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不娇气的女孩
23316800000018

第18章 给女孩选择的权利(3)

1.设立积极恰当的期待 作为父母,给女儿提要求是必须的,因为小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需要有人帮其树立目标并促进其前进。可是这种要求和期望应该现实一些,假如女儿的基础较差,父母就不要给她定过高的目标。因为女孩如果觉得自己和这个目标差距太大就会丧失信心,她们比男孩更容易产生自卑情绪。日久天长,将会对她们的一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一般来说,给女孩设立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目标是最恰当的。教育专家认为,对女孩提出恰当的期待和要求,这将很容易产生良好的“期待效应”。

2.善于鼓励孩子的进步

要求尽善尽美的父母常常是期望值太高,批评太多,夸奖太少,总是在挑女儿的毛病。当父母在孩子身上寄予很高的期望,同时又不断地指出孩子的不足之处时,其实会让孩子失去勇气,降低孩子的自信心水准。这些父母常常忽略了孩子比较小的进步和积极的行为,这就非常容易犯苛求和越权的错误,而漠视孩子的权利。假如父母能注意到女儿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夸奖,就会让女儿充满活力,并且产生要做得更好的欲望。

3.激发孩子的动力

假如父母要想让自己的期望成真,就让孩子把期望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现在的孩子都享受着众多成人给予的关爱,在这种生存空间内,孩子会不知不觉地养成一种被动的习惯,习惯于等着外来的指令和安排,而真正源于内心的需求和动机则非常缺乏,这导致了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水平下降,如果是这样的话,对孩子的期望到他们身上只能起副作用。

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且成才,这就要求父母先要正确对待期待,以平和的心态适度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减少孩子的压力,根据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制订合适的奋斗目标。父母应该学会倾听女儿的心声:她是菊花,就别让她在夏天开放;她是白杨,就别指望从她身上摘下果实。

女儿可以自己决定未来

就像霍华德·瑟曼说的:“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种愿望,它在等待和倾听着我们内心真我的声音,那就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的、真正的向导。而且,假如你听不到这种声音,那么你的一生都会有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同样的决定女孩未来的只能是她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个声音会帮助女孩找到自己。没有父母愿意看到自己的女儿过得不快乐,没有父母愿意看到女儿迷失方向,可是企图牵着女孩鼻子走的,有时往往正是以爱为名义的父母。

在19世纪末的美国,有一个爱跳舞的小女孩,她的家庭十分贫寒,可是她的妈妈发现了女孩的舞蹈天赋,于是筹集了一笔钱,送这个女孩到正规的舞蹈学校上学。可是,小女孩刚学了几次就不愿意再去学校了。

她觉得那种站在脚尖上的舞蹈不但不美,而且有悖于自然。这种舞蹈根本不是她想学的舞蹈。妈妈认真地听了小女孩的解释,很长时间没有说话,毕竟这花去了她一笔不小的生活费。不过最终,这位妈妈还是决定尊重女孩的意愿。她说:“假如你觉得只有自己的舞蹈才能真正体现自己,那么就勇敢地继续跳吧。孩子,你可以选择自由地表现艺术的真理。”

在妈妈的支持下,小女孩开始勇敢地追求自己的艺术。这个女孩突破了古典舞蹈的古板和教条化,用充满生命力和灵魂的飘逸舞姿激发了人们对她这种舞蹈的激情和热爱,她创立了和古典芭蕾相对立的现代舞派。这个女孩就是后来被称为“世界现代舞之母”的伊莎多拉·邓肯。

邓肯后来回忆说:“妈妈给了我一个充分自由的空间,让我学会真正的生活,勇敢地追求艺术。如今还有许多为人父母者不知道他们所给予孩子的教育,只会让孩子走入平凡之途,丧失创造美好事物的机会。”

