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鸡鸣三不管儿
2292600000101

第101章

第101章

二次入股,不仅筹措了一笔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金,更主要的是验证了人们的追求,就连极个别誓不入股的人也坐不住板凳了,他们为明年着想,及时将观望变成行动。

“这次筹的钱加上公司控制的资金,够不够进两条生产线?”村民们的鼎力支持让张昭胃口大开,会议结束后他急切地问吴梅,意在用数字做个证明,证明自己的路走得对。

“按以往的价格,现有资金买两条生产线差不多,只是那样就无钱建厂房也没流动资金了。”吴梅的市场意识比较强。“如果跟厂家商量商量,多买能给降降价,或者照顾老主顾考虑赊点钱,不知是不是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要不行的话,那就还得考虑银行贷款。当然不用贷那么多了。”

借鸡生蛋,不该拒绝的发财途径。

“贷款困难比较多,凭我们的实力没人担保很难挂上号,即使银行愿意支持,等那些复杂的手续办下来,恐怕得明年开春才能拿到钱,耽误事。”张昭想立足于自己解决。“这样吧,先让小丫跟厂家详细谈谈,看他们能不能给予照顾。如果可以,我们争取再上两条生产线,一冬天下来,那可是一笔不小的钱啊。”

“进设备是个事,建厂房也得抓紧,不然天越来越冷,再晚就不方便了。”于大东的提议很有现实性。“还有人的问题,如果再上两条生产线,咱村这些人肯定不够用。”

“招人。”张昭果断决定。“不光要招出力干活的人,还要招技工,招机器维修人员。不然机器一出大毛病,停产等厂家来修也不是办法。我看必要的话,咱可以考虑花钱从机器生产厂家聘用技术保障人才。”

“这恐怕比较难。”于大东的思维缜密,但也存在定式。“你想啊,现在农村人都进城打工了,城里的工人咋能跑咱农村来呢?那不整反劲儿了吗?肯定行不通。”

“你这是旧观念了。现在不是城市和乡村哪优哪劣,是哪儿更适合生存,别说一个技术工人,大学教授还有到农村安家创业的呢。”张昭不乏实际例子,举出一两个就把于大东驳倒了。“只要咱给的钱有诱惑力,就不愁聘不到人。”

“我看还是别到外边聘人,那玩艺不保险,啥时候他不高兴拿一把,撂挑子咱就抓瞎了。”于大东的担心很有道理,居功自傲大有人在。“要想好支使,还是立足于培养本村人才。”

利害关系是制约人的最好条件。

不吃锅巴不烧火。

“我也觉得大东说得对。”孟三儿表示赞成。“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还是自己人靠得住。”

“好,那咱就选个人到厂家去进修,学习机器的维护保养。”张昭也认可了培养自己人的意见。“不过选谁合适呢?机械维修技术可不是说学就能学好的呀,得有相当的文化基础才行。”

“也不见得需要多高文化,咱又不是学设计制造,只是维修保养,我看只要用心就能学会。”于大东没把学习看成难事,认为维护保养排除故障更注重于实践经验,不需要多深的理论基础。“我也没专门学过修车,我家车出了毛病都是我修好的。生产线也没啥复杂的,大部分都是机械性的东西,就咱现在用的这套机器,出了小毛病也没请厂家来,都是我自个儿鼓捣好的。”

“就是呀,干脆你去学得了呗。”孟三儿心直口快。“反正你媳妇在这儿押着呢,量你也跑不了。”

“对。我看这样行。”张昭也表示赞成,不是赞成孟三儿把于大东媳妇当人质。“你把机器弄通了还便于管理。将来这一大摊子全靠你呢。”

“我走了,生产咋办?”于大东不放心,现在不仅要组织生产,还正是购进原料的旺季。

“没关系,你放心去学吧。加工厂先由吴梅盯一段时间,建新厂房的事由庆廷全面负责,我可以两头帮着照看照看。”张昭对下步工作进行了简单布置。“关于招工,我看先立足于本村劳力的调整使用,冬季男劳力基本上都没其它事可干,安排在加工厂里完全可以。必要时把老一辈人也安排点合适的活儿,实在不够了再到外边去招。”

“建厂房可得从外边找人。”孟三儿既然承担重任,不能不为自己的事费心。“那可不但要有力气,还要手脚利索。登高上墙,老眉喀什眼的人绝对不行,万一摔坏那个老胳膊老腿,不兜着走也得背着走。”

“对,还是年轻力壮的人把握。”于大东附议。

“可以。具体事你掂量着办吧。”张昭把权力交给孟三儿。

秋冬交际之时,天明显短了,不知不觉间夕阳西下。

一声鸡鸣,叫亮一片天地。

一只头雁,带领群雁的飞行方向。

“三不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张昭带领下取得了初步成果,其影响力,不可避免地向外扩散开来,大玲子率领她的姐妹加入到手工制作序列,增强了力量,同时引得附近村屯的人眼热,不少妇女积极要求参与,男爷儿们则酝酿入股。

“你们村的人有入股意愿?”张昭从吴梅嘴里得知信息,心里不觉一震。“这是个好事啊,可以增加我们的资本实力,正愁没有足够的钱进生产线呢。”

“吸收外村人的股份行不行啊?政策上有啥限制,法律允许不允许?我看电视时,有非法集资一说,如果有人给咱扣上这顶违法的帽子,可担不起呀。我看还是先跟许书记打个招呼,请教一下为好。”于大东提醒张昭谨慎,不给别有用心者以可乘之机。

无事还生非呢。

“对,你说的有道理。涉及政策、法律性的事情,勤请示勤汇报没大错。”张昭接受于大东的意见,马上拨通许介平的电话,得知许书记已经知道了外村人要求入股的事,正想找他呢。

许介平在电话里告诉张昭:“首先可以确定:如果不超出你们行政村范围,而且是在自愿的基础上,村民可以斥资或土地到公司入股,并享受与其他股东的同等待遇。另外,本行政村以外的人暂时先不考虑,待我咨询有关方面,有了明确答复后再说。”

许介平的指示很具体,也很干脆,显然不是临时答对,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了。其实,许介平在接到张昭的电话前,正跟三不管儿所隶属的行政村支部书记李文学探讨加入股份的问题,且探讨的范围比答复张昭的询问还要广。

自从张昭在三不管儿村轰轰烈烈建起公司,李文学与很多人一样由不屑一顾到暗中关注。经过一年来的发展,证明这条趟出来的路具有可行性,让独具慧眼的李书记看到了前景,于是根据其他村屯民众的建议,及时向许介平报告了想法:将“三不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扩大到整个行政村范围,由村委会接收进行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