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鸡鸣三不管儿
2292600000051

第51章

第51章

“那是下一步要研究解决的事,初步设想是政府给予适当补贴,至于补多少,咋个补法儿,等到时候再说。”许介平没有给出确切答案,当务之急不是解决谁出钱。

“修路该咋组织呀?请许书记给个明确指示呗。我当村长以后,还从来没干过修桥铺路的事,一点经验也没有。”干勾鱼于得泉确实很为难,从他当村长,村里就进入了“游击战”时代,组织“阵地战”的经验一点儿都没有。

“具体细节,过几天我去你那儿咱再研究。”许介平不推卸应该承担的责任。

“你能来可太好了。”有乡领导亲临坐阵,干勾鱼于得泉在村民面前的腰杆能硬不少,比吃钙片有效。

又说了几句平常话,许介平适时结束了通话。

张昭召集骨干开会,确定新一年的工作重点。主要议题有四个:农业耕作。如选择农作物的品种、种植方式,连成片的土地耕种,现有农机具的合理配套,公司员工的岗位分工等。

村路修筑。涉及股民的出资和劳力,如缴费方式、出工补贴等。

生态养殖。如泡子边上私有鱼塘的整合参股及养鸡、养猪场的建设事宜。

手工制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销售。这一项最重要,除了手工加工、销售外,苞米杆、苞米芯的深加工也列入议事日程。

“我的天,还这么麻烦?一听我头都大了。”张昭刚把会议的四个议题说完,孟三儿就直吐舌头。他从来没动过这脑筋,有苍狗吃天,无处下口的感觉。

“原来,我想把公司分成农业、养殖、旅游和加工四个部分展开工作,现在看来,旅游条件明显还不成熟。”张昭伸手从笔筒中拿过支笔,低头在纸上改了几个字,继续阐明个人想法。“眼下,咱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农业、养殖和加工上,这就要求我们仔细考虑,根据具体情况拿出设想来。另外,关于农副产品深加工,我有个特别想法,一会儿……小丫,你不专心开会,在那儿嘀咕啥呢?”

“没嘀咕啥呀。只是有件事儿不明白,想问问刘苗。”范小丫眼珠一转,换了个说法儿。“要不问你也行。你告诉我们,桌子上那个笔筒是哪儿来的?”

“笔筒?啊,那个呀,刘苗做的啊,咋的了?”张昭不明前因后果,以实相告。

人不了解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时,回答问题有两种基本方式:实话实说、不置可否或保持沉默无可奉告。此时撒谎胡编乱侃,绝对不是明智之举。

“这就对了。死丫头,你还有啥话说?”范小丫的手指,钢钩似的直逼刘苗肋骨。“我说过,你敢把这个东西给张昭就惩罚你。现在人证物证俱在,没冤枉吧?老实儿服法吧。”

“别闹了,你们俩的官司过后再打,现在用心开会。”张昭制止住欲对刘苗施刑的范小丫。“咱们先研究一下,今年怎么改变种植结构,不能总种那些千年不变的老品种了。”

“地里种啥,咱几个说了能算吗?”于大东延用旧思维,担心改变种植会引起混乱。“往年都是种苞米、高粱这两样儿。今年要想改种别的也算个大事,得先跟大伙儿商量商量才行,咱们几个定砣儿,那些老顽固们能同意吗,整不好就得炸窝。”

“征求股东的意见是必要的,但在征求意见之前,公司必须先拿出个相对完整的方案,还要充分说明其理由,以免乱呛呛没个头绪。”张昭摆明公司与股东的关系,强调以后所有事情都要预先由上层做出计划,不能再临时拍脑袋。“我们今年打算种多少普通农作物,种多少经济作物必须事先有个数。比如,到秋天我们打算腌制咸菜出售,需要种植所需的原料,种多少要预先计算好。这是我们走向农产品深加工的试探性一步,理由得说充分了。另外,葡萄种植户都入了股,今年的栽培怎么搞?不论保持现状或扩大规模,都得有个谱儿,整出方案来供股民有的放矢地讨论。”

“这一大套,够让人糊涂的了。我脑袋根本划不开魂儿,要说出个子戊卯酉,等于拿鸭子上架,还是你先说怎么打算吧。”范小丫有意退避三舍,让张昭先说她当裁判。

裁判居高临下,具有法官的优势。

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提意见的。

范小丫代表了其他人的心思,没有经历也没有准备,让谁把一大摊子事谈清楚也难。见大家都在等待,张昭根据公司所有的土地面积和其他因素,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包括如何区分地块,各种植物的种植数量,公司成员的分工,即多少人负责农业种植,多少人负责葡萄栽培,多少人负责养殖,都说得头头是道。

“好!说得好。”孟三儿说不上羡慕还是崇拜。“我就不明白,你也没种过地,这些道道儿咋想出来的呢?”

“我看也行。”于大东表示同意。

反对需要说出理由,说不出理由最好赞成,反对也无效。

第一项发展计划获得初步通过。没人提出不同意见,不证明张昭的设想没问题,而是因为此前根本没人认真思考过,或者说,在场者的思维能力眼下还没开发出来。

“第二件是修路的出资和出劳力。出资没问题,如果股东不愿掏腰包,公司可以先从股本中拿钱按人头垫付,等秋后分红时再从各自的总额中扣除。出力也没大问题,公司可以按正常工作约束成员,根据工时或完成的任务量支付报酬。现在唯一的难题是村里那些没入股的人,他们出资、出力可要难办些。”张昭的看法很客观。

“公司以外的人归村里管,用不着咱操心,有我爹呢。”于大东截断张昭的话,毫不吝惜地把自己老爹推向前台。“他呼号一顿骂,啥事儿都解决了。”

想法过于简单。

“不错,是村里的工作,可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应该尽力协助村长做些工作。总的原则是早日把路修通,以利于全村今后的发展。”张昭特别强调发展。

“我看第三件事挺难办。”吴梅经过缜密思考,提出看法。“那些外来的养鱼人,让他们组成股份制经营能干吗?即使乐意,这股怎么个入法?根据你那个规划图的设想,只有他们愿意联合才能形成规模,才方便养殖场的建设,达到生态养殖的产业链目的。”

“他们愿不愿意,关键要看咱们的工作是否做到家了。”张昭比较有信心,他天真的认为:“只要我们把发展前景给他们讲清楚,他们就没有拒绝的理由啊。”

“还是别太理想化了。我觉得他们不会轻易同意入股。”吴梅阐述的根据不复杂。“我听说,这些养鱼的人每年收入不低,他们能乐意把小锅的肥肉倒进大锅里去吃?恐怕很难。”

“就是,我也这样认为。孟老三,你家鱼塘一年收入多少钱?”于大东明白“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饭”的道理,在支持吴梅的见解时,想用数据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