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攀岩
23303100000014

第14章 攀岩运动心理训练(1)

攀岩运动心理训练基本理论

随着训练科学和训练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攀岩运动的心理训练的意义认识 更 加 清楚,过去人们习惯地认为训练、比赛主要靠身体素质和技术,只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熟练的技术,在比赛中就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在训练和比赛中仅仅依靠身体素质和技术还是不够的,平时没有良好的心理训练,即使得到良好的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在比赛中也很难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正如美国学者格鲁波指出的:“对初、中级运动员来说, 80%是生物力学因素,20%是心理因素,高级运动员则相反,80%是心理因素,20%是生物力学因素。”目前,心理训练应成为攀岩运动员训练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攀岩运动心理训练释义

攀岩运动心理训练是指在攀岩训练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练习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并通过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练习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攀爬行为的过程。由于攀岩场地的特殊性、岩壁支点的多变性、器材装备的多样性、技术动作的复杂性以及高空动作的危险性和挑战性,使得心理训练在整个攀岩训练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心理训练影响和制约着练习者体能、技能和战术水平的改善及发挥,它可以促进练习者心理过程更加完善,形成与攀岩运动相适应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高水平的心理机能储备,使练习者能够适应惊险刺激的攀岩运动,为参加高水平的攀岩比赛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攀岩运动的心理机能和技术、战术、身体能力一样,都受后天环境和运动实践的影响,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和提高。心理调节能力的训练同样遵循一般技能训练的规律,必须长期、系统地进行。攀岩心理训练更注重追求迁移效果,不但要使练习者对某一环境中的某个问题的心理调节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要对其他环境中的其他问题的应对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最终使练习者在完成攀岩路线时,能够勇敢、从容、理智、巧妙地克服、战胜困难。

攀岩比赛是在无人指导下、独立作战的情况下进行的。赛前制订的计划在不同的竞赛场地也不是一成不变,而要依据支点、路线、角度、难度及个人的体能情况进行适时的自我调整。此间,良好的稳定情绪是进入最佳心理状态的关键因素。它能使运动员进入沉着、冷静、勇于拼搏的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运动员对胜利充满信心,精力充沛,斗志旺盛,力量增大,应变能力增强,从而充分发挥现有技术水平,甚至超水平发挥;相反,焦虑情绪则会使运动员产生烦躁、紧张、犹豫不决等不良的心理状态,降低运动能力和比赛成绩。

攀岩运动心理训练的意义

由于攀岩场地的特殊性和岩壁及岩点造型的千变万化,给攀岩技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所以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运动员的潜能,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训练。对攀岩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不但有益,而且必要,其训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心理训练有利于形成适应攀岩项目的个性特征,促进攀登技术的掌握

心理因素对于运动技术的形成和发挥有着巨大的影响,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促进攀岩技术掌握的必要前提。当运动员的运动和比赛动机被激发后,运动员就会增加训练、比赛的信心,建立稳定而又灵活的训练思维程序和行为程序,克服攀岩训练过程中因困难而造成的心理障碍,把注意力集中到训练上来,从而促进攀岩技术的掌握。

2.心理训练能够使运动员形成勇敢、顽强的良好性格

在攀岩训练过程中结合心理训练,时刻对运动员的心理施加影响,能不断培养其勇敢顽强的个性特点。

3.心理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处理危机和应付挑战的心理机能

攀登环境会极大地影响运动员的情绪,因此保持良好的稳定情绪便成为运动员发挥攀岩技术战术和战略水平的关键,并直接影响到攀岩过程和比赛结果。高难度技术的攀岩训练,是进行竞赛心理训练的良好方法,对竞赛心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心理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对攀岩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

攀岩训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类似于一种涉险训练,运动员经常会处于一种危险、紧张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就能够使运动员在对待危险、紧张的攀登环境时,处于理智的状态,增强对攀岩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

5.攀岩心理训练可以激发运动员的潜能,不断挑战自我

在攀岩运动中高度较高的攀爬活动,属于极限运动范畴,既挑战人体的生理极限,同时也挑战人的心理极限。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对生理极限的取得与否有着很大关系。在攀岩训练过程中,当心理机能得到最大限度提高时,运动员生理机能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凝聚身体各部分能力,激发机体的潜能,使受训者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

总之,心理训练是攀岩训练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手段,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其作用首先不是对身体,而是对神经系统的训练,所以它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并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大的效果。

影响攀岩运动的一般心理学因素

攀岩运动是在自然或人工岩壁上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难易不同路线的攀登,它惊险刺激、扣人心弦,因此攀岩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体现在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心理认知能力两个方面。

1.攀岩运动员的气质特点

人的气质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很难被后天环境改变或者改变很小。目前,在心理学角度上可以将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胆汁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不均衡型。这种气质的人兴奋性很高,而且脾气暴躁,性情直率,精力旺盛,能以很高的热情埋头干一件事情。在兴奋时,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精力耗尽时,情绪又一落千丈。

多血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灵活型。这种气质的人热情,适应性强,精神愉快,机智灵活,注意力易转移,情绪易改变,不适合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黏液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安静型。这种气质的人平静,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不为无关事情分心,埋头苦干,有耐力,态度持重,不卑不亢,不爱空谈,严肃认真;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

抑郁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弱型,兴奋和抑郁过程都弱。这种气质的人沉静,易相处,人缘好,办事稳妥可靠,做事坚定,能克服困难;但比较敏感,易受挫折,孤僻,优柔寡断,疲劳不容易恢复,反应缓慢。

