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宋词史
23224300000046

第46章 柳永词风与慢词兴盛(13)

然而,秦观在苏轼等师友面前竭力否认自己“学柳七作词”,本身也说明了秦观对柳永词风的理性批判与明确的拒斥态度。从总体风格上来看,秦观词的语言与柳永词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秦观有意追求典雅,避免俚俗,多数作品已经从俗艳中脱胎而出,其语言具有一种清新俊爽与流丽婉转的风格。上文例举的作品几乎都有这种特色。《风流子》说:“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还上枝头。寸心乱,北随云黯黯,东逐水悠悠。”《江城子》说:“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皆清新流畅,含蓄婉转。即使是被苏轼批评的“销魂,当此际”等词语,其表达的欲说还休也与柳永“彩线闲拈”等句的赤裸裸倾诉有所不同。蔡伯世说:“子野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情辞相称者,唯少游一人而已。”(沈雄《古今词话》)夏敬观也说:“少游词清丽婉约,辞情相称,诵之回肠荡气,自是词中上品。”(《淮海词跋》)前人对他在语言上博采众长,融铸古今,自成一家的特色,评价是很高的。

可以看出,秦观不仅接受了柳永词的影响,还比较全面地继承了唐、五代词的成就,特别是接受了李煜和晏、欧、张先、宋祁等人的影响。从内容方面看,秦观词沿袭了花间以来婉约词的传统,以描写恋情相思、离愁别恨和迁愁谪怨为主,但他的词已不再是无病呻吟,也不再是对酒应歌玩弄词藻,而是富有个人的真情实感。不仅如此,他笔下的恋情与别情往往与个人的不幸身世交织在一起,终于形成了一种秦观所特有的那种深沉浓重的哀愁。就这方面讲,他又很像李煜,他在自己的词里较多地化用李煜的词句,并不是偶然的。他学习柳永,在慢词创作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他对柳永并不亦步亦趋,而是有所继承,又有所摒弃。他继承了柳永的铺叙手法,在铺叙中发展情景交融的表现技巧,同时还特别注意织进身世畸零的憾恨,并有意避免柳永部分词中出现的粗露与俚俗。这就使秦观的词形成了一种典雅凝重与流丽婉转的风格。后人对秦观词赞不绝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博采众长,自成一格。张炎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词源》卷下)刘熙载说:“秦少游词得《花间》《尊前》遗韵,却能自出清新。”(《艺概·词曲概》)况周颐说:“少游自辟蹊径,卓然名家。盖其天分高,故能抽秘骋妍于寻常濡染之外。……直是初日芙蓉,晓风杨柳。”(《蕙风词话》卷二)周济说:“少游最和婉纯正。”(《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淮海词〉提要》说秦观词“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流传虽少,要为倚声家一作手”。

由于身世的影响与性格的软弱,秦观既不可能像苏轼那样对词的内容和风格进行大胆的革新,也没有像柳永那样在词的形式或艺术技巧方面进行大胆的探讨和新的尝试。这就使秦观只能在婉约词的传统影响之下,在比较狭窄的生活范围里向反映内心生活这一方面进行开掘。所以,秦观词虽有自己的特色,艺术上也有所前进,但在那新旧交替与名家辈出的时代,他只能成为有特色与有影响的词人,却不能成为第一流的大家。

秦观词以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在词史上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秦观直接影响到后来的周邦彦、李清照和南宋雅词作家。周邦彦继承柳永慢词的创作传统,他同样有意摒弃柳词的俚俗,而发扬柳词中“不减唐人高处”的一面,致力于词的典雅工丽,这显然是接受了秦观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巩固秦观在创作中已经获得的成果。陈廷焯说:“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道其先路。”(《白雨斋词话》卷一)李清照远师李煜,近学秦观,尽管她在自己的《词论》中批评秦观“专主情致而少故实”,但她师承秦观的痕迹却是很明显的。南宋雅词作家清丽淡雅的词风,显然也是承继了秦观的成就。

第四节成绩斐然的其他慢词作家

宋仁宗朝以后,柳永慢词的影响逐渐显示出来,凡涉足词坛的文人,多数都曾以慢词的形式来填写歌词。慢词形式渐渐得到文人们的认可,形成创作风气。这里集中介绍几位慢词创作成绩斐然的作家。

一、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授签书淮南判官。后历任扬州、鄞县、舒州、常州、饶州等处地方州县官达十余年之久。因政绩卓著,颇有声名。他目睹时弊,立志改革,嘉祐三年(1058),入京为三司度支判官,上万言书于仁宗,提出变法主张,未被采纳。神宗即位,王安石以知制诰知江宁府,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积极赞助神宗变革主张。熙宁二年(1069),他先任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颁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次年拜相。他力图通过财政、军政两方面的重大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抑制兼并的目的。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新党内部的纷争,王安石曾一度被迫辞职,新法的推行也受到严重阻挠和破坏,效果不甚显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再度被迫辞职,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城外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神宗去世后,哲宗以幼龄登基,太皇太后高氏执政,全面起用司马光等旧党,明令废除新法。王安石在痛苦中辞世。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不仅是北宋伟大的政治家,也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散文、诗歌都有相当的成就,为后人推崇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先生集》100卷。他的散文和诗歌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长于说理,目光敏锐,辨析精到,富于洞察力,充分显示出一位政治家的风采。但多刻露而少含蓄,往往形象不足,情韵兼胜的作品并不多见。王安石并不以词名世,有《临川先生歌曲》流传至今。《全宋词》共辑录29首。其中多意理与形神兼胜之佳作,最负盛名的是《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作者用托古喻今的艺术手法,隐曲地指出北宋王朝潜伏着的现实危机。然而,面对这一现实,统治集团却仍在寻欢逐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词人为此深深地忧虑。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关怀,以及作为一个进步的政治家所应保持的那种清醒的头脑。这与词人在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精神是相一致的。

