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育孩子时常犯的50个错误
23316700000014

第14章 错误的细节(2)

焦虑的孩子对外界反应异常敏感。他们不善于用语言及情感发泄来表达内心的焦虑情绪。有强烈焦虑感的孩子,对外界事物,比一般孩子更敏感、多虑。他们常是一些温顺、老实、守纪律的孩子,对自己缺乏自信心。他们在父母心目中是乖孩子,受到宠爱。平时他们对自己的克制能力较强,对待事物认真、负责,但是过分紧张,特别是对于陌生环境、陌生事物,更容易表现出焦虑反应甚至惶恐不安。有的孩子对学习过度紧张,害怕考试成绩不好;有的到了新的学校,担心与同学处不好关系;有的还因为自己的缺点,怕受到老师的批评,而不敢去上学等。心理专家认为,相当一部分孩子的焦虑情绪是由于家长期望过高,孩子害怕达不到家长预期的要求,担心受到责备而造成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焦虑大部分是家长制造出来的。很多时候,家长是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家长因为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他们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他们有太多希望达成而又难以达成的愿望,同时家长往往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而是将自己未能达成的愿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最常见的是,家长很少去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孩子设计人生。结果,家长出于爱心教育孩子,最后反而成了孩子成长的束缚。

比如,吴太太尽一切可能节省女儿的时间让她多学习,自己包办了孩子生活中的一切。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潜意识中,吴太太对社会的变迁感到焦虑,觉得自己适应不了目前激烈的竞争。但是,她又没有能力去提高自己,于是就暗暗希望女儿能考上名牌大学,在社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所以,她有劲儿就往女儿身上使,而不是往自己身上使。这种心理转嫁机制在家长的身上比较普遍。

吴太太的做法还算可以理解,可是有一些家长的做法就不值得提倡了。20世纪90年代初,一位生活在青海的上海知青母亲就因为儿子考试成绩与自己的预定分数少了2分,竟将自己的儿子活活打死。这位知青母亲将自己重回上海的梦想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她认为考上大学是儿子能够代替自己回到上海的惟一途径,所以,看到孩子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感到极度失望,感到自己回到上海的梦想破灭了,就对孩子大打出手。其实母亲打孩子的时候心里是在恨自己,恨自己的命运、恨自己的能力,在这种恨的情绪下,她做出了极端的举动。

总的来说,不管孩子自身的先天条件如何、焦虑类型如何,其焦虑的根源还是来自不良的环境和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度呵护,当孩子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就如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这样即使是一丁点儿的不顺心,都可能会使孩子产生焦虑情绪;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过于急切,很少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对孩子要求过高,有的家长甚至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这些都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焦虑情绪,比如,“不写完作业,就别想吃饭”、“仔细点,写错一个字,你就再重抄100遍”、“这次你要是考不到90分,暑假就别想出去玩”等等,以至于孩子整天处于担惊受怕的紧张状态,从而出现很强的焦虑反应。

一、专家教育观点

我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张大均说:“焦虑是包括抑郁症、强迫症等在内的各种神经焦虑症状的共同特征。焦虑是由紧张、不安、忧虑和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张大均还认为,即使是正常的成年人在面临压力情境,特别是在个人自尊心受到威胁时,也会出现焦虑反应,但他们的焦虑与客观情境的威胁程度是相适应的。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威胁也会焦虑,还有来自家长惩罚的恐惧、对学业的忧虑、对成长中的困惑等等,比起成人来说又多了一些他们特有的焦虑。可见孩子的焦虑还是有自己的特性的。

