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育孩子时常犯的50个错误
23316700000020

第20章 错误的心态(1)

错误27把孩子当玩偶对待宋朝大文学家王安石曾写过这样一篇文章,记载了一个叫方仲永的孩子的故事。方仲永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世代以种田为业。当仲永长到5岁时,还从来没见过书写工具,有一天,仲永忽然哭着向父亲要这些东西。仲永的父亲对此感到很奇怪,就从邻居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用它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作为内容,并且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出题目叫他写诗,他都能立刻完成,而且写出的诗还有一定的文采和哲理。周围的人感到吃惊,有人请他的父亲去作客,还有人用钱财和礼物央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便每天带着方仲永四处拜访,不让他安心学习。

王安石听说了这件事后,也很好奇。明道年间,王安石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当时方仲永已经十二三岁了,此时叫他写诗,已经大不如从前。又过了七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了。

现实生活中,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的做法的不乏其人。他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玩偶,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也有些父母,把自己一生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着孩子往自己设定的道路上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并不喜欢,也要强其所难。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没有了快乐。愉快的亲子时光成了斗争大会,同时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当子女长大回想起童年,尽是痛苦的回忆。

不知那些父母想过没有?孩子的肩膀是稚嫩的,放在孩子肩上的担子会不会压垮孩子。其实,父母需要做的只是教导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让他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培养他健全的人格。

一、专家教育观点

老舍先生是我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纵观他的一生,不论是办教育,还是当作家,都围绕着一个大问题——怎样做人。在孩子的教育上,他有着一套独特的思想,既是针对自己的孩子的,也是针对所有孩子的。

他说:“孩子将来做木匠、瓦匠,或成为作家都是一样的,有意义的,职业没有高低贵贱;孩子不必非上大学不可;允许小孩子自由说话;不把儿童当玩偶;崇尚自然;不让小孩子成为笼中鸟。”

归结起来,老舍的家庭教育观点是给孩子学习成长创造一个自由、民主、宽松的环境,父母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孩子,也不要把孩子考上大学作为教育惟一的目标。老舍先生在给妻子的一封信里曾谈到:“我想,他们能认识几个字,会点加减法,知道一点历史,便已足够了。只要他身体强壮,将来能学一份手艺,即可谋生,不必非入大学不可。假若我看到我的女儿会跳舞演讲,有当明星的条件;我的儿子体健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定非常喜欢!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自己的能力挣钱,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你说是不是?”老舍还进一步说:“书呆子无法飞黄腾达,如有机会做官,则必定贪污误国,尤为可怕!”

老舍先生还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有一对夫妇,教三四岁的小孩识字号,每当有客人来则表演一番,并以此赚取一定的金钱。这一做法实质是视孩子为玩偶,忘了对孩子的身心教育。其错误在于:一切以大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为中心。是为了满足大人的虚荣,而不是真正为了孩子的发展,一句话,是把儿童当作玩物。这种方法非常不妥,因为它超越了儿童身心发育的实际水平,违反了自然规律,实为拔苗助长。老舍这一教育孩子的思想至今仍然为很多家长所认同。

二、别把孩子当道具

2005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哈尔滨曾有一位贫困学生的母亲给当地政府写信,恳请个别企业和学校,“如果想真心帮助孩子,最好做一些实事儿,而不只是为了宣传,把孩子当道具。”这位母亲呼吁让公益活动发挥应有的作用,要求企业、学校、媒体改变作秀和捧场心态,把孩子的真正需要和心理感受放在首位。

这位母亲还写道:“我是一名下岗职工。下岗后,一个人带着9岁的孩子独自生活,生活很艰难。孩子在学校虽是贫困生,却很要强,学习也不错,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令我感到不安的是,每年儿童节前夕,个别企业、学校都会组织贫困学生搞各种活动。每次活动,企业都要邀请很多新闻单位到场采访,送来一些玩具、食品等,或带孩子去公园游览一番,有时还会请孩子们吃一顿肯德基。每年的儿童节过后,就很少再有人再关心孩子了。我担心这样大起大落的巨大反差,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身心健康。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尊心,这样的‘应景’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别把贫困孩子当道具”的请求,是一位母亲对这种不良社会现象的谴责。明眼人一看便知,企业在捐助贫困孩子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它有足够的实力出钱、出物。举办类似的公益活动,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作秀目的,宣传效果要比平时的广告大得多,又培养了一批潜在的小顾客。虽然吃了一顿免费“大餐”,但对孩子来讲,这贫困生的标签贴得就更牢靠了。这样一来,孩子吃得别扭,大人看着也伤心。

三、解决办法

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两种极端:一种是对孩子期望过高,对孩子过分严厉。这类父母常会给孩子施加难以承受的压力,把孩子当成玩偶,主观地把自己的一切意志强加给孩子。殊不知,孩子尚处在成长期,心理承受能力极为有限,再加上孩子的智力、体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要求每个孩子都成为优秀人才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重压之下,孩子会认为学习是个包袱,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另一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有些父母对孩子各方面的情况不管不问,由着他们的性格自由发展。这样做的结果对于自律性差的孩子来说,是十分有害的。毕竟孩子心智尚不健全,不具备是非判别能力,也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行为和未来发展方向,放任自流的结果很容易让孩子步入歧途。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多样的。孩子不一定要依照父母规划好的人生道路前进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恰恰相反,把孩子当成玩偶是对孩子天性极大的束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只要我们的孩子有为祖国、为人民贡献青春的志向,能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认真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就一定能够成长为有用之才。