一个女孩在5岁时从收音机里听到大提琴的声音,她说:“我想要这样的声音。”这个女孩是杰奎琳·杜·普瑞——世界最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其实女孩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外界的束缚让有些女孩失去了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失去了倾听这种声音的能力和勇气,而这种束缚多数来自于父母,于是女孩开始刻意地逃避自己的真实想法,力求和现实世界接轨,力求让父母“爱”她们,她们开始遵循条条框框的生活,听从别人的指挥,最后却在这种条条框框中迷失了自我。

邓肯和奎琳·杜·普瑞是幸运的,事实上,和她们一样在小时候就展露自己独特风格的女孩并不少,只是其中的大部分都被教化转换了想法,她们摒弃了自己对独特梦想的追求,回身踏入那条所谓规范的道路。“你是女孩子,应该听话,你应该这么做……”这种教育让很多女孩屈服,从而失去自我,也让一些女孩走向逆反,女孩失去的是自我,父母失去的是本该优秀的女儿。

所以,作为女孩的父母,不妨放开束缚女孩思想、行动的那只手,不再以爱的名义扼杀她们的独立能力,让她们自由自在地飞翔。

也许有的父母会反问:“照这样说,我们应该让女儿做她想做的任何事情?那她不造反了……”

其实,不是女孩“造反”了,她所做的每件事都是有理由的,父母可以静下来认真地倾听女儿的诉说,也许你会发现,她所做的看似糟糕的事情背后隐藏着她积极的愿望,因为淘气和破坏绝对不是女孩的本意。

可是,很多父母在面对这些行为的时候是不冷静的,他们或是批评、指责,或是嘲笑、惩罚,父母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不能这样做,你要那样做才对……”这种权威式的语气总是让女孩屈服,当然极有可能是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因为她内心的委屈与不平还未发泄出来。

一个小女孩因为上课时把书桌盖开了又关,关了又开,所以遭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妈妈并没有责怪她,只是平静地问她原因。原来,这个小女孩只是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书桌,她太好奇了,所以才不断地开合书桌,捣乱并不是小女孩的本意。

小女孩委屈地问妈妈:“我做了什么坏事了吗?”

妈妈回答:“不是做了坏事,你是因为好奇,不过老师正在讲课,你打扰到老师和同学了,所以你是不是应该道歉呢?”

第二天,小女孩向老师和同学道歉,而且以后再也没在课堂上搞类似的小动作。

每个女孩做事都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给别人带来麻烦,更不是被父母泼一盆冷水。假如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真实意图被理解,就会表现出合作的态度,这将有助于父母帮助她找到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父母不要怕女儿有想法,反而还应该鼓励女儿有想法。如果父母能够好好挖掘女孩的潜力,对她们抱有希望,相信你的女儿也可以成凤,前提只需给女孩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对她们加以适当的正确引导。

先从思想上让女儿独立

把女儿视为自己一部分的观念如果长期深植于人心,就会很容易造成女儿离不开父母的结果。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女儿,会习惯性地依赖家庭,听父母的话,即使走上社会之后也时时需要父母的帮助和保护。如果把女儿当成独立个体对待,她的独立性就会在成长中逐步加强。走上社会之后,女儿就能很快地适应环境,坚强地面对事业和生活,成为一个勇敢的、有担当的人。

一家三口到美国的一个餐厅用餐。服务生先问母亲点什么,接着问父亲点什么,之后问坐在一边的小女儿:“亲爱的,你要点什么呢?”女孩说:“我想要热狗。”

“不可以,那些东西没营养,今天你要吃牛肉三明治。”妈妈非常坚决地说。“再给她一点生菜。”女孩的父亲补充说。

服务生并没有理会父母的提示,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女孩,继续问道:“请问,你的热狗上要放些什么?”

