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全知道
23313800000032

第32章 人生礼仪与民俗(2)

男方向女方娘家报喜时一般要准备好各色礼物,礼物的种类因地域略有不同,但各地报喜都不会少了红鸡蛋。之所以要送红鸡蛋,主要是因为“蛋”与“诞”同音,而中国人向来将红色视为吉祥色,因此人们在报喜时会首选这种具有吉祥喜庆意义的“红喜蛋”。据说女子娘家收了红喜蛋之后,还要回赠礼物给男方,一般来说,回赠东西以婴儿服装和食品为主。

向女子娘家报喜除了送红喜蛋,有的地方也会直接送鸡。民间报喜送鸡是十分有讲究的,要严格按照所生婴儿的性别选择,即生了男孩送公鸡,生了女孩送母鸡。

民间除了有向外家报喜的习俗外,有的地方也有向祖宗报喜和向天地报喜的风俗。一般来说,生了男孩人们就会在门外挂上一把木质的弓,生了女孩就挂上一块红色的布,以此昭示自家得子的喜庆。

产后习俗

1.开口药

所谓的开口药就是指婴儿出生后喂服的一种中药制剂,人们之所以要给婴儿喂服开口药主要是因为古人相信婴儿的身体里留有胎毒,因此,出生后不能直接吃母乳,否则就会中毒。民间流行的开口药主要由牛黄、朱砂、黄连和甘草等中草药制成,关于这种开口药古代医书中也有记载。

给新生儿喂服开口药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流传甚广,现代仍有部分地区有此种传统,然而现代医学界却对此种做法有颇多诟病。由于朱砂有毒,因此给孩子喂食含有朱砂的中药制品若计量把握不准,很有可能引起婴儿中毒和器官损伤。俗语有云“是药三分毒”,由于新生儿身体羸弱,抵抗力差,即使给其喂食药性不太强的药物也有可能损害其健康。古人信奉此种习俗自有其时代的局限,对此今人应有清醒的认识。

2.坐月子

产妇生产过后要坐月子的说法,在我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众多习俗中,坐月子无疑是影响力最大的一个。人们之所以如此看重坐月子的习俗,主要是因为坐月子有很强的科学性。

产妇生产时不仅耗费了很大精力,而且各器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产后妇女的抵抗力明显下降,比平时更显虚弱,这时如果不补一补不仅会得病,甚至会落下病根,影响未来的健康。对此民间的处理办法就是“坐月子”。

坐月子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的坐月子与如今民间流传的有很大差异。西汉时,人们将坐月子称作“月内”,只是一种帮助产妇转换社会身份、调解心理状况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产后妇女的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逐渐产生了大量有关坐月子的说法与禁忌。

古人认为产妇坐月子时首先要注意不能受风着凉,否则邪风侵入不仅会影响产妇的身体健康,还有可能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另外,与现在有些人认为产妇刚刚大耗元气生了孩子,一定要让产妇补一补的观点不同,古人认为产妇一定要在月子里忌口,如果什么都吃会使产妇消化不良,由于产妇还处于哺乳期,吃了不对的食物甚至会给新生儿带去疾病。除此之外,民间还有月子不出门、不洗头、不洗澡、不漱口的说法,这些说法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有些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有些则完全是无稽之谈,对此今人应合理辨别,切不可盲目遵从,以免对母婴不利。

在坐月子的诸多禁忌中,人们最忌讳的就是有未坐满月子的产妇到自家来串门。民间普遍认为产妇生产后要想彻底褪尽“血污”,消除秽气需等到孩子满月后。那些未坐满月子的产妇旧时被人们称为“血腥鬼”,如果她们到自家来串门是非常不吉利的,而且其带来的灾祸很难消解,因此人们对产妇未坐满月子就串门的事情非常忌讳。其实,古人不仅忌讳产妇串门,产妇所在的月房也同样忌讳有外人进入,其道理与忌讳孕妇串门相似。

相关链接:产翁制

虽然产妇坐月子的习俗自西汉才得以形成,然而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已产生了坐月子的雏形。不过那时坐月子的人并不是孩子的母亲,而是孩子的父亲。这种特殊的习俗被后人称为“产翁坐褥”。

