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全知道
23313800000033

第33章 人生礼仪与民俗(3)

一般来说,人们认干亲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进行,认干亲时双方还要互赠礼物,以示诚意。古人在认干亲时,尤其要提前准备好碗筷,这副碗筷并不是用来宴请宾客吃饭用的,而是干爹、干妈为孩子准备的礼物,其特点就是全部为金属质地,这主要是因为怕孩子不慎将其打碎不吉利。这副碗筷意义重大,它昭示着孩子的归属,有了这副碗筷,孩子就被视为了干父母家中的孩子,从此受到干爹、干妈的保护,庇佑其健康成长。

人们认干亲的步骤首先是由孩子向干爹、干妈磕头认亲改称呼,然后就是由干爹、干妈为其戴上长命锁等有吉祥寓意的饰品。有的地方还有让孩子钻裤裆的习俗。在认亲时,干妈要穿上一条肥大而不缝裆的红裤子,让孩子在旁人的协助下钻过干妈的裤裆,这种习俗主要是为表示孩子是由干妈“生”的,拉近干妈与孩子的距离。

三、成年礼

成年礼又称成丁礼,是人们由青少年走向成年举行的一种人生礼。在古代,一个人经历了成年礼也就是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此后就有了相应的社会义务与责任,可以说,成年礼就是人们角色转换的一种标志。

成年礼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就已形成,当时的人们以考察生产、生活能力作为人生礼的主要内容,也有部分地区将拔牙作为庆祝成年的方式。在我国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成年礼是儒家发展起来后才出现的,古代较为盛行的成年礼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针对男子的成年礼,即冠礼;另一种则是针对女子的成年礼,即笄(jī)礼。古人是否举行了冠礼与笄礼,一般可以直接从其发式中看出来。

冠礼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就礼的种类来说,我国主要有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以及嘉礼五种类型的礼。其中冠礼属于嘉礼(古人联络感情,加深沟通时所举行的一种礼仪)的范畴。

冠礼是古人为年轻男子举行的一种仪式,此种仪式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既是男子性成熟可婚配的一种标志,也寄托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

在古代,男子到20岁,家人就要为其准备冠礼了。男子冠礼往往要到家族祖庙中举行,举行冠礼的日期一般为每年的二月,在行冠礼之前,古人还要先行卜筮(shì)一番,以便确定行冠礼的具体日期和时辰。有时候,人们举行冠礼还要先祭奠天地、祖先。

冠礼在中国历史上拥有重要地位,对家族来说其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因此在为家人举行冠礼时,所有的人都要穿盛装出席,以示尊重。在男子冠礼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为其加冠。所谓加冠就是为其戴帽。古人加冠讲究很多,一般要依次戴上三种具有不同意义的帽子才算完成。其中第一顶要戴黑色麻布质地的缁布冠,这预示着男子有了参与国家政事的权利;第二顶帽子为白色鹿皮军帽,戴上这顶帽子就是说男子作为国家公民必须履行保家卫国的义务;最后一顶帽子是爵弁。爵弁是古人祭祀时使用的一种礼帽,戴上这顶帽子意味着将家族振兴的任务交到了年轻男子的手上,作为家族的一员,年轻男子有为家族争光、保护家族荣誉的义务。当然这三顶帽子的排列也是依照尊卑顺序的,从缁布冠到皮帽再到爵弁,其地位不断上升,人们的这种安排主要是为了取其德行增长、步步高升之意。

德高望重的嘉宾依次将这三顶帽子戴在年轻男子头上后,加冠就算完成了。在此之后,长辈还要为年轻男子“取字”。众所周知,古人的姓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称为名,另一部分称为字。一般来说,“名”是人们一出生就已经被取好的,在古代只有长辈能够直接称呼别人的名,同辈之间只能称字,而“字”作为成人的标志,则需在冠礼上取得。以上内容全部结束后,年轻男子还要向长辈和宾客行礼,同时宾客要回以吉祥的祝词,庆贺年轻男子长大成人。行礼结束后,冠礼基本上就告一段落。为了感谢亲朋好友的莅临,本家有时还会在家中摆席宴请宾客。

随着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灭亡,冠礼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人生礼,冠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其文化内涵也依旧影响着现代人。如今人们虽然不再遵从古训举办整套的冠礼了,但仍有部分地区留有举行成年礼的习俗,即使不举办成年礼,人们一般也会为成年的孩子准备相应的礼物,为其庆贺。

笄礼

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古代也有专门为女子举行的成年礼,即笄礼。不过与男子的冠礼不同,笄礼一般是在女子出嫁后才举行的,如遇女子久未成婚的特殊情况,人们会在其年满二十岁时为其举办笄礼。

