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育孩子时常犯的50个错误
23316700000025

第25章 错误的操作(2)

3身教与言教结合

身教与言教不能相互代替,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两种教育方式。因为孩子缺乏经验和知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既要以自身言行的良好形象去感染、影响孩子,又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这样才能避免孩子机械模仿。所以把身教与言教结合起来,有利于教育效果的巩固与提高,而且也会保持和提高家长的威信。

4形成良好的家风

家风是指家庭成员在长期共同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伦理道德观念、为人处事的规范、情趣爱好、思想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称。家风在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会自然地体现出来,成为孩子成长的最直接的社会环境。孩子耳濡目染,时时刻刻受熏陶。家风会在孩子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他们的人格特征、品行往往是家风的写照。良好的家风是成员之间相亲相爱、相互尊重、真诚随和;家长勤劳节俭,孩子也会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钱财;家庭崇尚知识文化,孩子也会努力学习。相反,如果家风不好,成员之间互不信任,互不关心,甚至吵架打架,孩子也不会信任他人、不会关心他人。

家风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应以身作则,组织好家庭生活,教育全家,使家庭所有成员都按正确的原则行事,形成家庭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自觉遵守共同的原则和行为规范,协同努力,为形成、发展良好的家风作出贡献。

错误36不给孩子梦想的机会一个小女孩,偶然发现蚯蚓断成两半后,两半都在蠕动,感到特别好奇。她把断了的蚯蚓分别搁进两个有土的花盆里,想观察一下断了的蚯蚓还能不能活。妈妈非常生气地说:“一个女孩子,摆弄什么泥巴,没出息!”然后就把蚯蚓扔出了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提到这件事时说:“你看,这么一骂,一扔,就给未来的中国断送了一位女科学家!”

小女孩把断了蚯蚓埋在土里,也许她正在梦想着自己能够成为生物学家,能够研究出为什么断了的蚯蚓还能活,可是妈妈的错误做法却扼杀了小女孩的梦想。

可见,家长不给孩子做梦的机会,就会抑制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家长们不知道创新精神体现孩子的活力,创造性思维体现孩子思维活动的生命力。创造不仅能产生物质财富,也能产生精神财富。一个爱做梦的孩子,思维是活跃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很多家长不允许孩子做梦、不给孩子做梦的机会,甚至扼杀孩子的梦想,他们的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性。下面是家长们常见的妨碍孩子拥有梦想,扼制孩子创造性思维的错误做法:

首先,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武断地限制孩子,不允许孩子做梦,不允许孩子有梦想。比如,上面的小女孩妈妈的做法就是以成人的思维方式,认为玩泥很脏,不适合女孩,不考虑孩子的想法,就武断地阻止了孩子的探索行为。再比如,一个孩子成天到处乱画,家里的墙上、地上、桌子上、床上到处都留下了他的痕迹,终于有一天妈妈不堪忍受繁重的清洁工作,大发一顿脾气,将孩子所有的画笔折断,并扔了出去,从那以后孩子再也不画画了,成为画家的梦想从此破灭了。

其次,有些家长事事都先把结果告诉孩子,从而使孩子失掉了体验和探索的机会,也自然失去了梦想。

再次,不允许失败,以失败为耻,剥夺孩子失败的权利。比如有个男孩喜欢拆卸家里的电器,可是妈妈说:“你拆可以,但是必须原样装回,否则以后就不许你动了。”妈妈的寥寥数语断送了孩子成就工程师的梦想。家长不知道,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这正是失败的价值。

最后,家长处处设置清规戒律,害怕孩子越轨或犯错误。孩子梦想着自己是一只小鸟,想从沙发上飞下来,家长伸出一双关爱的手阻断了孩子小鸟的梦想,家长们就是这样前怕狼、后怕虎,总是怕孩子受伤、怕孩子越轨,怕孩子犯错误,到处设置障碍,最终把孩子圈在一个没有梦想的空间。

