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菁华
2279800000038

第38章 邢峦上书

北魏王足围攻涪城,这一举动令蜀国人大为震惊和恐惧。益州十分之二三的城堡归顺了北魏,大约有五万多户百姓自动上报名字和户籍。

北魏宣武帝收到邢峦的奏折。邢峦请求乘胜追击,攻取蜀地。他认为:“第一,建康与成都相隔好几万里,目前陆路已被阻断,只有依靠水路。但是水军要想西上抵达成都,没有一年的时间是到不了的,也无法对益州形成援救之势。第二,前不久刘季连刚在蜀地发动了反叛,邓元起奉命前去平定战事,物资储备都接近枯竭,无论是百姓还是朝廷都对巩固防守失去了信心。第三,镇守成都的萧渊藻对治理之道完全不懂,只不过是一个华而不实的少年。那些骁勇善战之辈,大多数都被他囚禁或者杀戮了,现在追随在他左右的只不过是一些年轻人罢了。第四,剑阁算是蜀地境内一处天然的屏障,我们现在已经夺取了南安,完全可以据此天险进而向内推进,况且现在蜀国境内有三分之二的地方我们已经攻克了。从南安到涪陵的道路非常宽,可以容两辆车一起通过,我们就可以前后夹击。

蜀国前军屡遭战事,屡战屡败,后头的部队也会闻风丧胆。第五,萧渊藻是萧衍的亲骨肉,肯定不会誓死坚守,涪城如果沦陷,萧渊藻也不是坐以待毙之人,要么逃亡要么出战。他如果出战,手下却是一帮庸、蜀之地胆小低能的士兵以及残缺不全的兵器,对我军也没有多大的威胁。我虽然是朝中文官,对行军作战之事也不是深谙其道,但值得庆幸的是,我朝将士个个尽心竭力,捷报频传。之前的重重险阻已经被我们拿下,眼下归顺之心,人人所向,攻破涪、益两城也是早晚的事,如果仅仅因为缺少兵马粮草就放弃此次机会,那么以后想再夺取就难了啊!况且益州是富庶之地,人口也就十几万,攻下益州给我们带来的利益,要比寿春、义阳两座城池高三倍。综合以上几点,我认为朝廷如果想攻取蜀地,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如果陛下从我朝百姓的安宁出发,放弃此次机会,那我认为待在这里也实在无事可做,还不如卸甲归田,伺候双亲的好。”

宣武帝在给邢峦的诏令中说:“关于奏折中提到的平定蜀地一事,你应当耐心等待听取敕令。何况眼下贼寇、战乱都还没有平定,你怎么能以侍养亲人为理由,借而引退呢?”

邢峦又上表说:“先前,邓艾、钟会倾尽中原的钱财和物资,统领十八万大军,才平定了蜀地,当然了他们也有那样的实力与之抗衡。我知道我的才能比不上古人,也不敢奢望区区两万兵力就能平定蜀地!但我之所以敢这么说,正因为眼下我们占据了险要之地,况且将士和百姓们都希望朝廷有此大义之举,地利人和。由此来看,我们进军应该还算容易,只怕是他们抵挡起来就有点费劲了。只要我们量力而行,应该可以攻克。现在王足已经逼近涪城,涪陵一旦攻破,益州也势必成为囊中之物,唾手可得。何况梓潼已经有好几万民户归附,朝廷应该立即派人镇守。还有,如果放弃天险剑阁,实在可惜!虽然我清楚的知道,发动战事是件危险的事情,万万不可鲁莽行事。我已经一把老骨头了,我军越过剑阁以后,我更是日夜焦虑战事,心情紧张得难以忍受,之所以还能勉强坚持着,就是考虑到既然已经得到了该地而又不加驻守,自动撤退,实在是愧对陛下所授予的爵位和俸禄。我原本盘算着先攻取涪城,然后再依次进攻。

涪城如果攻下,蜀地就被分为两半,只要阻断水陆交通,加上没有外来的援军,蜀地定成为孤城一座,也坚持不了多久!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现在打算让各支队伍陆续前进,这样就能够相互照应,稳中求胜。如能顺利攻克则皆大欢喜,若不能这样做也可以自我保全。另外,巴西与南郑相距一千四百里,距益州也比较远,还时常发生骚乱。当年南朝占领之时,为了方便统辖管理,曾经设立过巴州,并以此镇领夷、獠,而这一举措却让梁州占了便宜,这才有人上书恳请撤了该州。这个地方也不是仅仅一也家族聚集,还有严、蒲、何、杨等姓的大户人家,他们虽然居住在山谷之中,可多是豪门望族,有学识和才干的文人也很多,但多半因为距离州城太远,不能获得进入仕途的机会,即使是州里地位较高的官员也无法跻身朝野,处于对这种现状不满,人们这才有了叛乱之心。在夏侯道迁发动反叛之初,严玄恩就自称为巴州刺史,若攻克州城,我建议仍然任他做刺史。巴西这个地方土地广袤,并且有四万多的百姓,如果能在这里设置一个州,既能镇慑华、獠,又可以大大安定民心,从此垫江以西的地方,不用通过战事就可以占有了。”宣武皇帝还是没采纳邢峦的建议。

先前,北魏宣武帝曾任命王足兼任益州刺史。天门太守张齐奉梁武帝之命前去援救益州,援军还没有到达,宣武帝又改任梁州军司泰山人羊祉为益州刺史。王足得知这一消息,恼羞成怒,带兵就返回了,北魏也就没能平定蜀地。过了一段时间,王足从北魏投靠了梁朝。邢峦在梁州之时,对当地的豪强大族以礼相待,对平民百姓也是常常有恩惠,受到了全州人的爱戴。攻克巴西后,邢峦委任军主李仲迁镇守。可是李仲迁沉迷于酒色,私自挪用军队费用,遇到有公事需要向他请示报告,还常常找不到他的人影。邢峦对此恼火极了,李仲迁非常害怕,就暗地里谋划造反,却被城中的人杀死,并献出城池,归顺梁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