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攀岩
23303100000015

第15章 攀岩运动心理训练(2)

攀岩运动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心理疲劳

攀岩运动是对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挑战,它要求攀岩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要全身心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使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一场攀岩比赛下来,运动员都是身心疲惫的。长期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攀爬技能训练、战术训练等很容易引起运动员的心理疲劳。同其他体育项目相比,攀岩运动更强调快速记忆、视觉搜索、线路选择等脑力活动,所以更容易引起脑力疲劳或心理疲劳。

攀岩运动员心理疲劳主要由训练强度、训练目标的设置与训练效果以及训练的内容与方式等原因引起。

(1)训练强度

攀岩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产生一般是由于在长期的攀岩训练中,运动负荷过量、神经系统紧张程度长期过高,生理疲劳的累积影响了心理状态,使心理功能降低而显得不堪重负。

(2)训练目标设置与训练效果

训练目标是实现对攀岩运动员继续训练的最好鼓励,如果训练目标设置过高,当运动员经过长期努力仍无法实现预定训练目标时,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挫折和焦虑情绪,长此以往,就会难以承受精神上的压力而疲惫不堪,最终导致心理疲劳。

(3)训练内容与方式

由于在一段时间内从事攀岩专项训练过多,同时又缺乏必要的调节手段,使训练变成了乏味、厌烦的形式,运动员对攀岩训练失去了兴趣,最终导致心理疲劳。此外,外部环境和运动员自身的个性等心理因素也是影响攀岩运动员心理疲劳的重要因素。

2.赛前焦虑

应激与焦虑是体育运动中普遍存在的情绪反应,心理学领域和运动训练学领域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从心理学角度讲,应激就是指当某些时间或环境刺激作用于人,使人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反应并会由此带来一系列身体反应,它是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综合。赛前焦虑是因为比赛压力而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一旦产生赛前焦虑情绪,容易引起紧张、不安、恐惧等负荷情绪障碍,还可伴有全身不适和消化系统功能失调的症状,导致运动员行动的灵活性及思维敏捷性都受到限制,从而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当然应激也有积极的一面,并且适应应激焦虑的水平就像是一种挑战,它可以动员机体适应系统,增强适应能力,保持适宜的兴奋程度,使运动员能很快进入竞技状态,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引起赛前应激焦虑的原因主要有外因和内因两种。外因主要是领导、教练和亲朋好友的期盼及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这常常会使运动员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而内因则主要有运动员自己过多高估对手实力引起的负担、过分看重比赛结果的重要性造成的不必要的心理包袱及以前比赛失败所引起的恐怖紧张等,这些都是由运动员自身的个性心理因素决定的。

应激、焦虑的测量方式主要以量表测量为主,已有许多量表或问卷,如运动员临场应激评价方式量表、竞赛状态焦虑问卷、赛前情绪量表、运动竞赛焦虑测验、运动认知特质焦虑量表等,都可以对运动员赛前、赛中的应激焦虑程度进行测定。

6.恐惧障碍

运动员恐惧症是指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训练和比赛十分强烈的恐惧心理。在攀岩项目中恐惧的对象还包括对高度的恐惧。

对于恐惧情绪的成因有许多说法。一般认为,取决于人的先天遗传素质、个性特征和后天社会因素的影响。具体到运动员比赛恐惧症的成因上,赛前运动员较高的期望值与较低的比赛成绩之间形成的强烈落差,有时会使过去成绩很好的运动员对比赛产生畏惧;在攀岩中对自身安全的担心会对高度有恐惧感,进而影响技术的进步。

4.动机障碍

动机障碍是指最适宜动机水平以外的其他动机状态。过高的动机水平会引起机体兴奋性过高,使学生和运动员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动作,造成动作质量下降等不良反应。而动机水平过低,又表现为不能充分调动主动性、积极性,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动员,造成运动水平降低。在攀岩中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而引起机体过度兴奋,不利于较好状态的发挥。

攀岩运动心理训练模式与方法

攀岩心理训练模式

1.全面系统的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在攀岩训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在一般训练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系统、长期、专门化的训练。具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一般可持续6个月;第二阶段是对训练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第三阶段主要是进行执行任务时的心理调节;第四阶段则是心理恢复训练。心理训练在结合攀岩项目的同时,要把心理训练融合到整个攀岩训练计划中,结合完整的训练周期进行,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否则,不但心理训练效果不明显,甚至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

2.针对某次训练活动(或比赛)的心理训练

由于攀岩场地、器材及运动技术的复杂性,每次训练任务所要解决的攀岩内容也不尽相同,根据每次训练内容所涉及的攀登形式、岩壁与路线特点、攀登训练时间、运动员对攀登技术的掌握及体能状况等,拟定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计划。在比赛之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而不是被动承受可能出现的情况,提高比赛信心,顺利完成比赛任务。

