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不娇气的女孩
23316800000016

第16章 给女孩选择的权利(1)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权利主体,他们希望“做自己的主人”,给孩子平等的权利会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是尊重自己的。

当女儿显露出独立性萌芽时,要加以鼓励。如父母让她做一件事,她非要做另外一件事,只要她想做的事在合理范围之内,就不要强迫她做你要她做的事。父母不要把女儿的这种行为看成“不听话”,她们是独立的个体,她们有选择的权利,父母应该把选择看成是女儿身上宝贵的自主性动机,抓住机会,给女儿自主、自立的自由。

给女孩独立的空间

让女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培养她独立性最好的方法,孩子懂得把自己的事情打理周到,是一种有责任感的具体表现,一个有责任感的女孩该自己做的事一定不会让父母代劳,她会自己整理书籍、书包等物品,也会自己收拾房间,这样的孩子最常说的话是“没关系,我自己来”!她们还会主动要求为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扫地、洗碗等,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帮家庭做些事情。

美国人戴维利用假期带着他的孩子到一位中国朋友家做客,他的孩子中有一个叫琳达的小女孩,这是她最小的孩子,刚刚12岁。来到中国朋友家时,朋友对这个小女孩印象最深,因为这个女孩背着一个显然和她年龄不大相称的旅行包。

有一次,两家人决定出去旅游,小女孩依然很自然地背上这个大旅行包,这时中国朋友有些看不过去了,他对琳达说:“这包太重了,我来帮你背吧!”琳达听完朋友的话,睁大双眼疑惑地看了看朋友,然后很有礼貌地说:“谢谢你,不过我自己的东西可以自己拿。”

其实琳达的父亲当时就在她身边,而且他的背包和女儿的差不了多少,要帮女儿拿包是轻而易举的事,这时中国朋友问琳达:“你每次出去旅游都是自己拿东西吗?”琳达笑笑说:“当然。”虽然那天琳达背的包很重,可是她玩得很开心。

这让中国朋友不由得想起自己看到过的一个和琳达年龄相仿的小女孩:在一个下雪的早晨,一个看上去十一二岁的小女孩正站在路边草坪的护栏上,表情很焦急,她指着马路上正在为她叫出租车的妈妈喊:“你能不能快一点,再拦不到车,我就迟到了!”再看马路边上的妈妈,正在一手抱着孩子的书包,抽出另一只手向过往的出租车招手,她也急得满头大汗。

这两个孩子的对比让人感慨万千,在如今的社会,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又何谈与人竞争呢?而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不懂得竞争是不能生存的,父母与其代替孩子做事,不如教他们做事。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对自己人生负责任的态度,作为父母没有义务和责任替他们包办一切。告诉女儿不要总拿自己是孩子做借口逃避责任,父母应该让女孩明白哪些是她自己应该做的。比如上学这件最平常的事:自己收拾书包和学习工具是最起码的事,女孩心细,在这方面应该做得更好;每天早上闹钟响的时候,即使再想赖床,也应该准时起来收拾东西准备上学,上学不迟到便是一种责任。如果女孩总是习惯把这些该自己做的事都交由父母代劳的话,作为父母就需要反省自己了,因为你没告诉女孩这本应该是她做的事情,这会让她变得缺乏责任感。在教女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不妨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首先,父母要多鼓励孩子。不管父母做什么事,都要善于抓住女孩的心理特点:女孩需要鼓励。当她们取得进步时,父母要及时对女孩的行为给予鼓励和赞赏。女孩掌握知识和发展人格的过程就像一个人从镜子里看自己,女孩会把别人对她们的评价当做一面镜子,然后按照这面镜子里的自己去计划人生。如果父母总是说她做得不够好,她们就会放弃努力。父母的鼓励会让女孩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女孩自信的性格就是在父母的鼓励中培养出来的,学会鼓励女孩是父母需要做出努力的事。

其次,让女孩学着从简单的事情做起。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父母要培养女孩的责任心需要自己先有耐心,让女孩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不要对她们期望过高。如果对女孩的要求过高,女孩会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苦恼,父母也会因为女孩没有进步而失望。要给女孩一个适应的过程。