上片写金陵的深秋景色,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充溢于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宏大。首三句写季节与登眺。词人“登临送目”,又值“晚秋”肃爽时节,眼界开阔,放眼千里,襟怀豁朗,古今同慨。以这样的气局和心胸怀古,才装得下历史的兴亡盛衰。“故国”二字,从漫长的历史着笔,金陵曾是六朝的故都,登临眺望,自然无限感慨。“晚秋”则兼及当前,立足于现实。这二者拍合在一起,吊古伤今与借古喻今的情感与主题便被暗中托出了。“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是“送目”之所得,见出金陵河山之胜景与地势之险要,确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气象。长江雄伟壮美,给词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征帆”二句将目光转向近处:长江里“征帆去棹”,人来人往,依然是如此繁忙喧闹,历史的脚步就是在这样匆匆的忙碌中过去。江边酒楼中的眺望者冷眼旁观,便对历史与现实多了一层感悟。这里突出“征帆”“酒旗”的形象,而以“西风”“斜阳”为衬,舟中人的奔波与楼中人的闲逸形成对照。“彩舟”三句目光再度转向远方,以“彩舟”“白鹭”为主,“云淡”“星河”为宾,歇拍以“画图难足”总赞一句,略作收束,长江景色美不胜收,很自然地引出了下片对历史兴亡的慨叹。

下片集中写吊古伤今之感叹。换头以一个“念”字振起,直贯篇终。所“念”的是“往昔”如同今日,也是如此“繁华竞逐”,但转眼间就被“门外楼头”的家国破灭之悲剧所替代。杜牧《台城曲》有“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之句,一方面是隋朝大将韩擒虎已经兵临城下,另一方面陈后主依然与宠妃张丽华在楼上寻欢作乐,两相对照,亡国的原因不言自明。这是六朝小王国一个接一个覆灭的根本原因,所谓“悲恨相续”,这也为后人敲响了警钟。词人沉重的“叹”息,充分流露出对现实的隐忧。就是这种忧患意识,敦促词人以大无畏的气概投身到变法革新的运动中去。“千古凭高”二句,写后人徒叹兴亡,对历史和现实都无可奈何。这是词人抱负不得施展的深自惋惜,胸中磊落不平之气喷薄欲出。“六朝旧事”二句从怀古中跳回,人世全非,故国依旧,眼前惟有“寒烟芳草”。窦巩《南游感兴》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长江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词人用其诗意而略加变化,寄慨遥深。末三句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诗意,向醉生梦死的政治集团再度鸣响警钟。

这首词是王安石的代表作。在北宋词坛正侧重于描写男女恋情与伤离念远这一类题材之际,王安石把国家兴亡这一重大题材带进词的创作领域,同时还以他那骨肃风清的格调而独树一帜。这对词的发展无疑是健康而有益的。正因为如此,这首《桂枝香》才被誉为登临之绝唱。不仅如此,从艺术上看,这首词,境界阔大深沉,景物雄浑壮丽,音节高亢响亮,词语精警,用典妥贴,抒情与写景相互映衬对照,怀古与鉴今密切结合,充分显示出王安石词作的艺术特点。《历代诗余》卷一百一十四引《古今词话》说:“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这首词在当时就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与《桂枝香》题材相近的作品还有一首《南乡子》: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首词是晚年退居金陵所写。词的基调跟前首《桂枝香》一样,也是怀古慨今的。前首讲“六朝旧事随流水”,这首说“四百年来成一梦”。总而言之,六朝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都像面前的长江一样滚滚东流,去而不返。“往事”,主要指作者一生的遭遇,其中包括作者的变法与实行新政,这一切也都梦境一般地消失了。表面看,这首词与《桂枝香》比较,似乎较为消极,其实,词中包含许多难言之痛,包含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心情也因之难以平静。这些,都是两首词相通的地方。不同的是,前首主要吊古伤今,讽谕现实;而后一首则主要思古兴悲,慨叹自己事业无成。王安石强烈的政治家怀抱被带入词中,在慢词与小令中都时有表现。

综观王安石词,积极用世,反映现实的作品虽然很少,但在北宋词坛上却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值得指出的是,王安石传世的词作,相当多数是发议论、谈佛理的。这一类词不仅缺少词的意境和诗的韵味,而且语言乏味,难以卒读。这实际上是王安石诗歌中的缺欠在词里的反映。此外,王安石现存词中,只有《桂枝香》一首慢词,其余都是小令,唯独也只有《桂枝香》的艺术成就最高,远远在其他作品之上。可见到王安石之北宋中期,慢词形式已经被人们所熟练掌握。王安石词的艺术水平很不平衡,他依然是以漫不经心的游戏态度来对待词的写作,情感澎湃、感慨深沉时偶有《桂枝香》之类的佳作。所以,李清照在《词论》中批评他说:“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这一批评是比较中肯的。

二、王观

王观(生卒年不详),字通叟,海陵(今江苏泰州)人,一作如皋(今属江苏)人,为胡瑗门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元丰二年(1079)任大理寺丞。坐知扬州江都县枉法受财,除名永州编管。后累官翰林学士。相传元祐年间王观曾应制作《清平乐》,有“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折旋舞彻《伊州》,君恩与整搔头”等句,高太后以为亵渎了神宗赵顼,第二天便被罢职,世人称他为“王逐客”(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王观最推崇柳永,并有意向柳永学习,因此把自己的词集称为《冠柳集》。这是北宋少有的公开标榜喜爱柳永词风的。词集已散佚,存词仅16首。

王观与柳永最为近似的作品是《庆清朝慢·踏青》: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