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23308500000020

第20章 郁闷的年代(2)

1959年1月古巴独裁者福尔根契奥·巴蒂斯塔被推翻,菲德尔·卡斯特罗所领导的革命政府宣告成立,给了苏联人“向前一步”的机会。苏联政府很快承认了古巴新政权的合法性,并随即给予大量援助。这后面的历史大伙都很熟悉,这里就不再加以赘述。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在危机爆发前,苏联已经在古巴部署了15~32枚中程导弹,除此之外还有一批可以投掷核弹的伊尔-28轰炸机,当时一旦爆发核战争,美国本土所要遭受的打击程度同样是无法承受的,海上的美国舰队再怎么强大,对此也是无能为力;第二,古巴危机并非是在苏联撤出导弹之后就宣告结束了。在此之后,美国按照和苏联签署的协议也撤出了部署在意大利和土耳其的导弹,只不过这个过程是秘密进行的,为的是面子上好看一点。同时美国对苏联承诺不侵略古巴——作为交换苏联承诺不动土耳其,由此美国的“南美后院”便被钉进去了一颗“钉子”,直到今天也没有拔出来。整个事件中,其实美国人在面子以外没有占到一丁点儿便宜,倒是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苏联人的目的达到了,来自西南方向的导弹威胁被去除了,顺便在美国的后院还留下了一颗钉子。只不过美国撤导弹做得非常低调,加之在宣传领域美国人的声音最大,结果这段让美国人狼狈不堪的历史,如今被“加工”成了美国的一次“大捷”。

越南战争

有段时期最让美国人感到郁闷,这就是于1964年爆发的越南战争。为了和苏联争夺印支地区,自1950年起美国就开始插手中南半岛事务。1950年至1954年的越法战争中,美国负担了法军战争开支的四分之三,共计25亿美元。法军战败之后,1954年9月美国又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等七国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将南越、老挝与柬埔寨纳入到条约保护国。同时,美国自1950年起便开始扶持南越的吴庭艳,1955年后通过南越政权打所谓的代理人战争,1961年5月后美军开始小范围地直接介入到对北越的军事行动中,1964年8月,美国借口“北部湾事件”开始对北越进行轰炸,美军开始大规模介入越南战争。

在越战爆发之前,中苏关系已经破裂。美国决策层的考虑是:苏联由于和中国关系恶化,所以无法借道中国来输送援越物资,而越南所需的很多技术装备又是中国无法提供的,苏联若完全通过海运来支援北越,成本将大大增加,而美国在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及东南亚都有落脚点。由此判断,美国在这种战争具备后勤上的不对称优势,同时,还可以借此大大消耗苏联的实力。

美国人显然低估了毛泽东的政治智慧,苏联对越南的援助并未受到中苏矛盾的影响,包括萨姆导弹和米格战斗机在内的大批军用物资借道中国,源源不断地运到了北越。事实上在整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并没有局外人所想象得那么糟,即便是在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爆发后,两国在援越问题上依旧保持着默契。

而为了避免重蹈朝鲜战争的覆辙,美军始终不敢越过北纬17度线,即便是空军,在作战中的使用也不得不非常谨慎。尼克松曾自嘲道“没有我的准许,他们连间厕所都不敢炸”。如此一来,美军在越南战争就打成了守势,只能无限制地往里投入金钱和血肉,与中、苏拼物资消耗。而北越武装力量的物资消耗远要小于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中苏通过陆路输送物资的成本也要小于美国,所以即使在总体国力强于中苏的情况下,美国在这个狭长的战场上却依旧处于劣势。

面对美军的守势,越共的方略是从老挝和柬埔寨开通的热带丛林中的“胡志明小道”,直接投放兵力攻击西贡。为此,美国又进一步把战火扩大到了这两个国家,一方面对这些地方狂轰滥炸,并且大规模投放落叶剂[2];另一方面,又在老挝策动民族冲突。但是,由于慑于中国的压力,美国始终不敢大规模出动地面部队,所以“胡志明小道”最终没被切断。