攀岩心理训练的常用方法

1.促进技术掌握与发挥的心理训练

表象训练是常用的促进攀岩技术掌握和发挥的心理训练方法。表象训练是运动员通过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根据适应环境的不同,可分为训练过程中表象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表象训练两种。

(1)训练过程中的表象训练

在训练前,通过对攀岩技术要领方法的想象,在大脑皮层中留下技术“痕迹”,然后在练习中把这些痕迹激活,可使攀爬动作完成得更加正确、顺利。或在训练后,对刚刚完成的练习进行技术“回忆”,使正确的攀爬动作在脑海里更加巩固。如果练习动作出现错误,在回忆中应该伴随着对错误动作的“纠正”,可以避免下次练习时再次出现错误动作。

(2)比赛过程中的表象训练

在比赛过程中,对于出现的不同造型的岩壁及支点,可通过自己的想象,模拟通过这些路段或支点的动作,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动作进行修正,直到能够在大脑中顺利完成攀爬过程。这类表象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完成每次的单一任务,而且还有利于运动员的智力开发,增加经验储备。

2.心智训练

攀岩如同下棋,着重布局、思考与战术的运用,在比赛时尤其如此。就临场攀登能力的训练而言,主要包含记忆力、破解力及反应力三项要素。所谓记忆力是指观察路线时记点的能力与速度,由于比赛只有6分钟的观察时间,如何迅速与正确地记住路径与动作便是智力训练的根本。接着,必须从整条路线上找出订线员所设的难关,并思考可能的破解方案,这有赖于记忆里数据库的丰富程度。最后,倘若发现原本设想的方案无法破解或遭遇到未能预期的难关时,反应力便是得胜的关键。如何在短短的几秒内冷静地找出新的破解方案,且不致使力量消耗殆尽,完全依靠比赛经验的累积。此外,战术训练亦是智力训练的重点,攀爬的流畅性与节奏性、挂快扣与休息的时机、宏观与微观的审视路线能力、合适的赛前热身与心理控制模式、适应赛时情境等皆是战术训练的内容。

3.认知控制训练

人在遭遇危险或威胁时,生理将迅速地做出反应,并达到高度觉醒状态。对于攀岩者而言,威胁感来自于环境、动作及心理三方面。过高的觉醒状态将降低协调性,而攀岩又易因威胁感造成高度觉醒。因此,多数情况下攀岩者所须学习的是降低而非提升觉醒程度。真正影响觉醒程度的不是外在环境的威胁,而是对威胁的认知,即如何看待自己和周遭的环境。倘若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或将环境刺激作适当筛选,便可避免对环境产生错误或夸大的认知,进而将觉醒程度控制在最佳状态。生理会因心理期待而做出准备或回应,如预见危险时身体的觉醒程度将提高,不过透过思考训练可将生理调整至最佳状态以回应所需。假设在爬一条路线时期待能完攀,心理便会设想完攀应有的动作及策略;但若相信将坠落,身体便会施展不开并作坠落的准备。倘若期待是负面的,在动态去抓一个把点时往往只能摸到点而抓不住点。负面期待累积久了,将会完全失去自信。因此,减少负面期待的心理训练对攀岩者来说十分重要。

减少负面期待的原则有二:一是建立正面期待心理;二是减少自己表现的预期。这两种方法看似相互矛盾,但其实是相辅相成的。首先从正面角度激励自我,接着把心情放轻松,去除对自己的苛求,便能将潜能完全发挥。具体的方法为:

(1)提升正面期待:自信与乐观是成功的关键。攀爬前可先思考想成功的原因,再找出缺乏自信或质疑的点,即“没问题,但……”的负面想法。

(2)排除负面期待心理。

(3)减少结果预期。虽然正面期待有助于成功,但过大的得失心却易使人心理失常。唯有以平常心面对所有可能的结果,才能将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降低事情的严重性、坦然面对失败的后果、别对结果抱有太多的期待、避免与对手比较、想着自己喜欢攀岩的初衷及怀着志在参加的心态,这些都是减少结果预期的认知控制法。

成功导向动机的培养与目标设定密不可分,目标设定的技巧是:

(1)设立积极目标;

(2)目标须明确;

(3)须按部就班地朝目标迈进,将目标分阶段实施;

(4)目标须具有可行性;

(5)记录下每天的训练成果并时常回顾,明了自己的进度。

4.唤醒水平的调节训练

唤醒水平是指肌体总的生理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它与运动员水平的发挥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唤醒可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对保持觉醒状态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为注意力的保持与集中以及意识状态提供能量。一般说来,任务比较复杂、协调配合、小肌肉群精细调节占主要成分的运动项目,最佳唤醒水平要求处于较低的位置;以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项目,应有较高的唤醒水平。在攀岩心理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唤醒水平来完成各种心理训练及攀登技术操作。

(1)提高唤醒水平

针对攀岩速度赛的心理训练,在训练前创设各种环境或运用各种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唤醒水平,有利于其进行技术操作,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