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育孩子时常犯的50个错误
23316700000024

第24章 错误的操作(1)

错误34和孩子没有亲密接触我们经常从电视上看到,外国人见面就相互拥抱、亲吻,而中国人见面只是握握手。尽管这是文化、礼仪的不同,但是,有关研究表明,身体接触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经常性的亲密接触能够有效地预防一些心理疾病,比如焦虑、抑郁、孤独等。而且身体的亲密接触能够有效地满足人体的“肌肤饥渴”,尤其是家长与孩子的亲密接触能够满足孩子的“肌肤饥渴”,从而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许多中国家长在孩子刚生下来时,又是抱又是亲。但孩子长大了,父母更多的是要求孩子听话、好好学习、参加各种兴趣班,不但不再抱、不再亲,反而因为孩子的淘气、分数不理想,而经常指责、怪罪孩子,亲子关系逐渐疏远,有些孩子与父母之间甚至已经没有多少感情了。

家长作为孩子最直接的启蒙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成就一个孩子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家长不与孩子亲密接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有些家长认为不需要和孩子亲密接触。“又不是小孩子,都这么大了还要抱、还要亲?再说,这样多难为情。”这可能是多数家长的想法,认为亲密接触仅限于上学前的小孩子,上学后,就不必再亲密接触了。

其次,由于现在的家长都比较忙,他们很少有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不是将孩子托付给老人,就是完全依赖学校的教育,这一类家长当然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甚至可以说没有心思与孩子亲密接触了。

再次,有些父母对亲密接触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只有抱孩子、亲孩子才是“亲密接触”,不知道抚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膀、握握孩子的手等这些身体接触也属于亲密接触的范畴。

最后,有些家长虽然也想进行亲密接触,但是不懂得把握恰当的时机,或者存在一些顾虑,担心孩子不接受,自己会没有面子。

当然,亲密接触也要讲“度”。有一位母亲倒是比较注重与孩子亲密接触,儿子都已经12岁了,还经常又是抱又是亲,晚上,儿子还得搂着妈妈睡觉,像这种乱无章法的“亲密接触”对孩子同样是有害的。

一、专家教育观点

诺亚·波特说:“就感觉能力的性质而言,触觉是所有感觉中最可信任的。从很多方面来说,都值得被推崇为最重要的感觉。”狄摩西尼有句名言:“所有的感觉都是触觉的延伸。”触觉是皮肤对刺激的真实感受,是人们最熟悉的感觉之一。实验表明,皮肤上的某些点对于冰冷物体的刺激特别敏感,而另一些点则对热的物体特别敏感。人们平常对于冷暖的感觉就取决于这样两类点受到复杂刺激后的综合感受。皮肤上还有别的一些点分散在其他点之间,如果它们单独地受到刺激,就会使人们产生接触感或压力感。但由于皮肤受到刺激的时候,还会明显地伴随着其他器官的刺激,于是就产生了复杂的感觉,使人们对坚硬或柔软、粗糙或光滑、干燥或湿润的种种物体能有所体验。

父母要经常接触、触摸、按摩孩子,以解决其生理上的渴求,这对孩子的大脑发育、神经发育作用很大。科学研究证明,肌肤相接、心灵感应,体内通过生物电释放出内啡肽、****胆碱,由此能够提高抵抗力、免疫力,并减少癌症的发生。

著名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也认为:“对儿童来说,除了需要被细心地照料之外,还需要和父母有温柔的身体接触。”所以,家长不要以为亲密接触是一件小事情。美国纽约大学曾做了一个触摸的心理实验,结果表明:“缺乏和父母身体接触的儿童,长大后普遍缺乏温情和体贴,而且往往自信心不够,自我评价度低,这样的孩子不懂得如何向别人表达自己的快乐情绪,对周围的人也显得冷漠而缺乏亲和力。”

心理学研究也证实,儿童与父母之间形成的关系,是今后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如果儿童在幼年期不能与父母形成亲密和谐的关系,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就很难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人格发展的障碍和社会适应困难就难以幸免,孩子在青少年期就可能表现出缺乏安全感、自卑、苛求自己和他人、对人缺少信任感、被动、退缩、依赖等人格特点,成为抑郁症、恐惧症和强迫症等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