父亲坐月子也许在今人看来完全是荒诞不经的事,然而在原始社会末期,这种习俗不仅存在过,而且与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不知其父,只知其母,孩子就如同财产一般,会终身跟随在母亲身边,效忠母亲所在的氏族。因此女性的地位非常崇高,相反男性完全处在从属地位。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由于男性在日常生产中更具先天优势,因此逐渐掌握了氏族的经济实权,随着这种经济地位的提升,财产私有的意识也随之发展起来,男性想将自己的财产留给自己的儿子,却受到了母系氏族社会制度的阻碍,于是男人有了冲破这种落后的社会制度的想法。推翻旧制度,建立一种更具时代感的新制度,有时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产翁坐褥”的特殊习俗就是这种制度更迭时期的产物。男子为了打破妇女的权威,争取子女,就创造出了这样一种男人模仿产妇生产、坐月子的习俗。他们先将自己打扮成即将生产的女子样,然后躺在床上像阵痛的妇女一样大声呼痛,左右扭摆,有时则像坐月子的妇女那样遵守各种禁忌,讲究吃喝,其目的就是“合法”占有孩子,彰显自己的父权,谋得更大的利益。

3.洗三

“洗三”又名“洗儿”,指的是在婴儿出生三天后为其举行的沐浴仪式。据说洗三不仅有去除污垢的作用,也有祈福消灾的功效。洗三作为最具特色的古代诞生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洗三自唐朝开始盛行,当时包括皇族在内的社会各阶层都遵从此种习俗,为婴儿举行隆重的洗三仪式。据说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唐代洗儿风俗的推行者,在皇孙李豫出生后,李隆基就曾亲自主持洗儿仪式。相传杨贵妃收安禄山为子后,也曾举办过洗儿仪式。

民间的洗儿仪式多由“专业人士”操办。所谓的专业人士就是人们常说的接生婆、稳婆。有人也将她们称为“收生姥姥”或“吉祥姥姥”。人们给婴儿洗三都要遵从稳婆的要求,在给婴儿沐浴前,稳婆一般会让人们准备一些必要的工具,如挑脐簪子、围盆布、小米、镜子等。

洗三仪式一般在午间举行。人们首先要在室内供奉子孙娘娘、助产神、痘神等神像,并摆放好各色供品,然后再让亲朋好友依次向洗儿盆中倒入清水、钱币以及有吉祥寓意的果品,最后由稳婆抱起婴儿,为其洗澡。其间稳婆口中念念有词,说的都是盼望孩子富贵荣华的吉祥话。

民间还有洗儿吃面的风俗。洗儿仪式结束后,主人要留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在家吃面,据说吃了洗儿面就能保佑婴儿长命百岁。

关于洗儿的起源,民间有很多不同说法。有人认为北方游牧民族是洗儿习俗的首创者,这种习俗随着民族融合被汉人所吸收、发展成了后世备受推崇的“洗儿礼”。也有人认为洗儿的雏形自先秦就已产生,经过后人的不断加工,才有了洗儿的习俗。除此之外,也有人说洗儿来源于宗教。关于此种说法,又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其一认为洗儿就是佛教浴佛节的另类形式,另一种说法认为洗儿是从景教(基督教分支)婴儿受洗礼演变而成的。由于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以上几种说法也只能被视为人们的一种主观臆测,至于洗儿的习俗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民俗学界至今仍无定论。

4.满月

这里所说的满月就是指婴儿出生满一个月。民间一般会在自家婴儿满月这天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宴请亲朋好友以及同乡之人,来参加婴儿满月庆祝仪式的人也不会空手而来,人们会带着各色礼品和满满的祝福来为主人贺喜。

民间还有一些关于满月的风俗,例如山西农村就有一种送三百尺布的习俗。据说山西农村在婴儿满月时会将买好的小孩衣服缝到三百尺的布上,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举办满月酒的主人。这样的礼物一般不会由一家承担,而是几家合起来一起送。除此之外,满月时,产妇的娘家也要为小婴儿购置服装、手推车等物品,与事先准备好的米酒一起送到男方家中,以示庆祝。

其他地区过满月也有一些不同的风俗,不过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同村或亲属朋友在婴儿满月时到主人家吃饭,而且要吃一种红皮鸡蛋,有人说这种红皮鸡蛋是用红纸泡水后染成的,也有人说是用一种特殊的中药浸泡后的结果。其实,红皮鸡蛋究竟是如何制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红皮鸡蛋有吉祥如意、红红火火的寓意,因此深得中国人喜爱,在满月这样添丁进喜的大日子里是绝对不能少的。

伴随着婴儿满月,民间还产生了另一种习俗,即“出窝”。出窝又称“挪骚窝”,就是指产妇带孩子回娘家。据说婴儿满月,各地都有这样的习俗。回到娘家后,孩子的外婆还要给他带上富有吉祥寓意的银饰,用以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大富大贵。

5.百日

百日又名百岁,是人们为庆祝婴儿满一百天举行的仪式。由于古人信奉百岁吉祥,因此就产生了为婴儿过百天、祈求长寿的习俗。此种习俗从古代流传至今,虽然很多旧俗已不复见,但一些地方还是保留着剃头、穿百岁衣、喝百日酒等传统。

