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育孩子时常犯的50个错误
23316700000015

第15章 错误的细节(3)

当然,并不是所有挑剔孩子朋友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杰克的妈妈也“挑剔”,但是可能所有的家长都会说她的“挑剔”是正确的。杰克是一个10岁的美国男孩,他和一个叫伊克林的男孩是好朋友,他们经常到对方家去玩。伊克林的父母从不约束孩子的行为,他们常常搞恶作剧,往经过的汽车下扔鞭炮。有一次,杰克去伊克林家玩时,发现伊克林的爸爸有一个没上锁的抽屉,里面全是枪。杰克有些害怕,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其实也很喜欢伊克林,但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她还是禁止孩子再去伊克林家玩了。

所以,出于孩子安全着想和避免孩子将来走向犯罪的道路着想,像杰克的妈妈限制孩子的一些潜在危险的交往是正确的。但是像上面的肖妈妈过分的挑剔则是不对的,不能将孩子朋友的家庭背景,或者家庭的贫富作为孩子选择朋友的标准。

可是生活中像肖妈妈这样挑剔的家长不在少数,相当一部分的家长过分挑剔。比如说,有些家长不喜欢孩子的朋友没规矩、不注意细节,而且太活泼、不知检点;还有的家长认为对方不够聪明伶俐、不爱打招呼、不够优雅而不喜欢;甚至有的家长只是从自己的感觉出发,武断地认为感觉不对,认为对方没有情义、是个心怀鬼胎的人,命令孩子不许与之交往。

家长这样过分挑剔显然是错误的,家长其实不应该过多地去干涉孩子的交友,没有一个家长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朋友,当你替孩子筛选朋友的时候,其实是在替孩子选择孤独。

一、专家教育观点

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就深切感受到儿童之间社会交往的重要性,他认为:“由自我活动所导致的个性自我实现,必须经由‘社会化’的历程才能达到。……只有通过与他人交往,才能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进而认识人性。”他认为:“‘社会参与’要求教育帮助儿童充分适应群体生活,并重视家庭和邻里生活之复演。”可见一个身心健康、正常的孩子必须经过“社会化”,经过与人交往才能实现。家长们挑剔的做法就是在剥夺孩子社会化的机会,剥夺孩子与人交往的权利。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他认为:“经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改造,经验在它自身里面含有结合组织的原理,而勿需一个外在的所谓理性来提供这个原理。”在这个经验构件的过程中,杜威强调人的主动性,“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单是有机体受着环境的塑造,还存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改造。”杜威认为经验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即交互原则,交互作用就是指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个原则赋予经验的客观条件和内部条件这两种因素以同样的条件,它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和条件,顾及儿童自己的意愿,提高儿童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家长们要明白,孩子与环境相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能对环境加以改造。孩子的朋友只是环境中诸多因素中的一个,也就是说在与朋友的互动过程中,孩子不但受朋友的影响,同样也能影响自己的朋友,所谓“被朋友带坏”的可能性存在,但是也可能通过自己的影响,帮助朋友向好的方面转化,孩子也能从中得到经验的改造。

所以,按照教育家们的观点,孩子社会化,必须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交往才能得到经验的改造。家长们首先要“顾及孩子自己的愿望”,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鼓励孩子“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遇到孩子交往的朋友具有潜在的危险或不安全因素时应果断地阻止他们的交往,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要过于挑剔,妨碍孩子的社会化进程。

二、孩子交友,取长补短

彭妈妈的女儿彭宜林在班上担任班长,班里有一个叫阳阳(化名)的女孩,是公认的“差生”。很多同学都对她“敬而远之”,不愿意和她同桌。作为班长的彭宜林却主动提出和阳阳同桌,和阳阳交朋友,这让彭妈妈很为彭宜林担忧,心里总像压着一块石头,有些沉甸甸的感觉。