最后,让孩子尝试接触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为了避免培养出不能对自己负责的女孩,父母应该让女孩在小时候就尝试接触各种事物,培养她们的独立能力。也许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她们会给你添不少麻烦,或偶尔犯一些错误,但也要让她们坚持自己做。这是教育女孩有责任心的第一步。

父母是引导者,女儿才是执行者

当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年轻的夫妇往往就已经开始筹划着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了。许多家长都视女儿如掌上明珠,望女成凤促使他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并视为“时尚追求”之时,却陷入它所带来的种种误区,父母所谓的“教育”只会为众多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获得硕士学位的孙小姐,一直梦想着有个孩子,所以在怀孕之时,就已经计划好要从小培养孩子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当女儿田新两岁的时候,孙女士就亲自教她学习一些简单的英语口语,同时让婆婆每天雷打不动地给女儿看两小时的英语原声动画片。

这一切按计划顺利进行着,但是不曾料到,两岁的田新说话开始有些口吃了。这让孙士怀疑自己的方法有些过了,是不是太过心急了:现实生活中的双语可能会在孩子的头脑中“打架”。自此之后,她就不再给田新放英语动画了,在医生的指导下,田新的症状才有了一点好转。

许多家有女孩的父母认为女孩的个性不如男孩强,而且年龄还小,所以为女孩包办一切,认为这是为孩子好。可让他们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自己忙了、累了,女孩不仅没有进步,还不领他们的情,甚至变得不如以前乖了。

许多父母是情绪饱满地替女孩做这做那,并且乐此不疲,可是孩子此时成了旁观者,因为她们无事可做,只能旁观。父母忘记他们的使命仅仅是陪孩子成长,父母无意中把“陪”变成了“替”,女孩刚入学的时候,父母习惯性地替她们收拾书包,替她们找些“有兴趣”的补习班;上了大学,父母也会跟去替她们收拾行李,打点好一切,再交代脏衣服可以拿回家,还会替她们选一个“适合”女孩的专业……总之就是孩子有什么事,最忙的不是她自己,而是父母,父母忘了自己只是“陪”孩子成长的,他们把自己当成了“主角”,而把孩子当成了“配角”。正是他们喧宾夺主的做法,让女孩变得要么过于依赖别人,要么叛逆,要么没有生存的能力,相信这些都不是父母想看到的。

作为父母,总是有望子成龙的心思和想法,但不能盲目,而应该看清楚孩子的优势。如果傅雷强迫傅聪继承自己的绘画事业,那么傅聪的未来肯定是堪虞的,那样的话,孩子肯定不会有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失去生活的乐趣,变成父母操纵的工具,最终成为家庭教育的牺牲品。

孩子不能成为父母实现梦想的工具,家长应该主动寻找并挖掘孩子的优势智能,让孩子从兴趣出发进行学习,走上未来的成功之路。日本著名教育家木村久一曾经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能够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并不明白这一点,往往忽视了孩子兴趣的培养,结果很多孩子的兴趣在萌芽时就被无情地扼杀了。

除了学习方面,父母也需要对女孩的生活进行引导。人是群居动物,需要社会,需要与人交往,而女孩,尤其是青春期的女孩,更是强烈地需要有自己成长的空间,希望别人把她当做大人看待。如果这时老师和父母还把他当成孩子,就会引起她们的厌烦,使其产生对抗心理,所以父母要学会引导孩子,而不是强制让她们去做什么。

一位父亲处理女儿的异性交往问题就十分得体。这位父亲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女儿是中学生。有一天,女儿对爸爸说:“爸爸,我对一个男孩产生了好感,他帅气、智慧,总之就是很好,我能和他结婚吗?”

父亲说:“可以啊,不过,你喜欢他,他喜欢你吗?”

