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育孩子时常犯的50个错误
23316700000019

第19章 错误的细节(7)

可是,现在仍然有很多家长不知道,本来就很孤独无助的孩子,因为家长不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而觉得自己更加孤独,仿佛普天之下,无自己的立足之地。这种痛苦,在家长看来是孩子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可是在孩子看来,他自己就是天底下最孤僻、最不幸的人。

一、专家教育观点

一位12岁的男孩经常梦见一个长发白衣女鬼站在湖水中露出上半身。于是他去咨询著名的心理咨询师蔡晨瑞。经过了解,这个男孩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他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到大,不管他要什么,父母都会满足。但由于父母工作忙,与他在情感上的沟通机会很少。这个男孩在家庭中没有情感归属的感觉。蔡晨瑞说:“因为没有情感归属,所以在他的梦中才会出现站在水中的白衣女鬼。”

蔡晨瑞接着说,“孩子在梦中出现得最多的是白衣女鬼的形象。她们的特点是长发飘飘,看起来很弱小,代表抑郁的情绪。白色象征纯洁高贵,但是当白色和鬼结合起来时,代表的是缺乏力量和生命力,白衣象征着血液流干后的苍白感。在这里,血是爱和情感的象征,当一个人的爱和情感没有了之后,她就变得苍白了。梦中这种女鬼往往是单独出现的,很孤独。因为抑郁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孤独。”

也许通过这个梦以及专家的解释,家长或许不再认为孩子的孤独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了,或许能够理解没有家庭归宿感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之大了。

心理学专家朱宝荣在其《应用心理学教程》中提到:“孤独感是一个人的精神与他人或他物失去本质上的联系时产生的一种无依无靠,孤独烦闷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所谓本质上的联系,是指这种联系能使人产生自我存在感、自我价值感以及自我认同感。”父母的认同、在家庭中的自我存在感,这本来是父母给予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可是家长们往往本末倒置,忽略了这些,给予孩子的通常只有金钱和物质上的享受,因此,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没有情感归宿的孤独。

朱宝荣还曾经说过:“一个对家没有归宿感的孩子,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对别人的评价过分关注,时刻担心自己的形象受损,于是他们在别人面前常常表现出胆怯害羞、缩手缩脚、不够主动等特点,经常压抑自己的言行,不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让别人耻笑。这种封闭的心理因为没有情感的归宿,而不能及时与人沟通,自然而然地影响了与别人的交往。这样的孩子比较容易产生孤独感。”

二、让孩子找到情感归宿

六年级的青青由父母陪同向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她母亲说:“青青其实很聪明,就是脾气比较拗,学习成绩不够好,贪玩,就连自己的书包也不整理,还经常与家长顶嘴。”她父亲说:“这孩子学校里有什么事都不爱说,从来不和我们讲学校的事情,有时问急了,她扭头就走,为了了解她在学校的表现,我们做家长的只能经常去学校找老师;她还有个坏毛病,手闲不住,见什么玩具、小电器,都要拆开来看看;我们感觉她就不把这个家当做家,和外面同学的关系比和我们的关系要好得多。”

父母一连串地说了许多,咨询师要求父母回避。当父母回避以后,青青在心理医生的耐心启发下,才说出下面的话:“三年级以前,我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前十名,父母说这是应该的,而且要求我争取进入前五名,我说以后我会努力的。从四年级开始,我要求妈妈不必天天检查我的作业,可她不放心,一放学就在我耳边唠叨个没完,烦死了,我没法集中精力学习,成绩还能不下降?妈妈嫌我没条理,说我不会整理书包,她非要天天替我收拾书包,现在又说我不会整理,那都是因为她总是包办代替,能怨我吗?爸爸老是看我不顺眼,动不动就训斥我。家里什么东西都不让我动,我是不是家里的一个成员?父母去学校,从来不跟我打招呼,同学们嘲笑我,说父母调查我的罪证来了,弄得我没心思上课。我一说学校里的事,他们就不耐烦,不问青红皂白就总是说是我的错。他们看不见我的优点。家里已经买了电脑,我要求每天用一个小时,他们不同意;我希望双休日和同学一起玩半天,父母也不同意;我希望父母能够带我出去玩玩,他们更不同意。人又不是读书的机器,为什么不能玩?现在,我简直成了父母的精神奴隶,没有一点自由。”

后来,父母与青青坐在一起,咨询师对父母说:“相信刚才青青说的话你们也听到了,你们有没有从自己方面找原因,为什么青青有话不愿意与你们说?这说明青青没有家庭归宿感。”

“没有归宿感?”爸爸妈妈问,好像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没有归宿感。

像青青父母这样,孩子没有了家的归宿感,却还不知道原因的家长有很多,甚至还有些家长至今为止没有听说过孩子的情感会出现没有归宿感的情况。

三、解决办法

家长忽视孩子的情感,让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归宿感,这样的错误做法显然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有归宿感呢?

首先,爱孩子就应及时地表达出来。只有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他们才会对父母产生情感上的依赖。

其次,以孩子为主体,父母的责任在于细心观察和发现。家长通过细心观察,知道孩子什么时候需要帮助、什么时候需要安慰、什么时候需要鼓励,并不断给予激励和肯定。

第三,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内心,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给予疏导和帮助。比如,孩子考试的压力过大,家长就应当及时帮助孩子放松。另外,家长要注意不能将自己的生活压力和对孩子的忧虑传递给孩子。

第四,家长应该放下架子与孩子之间进行平等交流,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当孩子对家长无话不谈,愿意与父母平等对话时,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困难都会向父母倾诉,会把父母当知己,主动请教一切他想知道的东西。另外,有时父母应该做一个很好的“听者”,在家庭中不应有任何禁忌,要让孩子有宣泄的机会,畅所欲言,向父母敞开心扉。父母若能够了解孩子的内心,才能和孩子有共同语言。

第五,家长也应该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以便与孩子找到共同语言,这有利于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第六,无论孩子的现状如何,家长必须对孩子有信心。信任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孩子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家长首先要相信孩子,千万不要怀疑、指责,而要采取具体措施帮助孩子战胜这个困难,使他重新找回自己的自信,勇敢地跨越过去。

第七,家长要努力让孩子在家中有一个快乐、放松的心情。家庭是孩子的港湾,应该给孩子充分休息和调整的空间,使他得到快乐和放松。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去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

第八,家长要坚持“低调教子”,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高调教子”容易造成对孩子的“高压”政策,比如考清华、北大,读硕士博士,出国留学等等,这些目标毕竟是少数人的事情,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孩子。“低调教子”要求家长对孩子实事求是,至于是否能够争取高学历、成为高层次人才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