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内部审计
23304700000019

第19章 企业内部控制实务(8)——固定资产管理(2)

根据实物调查,对于已认定为不能运转的固定资产必须将其归类为闲置资产。尤其在资产减值会计处理被引入后,由于闲置资产的会计处理发生了变化,故一定要实施必要的控制。困难的是,模具等用途有限的固定资产今后是否会使用,还是会被报废尚且未知,在某些情况下必须向产品的供货方确认后才能做出判断。

我们在第七章中提到过,中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日本SOX的《实施标准》都将“资产保全”作为内部控制的目的之一。通常情况下,固定资产的转移较存货困难,然而,有必要防止发生未经批准的固定资产被搬出、转移等。此外,在固定资产的资产保全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必须注意与生产设备相关的劳动安全事项,与建筑物相关的法规,消防法等众多合规关联事项。

“不可见的”固定资产:

采用资本化还是费用化会导致损益的很大变化

一说不可见固定资产也许就会想到是无形资产,而实际上应该更加宽泛,应该将资本化的修理费用和固定资产折旧等与无形资产一并在这里记述。

修理费用和固定资产折旧

符合资本支出的修理费用应被计入固定资产,不过实际操作部门经常会将这一点遗漏,而仅作为费用通知会计部门。

此外,记账时以怎样的归纳方式在台账上记录也相当重要。部分更换、部分报废的时候,需要弄清楚各个部分,然后分别确切登记。发生部分毁损或停止使用的情况时也是如此。

对于固定资产折旧,虽然税法中已详细规定了何种资产以何种使用年限计提折旧,但有时税务的标准不一定适用。虽然在中国和日本这样的做法不是很普及,但在欧美,很多情况下公司会区分管理会计上的折旧和税务上的折旧。如果税法的标准和经济实际情况发生很大的背离,那么会计上和税务上的折旧就应当分开管理。这一点其实也适用于将修理费用作为资本化支出的部分。

同时,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会直接影响计提的折旧费用,从而会对损益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实际使用的固定资产的估计使用年限因故发生变更,其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政策变更一样需要得到批准。

研发、软件

在中国,尽管研发和信息系统软件通常价格较高,但实务上常见未得到正确处理的情况,比如将研究阶段发生的费用或无法满足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相关确认条件的开发费用作资本化处理;或将应计入资产的软件作为费用来处理;或者不管其性质统统计入资产,等等。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公司需要按照适用会计准则的规定实施相应的会计处理,并将会计处理的依据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是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权利。中国新会计准则中,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等都属于无形资产。商誉的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不具有可辨认性,所以不属于无形资产。

在日本,商誉在企业收购时被计入相关账户中,不过根据2005年4月1日以后开始实施的会计年度的减值会计,如果目标企业由多个业务组成,那么原则上将每个业务单位的商誉分开记录。据此,收购的目的是获得特定的市场和大型贸易伙伴,如果获得(不作为商标权计入的)品牌,那么也应该将其分开记录。和刚才提到的资本支出的修理费用类似,该特定的业务、市场和与大型贸易伙伴的关系、品牌价值发生毁损时,需要计提各种各样的减值准备。

关于特许权和商标权等知识产权,我们在这里先不谈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取得时估价的妥当性,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看,关键是每期都有必要合理确认是否有减值的迹象。当然,有形固定资产也是一样,但是有形不定资产相对比较容易判断其实物是否可用、是否损毁,且使用台账进行管理一般不易遗漏,而无形资产是否报废等的判断难度则相对较高。此外,美国准则要求对无法确定使用年限的无形资产不进行摊销,而是至少每年对其进行一次减值测试。

在中国,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通常被确认为无形资产,但改变土地使用权用途,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的,则将其转为投资性房地产。这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

减值会计的含义:

旨在使资产负债表能够更好地反映事实

中国的旧会计准则中已经引入了资产减值会计的思想。为进一步规范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新会计准则增加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明确了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方法,使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此外,新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方面有很大改变。旧准则规定已经计提减值损失的资产,如果资产价值恢复,则资产减值损失可以转回,但根据新准则,大多数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将有效地遏止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

减值会计的导入是以“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更实际的情况”为首要目标的。不过更值得关注的是,将“运用该资产从事经营活动从而产生的损益和现金流”作为判断的基准之一。这意味着,在会计准则中包括了“应该根据固定资产在经营中产生的现金流来评价该固定资产的价值”的考虑方法。

1990年前后,日本发生地产泡沫。究其原因,主要是无视现金流,在土地预期价格不断上涨之下购买不动产的逻辑在一流企业中盛行,同时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无节制地对这些企业融资,最终导致大量资金流向土地和建筑物。之前也提到过,由于趋于轻视盈利是日本企业很大的特点,日本的经济和社会的某些方面(间接金融、终生雇用等)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减值会计的诞生是日本型企业向美国型企业转型,是经济变化潮流中的一个环节。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土地使用权、房屋建筑物等日益成为企业和个人投资的对象,致使价格出现过度高涨的倾向。企业对于不动产的认识和运作也逐渐开始适应国际化的进程,开始运用租赁和资产支持证券等方法。

只是,任何事做过头了就会滋生弊病。从所谓的总资产回报率(ROA)和净资产回报率(ROE)等财务指标的观点出发,可以说是资产越少越好。极端地说,完全不持有固定资产而只进行投资,比如对冲基金那样的企业也许有着最好的商业模式。

企业所处的行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哪些资产、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是必要的?”这类问题。损益表里的主营业务利润、资产负债表里的资本充足比率等还能勉强用于跨行业的企业比较,但如果要回答固定资产处于何种状态最佳,那么如果不涉及该行业的话就很难说了。

在会计准则中表现出的重视利益的潮流,鼓励在短期内收回投资,换言之,在适应第三次产业发展的同时,可能会冷落了需要长远投资眼光的大规模重型工业产业。

注:本文已发表于《中美日企业内部控制实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一书中,但对其中内容进行了些许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