瑞士心理学家波纳认为:“孩子焦虑心理是指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危险或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而产生的精神压力。过度焦虑会使孩子失眠、坐立不安、恐惧惊慌、浑身难受、呼吸困难、肌肉搐动、血压升高,甚至会感到心要跳出来。有的人还有出汗、肚子疼痛、尿多、心烦意乱、不愿见人、注意力不集中、哭闹不止等症状。如果焦虑得不到及时控制,会引发精神疾病。”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考试前会出现感冒、腹泻的原因。卡巴尼斯是法国知名的生理心理学家,在他看来,内部感觉是对人体自身的内脏肌肉和膜等状态的感觉,即现在所说的机体感觉和本体感觉。卡巴尼斯认为这些内部感觉常常是人们意识不到的,但对个人的心理状态却起作用,这些作用最后会通过生理机制表现出来。有些家长、老师经常劝告孩子:“不要紧张”、“压力不要太大”、“紧张的时候,深呼吸”,这时有的孩子就会说:“我没有紧张呀”,其实内心深处的紧张、焦虑,有时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正如卡巴尼斯所说,考试会对孩子们的心理状态起一定的作用,而这些作用通过前面所说的“感冒”、“腹泻”,及有的孩子表现出的故作轻松等表征体现出来。

另外,据荷兰心理学家斯宾诺莎研究发现,焦虑心理与儿童的性格特征、情绪特点、成长环境、家庭与社会教育等因素有关。存在焦虑心理的孩子大多懦弱、胆小、多疑、敏感,缺乏自信心,同时自尊心又很强。还有一个很大的诱因是,从小备受家庭宠爱的孩子,一旦遭到挫折,也容易诱发此病。

二、放松,淡化——治疗焦虑

陈漱溟是一名正上初二的女孩,成绩不错,但让她头痛的是考语文。为什么呢?因为初中一年级的一次期中考试她在语文上栽了跟头——当时只考了62分。从那以后,只要是考语文,漱溟就寝食难安,总是担心考不好。最后发展到了一上语文课她就想打瞌睡,而且每到考试的时候,她就十分紧张,尽管她一再告诉自己说:“要沉住气!沉住气!”可是还是紧张得要命,有时紧张得满头大汗,手心也是汗水淋淋。如果稍微有一道题做得不顺利就觉得耳旁似有千军万马一样混乱,眼前立刻浮现出考试没有考好的种种后果,比如,爸爸严肃的面孔、妈妈的叹息声、同学们诧异的目光等等。每次语文试卷发下来,看看成绩其实也还不错,可就是考试时的心理素质不好。其实,以前漱溟的语文一直都很好,排在前十名,就是因为那一次期中考试的失误,变成现在这样,一考语文就紧张害怕。每次考试之前,爸爸妈妈、老师都会告诉她不要紧张,不必这样压抑,应该适当放松,这些对漱溟不但不管用,有时候反而让她更紧张了。

无奈爸爸只好带着漱溟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听了漱溟的讲述,告诉她说:“这是一种反射性的心理异常,人们通常把这种情况称为焦虑。”对于漱溟的情况,医生建议,平时家长不要在乎考试,就当生活中没有考试这件事情,家长应从自己的角度先淡化考试。另外周末的时候对漱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自己设计几张语文试卷,让漱溟像真正参加考试那样,当然,在训练时尽量要模拟学校考试氛围。

后来,在家长、老师和同学的配合帮助下,一步一步扩大了模拟的规模,一段时间以后,陈漱溟终于不再害怕考语文了。

从陈漱溟的事例中可以看出,一般焦虑的孩子比较聪明,也比较敏感,他们大都比较在乎别人对自己行为结果的看法,像陈漱溟担心考不好时,首先想到的是爸爸妈妈失望的表情和同学们的眼光。从家长的角度来分析,陈漱溟的焦虑也是家长对于孩子考试成绩焦虑的一种反射。如果父母一直不很在乎孩子的成绩,抱着一种只要孩子努力,成绩好坏与否无所谓的态度,那么陈漱溟就不是那么在乎考绩的结果了,也就不会产生焦虑了。

三、解决办法

面对焦虑症的孩子,家长们要反思:在养育、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给了他过多的压力刺激?家长要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再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严重的需要药物治疗。

第一,家长要端正对焦虑心理的认识,弄清楚孩子焦虑的原因,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孩子懂得过度焦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倍添烦恼;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问题才会解决。

第二,家长自己要率先甩掉焦虑。家长的敏感、多虑、缺乏自信等一些性格特征,常常可能在孩子身上反射出来。所以,面对孩子的焦虑表现,家长先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绪,沉着、冷静、自信、果断,避免大惊小怪,将内心的焦虑彻底甩掉。当孩子被焦虑困扰时,他们最需要的是心理支持,看到父母对此的“无所谓”态度,希望爸爸妈妈轻松地和自己一起积极寻找应对策略。这会逐渐淡化孩子对焦虑的感受。

