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不娇气的女孩
23316800000017

第17章 给女孩选择的权利(2)

一个人最可悲的是,在他的一生中对什么都没有特殊的兴趣和爱好。而对女孩来说,最不幸的是,父母凭主观意志扼杀她的兴趣和爱好。凭主观意志培养女儿是家庭教育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这很有可能会给女儿的一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培养女儿的时候,一定要去发现和培养她的学习兴趣,而不要靠自己的想象去给她设计和安排。父母首先要承认女儿也有爱好的权利。父母首先要改变心态,承认每个人都可以有个人的喜爱和兴趣。女儿虽然小,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父母不应该随便干涉。其次,要在女儿学习某种技艺之前,先问问女儿的想法。兴趣并不是强迫就能够产生的。父母要认真去发现,更需要耐心去培养,一旦发现女儿在某一方面很突出,那就着重培养她这一方面的天赋。如果要女儿去学习一种技能,要先问问她的意见,争取得到女儿心理上的认可。

别让期望成为女儿的压力

12岁的周敏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也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周敏的父母希望她在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所以,父母为她设立了非常高的标准:除了在学校里参加正常的学习和活动以外,爸爸妈妈还给她增加了很多课外的“活动”,比如练体操、拉小提琴等。

父母要求周敏在所有活动中都做到最好。幸运的是周敏很争气,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地区活动中,她都被认为是难得的优秀孩子。可不幸的是在她的生活中,却时常发生一些令人无可奈何的事。比如,周敏对他人的评价十分敏感,略有微词她便会情绪低落,在行为上,她也经常出现神经质的表现,并且她不像其他同龄女孩那样尽情地说笑和玩闹,好像一直处于压抑的状态。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敏的爸爸妈妈对周敏是十分“残忍”的,因为他们为周敏设置了过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实际上破坏了周敏的正常发展。而周敏在父母的高期望中,从小就形成了一种凡事做到最好以让父母高兴的强烈愿望,也许在周敏看来,只有她达到了父母的要求,她在父母的眼中才是有地位和值得被关心的,这样的她才是有价值的。可是,在父母的高要求下,周敏失去了一个女孩所应该享有的天真和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不得不引起所有父母的深思。

据相关报道,中国17岁以下的孩子心理障碍患病者在逐渐上升,专家分析说:“这一现象的形成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这种期望正是孩子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一个女孩说:“我感觉自己非常没用,每当看到父母满怀期望的目光,我的心中就很难过,不知怎样才能达到爸爸妈妈的要求,现在,一看见书就害怕,真想把它撕掉……”女孩天生比较敏感,她们怎么能承受父母超出现实的期望呢?所以这种期望让她们困惑甚至是崩溃。

“你如果考不上市重点,我就自杀!”这是一位妈妈对女儿进行的威胁。本来性格开朗、活泼的女儿如愿以偿地考入市重点后,这位妈妈自然百般宠爱她,因为女儿替自己争光了。

“你一定要在全班拿第一,不然对不起我的期望。”这位妈妈的筹码在增加,而且不止增加了这一次,因为所有父母对子女的期望都不会搁浅在一个水准上,父母有要做成功者的期望,孩子就要像“过河卒子”般拼命往前冲。

慢慢地,这个女孩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她心中开始焦躁不安了,因为她没考到全班第一。

这位妈妈又以同样的口吻威胁女儿:“这次期中考试你的成绩如果达不到95分,我就自杀。”妈妈说得非常坚决。结果期中考完,女儿离家出走了。

生活中,父母对子女设立过高期望的事情非常多,盼女成凤本无可厚非,而且在多数情况下,父母适度的期望也能够化做女孩奋发向上的动力,可是有些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会成为女孩肩上沉重的压力,她们稚嫩的肩膀还承受不住这么大的“期望”,女儿不是父母的棋子,如果父母一味地把自己的期望加在她们身上,失去自由和快乐的她们会慢慢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这种期望禁锢了女儿的人生,也禁锢了女儿的快乐。

除此之外,在过高的期望之下,父母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也开始严重失衡了,如果女儿哪次没考好,父母往往就认为女儿变“坏”了,于是,更多的高标准又再次出台,常常是把女儿管得比以前还严,在这种“囚犯式”的生活中,你的女儿会变成什么样?