冠礼自西周时期就已经流传开来,而笄礼却不是同时期的产物。直至宋代,我国才产生了女子笄礼。民间一般会选择在寒食节(清明节)前后为女子举行笄礼,由于是女子的成年礼,因此笄礼的主持人一般由女子担任。女子笄礼的内容与男子冠礼类似,只是形式相对简化,也没有其规模宏大。出席女子笄礼的多为家中的直系亲属,一般由家中妇女为其加冠,致祝词,有的人家也会给女子起“字”。上述步骤完成后,女子还要向辈分长于自己的亲人行礼,以示自己的感谢与尊敬之情。

女子的笄礼自宋代兴起,至明朝逐渐衰落,但其思想精髓却一直在民间流传。在明朝嫁女时盘发插簪的行为其实就有古代笄礼的影子。

四、婚姻习俗

婚姻作为人类社会两性结合的基本方式千古流传,与此同时,各个民族还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婚姻习俗,在这些风格各异的习俗中人们既可以窥见人类的天性与本能,也能透视世俗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我国作为七大文明古国之一,民间流传的婚姻习俗极多,这其中既有人们期盼幸福的朴素愿望,也有受限于时代而形成的糟粕。可以说,婚姻习俗就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它蕴涵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彰显着时代的风姿,是最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婚前习俗

在我国古代形成了一种很有影响力的婚姻习俗即六礼。六礼主要是指男女双方自不认识到走进婚姻所要经历的六个关键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前五项都属于婚前习俗。

1.纳采

纳采是古代婚姻礼仪中最重要的,也是开启一段婚姻的第一把钥匙。其主要内容就是男方向女方送礼,上门提亲。

2.问名

古人行事之前一般要卜筮吉凶,婚姻作为人生的一项大事,自然少不了这一步骤。问名就是在此种背景下形成的。所谓问名是指男方媒人到女方家中询问其姓名、八字,其目的就是为了帮男女双方合八字,判断是否适合结亲。

3.纳吉

纳吉是古代婚姻礼仪中的第三项,在问名卜吉凶之后,如果结果为吉兆,男方就会派人告诉女方,并准备好礼物前来订婚。有时候,人们也会在问名和纳吉之间加入另一习俗,即相亲。男女双方问名之后,一般男方会在家长和媒人的陪同下到女方家中相亲,在相亲时姑娘要亲自为男方奉茶。之后若双方都满意,即可进入到订婚环节。

4.纳征

纳征又称纳币、纳成,若女方在男方纳吉时答应了其求婚的请求,就会发展到纳征阶段,纳征之后一对新的夫妇基本上就要形成了。纳征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送聘礼。一般来讲,男方所送聘礼多为各式首饰以及绫罗绸缎等贵重物品。

5.请期

请期又名告期,是六礼中最后一个婚前习俗。所谓请期就是男方与女方确定迎娶新娘的日期。

六礼自周朝开始盛行,当时只有达官显贵有条件按照此种习俗操办婚事,普通百姓并没有能力依六礼娶亲,后来这种习俗经过发展,不断简化,也就逐渐被民间所接受了。

我国的婚前习俗除了六礼中所说的五项,还有其他一些随时代不断发展起来的具有特色的习俗。

6.添妆与添丁

双方确定婚事之后,就要向各自的亲朋好友分发喜饼和喜糖,之后亲朋好友会回送红包或礼物。男方亲友回送红包或礼物被称为添丁,有祝贺其早生贵子、后继有人的美好寓意;而女方亲友回送的红包和礼物被称为添妆,意思是说为新嫁娘置办嫁妆。民间旧俗以为添妆和添丁都要在男方正式迎娶新娘之前,否则就会有不吉的征兆。

7.裁制婚服

在举行婚礼之前,人们还要为新娘和新郎缝制婚服。一般来说,婚服以红色为主色调,其上可绣制各种有富贵寓意的吉祥物。有的地方还有裁制白色内衣裤的习俗,据说这套内衣裤并不是结婚时用的,而是要等到他们去世时才穿,主要用以代表彼此间纯洁忠贞的情意。

8.安床

安床即摆放床位,铺设床品,民间一般在婚礼头天进行安床。在安床时,最重要的就是依据新人的生辰八字和喜神所在方位选择床的具体摆放位置,另外人们还要将花生、大枣、桂圆、瓜子等具有吉祥寓意的物品铺在床上。

拜床神是指祭拜床公、床婆。床公、床婆是古人信奉的床神,据说床公好茶,床婆好酒,因此人们在新婚时要分别用茶和酒祭拜他们,希望能够让男女双方得到保佑,浓情蜜意,早生贵子。

9.布置洞房

在安床之后,民间还有娘家人布置新房的习俗。在男方迎娶新娘之前,女方的家长会带着各种家具用品来到男方准备的婚房为他们布置未来的新房,在正式结婚前,此间房是不能有人居住的。另外像孕妇、寡妇等人甚至不能进入别人的新房,否则就会被视为不吉。