广大家长朋友在借鉴老舍先生教育子女方法的同时,在家庭教育中不妨采用这样的思路去给孩子创造自由的成长环境: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独立往前走;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自己去合理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积极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思考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适时把握;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错误28忽视孩子的感恩教育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为母亲洗脚”的公益广告,曾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反响,一些中小学便想以此为契机,培养孩子的孝心和爱心。北京房山区某中学就为学生们布置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作业——给父母洗一次脚。虽然学校曾多次督促,并采取了一系列的考核措施,但最终能做到的学生只有四五个。相当一部分学生拒绝做“为父母洗脚”的作业,也有部分家长不配合孩子做这样的作业。这些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好就够了,对他们来说,孩子学习好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现代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大多像“温室里的花朵”。父母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孩子吃一点苦,“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摔”。孩子是家中的“皇帝”、“公主”,家中的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要什么给什么。有的家庭甚至吃饭时最好的菜也由孩子一人独享。

一位快50岁的母亲轻轻叹息说:“现在的孩子真是没有感情!”原来,这位母亲在单位面临竞争上岗,母亲文字功底差,好不容易写了篇竞岗报告,但又觉得不通顺,就想让上高三的儿子给改一改,谁知儿子竟冷冷地对她甩了一句:“你竞争上岗,关我屁事!”

因此,不少家长感叹:现在的孩子感情淡薄,没有爱心,对什么事都无所谓,尤其是对自己的父母,心中只有自己,不懂得关心他人。

问题虽然出现在孩子身上,但根源却在父母身上。父母习惯于包办家中一切家务,把子女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造成了孩子只知道享受,不懂得奉献。深层的原因就是家长自己没有掌握爱的尺度,一味地娇宠和溺爱孩子,让孩子习惯于家庭对他们的关怀备至,从而造成孩子的不懂事。

都说现在的孩子懒,可你给过孩子干活的机会了吗?都说现在的孩子冷漠,可你给过他爱你的机会吗?急功近利的父母们,常常无意中就淡漠了孩子的爱心。孩子的心灵世界由爱变成冷淡,而父母们却全然不知。

孩子模仿着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表现便是家庭教育的“镜子”。许多时候孩子需要家长的爱护疼爱,更需要家长的引导。而且,孩子的感恩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为人父母者,不能忽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要“给”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一、专家教育观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赵梅女士说:“现在社会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人成功之后,认为成功是自己奋斗的结果,别人都是自己成功的阻力,所以很难有感恩之心;没有成功的人则怨天尤人,更少想到去感激别人。”

赵女士认为,感恩之心也是一种竞争力。“懂得感恩的人受人们欢迎,人们愿意跟他再次合作;而不懂感恩的人觉得别人帮他是应该的,不思回报,别人就不愿意再帮他了。还有一些不懂感恩的人用花言巧语行骗成功后,就逃之夭夭。”

因此,感恩是一种交往的哲学。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谢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谢,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将一无所有。”

是的,一个人如果善于感谢他人,他将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喜欢;一个人如果善于感谢生活,他将得到生活的眷顾和宠爱。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我们不仅应该教育子女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应该教育他对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的人是缺乏情感的,是不受欢迎的。因此,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感恩教育,把他培养成一个人人欢迎、人人喜爱的人。

二、为母亲写的文章

1997年7月28日,天津学生安金鹏在阿根廷举行的第38届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得了金牌,这是天津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冠军。这位19岁的朴素的农村小伙子一字一泪地讲述了他的母亲哺育他成长的故事:

1997年9月5日是安金鹏到北京大学数学研究院报道上学的日子。炊烟在破旧的农房上升腾,安金鹏的母亲一大早就起床为安金鹏做早饭了。早饭做的面,是他的母亲用5个鸡蛋向邻居换来的。

安金鹏记得母亲的脚是几天前为了给他筹学费,推着平板车去街上卖蔬菜的时候扭伤的。

安金鹏的母亲把做好的面端到了安金鹏的面前,安金鹏一边端着碗,一边抚摸着母亲肿得比馒头还高的脚,眼泪一滴一滴地滚落在地上……太多的话,无从说起,都积聚在喉咙里,让他的心也跟着酸楚起来。

安金鹏的家太穷了,从他记事的时候开始,家里欠的债就日积月累,一年比一年多。安金鹏的学费也都是他的母亲找人借的。而安金鹏学习用的笔都是同学扔掉的铅笔头,安金鹏把它们捡起来然后捆在一根小棍上接着用。草稿纸写完之后擦了又擦以继续使用。

1994年6月,当安金鹏被著名的天津一中破格录取,欣喜若狂地跑回家把喜讯告诉家人时,他们的脸上却愁云惨淡。

为了给安金鹏筹集学费,母亲不得不偷偷卖掉了将要产仔的毛驴。家里没有了牲畜,母亲只能用原始的方式来收割麦子:母亲力气太小,没法把麦子挑到家里来脱粒,更没钱用脱粒机来收割麦子,她只好在田地里收割好了,然后用平板车把麦穗拉回家,晚上就在院子里用双手抓一大把麦秆在一块大石头上摔打脱粒……时间一长,累得站都站不住了,她只好跪着割,最后连走路都是一颤一颤的……但最后硬是把三亩地的麦子都收割完了。

为了保障安金鹏基本的生活需要,母亲每个月都要步行几个小时到集市上去批发价格低廉的方便面渣,然后步行10里路到车站乘公共汽车来天津看安金鹏。母亲的袋子里装的除了方便面渣,还有几大瓶黄豆酱和咸芥菜丝,以从安平镇一家印刷厂要来的废纸,因为安金鹏买不起草稿纸。另外,母亲带来的还有一把理发推子——母亲让他自己理发,然后把省下来的钱买些馒头吃。

因为没有钱,安金鹏只能每顿都吃几个馒头,然后打点免费的开水,泡些母亲带给他的方便面渣就着辣酱和咸菜吃下去——安金鹏是天津一中惟一一个在食堂连最便宜的素菜都吃不起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