家长与孩子都需要亲密接触,否则难免会孤单无助,造成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了孩子的情感满足,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身体的接触。

二、解决办法

第一,家长需要一些增强触感的技巧。比如,轻轻地让右手各个手指的指尖移过一个没有遮盖物的平面。先是粗糙的平面,然后再是光滑的平面。注意一下经过粗糙平面与光滑平面时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第二,多与孩子握手,通过手与手的接触家长能够获知真实的亲子关系。当家长和孩子握手的时候,要注意从他们的握手方式中看出他们的某些个性特征,用心感受孩子的手,是否在颤抖、是否比较用力,还是漫不经心地将手很快抽出。颤抖表示孩子一直渴望得到你的亲密接触,你的握手好像是及时雨,滋润了孩子干枯的心灵;比较用力,代表了孩子一直与你是平等的关系,说明你平时做得很好;如果孩子不经意地将手很快抽出,家长就要注意了,说明孩子到现在为止与你有比较强烈的对抗心理,家长应该想办法挽回。另外,家长在与孩子握手时要注意温和而沉稳。

第三,爱孩子,就要告诉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拥抱孩子。爱是最好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父母要用身体语言将爱的感情、爱的行为,艺术地与孩子沟通。经常给孩子一次拥抱,让孩子在家长的亲密接触中快乐成长。

第四,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之间经常性的亲密接触会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人与人之间身体的接触是很正常地,也是必须的。这样他们今后就会很自然地通过身体接触回报自己的家人。比如,父母出差回来给老人一个轻轻的拥抱,孩子看在眼里,就知道不但他们有肌肤饥渴,爷爷奶奶也有,也需要身体的接触。这样的接触在家庭中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第五,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父母应采用不同的接触方式。对于刚出生的婴儿,可用双手给孩子按摩,来传达自己的感情。对于比较大的孩子,比如上学的孩子,要经常抚摸他们的头、拍拍肩膀。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应每天多与孩子亲密接触一分钟,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如给孩子整理衣服、整整发型,说几句悄悄话等。

第六,经常出差的家长不论孩子多大,出差回来后要拥抱自己的孩子。年龄小一点可以比较亲密的拥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亲密程度应有所降低,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要轻轻相拥,或单手将孩子拥入怀中。有人说十几岁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用抱,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其实孩子从生下来一直到长大成人的整个过程都需要父母的拥抱,尤其是十几岁青春期的孩子,父母的拥抱能够满足他们的“肌肤饥渴”。

错误35总是做坏的示范曾经有一句话:“英雄的儿子是好汉,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虽然这句话不是绝对正确,但至少反映了榜样的作用。这种榜样最主要、最直接是来自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教育孩子说话算数,自己却屡屡失约;教育孩子不要乱扔垃圾,自己却随手丢垃圾;教育孩子要讲文明,懂礼貌,自己却是脏话不离口;教育孩子不要吸烟,自己却吞云吐雾等等,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比比皆是。

当孩子还没有与外界有更多的接触以前,父母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一个权威,家长的一切言行在他们看来都应该是正确的,很少有孩子会在童年的时候怀疑自己父母的正确性。所以孩子把家长的言行当成是自己行为的一个范本,因为父母既然如此那自己这样做肯定也不会错。

在孩子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前,是否符合家长的做法是他们内心评价是非的惟一尺度,即便是家长的错误做法,他们也会盲目模仿,而且这些行为一旦重复下去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即使后来孩子意识到这是错误的,形成的习惯在短时间内也很难改正。孩子有了正确的是非观念,就不再容忍家长的错误示范,但孩子不知道怎样对待家长错误的做法,时间一长,孩子对父母的正确的话也不听了。

可见,父母不良行为的示范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不利的,甚至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

一、专家教育观点

卢勤说:“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每天在自己眼中留下父母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父母的形象应该是最完美的。但是,拿出孩子们用心灵‘拍摄’的‘照片’看一看,并不是每一张妈妈的照片都那么‘光辉’,也并不是每一位爸爸的形象都那么‘高大’。”

孔子最早提出了“以身作则”这一教育原则的。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何以正人?”孔子的这些话,充分说明家长以身作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其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而现在,我们的孩子从父母身上看到了什么?

