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育孩子时常犯的50个错误
23316700000021

第21章 错误的心态(2)

为了省钱,安金鹏从来没有买过洗衣粉,每当他洗衣服的时候都会到学校的食堂里要些碱面当作洗衣服用。但安金鹏不是个自卑的孩子,他没有因为生活的困顿和艰辛,就降低自己的人格,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向苦难、向厄运抗争的英雄母亲的儿子,绝不能向命运屈服。他也为做她的儿子感到十分荣幸!

安金鹏说:“我要用我的整个生命感激一个人,那就是哺育我成长的母亲。尽管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妇,可她教给我的做人道理却可以激励我一生。感谢母亲!”

三、不会感恩的孩子

我们来看下面一组材料:

1996年夏天,从美国回来的杨振华教授得知有不少贫困学生急需社会救助,便决定慷慨解囊。杨教授决定捐巨款资助100个贫困新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杨教授在当地有关部门提供这100个特困生名单的当天,就到银行给每位受捐助者办了一张卡,受捐者持卡每月可以到银行领取100元生活费。受捐助的那几年,没有一位学生忘记过领钱,但只有两位同学给杨教授写过信。

1999年夏天,闽北受灾,福州大量国企职工下岗,不少孩子因此辍学。《福州晚报》与市总工会、《福建青年》杂志社等单位联合发起了“九月助学行动”,500多名特困生得到社会资助得以重新返回校园。

其中,有对从长乐进城打工的陈姓夫妻,将自己省吃俭用省下来的8000元钱捧来资助两位特困生。打开那个包钱的手绢包,里面有3张定期的存折和1本活期的存折,还有一些现金,中间有5元的、2元的……这对看上去50多岁的老夫妻说,“我们俩都没文化,孩子当年因为家里穷都没怎么上学,所以看到现在有孩子面临辍学,就想起了自己的孩子。”在“九月助学行动”义演认捐晚会上,老两口亲手将钱交给了两个特困生。多年过去了,其中一位特困生拿了4000元后就再也没出现过,另一位曾找过这对老夫妻,说他母亲病了,没钱交学费,老夫妻又拿了1500元给他,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露过面。

2001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刊载了这样一条消息——《月月享救助,从不谢恩人》。该报道称:“自1999年夏天开始,经《福州晚报》牵线搭桥得以圆大学梦的莘莘学子逾千名,近400名已经完成学业,这中间的与资助者有过信件上的往来的人不到一成,表达过感激之情,写过两封信的人不足10个。”

这几件事经媒体披露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不少人指出这种行为反映出当代孩子感恩思想的严重缺失。

四、解决办法

从小培养孩子学会感恩和分享,这不只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并且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的爱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做父母的不仅要向孩子施予爱,更应让孩子懂得反馈和回报爱。只有让孩子学会分享,将来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孩子才能更好地与周围人相处和合作。

将来的社会不仅是竞争的社会,更是合作的社会。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能只是溺爱,要创造机会,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精心培养孩子的感恩情怀。

为了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让孩子懂得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家长朋友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要注重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要让孩子明白,作为家庭的一员,孩子有承担家庭责任的义务。家长平时可根据孩子年龄、心理和能力,指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承担一定数量的家务劳动,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辛劳,更珍惜幸福的家庭生活。同时,引导孩子参加学校活动和公益劳动,使孩子增强社会责任感,做到心中有他人。

2让孩子在感恩中体会快乐。当孩子为家长倒茶时,真诚地说一声“谢谢”;当孩子主动整理房间时,真挚地说一声“真不错”;当孩子陪同长辈出去散步回来,也别忘了说一句“辛苦了”!让孩子在家长的一个微笑、一句赞许中收获感恩的喜悦。

3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如果孩子喜欢阅读,喜欢听故事,就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经常给他讲些小故事,让他明白生命的珍贵,从而感激父母给了他这一次生命。

赵梅博士认为,感恩之心有两个特性,一个是及时性,即在困难的时候得到帮助,马上就会产生对对方的感激之情;另一个特性是滞后性,也就是说当时可能意识不到,直到自己有了亲身体会以后,才会油然而生。因此,赵博士提出,要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就要让孩子体验到父母的辛苦和努力。

错误29喜欢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有些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这样说:“别人行,你为什么就不行?”