第三,对待焦虑的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每天给他们足够玩的时间,让他们彻底放松。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提出学习和行为方面的要求,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养成遇事不慌、沉着冷静的处事习惯。为孩子制定学习目标,应遵循“兴趣第一、量力而行”的原则。年龄、智能水平是不可忽略的依据,可以高出其实际能力一点点,让他稍稍努力就能达到,让孩子看到可喜的成果和自身的潜力,让孩子明白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不苛求孩子、更不能让孩子头脑中牢牢绷紧“第一、最好”这根弦。如果父母为了“赶进度”逼孩子,或孩子急大人更急,孩子的焦虑症状就会恶化。

第四,家长要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容易焦虑的孩子时时担惊受怕,内心敏感、容易受伤,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他们的情绪波动,因而特别需要一个温馨、和睦、踏实,能给他们安全感的家,父母的体贴、呵护、安慰和精神上的引领,能有效地降低孩子的焦虑指数。所以,父母不论有多大的分歧,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更不能吵闹,避免一些外界因素刺激孩子。

第五,要帮助孩子学会自我安慰、自我暗示。当预感到要发生问题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警告自己不要往坏处想,想也没有用。学会鼓励孩子,当孩子做错了事或情绪不稳时,告诉他“没关系”、“大胆些”、“不要怕”、“再试一次”、“爸爸妈妈相信你”之类的话,一段时间以后,孩子可能会走出焦虑,建立起自信,学会应对困难,并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

第六,帮助孩子放松心情、宣泄情绪,鼓励孩子把压抑的原因和内心秘密向知心朋友说出来。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里话,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让孩子在父母面前不设防,自觉自愿地吐露内心的忧虑。在听孩子述说时,爸爸妈妈对他所说的内容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对其痛苦适当地表示同情,这有助于孩子将心里的压力释放出来,消除顾虑和紧张情绪,控制不安全感。

第七,多让孩子参加社会活动,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分散注意力,减轻焦虑心理。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比如,如果孩子在小朋友面前讲故事总是卡壳,父母就可以每天设定10分钟的“讲故事时间”,全家人当听众,讲完之后给孩子鼓掌;也可请一些孩子的朋友到家里来,搞个小聚会,为孩子创造在众人面前说话的机会。

最后,患有严重焦虑症的孩子要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家长们千万不能回避这个问题。通常,安定类药物和抗焦虑药物效果比较好,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剂量服用。

错误21挑剔孩子的朋友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是需要朋友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对孩子的朋友都比较重视,一般都希望孩子的朋友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可以给孩子带来有益的影响和帮助。

但是,孩子交往的朋友不一定都能令父母满意。于是,有些家长就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去选择朋友,这给孩子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些家长喜欢干涉孩子的交友,以致孩子很难交到朋友,甚至没有朋友;还有的家长十分挑剔孩子的朋友,认为孩子的这个朋友有这样的缺点,那个朋友有那样的缺点,挑剔来挑剔去,发现孩子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交往的朋友。

肖妈妈有一个公主般漂亮可爱的女儿,14岁了,正是妈妈认为最危险的年龄。对于女儿交友,肖妈妈极为挑剔,绝对不能与男生来往,女儿仅有的三个好朋友妈妈也挑剔,说洋洋贪小便宜,不是合作伙伴;说子君穿得太好,交往的人多,容易带坏自己的孩子;小霞成绩好人又朴素,可是妈妈挑剔说小霞家里太穷,还说什么穷人家的孩子心态不好等等。最后,肖妈妈的女儿总是形影相吊地上学、放学,再也没有公主般可爱的笑容了。

在这个合作的时代里,没有人能离开群体,没有人能离开人际交往。大人如此,孩子亦是如此。没有朋友的孩子,其内心势必会产生对友谊的极度渴望,行为上的孤僻与内心中的渴望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只有孩子拥有了自己的朋友,他才可能有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