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育孩子时常犯的50个错误
23316700000022

第22章 错误的心态(3)

二、子不教,父之过

我们来看这样两个故事: 1建华和建平是一对龙凤胎。当他们刚出生的时候,一家人欢天喜地。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人们大都偏爱男孩建华,而对于女孩建平却视为可有可无,两人在家中的处境也是截然不同。建华的周围溢满了大人们的关心和爱护,而建平则备受冷落,时常独自一人玩耍嬉戏。

转眼间,兄妹俩都到了该接受教育的年龄。建华由于父母的极度关爱,被送到当地最好的学校。而建平却无法享受到家庭的特殊待遇,被送到离家较近的一个普通学校就读。放学的时候,她常常孤独地坐在附近的花园里或者自己的房间里,她的性格十分孤僻,和同龄的小伙伴很难相处。

几年过去了,建华和建平逐渐长大成人。建华在学业上虽然并没有十分突出的成绩,但经过多年较好的教育,也具备了较高的素质,进入社会后,在工作上游刃有余。而建平呢,性格一直很内向,从不向人倾诉,成天郁郁寡欢。21岁那年,建平恋爱了,但好景不长,双方因性格不合,最终分手。受此打击,建平的身体越发消瘦。由于长期的压抑无处释放和排解,最后,建平选择了一条不归路——自尽。

2马明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家啤酒厂的车间主任,母亲是纺织厂的职工。马明出生后,父母工作都很忙,就将小马明送到农村爷爷家,请爷爷奶奶照看。

马明的爷爷奶奶信奉“儿孙自有儿孙福”,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过多干涉。马明从小就爱玩,掏鸟窝、捕鱼、抓蟹样样是能手。上小学时每年依靠捕鱼、抓蟹就能赚不少零花钱,同龄的孩子看着十分眼馋。有个叫黄军的孩子对此十分嫉妒,他纠集另外两个同龄的孩子对马明进行胁迫,要求马明以后凡是有了钱都得拿出来与他们一起分享,不然就要对马明动粗。马明将此事告诉了爷爷奶奶,爷爷奶奶认为是孩子们闹着玩的,就没理会这件事。

寻求不到大人的帮助,马明很是沮丧,但又无计可施。有个平时要好的朋友建议马明和黄军他们合作,免得被欺负。马明最后听了朋友的建议,开始加入到黄军一伙中。

初中时,父母将马明接回城里上学,此时的马明已经很难习惯城里的生活方式,和城里的孩子相处得很不融洽。每每和同学意见相左时,马明想到的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动武。久而久之,同学们对他都敬而远之。马明也不愿意和这些同学交往,他开始将自己的交际圈转移到学校外。老师为此和马明的父母作了很多次的交流,但父母对马明也无可奈何。

初三时,马明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因涉嫌聚众斗殴,马明被刑事拘留。所幸当时马明还属未成年人,遭到的处罚并不是很严厉。如果马明能就此悬崖勒马,他的人生也许会重新开始。但出狱后,马明却更加变本加厉、肆意妄为。19岁时,马明伙同另外三人偷盗火车路轨材料,被当场抓获,等待他的是漫长的牢狱生活。

三、解决办法

常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家长难当,管得太紧对孩子不好,不管孩子也不好。家长们抱怨,如今的孩子是越来越难管束、个性越来越强、越来越难驾驭,还不如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

在探讨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前,我们先听一听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有些孩子说:“我每天都有很多不懂的问题,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解答。可惜,父母根本没时间耐心听我的想法,他们忙于工作,或者忙于家务,还有各种应酬。就算有了一点时间,他们也需要休闲,比如打麻将、看电视等。他们常常对我们敷衍了事,总想稀里糊涂地把我们快点儿打发掉。有时候他们干脆就说不知道。他们如果不知道,我去问谁呢?一次不知道,两次不知道,第三次我只好不问了。”

家长们常说,“孩子是我生的,我能不了解吗”,“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们抱有这种思想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总以为自己知道孩子的一切,便忽略了对孩子的进一步、更深入的了解。他们主观上认为可以放心地任由孩子自由成长,成长是孩子的事,自己不用去操心。

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多一份理解,多一点沟通,每个孩子都需要关爱。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孩子对关爱的需要远胜于对一两件礼物的需要。

父母如何来表达自己的关爱呢?多跟孩子在一起。比如在饭桌上抽空与他们说说话,了解他们在学校或者和朋友相处的一些情况,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做家长的辛苦与烦恼,不要总是对孩子一本正经。同时,反思自己平时的言行,努力学会赏识孩子,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孩子,给孩子以足够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下健康地成长。

错误31希望孩子循规蹈矩我国有句古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所说的规矩,一般指的是人的行为准则,也就是一个人应该遵守的本分。

很多家长把规矩看得高于一切,在他们眼里,凡是守规矩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一旦孩子触犯了规矩,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都要给予严厉的惩罚。

什么样的孩子才会听话?家长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听话的孩子往往是那些胆小、怯懦,压抑自己,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与长辈争议的孩子。这些孩子特别听话、特别守规矩,也不会和父母顶撞,因此常常被夸奖。

希望孩子循规蹈矩,其实是家长步入了一个教育的误区。一旦持有这种想法,家长就会用各种清规戒律来压制孩子的天赋,使它符合常规。这种教育方式扼杀了人才,只能使孩子学会循规蹈矩,越来越平庸,没有创造力和独立精神。