这样做的父母明显已走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

小飞的妈妈一提到儿子的学习就特别激动:“我们做父母到底为了什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可他就不给我们争气。你看,我邻居的孩子,比他还小一岁呢,学习从来就没让家长操过心!我横看竖看,我们孩子各方面不比别人差呀,别人行,他为什么就不行?”

除了在学习上对孩子要求严格外,生活上小飞的爸妈对他的关心也称得上是无微不至了。然而,为什么小飞和爸妈却怎么也亲近不起来呢?

小飞的爸爸对此也是一肚子苦水。“有时候我也知道孩子压力太大,可是这也没办法,我们不能照顾他一辈子,你说对不?他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怎能找个好工作,等我们一蹬腿他怎么办?”

其实小飞更是满腹委屈,他在日记中写道:“有一件事,我实在想不明白,我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次月考,我在班上排名11,年级排名66,已进入了前100名,总的来说,我应该算是进步了。因为上学期末,我在班上的名次是24,年级名次是148。在刻苦努力中,我这学期进步了,可是今天我回到家,并没有得到爸爸的鼓励,反而被他狠狠地训了一顿。”

小飞的父亲看到这里,心里十分难受,一方面怪自己没有合适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认为自己做得并没有错——大家都是头脑健全的人,为什么自己孩子会不行?肯定是孩子努力得还不够。但孩子却从来不这么看。

像小飞的父母一样,许多父母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比谁的孩子长得个子高,谁的孩子长得漂亮,谁的孩子机灵、聪明等等。

经常拿孩子的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进行比较,不仅不能对孩子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有一次,中央电视台录制一台“怎样教育淘气的孩子”的节目,有一个很淘的孩子,一开始就冲着镜头说了这样一段话:“每次我爸爸批评我的时候都要说:‘瞧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瞧你怎么怎么差;瞧人家的孩子多聪明,瞧你多笨……’我心里不服气,就想,你觉得人家的孩子好,你去给他当爸爸算了,干吗给我当爸爸!”这位孩子的父亲当时就在台下,眼睛瞪得很大,嘴咧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一、专家教育观点

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父母教育和疼爱孩子的方法之一,但这种教育方式要因人而异。因为大多数孩子接受不了这种方式。父母经常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只会对孩子造成坏的影响,这些孩子,通常会有以下两种情况出现:

1孩子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如不开心、无安全感、愤怒和嫉妒等,情绪会受很大波动。

2行为表现方面,被父母用作比较的孩子会觉得得不到父母注意,因为父母好像更喜欢别的孩子,所以孩子会做出很多吸引父母注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通常都是父母不喜欢见到的。

基于上述情况,父母就会认为孩子顽劣,从而会更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有些人会认为没有比较就不会有进步,事实上确实有些极端的父母是存心把自家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以为这样可以激励孩子进步。其实这是错误的。人生有比较才有竞争,但若一个人的竞争对象是自己身边的人,在班级内要打败其他同学,在同事当中要胜过所有人,如此这个人的一生会很累,到哪儿都会是四面楚歌。所以做父母的应鼓励孩子有适当的竞争,但要搞清楚竞争的对象。竞争的对象如果是自己,就要胜过自己,争取达到更高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可能要与别人竞争,但主要目标不应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自己进步了,才能缩小与别人的差距。