父母对女孩的期望要把握好“度”,因为父母的高标准容易给女孩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最典型的一点就是父母不惜动用所有的社会关系,花费巨资为女孩选择学校,他们觉得女儿进了好学校就有“成凤”的可能,但是他们不知道,也许自己的女儿志不在此,也许她的实际能力没有那么高,在重点学校里上课,她的学习积极性更可能会受到打击,并因此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另外,很多父母不考虑女孩的年龄特点和智力水平,盲目地为女孩设置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当女儿虽然经过努力还是不能实现目标时,她往往会因为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而自惭形秽,进而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从而动摇自信心。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质,他们的发展往往和父母的目标产生一定的差距,但这也是他们的自由,父母不应过度干涉,女儿的兴趣和潜能虽然未必和父母的理想模式相吻合,但只要不偏离正轨,大可由她去,这样可以避免女儿因父母期望过高而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功利的期待让孩子背上沉重负担

老舍曾说:“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而忘了儿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长也。”老舍主张对待孩子要有平等的态度,尊重孩子,就像对待好朋友一样,他认为孩子“宜多玩耍”,最害怕看见小大人和少年老成的孩子。鲁迅先生也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中写过,要把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生命来尊重,而且要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不是以成人的方便为本。

现在看来,这些文学大师的育儿真经依然是值得铭记的真理,可是,能做到的父母却少之又少。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就冲着某种功利的目的而来呢?

有人在猴子的笼子外架起一台摄像机,把它一天的饮食起居拍下来,拍了一部纪录片。假如把这个片子播出来的话,猴子固然是不爱看的,尽管它们是主角,相信它们对桃子的兴趣一定会大于这部片子,而爱看猴子一天生活的只是满怀好奇心的人。

事实上,孩子所面对的处境大多时候和猴子是很相似的。许多在秀场上的孩子,不管他们愿不愿意,都要遵照父母之命去参加选秀,他们也许学会了装帅扮酷,也许说出很有“深度”的话,台上的他们是主角,娱乐了台下的父母和所有观众,但最爱这些项目的也许并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父母们以爱的名义让孩子完美地演绎着他们想要的东西。

当然,在这之前,父母付出的可谓很多,无论是从财力还是精力上说,父母们都如飞蛾扑火般为孩子付出,满足孩子所提出的条件,给他们最好的物质生活,这一切都只是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

比如说,近些年来,许多教育专家及科学家都大力鼓吹音乐对智力潜能的开发有极大助益,于是很多父母为了让女儿有个好气质和以后能出名,就一定要让孩子学习音乐,无论家庭条件如何,甚至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学,当然,他们也不会问孩子是否乐意学。

不可否认,学习一些特长的确对孩子有好处,可是对孩子来说,与其说是学东西,不如说是玩东西,孩子的生活就是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孩子学习效果佳,在丰富业余生活之余,更重要的是学一些东西让他的生活更充满乐趣,这才是父母应该首先考虑的。如果在孩子还没玩之前,即使是“为了孩子好”,硬要他坐在钢琴边,对孩子来说也是残酷的,孩子不快乐,学习对他而言也失去了意义。只能说,在父母本身就带有功利色彩的目的下,孩子们过得并不快乐。

一个17岁的女孩就读于某重点中学,读高三的她成绩优秀。可是有一天,妈妈突然让她暂时休学,目的是准备参加《红楼梦》剧组海选活动。

这位妈妈说:“我女儿在上幼儿园时,我就开始让她接受艺术班培训,表演、舞蹈样样精通,从那时起,我就想着让她当明星。”十几年来,这位妈妈不惜巨额投资培养女儿,她还经常请假陪女儿参加各种培训班。“假如她能入围,就算演一个丫环也对得起我多年的培养了,所以我决定让她休学,全力以赴地去实现这个梦想。”

虽然国家广电总局曾规定:选秀节目的参赛选手年龄必须在18岁以上,17岁并不符合条件,而“红楼梦中人”的选秀活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年龄是第一道门槛,未成年人不允许报名,但是这个女孩的妈妈却到相关部门修改了女孩的年龄。

这位妈妈陪着女儿到达海选现场的时候,看到很多来报名的人,许多孩子都是由父母陪着来的。最后,这个女孩虽然外表靓丽,演艺才能也很出众,但是,因为她连《红楼梦》的作者都说不出来,此次海选便以失败告终了。