自从彭宜林和阳阳交上朋友后,每天她放学回来,彭妈妈都会忐忑不安地问:“阳阳有没有影响你的学习?上课的时候有没有捣乱?有没有带着你去做什么坏事?”彭宜林不仅一五一十地回答彭妈妈的问题,还煞有介事地告诉彭妈妈她的最新“发现”:阳阳非常能干,什么家务活都会干,还能做饭;阳阳对爷爷奶奶十分孝顺,什么好吃的都留给他们;阳阳很聪明,学东西特别快等等。彭宜林能用全面、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一个“差生”,去发现她身上的闪光点,这让彭妈妈感到十分欣慰。

一天,彭宜林把她的英语考试试卷拿回来了,彭妈妈一看,才考了82分,就生气地说:“你怎么才考了这么一点分,是不是和阳阳一块疯去了?”彭宜林不紧不慢地说:“妈,不是的,这次试卷特别难。”“再难也不至于一下子下降十几分吧,你肯定是受阳阳的影响。被那个丫头带坏了,明天我就去找老师,不允许你再跟她同桌。”彭妈妈说了一大堆,彭宜林的脸涨得通红,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可她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回了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一大早,彭妈妈就心急火燎地去学校找王老师。王老师一见彭妈妈,就不停地夸彭宜林,说她聪明、乐于助人、成绩优秀。说到成绩,彭妈妈赶紧说:“王老师,她现在成绩下降得可厉害呢!昨天的英语考试才考了82分。”王老师笑着说:“昨天的考试是竞赛题,难度很大,82分可是全年级最高分呢!”听了王老师的话,彭妈妈长吁了一口气,同时心里也为错怪了彭宜林和她的朋友而隐隐有些不安。

那天晚上,彭妈妈特意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招待彭宜林的朋友阳阳。阳阳告诉彭妈妈,自从和彭宜林交往后,她改变了很多,也想学习了,只是由于基础太差,学起来有点吃力。听了阳阳的话,彭宜林马上说:“阳阳,你以后放学就来我家,我们一起做作业吧,你不会的我教你。”阳阳没有说话,只是用眼睛看着彭妈妈。彭妈妈明白阳阳的意思,赶紧爽快地说:“行,你来吧。”阳阳笑了,笑得很甜。

就这样,阳阳成了彭宜林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和阳阳交往后,彭宜林也改变了很多,变得爱说爱笑了,也变得勤快能干了。彭妈妈知道,这些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受了阳阳的影响。

三、解决办法

有些父母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喜好去限制孩子的交友,这对孩子并没有益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选择的权利。父母要放下交友的分数标准,只要孩子的朋友没有品质上的问题,就不要干涉孩子的交友。要尊重孩子的朋友。那么,家长如何把握一定的度去引导孩子多交益友呢?

第一,为孩子创造交友的条件。父母可以把孩子的朋友请到家中来玩,还可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去。孩子缺乏朋友的时候,可以带孩子一起外出旅行或者一起参加某项活动来扩大孩子的交友范围。

第二,多讲“交友之道”。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建议孩子选择不同个性的朋友,鼓励孩子与性格开朗、富有创新精神、爱学习、求知欲强、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的朋友结交,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三,家长要善待孩子的朋友。对孩子的朋友应热情接待,不要求全责备,特别是有些朋友有点小缺点,也不要动辄训斥,以免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今后的交友带来障碍。

第四,家长应及时纠正孩子的交友误区。时时关注并考察孩子交友情况。一旦发现孩子交友不慎,会对孩子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时,就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阻止他们继续交往。

第五,重视孩子的交往困难。孩子与他的伙伴在交往中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摩擦。父母在孩子出现不愉快情绪的时候,要注意以关爱的方式去询问孩子。如果孩子遇到了交往挫折,父母最好能和孩子面对面地坐下来好好谈一谈,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应该怎样解决矛盾等话题,并指导和帮助孩子处理交往中的问题。

总之,交友教育势在必行,不可不慎,但是家长也不必过分担忧,过分挑剔孩子的朋友。关键是教给孩子交友的方法,让孩子有一双火眼金睛。

错误22对孩子缺少耐心为数不少的父母教育孩子时都缺乏耐心,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大多数的父母没有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识,加之工作忙,要生存,要让儿女过上好的日子。二是,社会上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解,当孩子到上学的年龄后,就把孩子的教育责任错误地全部推给了学校与社会,有的父母甚至据此对学校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认为教育孩子全是学校的责任。要知道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点进步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家长要耐心地期待孩子的进步,不要试图超越自然规律对孩子的成长急于求成,但有些家长就做不到这些,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往往缺少应有的耐心。