在婴儿百天这一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为其剃头。为百天的婴儿剃头是十分有讲究的——头发不能全部剃光,而是要在后脑部分留下一撮,这一撮头发又称为“百岁毛”,其中寄托着家人、朋友希望孩子长命百岁,无病无灾的美好愿望。

剃完百岁头之后,人们还要给婴儿穿上百家衣,所谓的百家衣就是用各种布头缝制而成的衣服,其中的布头必须是由孩子的长辈(一般是祖母)在孩子出生后从不同人家索要来的,据说婴儿穿上这样的衣服才有祈祥求福、消除灾祸的作用。

百日与洗三、满月一样在古代都是有重大意义的日子,因此在百日这一天,婴儿的父母也会置办酒席宴请宾客,俗称“百日酒”。在吃百日酒的时候,人们还为丰富的菜品起了好听又有吉祥寓意的名字,如八仙过海、龙凤呈祥等。在我国山西地区,人们还有在百日蒸“套颈馍”的特殊习俗。“套颈馍”顾名思义就是套在脖子上的馍,据说将其挂在百日的孩子脖子上,有拴住孩子的寓意,可以使孩子平安吉祥、顺利成长。

6.抓周

抓周又称“试儿”,是古人在婴儿满周岁后举行的一种预测孩子性格和未来的仪式。关于抓周的由来,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说,抓周起源于先秦时期,是古人巫术信仰下的结果,也有学者认为抓周是三国时期形成的。以上说法孰对孰错,至今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南北朝开始,抓周作为一项重要的民间礼俗已经开始盛行起来。

抓周与洗三一样,最早都是在宫廷中流传,随着时代的发展才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习俗。民间举行抓周仪式时,一般会根据男孩女孩的不同特点,准备好文房书籍和各种带有职业特征的物品,然后放入一个大的容器中,供孩子抓取。依据孩子抓取东西的先后顺序和特点,人们会预测出孩子的兴趣与前途。当然这种做法在现代人眼中是极不严谨、缺乏科学性的,然而古人却将其视为一种具有前瞻性的仪式,世代流传。

相关链接:虎头鞋与百家锁

孩子满周岁后,民间还有给其制作虎头鞋,炼制百家锁的习俗。民间所制的虎头鞋多为黄色,鞋的头部上绣有威风凛凛的老虎,人们之所以要给满周岁的孩子穿虎头鞋主要是为了驱除妖邪,为孩子壮胆。

另外,百家锁也是旧时人们在孩子满月后要为其准备的物品。相传百家锁最早并不是人们现在所见的模样,而是由用五色丝线缝制而成的长命锁演化而来的。也许是因为丝线所制之物没有金属物坚固耐用,与人们希望孩子长命百岁、平平安安的希望相悖,长命锁逐渐发展成为百家锁。民间所传之百家锁非常有特色,之所以称之为百家锁,主要是因为打造此锁的金属材料都是婴儿的父母长辈到别人家索讨来的。据说用这些材料制成的锁能够帮孩子化解灾难,逢凶化吉。

7.祭拜痘神

由于古代医疗卫生条件有限,不少婴幼儿因染上天花(痘)夭折了。人们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有力的帮助,只好将希望寄托在求神拜佛上,因此民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神——痘神。

民间信奉的痘神因地域、民族而有所不同,从传统意义上讲,古人信奉的痘神一般有两位,一位是男性痘神张帅,另外一位是女性,人称柳夫人,又称痘神娘娘。

古时若谁家的孩子患上了天花都要请痘神保佑,若后来孩子痊愈,人们还要酬谢痘神,为其举办隆重的答谢仪式。首先,人们会到彩扎坊中购买彩纸制成的痘神和其所用的各式物品,然后将其供奉起来,焚香祭拜,等到第二天再将其全部焚化,以此表达对痘神的感谢。另外也有部分地区的人不依此种方式酬谢痘神而是携鲜花到寺庙中祭拜,然后再将带去的鲜花焚烧掉以示报答。

孩子大病初愈后,人们不仅要去祭拜痘神,有时还会为其准备一种名叫“掉痂烧饼”的小食品,据说吃了这种东西,孩子因天花留在身上的痕迹就会很快痊愈了。

8.认干亲

认干亲就是认干爹、干妈,这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一种特殊的保育习俗。由于古代婴幼儿成活率低,人们认为让孩子认那些拥有多个子女且没有孩子夭折的人做干爹或干妈能使孩子受其保护,易于养活,不至于过早夭折。除此之外,也有人让自己的孩子认自然界的其他生物甚至是无生命的物体为干爹、干妈。

虽然认干亲在我国各地都有流传,但是因为地域与文化的差异,人们在认干亲时也有一些不同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