这位妈妈并不泄气,她说:“不知道有什么要紧?我们这就回家恶补去。给你报名参加个艺术培训班,由专门老师开小灶,帮你啃读小说,了解人物的基本线索和性格,下次去其他赛区再报名……”当有人问及女孩的学业问题时,妈妈的回答是:“学业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可是现在考上大学将来工作都难找,如果能赶上这班车入选剧组,一夜成名后,选择的机会就会多很多。”这位妈妈高兴的背后,是女儿并不高兴的脸。

“选秀”这个词起源于中国封建社会“宫廷选秀女”,现在引申为演艺圈为引进新人开展的表演比赛。“选秀”这个词的典故本来就含有“一人得势,鸡犬升天”的意味。父母想让儿女“一夜成名”,和曾经逼迫孩子挤高考独木桥的道理是相同的,鼓励女孩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是应该的,但让孩子休学孤注一掷并非理智的做法,这只能说父母的培养功利心太重。

参加选秀节目,可能是成年人热衷的事情,它折射出成人世界复杂的心态,但对孩子而言,选秀也不过只是一次游戏,如果父母非要把如此功利的思想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不会开心,而这种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常常也是功利且自私的,如果孩子过于关注这场游戏,尤其是脆弱一些的女孩,一旦失利,她们可能会走向崩溃的边缘。

父母的功利心让他们对孩子产生了许多期待,这种功利的期待往往让孩子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比如父母执意让女孩去学习音乐,只为让她参加某项比赛夺得冠军,这样不但起不到促使孩子学习的作用,反而会加重她们的负担或者让她们产生逆反心理,这些对女孩以后的成长都是很不利的。也有些孩子在父母的高期待下,无法正确面对失败,从而影响自信心的树立。最后,一场期待变成一场战争,父母以失望面对孩子,而孩子以眼泪来结束这场期待。

别把自己的理想加在女儿身上

许多父母期待女儿成才,上名校,以弥补自己没有机会读大学的遗憾,于是本着“从娃娃抓起”的想法,在女儿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对她施压。

现在很多家长不允许孩子玩耍,其实就是恨铁不成钢最明显的表现,因为他们认为玩耍只是浪费时间,还会耽误孩子的学习,这样下去,孩子是没办法走过“独木桥”的,自然,也就无法完成父母的期待。

珍妮是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从入校到四年级,珍妮的成绩一直很优秀,在班里总是担任学习委员一职。有一次英语考试,珍妮考了95分,在班上排名第五名。这个成绩在一般家长看来已经不错了,但是珍妮回到家后,妈妈却对她的成绩很不满,她气愤地对珍妮说:“你看看人家乔楚,以前不如你,这次都考了98分……你真是太笨了。”面对妈妈的愤怒,珍妮眼泪汪汪的,憋着一肚子委屈,也不敢还嘴说什么,因为她知道“狡辩”只会让妈妈更生气。

在妈妈的希望下,珍妮在学习上一点儿不敢怠慢。可是慢慢地,珍妮的学习成绩竟然下降了许多,连她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对学习产生厌倦和畏惧的情绪。妈妈对珍妮的转变有些吃惊,她甚至怀疑珍妮的脑子有什么毛病了。当她带着珍妮去看医生时,医生说珍妮很健康,并推荐她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结果心理医生从珍妮妈妈身上找到了珍妮的病源。

父母不应该把自己未完成的目标寄托在孩子身上,更不能因此对他们施加压力,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往往比给他们限制的条条框框好得多。当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时,就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一旦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意愿,父母就有了恨铁不成钢的念头,进而限制孩子的自由,最明显的是不允许孩子玩耍,其实,这种对孩子的限制不过是家长对孩子玩耍的一种误解。玩耍也是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玩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还有些家长认为男孩比较爱玩,而女孩就不是那么喜欢玩耍了,所以他们就给女孩安排这安排那,让女孩几乎没有玩耍的时间,这样做其实是限制了女孩的成长。

虽然在许多情况下,父母的期望也可以化成孩子奋发向上的动力,可是更多时候,父母过高的期望会成为孩子肩上沉重的担子。所以,父母对女儿的期望应该把握好“度”。作为父母,该如何正确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