10.宴请未来女婿

在我国部分地区,还有在正式成亲前宴请未来女婿的习俗。此种习俗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接到女方的通知后,男方必须历经三请三推之后,才能上门赴宴。与此种习俗相对,男方上门迎娶新娘时也要三次请求女方娘家人将新娘送上花轿,若不做满三次,新郎就无法迎娶新娘。

11.挽面

挽面就是人们常说的开面,开面主要是指用交叉的细线将面上的汗毛除去。在新嫁娘结婚前,挽面是必做的一件事,其意义与现代新娘的婚前保养类似。

12.发嫁妆

在正式迎娶新娘的头一天,女方会将嫁妆放在箱子中提前送到男方家,有的地方认为“送出去的货不值钱”,因此并不说“送嫁妆”,而是用“发嫁妆”代替。民间常将发嫁妆作为炫耀财富的方式,大肆铺张,如有富家嫁女,其嫁妆往往要用好几辆马车才能送走。同时,女方这种炫富的行为也有为新嫁娘在夫家争取地位的含意。

婚礼当天的习俗

1.上头

民间上头的习俗其实就是古代女子成年礼的残余,所谓的上头就是改变女子的发式。民间将改变发式作为身份转换的一种象征,新嫁娘即将嫁做人妇,也就是由待在闺中的不成熟的姑娘转变成具有社会意义的妇女,因此在男方前来迎娶新娘前,女方要先为新娘变换发式,使其成为真正成熟的女性。

2.亲迎

亲迎就是指男方前来迎娶新娘的礼仪。亲迎是古代传统婚俗“六礼”中的最后一项,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自周朝开始,随着时代变迁,亲迎的形式也在不断改变。一般来讲,女方亲友不会让男方轻易接走新娘,而是会提出一系列刁钻古怪的问题并设置各种困难,只有新郎将问题一一化解后,才能将新娘带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新郎一定要做好“破财”的准备,事前备好多个红包,用以打点女方的亲朋好友。

3.坐花轿

古人在迎娶新娘时一般要准备好花轿,即使是雇不起花轿的穷人家,至少也要用手推车来迎娶新娘。在我国只有少数地区流行徒步结婚。

4.迎大宾

男方在迎娶新娘的同时,还要做一件事,就是迎接女方的亲友,民间将此种习俗称为“迎大宾”。

5.撒喜果

古人在迎娶新娘时还有一种风俗即撒喜果。所谓的喜果就是大枣、花生、核桃、栗子等有吉祥寓意的果品,人们在迎娶新娘时,必须一边撒喜果一边念叨着吉祥话,突显喜气。

6.跨火盆、踩瓦片

新娘的花轿到达男方家,还要举行一种跨火盆的活动。火盆一般会被事先放在男方家的庭院中,然后让人搀着新娘迈过去。民间让新人跨火盆主要是为了取红红火火之意,另外火能够烧毁一切东西,因此又有驱邪防灾的寓意。

有些地方在跨火盆之后,还有踩瓦片的习俗。踩瓦片与跨火盆类似,都是人们用以预示吉兆的活动,踩瓦片主要也是为了让新人除灾破煞,开始崭新的生活。

7.拜堂

拜堂即为拜天地,是婚礼中最重要的仪式,此种习俗自唐代开始兴盛起来。古人对拜堂十分重视,不仅要张灯结彩、鸣放爆竹,还要遵从相应的时辰。在古代,辰时、巳时和午时是人们认为适合拜堂的时间段。

拜堂开始后,新人要依次跪拜天地、父母以及自己的伴侣。有关拜堂的具体习俗,各朝皆有不同,例如有的是新娘盖着红盖头跪拜,也有的是先将红盖头掀开再跪拜。诸如此类的细节,各朝虽有不同,但拜堂的内涵主旨却从未改变过。拜堂作为一种婚姻习俗其中既掺杂着两性之间的关系,也隐含着时代生活的影子,古人之所以要在拜堂时先祭拜天地,主要与其以农业为主,靠天地吃饭的境况有关。

8.闹洞房

闹洞房是整个婚礼接近尾声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闹洞房主要是以闹新嫁娘为主,因此闹洞房又被称为“闹新娘”。

古人闹洞房时,完全不被长幼尊卑的传统观念束缚,因此闹洞房可以被视为具有狂欢性质的活动。从闹洞房的形式上看,可以将其分成两类,一类为文闹,另一类为武闹。其中文闹主要以语言逗弄新娘,而武闹则是添加了肢体动作。一般来讲武闹是比较粗放、狂野的,有些新娘并不能接受此种闹新房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