攀岩运动由于线路经常变化,运动环境变化也很大,在运动中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体能、技术和战术水平外还要具有适合攀岩的气质特点。攀岩运动员的气质类型无论是从提高攀岩运动成绩,还是提高攀岩运动的学习效果而言都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适合攀岩的运动员首推气质是黏液质型气质,其次是抑郁型气质,再次是多血型气质,最后是胆汁质。

2.动机水平

(1)动机与其功能

攀岩动机是指推动攀爬者进行攀岩运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它的基本含义是指能引起并维持攀岩运动,并将该活动导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攀爬者的目标、愿望或者理想等。攀岩动机的功能主要有引起攀岩行为的激发功能、定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2)成就动机与成就需要

成就动机是指攀爬者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攀登活动乐意去做,并力求达到成功的一种内驱力,是由成就需要激发的。具有高成就需要的攀爬者对完攀路线的胜任感和成功感有强烈的要求,同样也担心失败;他们热衷于接受挑战,往往为自己树立有一定难度而又不是高不可攀的攀登目标,他们敢于冒风险,又能以现实的态度对待冒险。

(3)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

攀岩运动员的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和比赛成绩的关系呈“倒U型”,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学习和比赛的积极性,动机过强可表现为高度焦虑和紧张,使注意和直觉范围缩小、思维受到一定的抑制,引起学习效率降低和影响比赛中的竞技水平的发挥,并且这种效应还和学习与比赛任务的难度有关。因此,教练员和运动员应根据各种攀岩竞赛的不同情况,设定适当的目标期望,调节动机水平至适当的强度,以争取发挥出最高水平。

(4)动机与目标

有了适度的攀爬动机,还必须基于自身情况确立一个可以预见并可测量的攀登目标,以成功地完成攀爬。只有这样才能在攀爬结束后判断是否实现了目标以及目标的实现程度,并由此使动机不断得到强化。

3.自信心

(1)自卑与自信

自卑是一种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攀爬能力、攀登技术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自信就是自己信得过自己,自己看得起自己,相信自己的攀登技术和能力。在攀登过程中,尤其是在通过难点路段时,由于不自信且又害怕失败,而不能大胆地去做动作,结果导致发生坠落。攀岩表现往往与自信心成正比,正面期许与正面的自我评价,并不会让一个初学者变成高手,但却能帮助自己将潜能完全激发。

(2)如何获得自信

获得攀登自信心的主要方法是暗示,即使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攀登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其按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思想、行为与自己的意愿相符合。暗示有他人暗示、自我暗示、行为暗示、环境暗示和语言暗示等。

(3)积极的自我暗示

积极的自我暗示是指通过攀登者自我肯定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攀岩运动员可以用适当的、积极的自我暗示的方法使自己产生自信。从而在比赛或攀登活动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比赛前可以把自己的优势、以前比赛的满意成绩等找出来,反复激励和暗示自己:“我可以!我能行!我真行!”“我精力充沛!”“我攀得很轻松!”“在这种岩壁、路线上,我攀得比其他选手更好!”

(4)他人的期望与暗示

他人的期望与暗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革马利翁效应,即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在攀岩训练中,教练员给运动员传达一种积极的期望与暗示,会使运动员感到自己很受重视,很有潜力,运动员会受到鼓舞,自身的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4.攀岩心理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1)心理训练与身体训练和技战术训练同时进行

运动员进行不同内容的训练,会表现出其不同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特征,这些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训练效果,关系到运动员的健康成长。例如,在身体训练中,运动员对训练内容表现出的兴趣、动机和意志力;在技术训练中,运动员对专项技术动作表现出的感知觉、表象、想象、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能力和过程;在技战术训练中,运动员表现出的战术意识等,都紧密地同训练内容和效果联系在一起,心理素质的提高无疑有助于训练效果和运动水平的提高。

(2)攀岩心理训练要保持长期性和系统性

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要解决的心理问题不同,所承受心理负荷的强度也不同。因此,在进行心理训练时,应当与其训练水平相适应,要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同一心理特征,要求的训练强度也不同,才能收到训练实效。任何心理调控技能的技术,如焦虑水平的控制能力、注意力的控制能力等必须经过千百次的系统练习,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其效力。因此,攀岩心理训练在一开始就要在专业心理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制订详细的心理训练计划,并严格实施。

(3)要贯彻个别对待原则

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千差万别,尽管他们参加同一项目的训练,处于同一水平,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却各异。因此,心理训练必须注意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例如,有的运动员在赛前由于强烈的责任感,会产生对比赛胜负的过度焦虑,有的运动员则不把比赛当回事,对胜负无所谓。对这两种运动员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使之以正确的动机,适当的焦虑强度来对待比赛,才能充分发挥运动技术水平。

(4)攀岩心理训练要注意教学双方的积极主动和自觉配合

心理训练效果,首先取决于运动员的自觉积极性,如果不相信心理训练的作用,不了解心理训练的原理,对心理训练持有怀疑、观望甚至于否定的态度,即使被动地参加了心理训练,不但不会产生良好的训练效果,甚至还会产生反作用。因为任何心理训练手段的掌握和应用,都不可能脱离人的主观状态而起作用,如果失去了内驱力,产生厌烦和对立的情绪,便失去了心理训练的意义。

(5)攀岩心理训练要注意训练的量化和反馈

心理训练实施的优劣需要信息反馈过程,没有反馈很难顺利地完成心理训练任务。通常要使用一些量化指标对一个阶段的心理训练效果进行评定,这些指标可以是主观体验的、生理的、生化的、行为的。如果在心理训练过程中注重了量化指标的运用,训练就不会仅仅是一个主观的感觉过程,而能使运动员更容易理解心理训练的确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