诗歌,以绘画,以音乐,以雕塑……世界上没有哪一个题材,会如此广泛诉诸艺术,刻画这一时刻母与子的生死别离。

又是——永不离别。

马利亚被尊为圣母。

那是耶稣受难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百年还是千年?

她又活了多长时间?她和那些耶稣的追随者,为上帝之道又做出过哪些工作?

她思念儿子,又以什么样的方式消解悲情?

这些答案无需一一给出了。

但丁在他的《神曲》中,也给予圣母最高的赞美与荣耀。

在《天堂》篇里,圣母的目光引领一切升天的灵魂走向上帝。

二○○六年六月,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没有更多地用神化的文字,来颂唱圣母的地位。而是愿意还原她母亲的身份,说这位生下耶稣、又亲自安葬耶稣的女性,是拿撒勒的马利亚。

因为,在我看来,即便她的怀孕得之于圣灵,但一个儿子生死一路付出的代价,其中包括了母亲的心为之剧痛。

母亲的心亦变为对上帝的祭品。

耶稣是上帝之子,他的死含有必然,体现神性。母亲的磨难却是人的磨难。

有献身民众的伟大的儿子,必有肯于奉献深爱的母亲!

“情愿照你的话成就在我身上。”是处女马利亚的个人选择。

与始祖夏娃的违犯正好相反。伊甸园里的胆大妄为,揭示出人类对上帝叮咛的反叛,夏娃不能避免诱惑,则因为她缺乏顺从上帝旨意的完全忠诚。

耶稣在旷野里四十天接受试炼,战胜人性的软弱和贪欲,并在生命的最后以自己殉难,战胜罪恶与死亡,使上帝救赎的恩典得以实现。

母亲马利亚,服从上帝的旨意,从头至尾,让儿子实践上帝赋予的命运,也加入儿子舍命殉道的伟大壮举。

自从那句庄重的应答之后,马利亚在任何一个场合,甚至在髑髅地的十字架下,无论她受到什么样的痛苦,她都没有以自己的愿望代替上帝的意志,为自己得失一争。

儿子耶稣从小到大,发生的所有奇迹,遭到的所有困厄,直至孤零零地被钉在十字架上,面对所有她不能完全理解的个人轨迹,她都不质问、反问,不申辩,不讨价还价,不哭诉委屈……只有静默地顺从与忍耐——

——爱就是恒久忍耐啊!

这种忍耐,不是无力反抗的软弱,而是,对信仰富有韧性的坚贞。

一个未婚处女答应天使,同意生下上帝的独生子——

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害更古老/更勇武百倍。

画上的圣母,脚踩月亮,头戴星环,身穿华服,平静安详如富家淑女。

万福,马利亚!

我们说。

果然如但丁描述,玫瑰园是天上的居所,我愿意登天的马利亚是这画面上的样子。

当圣子耶稣和母亲马利亚同属于天堂,他们那在天的圣容,肯定使得星月也会逊色!

然而,拿撒勒的清贫女儿啊——

无论如何她不是个人求得这份荣耀,心想事成。

她生来的所有成长时刻,都对这个命运一无所知。

是上帝拣选她做了这特殊的母亲。

我们有理由相信,上帝的拣选是有条件的。如果一个女子天性里有瑕疵,既无良善,又匮乏品质,她必承担不起养育上帝之子的职责。尤其是,这辛苦带大的儿子,不报答自己、不给自己带来受用的好处,却把肉身的每一份力量都给予世人。

拿撒勒的这女子,至少要有一颗不自私的心。

凭心灵无限的想象,诗人但丁完成了对这未知花园的描绘:

马利亚集美丽与慈爱于一身,成为女性最优秀的典范,也是人间花朵极致之美的象征。

歌唱玫瑰吧。她无与伦比的神秘之美,仿佛来自深渊,却在触碰光明的刹那,绽开的花朵光华四射……每一个花瓣都是精心的感恩与奉献。而且,她含蓄自重,并不为自己的瑰丽而骄傲。玫瑰永远是谦逊的,悄然的,她的美不是为了争宠求得富贵,而是对爱无声的注解。

默默在儿子身边的圣母,就是这含蓄谦逊之美。她陪同儿子受难,安慰了许许多多心灵受创的女性。

也是这位被玫瑰簇拥的马利亚,召唤了无数的女性,勇于为爱,自己像玫瑰一样开放或者凋谢。

——无论怎样,痛苦与欣悦都是真美善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