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23308500000024

第24章 重塑“山巅之城”(4)

到了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里根执政时期,“北约国”内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算是理顺了,西方世界的资源通过前面章节提到的那个“金字塔”结构一层一层集中到了“中央政权”,然后由美国人“统一调配”和“华约”搞对抗。这样一来,西方世界在经济总量、土地总量、人口总量等方面的优势也就体现出来了。至此,美苏之间的攻守之势在20世纪80年代互调了位置,形成了美国在战略上进攻的态势。1981年苏联举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代号“西方81”,当时这让西欧很是紧张了一阵子,但究其根源,这其实是苏联在综合实力对比开始出现劣势的时候不得已的举措,是在以攻为守。而从各国的内政来说,也正是由于这次国际大环境下攻守之势异位,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政坛上普遍是右翼占上风。

话说比较优势

如果观察冷战时期的西方集团的海军构成,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美国海军的大型航母搭载舰载机的数量可以达到近百架(冷战时期的数量)。但是除了极少数用于勤务运输或是搜集的直升机外,在美国航母上你很难找到反潜直升机,都是一水的固定翼飞机。什么道理呢?当时北约海军大部分作战想必都是要多国统一行动的,而能起降重型固定翼舰载机的航母全北约也就是美国手里那十几条。那么索性就让这些大宝贝们专心干这一项别人干不了的事,至于搭载反潜直升机这种没啥技术含量的活儿就留给别人好了——当时英国、意大利、西班牙都建造过排水量两万吨以内的轻型航母,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其实论搭载直升机的数量和效率,它们远比不上美国的大型航母。用经济学名词来介绍,这个就叫“比较优势”。

假设有A、B两种产品,A是低端产品,价值1,谁都能干;B是高端产品,价值是2,没有技术就干不了。有甲、乙两个人。甲比较强悍,如果只单独生产一种产品的话,甲的生产能力是每年产A:100个,或者B:60个;乙比较弱,只能每年产A:80个。结果应该会怎么样?乙被淘汰出局吗?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答案是不会。如果平均分配生产能力,那么甲每年可以得到50个A产品和30个B产品,乙只有80个A,总数即是130个A和30个B,总价值190。而假如甲全力造B,乙专心造A,那么最终的产品总数80个A和60个B,总价值200。

显而易见,后一种方案创造的总价值更高,从这个角度说,细化分工各司其职,对一个国家而言,各个地方小而全的建设是不合算的。推而广之,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团队内某一个人有别人不具备的特殊才能,那么对人力利用率最高的方案就是让他专司一事,别的问题交给其他人去干——从这个角度说,行政干部懂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但技术尖子转行做行政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然而,现实显然没有上面说得那么美好,伴随着全球化而来的,并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场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并未随着国际贸易而减少,问题出在哪里呢?

继续前面的假设,它成立的前提是甲乙手中的产品必须要通过交换实现共享才可以。然而,甲对乙而言是不可取代的,乙对甲则不然。这样的情况下,显然无法达成公平的交换。

这就是问题所在:国与国之间,比较优势并非指在某些领域具备优势,而是具备同样生产能力的两方或多方之间的资源优化,或者叫产出最大化。比较优势的前提是,双方的可替换性——虽然效率不同,但是大家都会做。假如具备这一前提,那么,发展自由贸易就是合理地选择。而一旦某一方不具备某种生产能力,他就没有资格在这个比较优势的圈子里玩。只有具备全面的产业能力,并且具有全面的产业结构的国家才有资格成为“比较优势俱乐部”中的一员。发达国家制造业为GDP所作的贡献一般不超过百分之二三十,可是,这“百分之二三十”恰恰居于核心位置,各种金融游戏、服务业等等,无论怎么玩,根基都在这里。

现在我们用几亿件衬衫、裤子换一架大飞机,根源就在于不具备这种可替换性。同样,反过来说,如果光以账面成本或者市场前景而否定中国搞大飞机项目,那是极其错误的——只有具备了可替换性,中国才能真正有资格进入“比较优势俱乐部”,才能确保在经济全球化中,我们的获利可以最大化。因此,一旦大飞机项目开发成功了,即使真的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需要“赔本儿”来维持,从全局讲,中国人仍旧是稳赚不赔的。说到底,要想成为大国,就必须学会制造尽可能多种类的东西。

再深入一步说,随着文明的发展,分工的细化,现代社会的必需性的生产部门规模已经相当大了:从农业到矿业,再到制造业、金融业、教育、医疗、行政管理等等,大约需要超过一亿的人口才能保证完全覆盖。而现代社会中这些生产部门本身同样是分工日益细化,技术日益专门化,且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某些产业一旦停滞二三十年,就会完全被淘汰掉,也就失去了谈比较优势的资格了。从这个角度说,某些中小国家论人均GDP可以称为发达国家,但是,由于国力、人口等因素,无法做到让本国经济涵盖整个生产领域。同时,虚拟资本主义的兴盛,再加上资本本身具有趋利性的特征,这就导致这些国家的产业不断转移至成本更低的第三世界国家,本国制造业发展出现停滞。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无法维持产业结构的全面性,又没有足够强大的新兴产业来拉动经济,那么就很可能会从世界经济的“第一阵营”中被淘汰出局。对国家和个人而言,财富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现在所发生的,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种财富的流失。

注释

[1].2006年3月23日,美联储在它的网站上公布:“鉴于M3没有提供比M2更多的经济活动的信息,而且多年以来对货币政策没有影响,所以收集和发布这些信息的费用超过了它所能带来的益处”,因而将停止公布M3货币供应数据,打那开始美元的增量就成了一个谜,但可以肯定的是谜底绝对能吓死人。

[2].其中的三分之一被人家顺手就作为奖金给分掉了。

[3].2004年印尼海啸之后,美国带头搞起了捐款竞赛,除了资金外还大出物资、人力,在赚取了大堆感动之余,美国的地产商顺势也跟了过去——根据官方估计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在30万人以上,这样一来沿海就出现了大片连搬迁补偿都省了的无主地,灾后其中风景差不多的地方都被西方资本家低价拿来做了海滨度假村。

[4].1993年7月23日,中国广州远洋运输公司驶往科威特港的集装箱船“银河”号被美国海军以载有违禁化学品为由拦截,并阻止沿途各国海港容许“银河”号靠岸。最终,美方登船检查后并未发现所谓的硫二甘醇和亚硫酰氯。9月4日,“银河”号得以被放行。虽然在本次事件中,很多文献都在刻意突出我方船员不屈不挠、外交人员据理力争以及美方的理屈词穷,但是客观来说,和平时期在公海上无端拦截他国船舶并强烈登船检查,本身就是一种霸权行径和对国际法的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