在前景一片渺茫的情况下,美国最终不得不决定停止这场看不到希望的战争。毛泽东在这个微妙的时刻,不失时宜地于1971年4月通过乒乓外交开启了中美之间的那扇门。在这之后,尼克松于1972年2月访问中国——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出访一个未建交的国家。由此,中、美、苏三足鼎立的格局最终得以形成,这也为后世中国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

而美国则借助于中国,得以在1974年“体面地”撤离南越——如果北越能够一直得到来自中方的支持和配合,那么美军将不再是有序地撤退,而将是溃退,那样的话美国丢掉的将不只是中南半岛,东南亚的几个岛国很可能也将顺势落入苏联人之手。当然,这种局面对中国同样是不利的。战争期间美国各项开支共计3500亿美元,人员阵亡5.8万多人,伤30余万。越南战争使美国实力进一步被削弱,其势力从东亚地区进一步收缩,而苏联的势力乘机扩张南下——这给后来1979年的中越战争埋下了伏笔。

20世纪70年代也是美国经济危机时期,美国经济以此为时间标志点,进入到了著名的滞胀阶段。为了应对包括越战在内的各项庞大开支,美国一再超额发行美元。当时美国短期债务为210亿美元,黄金储备为178亿美元,而到了1971年美国短期债务高达510亿美元,黄金储备仅有102亿美元。1968年与1971年先后出现过两次规模更大的美元抛售狂潮。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不得不蛮横地宣布“暂时中止美元与黄金或其他储备资产之兑换,除非要求兑换的数量和条件符合货币稳定和美国的最高利益”,同时宣布美国对所有进口商品增收10%的附加税。在当时如果美元不能兑换黄金就意味着之前建立的美国国家信用破产了。而1972年6月与1973年2月又连续出现两次抛售美元的狂潮,只是抢购的对象变成了德国马克和日元,西方各国被迫放弃固定汇率。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事实上已经完全崩溃。越南战争的泥潭在当时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连续十年,一批批装载锌质棺材里的士兵遗体和缺胳膊少腿的伤病员被运回国,可十年间战线都没动过地方,这对国民信心是一种严重的打击。

除此之外,美国地缘战略的重心本来应该在欧洲以及中东,越战期间美国却将军事重心置于东南亚,大量的战略资源被牵制在这里,而美国金融状况恶化使得这个问题变得越发严重,反映到当时冷战的大背景之下,最终促成了当时美国的战略收缩及苏联的全球扩张。美国的战略收缩彻底改变了冷战在东亚的力量对比,为此,美国不得不进一步在经济问题上向西欧和日本让步,西欧和日本开始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崛起,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便由此开始。

此外,一般观点认为:正是由于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收缩导致其在中东地区的控制能力开始减弱,原本仅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和委内瑞拉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借此机会把亚、非、拉美的其他主要产油国也拉了进来,欧佩克由此逐渐掌握了国际油价的主导权,成为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一股重要力量。在50年代欧佩克成立前,国际油价每桶仅1~2美元,而在70年代国际油价则飙升了近20倍,高涨的油价使得当时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

面对一系列的变故,老百姓的信心从“宇宙之巅”一下子跌入了谷底,民间处于一片迷茫与失落之中。“嬉皮士”、“垮掉的一代”等等,便是产生于这一背景之下。1974年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中遭到弹劾,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人们处在一片压抑之中,所以要拿当政者来发泄怨气。相比较而言,后来的克林顿就要幸运多了,因为他任时美国经济正在走上坡路,社会各个阶层日子过得都比较顺心,所以老百姓非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对他们的总统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

注释

[1].反过来说,利润率过低并不利于技术创新,一旦遇到技术有重大突破的历史时期,此前跟踪发展的后发国家就很容易跟上。

[2].也就是现在常提到的橙剂,不仅严重破坏环境,同时还“制造”出来大量的畸形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