由于缺乏耐心,家长经常呵斥孩子,对孩子的行为观察不仔细,只会武断地下结论,甚至动手打孩子,造成对孩子心理上的打击,导致与孩子交流的障碍,甚至迫使孩子形成说谎自保的习惯。如果失去与孩子的交流,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

其实,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他们是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尤其是白天上了一天的课,晚上回到家中已经相当疲惫了,从本能上讲他们肯定不想再写作业,但作业又不能不完成,这种状态下他们在写字时就无法做到集中精力,于是就很容易出现差错。而在出现差错后家长不理解孩子的苦衷,只一味地训斥孩子,这只能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还有些家长出现不耐烦的情况,并非完全是因为时间或孩子错误的压力,有时候也有父母亲因为孩子智力发育迟缓,出现缺乏耐心的现象。当父母亲认为孩子应该可以取得好成绩、早就该理解父母的讲解、早就该把字写得很好的时候,孩子的表现却令人失望,此时为人父母者或许会想,孩子是不是在故意捣蛋。有了这种想法,就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忧虑,只是家长往往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忧虑,反而把一切的责任都怪罪到孩子身上。

一、专家教育观点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于儿童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阀中;如果他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唤起意识阀下已有的相似观念的活动,并与之联合,那么由此获得的力量就将驱逐此前在意识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观念,成为意识的中心,新的感觉表象与已有观念的结合,形成统觉团(即认识活动的结果);如果与新的表象相似的观念已经在意识阀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

赫尔巴特这一理论贴切地说明了孩子认识和学习的心理过程,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分阶段的过程。如果家长的教育和引导没有足够的强度,那么就不可能唤起孩子意识阀下曾有的相似的观念和经验,这样,后面一系列相关活动都不会发生,孩子就不能形成统觉团,自然就不能接受家长的教育。

解决办法,一是家长们要有耐心,细致地、反复地去强化孩子,帮助孩子将家长的教育内容吸收为自己的东西;二是家长要充分地选择自己教育的内容使之具有趣味性,因为兴趣是统觉形成的条件。根据赫尔巴特的观点:“兴趣是儿童观念的一种积极活动状态,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只有兴趣能赋予儿童统觉活动以主动性。”要想使自己的教育内容富有趣味性,家长就要用心留意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中分析出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有什么潜能没有被挖掘出来,只有了解了这些,才可能将教育材料兴趣化。这一切没有足够的耐心是不行的。

二、缺少耐心的家长

小丫看上去很聪明,但就是上课不能长时间听讲,小动作特别多;写作业特别慢,写字的时候丢三落四、部首张冠李戴;计算的时候常看错加减符号、忘记进位、抄错答案;念书的时候不是加字就是漏字、读错字、跳行,对所读内容不太了解;说话的时候缺乏条理,缺乏逻辑;计算题还行,但理解应用题却很困难;语言表达能力不错,作文却写得很枯燥;画画不错,字却写得歪歪扭扭。

有一次,因她的成绩总是不理想,缺乏教育经验的老师就把她的书包、课本、文具等从教室里扔了出去,并让父母把她领回了家。回家后,父母二话不说,上来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问:“老师为什么单单把你的书包扔到教室外面?”“你是不是又淘气了?”“是不是你的考试成绩拖全班的后腿了?”“你为什么就不好好学习呀?”“我们那么辛苦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你!你就不能给父母争点气!”“你这样下去,以后可怎么办呀?”……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焦虑比孩子还严重,家长应该首先调整自己的情绪,首先耐心地倾听小丫的解释,积极地和她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家长要注意正确评价小丫,不歧视挖苦,要站在比较公正的立场上,对老师错误的做法提出不同的意见,及时肯定小丫的闪光点,比如语言表达能力不错、画画不错等,劝说小丫不要因为老师错误的教育方式而丧失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