有些父母,上班时十分繁忙,十分辛苦。而一回到家,便只想着自己的休闲娱乐,有的甚至每晚把饭桌变成麻将桌,把家庭变成赌场、舞厅、酒店,全然不顾在一旁写作业的孩子。难怪孩子只看到父母“吃喝玩乐”;难怪有不少孩子形成了“享乐至上”的人生哲学。这一切,能怨孩子吗?

当那些家长指着孩子的鼻子,大喝“你给我念书去,不许看电视”时,自己却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这能让孩子安心读书,心理平衡吗?当你告诫孩子,不珍惜时间就是“图财害命”时,自己却一宿一宿地玩麻将;当父母指责孩子懒惰、贪玩、不刻苦时,想没想过自己在孩子心中是什么样的形象?

“孩子需要榜样甚于批评。”孩子的目光像永不休息的雷达,不停地注视着大人的言行举止,模仿着大人的习惯行为。

劳累一天或心情不佳的父母,为了未成年的孩子,回到家时请打起精神。你若想让孩子做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做什么样的人。让孩子全面地了解父母,是十分必要的。这不是说,父母回到家,还要拼命地工作,而是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一天在忙些什么,为谁辛劳为谁忙?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家长发出的生命信息,即使是襁褓中的婴儿,也能收到家长的信息。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很有道理:“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二、不信守诺言的父亲

许多家长说一套做一套,没有将言传与身教结合起来。以下的案例可能在许多家庭中都会发生。

一天,小康的作业还没做完,父亲生气地说:“小康,我跟你讲了多少次了,要遵守时间。你说好一个小时写完作业,怎么到现在还没写完呢?不遵守时间的人,不只是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而且还浪费了别人的时间,还会给人不好的印象。你认为你现在这种做法对吗?”

小康不以为然地说:“当然不对,不过,不就是作业没写完吗,我接着写就行了,何必上纲上线呢?”

爸爸显然生气了,加重了语气说:“你怎么能说这是上纲上线呢?你养成这样拖拖拉拉、不遵守时间的习惯,将来怎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

看到父母生气了,小康的语气软了下来,小声嘟囔着:“你们大人说什么都是对的,我们什么都是错的,我不遵守时间,你不也一样吗?”

“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爸爸不明白怎么把话题弄到自己的头上。

“难道你忘了,我们学校举行活动,好几次你都答应来参加,我也告诉老师你会去的,可是,要不你不去,要不你去了,活动没完就溜了,你这算是遵守时间吗?”

爸爸看到儿子很不以为然,甚至有些讥讽的表情,顿时感到自己的训斥并不能站住脚,一时竟然不知说什么好。想了想又解释道:“那还不是因为我的工作忙,临时安排不过来,再说你们学校的那些活动又不是很重要,也不是非参加不可。”

家长给孩子做这样的示范,孩子又怎么会养成守时的习惯呢?

三、解决办法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越是无意的言行,越是其人格真实的暴露,对孩子心灵的震撼力也越大,感染力越强。因而家长必须从根本上加强自身修养,检点自己的言行。要以身作则,做出好的示范,建议家长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严于正己

要求孩子言行端正,品德优良,家长必须先从自己做起。比如家长在服饰、仪表或言行举止上既要讲求个人色彩,又要分清场合,把握分寸,给子女以良好形象;家长在行为习惯上,应自觉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生活规范,家长在人格特征上,应有广博的兴趣爱好,孜孜不倦地求知,具有健康、乐观的情绪,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大事小事都恪守做人的原则。孩子会将家长的行为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溶入心灵深处。

2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决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在外一个样子、在家另外一个样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凡是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子女怎样做,自己先要做出个样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