女儿看父亲并没有不耐烦的表情,自豪地说:“他也喜欢我。”

“不错,你能被一个男孩看中,说明你很了不起;你能看中一个男生,说明你的眼界开阔了。假如你将来想在这里发展下去,那你就跟他交往;假如你不想在这里发展,你将来就应该在其他地方去解决这个问题,毕竟这样你们才能在一起。”

女儿听后说:“那我以后再说吧。”

这位聪明的父亲用幽默的方法给了女儿一个重要的人生忠告。

其实在面对问题时,与其把女儿封闭起来,控制她们的想法,不如打开大门,让孩子在广泛交往中学会与人沟通。就像大禹治水一样,“疏”总比“堵”好得多。

尊重女儿的爱好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把女儿培养成心目中的完美人物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坚持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她,不仅培养不出完美的女儿,还会磨灭她对所有培训的兴趣,产生厌恶心理,对什么也不感兴趣。如果父母并不喜欢女儿的兴趣爱好,千万不要为了达到让她放弃兴趣爱好的目的而横加干涉,或者用激烈的语言打击她的积极性。“你做的都是什么呀,一点天赋都没有。”“不行,和别人比起来你差远了,学别的算了。”诸如此类的话语,千万不要对女儿说,因为这种打击的话语可能会使她放弃自己的爱好,但也会使她产生自卑感,对其他事物也提不起兴趣。

每棵树苗都有自己不同的姿态,同样道理,每个女孩的身上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往往是通过女孩的兴趣爱好反映出来的,而且,很多女孩成年后所取得的成就都与她幼年时期的兴趣爱好有关。

当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他往往能够全力以赴;相反,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放弃他极感兴趣的事情,做一些他不喜欢做的事情,孩子必然会与父母发生冲突。

英国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很早就喜欢戏剧了,他好像天生就对演戏充满了兴趣。为了能够加强自己的戏剧文学修养,他阅读了很多著作,尽管很多人都觉得读书很苦,但是莎士比亚不这么认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让他变得博闻好记,使他很快掌握了丰富的戏剧知识。莎士比亚曾在一个剧院干杂活,有一次,剧院的一个演员病了,剧院的老板没有办法只好找人替补,由于平时对莎士比亚的学习劲头有些了解,便让他上场替演。这个难得的机会让莎士比亚感到非常兴奋,于是他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就把台词变得滚瓜烂熟,登台后大家一致认为他演得比原来的演员还好。演了一段时间的戏之后,莎士比亚就开始了剧本的创作,从此踏上了戏剧的创作生涯,最终成了伟大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能够获得成功,显然和他的兴趣密切相关,由于有强烈的兴趣,让他变得好学,并对学习充满了动力,这使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就“入戏”了,也就不觉得苦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经说过:“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事实上,学习任何东西都离不开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为只有在兴趣中才能让人获得舒心快乐的感觉,反过来这种好心情又会提高学习的兴趣,这是良性循环;相反,假如对所学的东西感到厌烦,内心就会产生排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强迫学习,只会让内心更加痛苦,那么学习就必定会失败。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变得善于学习。

灵姗是个读三年级的学生,她非常喜欢弹琴,而且在音乐方面也很有天赋,小小年纪就可以作简单的曲子。这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是灵姗的父亲却坚决不允许她学琴,非让她学画画不可。当音乐老师开导灵姗的父亲,建议他尊重女儿的兴趣和爱好时,他满不在乎地说:“什么兴趣、爱好?灵姗还这么小,她懂什么?我叫她学什么就学什么!只要刻苦训练,做什么都可以出成绩。”

灵姗父亲的话未免有失偏颇。“只要刻苦训练,做什么都可以出成绩。”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逼着灵姗去做她不喜欢的事情是不妥当的。

有一些父母经常否定女儿的爱好,而把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女儿,父母往往觉得自己小时候没有条件学习才艺,现在条件好了,一定要让女儿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所以天天逼着女儿去学习琴棋书画。但是,这种“完美”的计划,不仅让父母感到辛苦、劳累,更让小小年纪的女儿苦不堪言。女儿除了正常的学习之外,还要勤学苦练其他技艺。时间一长,她势必会产生疲惫感,以应付的心态去学习。长此以往,女儿的技艺培训不见什么效果,还会影响文化课的成绩。

女儿虽然年龄小,也已经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尊重她的兴趣爱好,就会让她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和动力。如果逼着她刻苦训练,她自己却一点也不感兴趣,那么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而即使取得了成绩,女儿也永远不会快乐,如果是这样,成绩又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