一、专家教育观点

******同志在论及人类社会发展时曾精辟地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就是因为有了一个梦想——共产主义,才会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同样,孩子的成长如同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一样,有了梦想,才会有为之不懈努力的毅力,才会有创新。

著名科学家贝弗里奇告诉我们:有了梦想,即便是认识到困难的存在,也能够激励行动的产生。不具有好奇心的人很少受到这种激励,因为人们通常是通过询问过程,从而发觉难题的存在。一个人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好奇心愈强,探索的光芒就愈光亮,一切自然界秘密都会暴露在好奇心的广阔视野内。有了好奇心就会有探索的梦想,家长们要适时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好孩子的梦想,帮助他们探索。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天赋,我只有梦想,有强烈的好奇心。”他说过只有梦想与热爱才是成功最好的老师。

丁肇中教授经常在实验室中一连工作几天几夜,有人问他这样做苦不苦?他说:“一点也不苦,正相反,我很快乐,因为我急于探索物质世界秘密的梦想,只要我有兴趣,我就很快乐。”

保护好孩子的梦想,也许你的孩子会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下一个丁肇中。

二、给孩子的梦想插上翅膀

我们来看看美国人是如何对待孩子的梦想的,以下是一位美国的家政人员的讲述:

那天早上,我特意送给约特(东家的儿子,今年12岁)一盒20色的珠光笔,用这种神奇的珠光笔画出来的道道在任何地方都能流光溢彩,并像黑夜中的星星一样闪着光芒。

但是,令我没想到的是,这盒该死的珠光笔竟然引发了我一阵心脏痉挛。

午餐结束后,当我看到约特时,我几乎晕了过去。我想我一定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我的错误就是不该给约特这种我认为很好的“坏”东西!约特正拿着那些珠光笔在自己的卧室里“挥毫泼墨”、“肆意妄为”,他完全投入在他伟大的绘画事业中。他的卧室墙壁上、玩具上,以及他的小脸上都画满了奇异的图形,这些该死的图形在光线的照耀下闪着光彩。

寻视四周,原先好好的四面雪白的墙壁,现在满是“金蛇狂舞”。在我看来,那些多彩的光芒犹如对我示威般地晃着我的眼,乱着我的心。

多么可怕的光彩啊!我要怎样对东家交代这件事情?不行,我得赶快制止约特这种“无知者无畏”的表现。没过多长时间,东家罗伯特回来了。令人吃惊的是看到这一切,罗伯特先生竟然没有责怪我,“你没有错,孩子,你不觉得你在成就一个未来的艺术家吗?”

他转身蹲在约特面前,“啊,太棒了!你没发现我们的小约特竟然是一个伟大的天才艺术家?简直是达·芬奇第二!”罗伯特高兴得咧开大嘴笑了,并亲了一下约特的脸蛋。约特立即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

罗伯特是个极其聪明的人,他站起来看着我满是疑虑的眼睛,真诚地对我说道:“约特梦想着自己是未来的画家,也许,他在走近梦想的过程中会踩坏路边的一些花草,但是,他毕竟是在向前走,当他实现自己的梦想时,他一定能创造出一大片你无法想象的美丽的花园来,这比起他在路上踩坏的那些花草,价值可就要大多了!不要不信任孩子,去挫伤孩子的梦想,那样做是最愚蠢的行为。看看我的约特,他就像刚出炉的面包,新鲜而充满生气。”

三、解决办法

青少年时期是通过“做梦”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黄金时期。他们的创造力具有不自觉性、不稳定性、非现实性和可塑性强等特点,允许孩子做梦、引导他们向着自己的梦想发展,这才是家长要做的。

1保护孩子的梦想,引导孩子的好奇心

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一致认为,孩子在感到兴奋、心情愉快时其创造力处于最佳状态。创造的起点是梦想的开始,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首先就要从保护孩子的梦想做起,引导他们的好奇心及想象能力,并鼓励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孩子们营造宽松、愉快的教育氛围。