二、不拿孩子做比较

苏珊和爱迪丝是表姐妹,苏珊是姐姐,两个人经常在一起玩。快到圣诞节了,学校一放假,爱迪斯就到大姨家来玩。这天大姨和爱迪丝在厨房里聊起了考试成绩的话题,爱迪丝很骄傲地告诉大姨,她除了科学是B,其余的都是A(A代表优秀,B代表良好,C代表及格)。“你真是好孩子,学习成绩总是那么好。咦,我还没有看过苏珊的成绩单呢!苏珊,你来一下。”其实苏珊已在楼梯上听到了她们的对话,踌躇着不愿出来。听到妈妈喊她,不情愿地走过来。“苏珊,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成绩单在哪里呢?”“在我房间里。”苏珊慢慢地回答。看着她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预感到成绩不会很好,开始有些生气了,“是不是又考得不好?去把成绩单拿来,我要看一看。”成绩单拿来了,没有一个A,大部分是C。“你真让我感到羞愧啊,苏珊。”妈妈忍不住地大声训斥起来,“你的成绩为什么总是这么糟呀?爱迪丝总是能取到好成绩,你为什么不能像她一样,怎么就一次让我满意的成绩都没有呢?你的学习环境哪一点比她差啊?你就是太懒,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你真是我们家的耻辱。回房间去好好想一想,再来跟我谈。我不想看你现在这个样子。”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爱迪丝面前受训了,苏珊还是下不了台,含着眼泪回到了房间。

苏珊与爱迪丝从小就在一个学校上学,她们俩家住得很近,来往非常密切。爱迪丝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出色的学生,不但学习好,人也很容易接近,所以在学校很受欢迎。与爱迪丝相比,苏珊觉得自己像个丑小鸭,心情总是不好,她十分需要得到鼓励和肯定,但她从小就感到来自爱迪丝的压力,觉得自己无法比过她。而妈妈不但没能给苏珊以鼓励,反而使她的信心遭受打击。

三、解决办法

世界上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相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能力和特长也各不相同。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就要针对孩子自身的客观情况,给孩子以合理的定位,不给孩子制订超过其自身能力的目标。世界上永远不可能有两个各方面都一模一样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某些长处,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并努力使孩子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才能使孩子充满自信,信心十足地去面对竞争、处理问题,使孩子的自身能力得到最大价值的发挥。而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做比较,非要去比的话,只能用孩子的长处与别人比。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绝不比别人差,尽管某些方面可能稍微逊色。行有七十二,路有千万条。总有一行适合孩子,总有一条路能让孩子走向成功。喜欢攀比的家长就此罢手,还孩子以自信,给孩子以力量。

错误30以为成长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有理论说孩子在自然状态下成长是最好的。这一理论认为,在自然状态下,孩子的身心发展受父母的主观意愿影响相对较小,因而更能真实地反映孩子的天性。而孩子朝着他们喜好的方向发展,更有利于他们今后人生的成功。

但实际并非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抱有这种观点的家长极有可能是在为自己开脱。另外,教育孩子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不少父母认为,自己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吃好穿好,孩子的成长主要靠孩子自己,寄希望于“无为而治”。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一、专家教育观点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实质就是对“成长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这个观点的一种否定。

教育专家认为,把孩子的成长寄希望于孩子自己来完成,实质是对孩子的一种放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意识,它无时无刻不在运作。这种潜意识能把所有周边的信息接纳进去。孩子在接受到这种信息的冲击后,家长如不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就会按照采集的信息,在脑海中形成最初对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正确,也可能是完全错误的。

任由孩子自由成长,放任孩子,极有可能导致场面最终无法控制。孩子大脑中的信念的形成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当你发现孩子思想出现问题时为时已晚。观念、习惯、个性等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让孩子放弃头脑中已形成的旧观念比接受一个新观念更难。

放任孩子很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孤僻的性格,他们会认为父母不重视他们。

长期忽略他们的存在,会使得他们错误地以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状态,这样的孩子就无法树立自尊心、自信心。美国有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把很多性情暴躁、攻击性强的孩子组织起来。然后组织了一批高校的女大学生定期来看他们,给他们以拥抱、抚摸等身体上的爱抚,让这些孩子感到受关注。结果,这些孩子每次被爱抚后都表现得较为温和,也显得较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