一、专家教育观点

父母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切美好的品质和过人的能力,然而各种品质和能力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比如守规矩的孩子往往缺乏独立性和创造力,学得太多太杂的孩子往往不能做到在某一方面精深等等。教育孩子的首要的目的是什么?应该让孩子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对此曾有过论述,他说:“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素质应该是独立性和创造力。”美国的雷耶斯特教授很赞同他的观点,他认为孩子的生命潜能是通过自由活动得以发展的,他曾经撰文批评一些限制孩子自由的家长,认为他们把孩子变成了执行命令的机器,而真正合理的教育方法应该是给孩子以足够的自由,允许他们按自己的本性活动。

规矩和自由创造之间看起来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但实际上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卡尔·威特的教育实践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卡尔·威特的教育思想是不只重能力而忽略素质,恰恰相反,他甚至把素质看得比能力还重要,他只是主张孩子在具有了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学习规矩。因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一切都感到陌生,他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来摸索这个陌生世界的规则,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破坏规矩。如果大人只是生硬地加以限制,就会使孩子感到压抑,其结果不是使孩子变成一个呆板的小老头,就是成为一个粗野的叛逆者。

二、不做孩子创造力的障碍

卡尔·威特讲述教育孩子时曾谈到这样一件事。他的儿子小威廉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也喜欢在墙上乱写乱画,或者毁坏物品。

有一次,威廉把威特先生的台灯上的金属罩子摘下来放到炉火上烧,当威特先生发现时,那个精美的灯罩已经烧得变了形,灯罩里面还装着一块泥巴。他顿时一股怒火涌上心头,真想在威廉屁股上狠狠地打上几下。小威廉发现威特先生神色不对,知道自己闯祸了,不由得紧张起来。这时威特先生才意识到自己的样子有多可怕。他调整了一下情绪,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平静地问威廉:

“威廉,你为什么要把灯罩放到炉子上去?”

“我想帮妈妈烤面包。”威廉小声道。

“好样的,”他摸摸威廉的头,“可是这里面只有泥巴没有面包呀,难道你要请我们吃泥巴吗?”

“我找不到面粉。”

“所以你就用泥巴代替了?”威特先生笑了。

威廉紧张的神情也放松下来,点了点头。

“妈妈是用灯罩烤面包的吗?”威特先生问。

“我打不开烤箱。”

“你想烤面包为什么不叫妈妈帮你呢?”

威廉不说话。威特先生突然觉得这个问题很多余,其实威廉只是想给他们一个惊喜。

由于孩子不懂事,往往会做一些破坏性的事情,甚至是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父母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往往有种种限制,但是孩子有好奇和叛逆的天性,他们最乐于尝试被严令禁止的事情。为了让孩子从事有益的自由活动,威特先生为他精心布置了一些他喜欢的活动场所,他家后面的小花园就是威廉的乐园。还有他自己的房间,威特先生鼓励他自己布置,他可以把蝴蝶标本钉在墙上,也可以把自己的画贴得到处都是,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只能贴在自己的房间里,如果想贴在别处,必须征得别人的同意。威特先生在给威廉自由的同时,也让他学会了尊重别人。

三、解决办法

有些家长也不想让孩子时时言听计从,处处循规蹈矩。他们也意识到,在“做个好孩子”的幌子下,有太多的孩子失去了他们与生俱来的天分和活力。不让孩子循规蹈矩,怎么教育才能让孩子今后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呢?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应当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选择学习和玩耍的方式,只要这种方式不具有太大的破坏性。有人会有疑虑,认为允许孩子自由选择无异于是对孩子的纵容,将来还可能会对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后果。其实,要避免孩子的破坏性并不难,只要尊重孩子,在孩子用他幼稚的方式去探索这个世界时,加以正确引导就可以了。

另外,教育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或者说允许他们犯一定的错误。当然,给孩子自由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讲规矩。自由和规矩可以结合在一起的,让孩子自由活动,这样他们就能体验到喜悦,这是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遵守规矩是一种教养,一种风度,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现代人必备的品格。但秩序一定要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

错误32让孩子只关注自己很多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家里好吃的、好玩的都尽量让着孩子,惟恐孩子不高兴。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家里的好东西理所应当是归他所有的,孩子会自然地忽略父母的需要,而把自己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认为人人都应关注他,优先考虑他,稍有不周到,便觉得受到了莫大的委屈。

太多的家长,都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一位家长不无自豪地说:“我的孩子教育得挺好,我只让他关注自己的学习,从不让他干家务活,他从来不出去和别的同学玩,没事就在家学习,成绩特别好。”

家长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做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长期下去,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私,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终究有长大的一天,他们必须独立承担责任。只关注自己的孩子在成年以后,在社会中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根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

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不容置疑的,但当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让孩子只关注自己,恰恰是在以爱的名义去伤害孩子。

一、专家教育观点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私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父母的教育方法造成的,父母让孩子只关注自己,这是对孩子娇惯溺爱的教育方式。其后果是孩子的心中只有自己,只关注自己,想不到关心他人。

利己是人的动物本性。所以父母要一方面满足孩子正常的本性,给孩子以关爱,另一方面也应当从小就培养其利他的思想,让孩子关注自己的同时不忘关注身边的人。同时,在心理上把利他和快乐结合起来,让他觉得关注他人、利他快乐。这样孩子就是充满善心的人,就会去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