2激发梦想和求知欲

梦想作为一种动机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相当大,它是推动人类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梦想引起人的定向性探究反射,即求知欲得到了激发,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

3允许“白日做梦”,鼓励“求异”精神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把鸡蛋放在肚子下想孵出小鸡,做化学实验乃至起火,但他母亲能容忍他的“孵出小鸡”的梦想和他的“出轨”行为,使他的创造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成为著名的科学家。由此可见,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有时是“白日做梦”,有时甚至会做出一些出轨行为,但只要家长把握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就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性。

4淡化家长权威,注重正确评价

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宽容孩子“梦想”的不良结果,允许孩子发表新意见,提出新见解。如家长在对孩子错误的、片面的见解评论时,能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给予肯定,让孩子多一点成功体验,就会激励孩子进一步探索他的梦想。恰当的评论可以催化孩子的思维,反之,必然抑制孩子思维。

5丰富孩子生活,积累多层次经验

创造力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智力活动,而是人们充分调动和运用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发现某种相似或共同之处的能力,是一种超越于实用功利目的之上的精神活动。因此,丰富孩子的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对于发展其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6引导孩子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不怕困难、不断进取

期待孩子能取得创造的成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培养孩子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不怕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养成喜爱钻研、不满足于现状的素质。家长要给予孩子引导和帮助,特别是在方法上指导孩子,还要鼓励他们不怕挫折,敢于接受各种挑战,磨练坚韧的意志。

家长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家长要理解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理想,这是孩子的权利,不能因为自己是孩子的父母就任意剥夺孩子的这一权利。

错误37忽视孩子——不懂得倾听很多家长在孩子说话时,不但不认真听,还总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孩子还没说两句就说:“去去去,我正忙着呢,没看见我在看球赛吗?有时间再说。”这样,孩子本来有什么话愿意和家长交流的,但家长不是一推再推就是训斥孩子,慢慢地,孩子有什么话,情愿把它埋在心里,也不愿意再跟家长说了。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喜欢滔滔不绝,生怕孩子听不进去,或者怕孩子忘记。他们总是想把自己主观的意志强加到孩子的身上,而对于孩子是如何想的,却往往置之不理。家长的叙说使孩子丧失了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机会。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家庭教育丧失了主体性,从而陷入以家长为中心的泥潭不能自拔。没有倾听,家长无法得知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自然也无法得知长时间的叙说到底能否被孩子接受。倾听的缺乏不仅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疏远,也使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有时也许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但他们却有自己的理解,他们需要将自己的理由阐述出来,而家长不倾听孩子说话,将自己的思想一股脑地灌输给孩子,孩子此时往往会采取极端逃避的方式,认为这是家长对自己的不尊重。有些孩子也许会默默地接受,而叛逆的孩子则会采取一种直接表达反感的方式,这无疑只会使讨论的话题中止。而如果家长学会认真地倾听孩子的观点,再将自己的观点与孩子相互讨论,这样孩子会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和爱护,渐渐也会理解和接受父母的观点。

家长不愿意倾听,使孩子潜意识里认为跟爸爸妈妈说话也没用,从而就不愿意敞开心扉了。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回到家中与父母没话说,面对同学或是陌生人他们反而能够敞开心扉,侃侃而谈。孩子拒绝与父母交流,家长就无法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更谈不上有针对性的帮助教育。所以全面了解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家长是否善于倾听。

一、专家教育观点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家长跟孩子在讲话时,表面上是你一句我一句,好像是一个在说,一个在听。但在很多时候孩子在讲话时家长却没有在听,只是在想下一句我要怎么说,至于孩子说什么没关系。若只是一心一意地关心自己怎么讲,那么心思就没有在孩子身上。这就是不懂得倾听的家长的典型心理状态。

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但我们的心中往往有太多的成见,这成为我们倾听别人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