“哦,一点番茄酱,还有……”她停下来,胆怯地看了一眼父母。而服务生一直微笑着耐心地等着她的回答。女孩在服务生的目光鼓励下,终于说道:“我还要一些炸土豆条。”

服务生点点头,径直走进厨房,留下目瞪口呆的父母。

这顿饭小女孩吃得很开心。回家的路上,她还在不停地又唱又跳。最后,小女孩走近爸爸妈妈,开心地说:“你们知道吗?原来我也能够受到他的重视。”

培养女儿的独立性,首先要把她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把她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让她感觉到被尊重。因为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父母已经习惯了把女儿当成自己私有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虽然他们万千宠爱着女儿,不过女儿终究只是他们的附属品,必须听命于他们。如果连一点小事父母都要替女儿做主,即使心意是好的,但是关心过度,反而压制了女儿的自主性,让女儿因为不能自己做主而感到沮丧。

女孩也是一个独立的权利主体,她希望“做自己的主人”,受到尊重。而有些父母虽然是出于好心,但他们却不懂得尊重女儿的意愿和权利,把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强加给女儿,所以才会导致女孩在种种问题上与父母有形或无形的对抗,虽然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女孩只能按照父母的决定去做,但是渐渐地,女孩会感觉到沉重,她很想对父母说不,可是,她又一直被教育要听话,所以连“不”也不能说了,只好用被动的方式去叛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管父母怎么压制,女儿的自主意识都会越来越强,她已经不再愿意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了,她有了自己做决定的需求。而如果这种需求长期不被满足,她的自主意识就会被抑制,自信心会受打击。这样,很可能导致她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如果这种消极心态一直深植于她的内心,势必影响她以后的人生路。

有些父母把孩子视为自己一部分的倾向较为强烈,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甚至是自己的分身,所以不必用太多的语言来表达意思。孩子只要明白他们的心意,听他们的话就可以了。与此相反,美国的父母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孩子,即便女儿刚刚学会说话,他们也会以与成年人交谈的口吻极其认真地跟孩子说话,并不管女儿是否能听懂。经过对比后,结果很明显,在尊重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孩独立性是比较强的。

且不说父母的观念和意见有时候并不全对,退一步讲,即使父母的意见都是正确的,女孩也乐于听命,但是父母不可能让女儿永远安全地待在温室里,也不可能为女儿遮风挡雨一辈子。所以,父母只有尽早地培养女儿的独立能力,让她能够自主思考、自主选择、独立承担。作为父母,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有意识地把女儿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爱护她的独立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女儿的独立意识,让她学会为自己的行为和人生负责。

总是由父母作决定的女孩,长大后常常缺乏判断力和选择的能力,而且缺乏责任感,甚至不知道如何对自己负责。因此,父母应该尊重女儿的意愿,让女儿做她自己的主人,给她机会学会如何作决定。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女儿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她希望父母能够给予自己尊重和平等。只有父母和女儿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她才有可能感受到平等。父母要真心实意地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同女儿进行沟通和交流。

换个方式与女儿相处

随着孩子的成长,有些孩子和父母走得越来越远了,特别是那些不能公正地对待孩子的父母,甚至与孩子形同陌路。

王云的妈妈向教育专家诉苦:“我家王云越大越不听话了,她再也不像从前那样,有什么事都和我们讲。”王云的妈妈从王云8岁开始,就发现女儿有些事背着自己:她会把一些东西藏起来不让爸爸妈妈看见,同学之间的书信和她自己的日记总要放到安了锁的抽屉里。为此,王云的妈妈感到十分不安,生怕女儿染上什么坏毛病。

其实这种隔阂主要是来自于父母和孩子不能互相理解,许多父母面对自己的女儿,经常以命令的口气和其对话,这时孩子眼中的父母自然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父母则是居高临下地看孩子,甚至不管孩子是否心悦诚服地接受,是否理解,都会把他们的想法强加到孩子头上。男孩的反应强烈些,可能家长会注意纠正自己的心态,而女孩往往选择把这种情绪放在心里,有些父母便不自觉地用这种心态去命令女孩,而用这种态度对待女孩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的。

一个叫赵丹的女孩一直不肯听爸爸话。并不是小时候爸爸没有好好教育她,相反,在赵丹还小的时候,爸爸怕她养成懒散和懦弱的性格,对她相当严厉,小时候赵丹还是个很听话的孩子,这几年却怎么也不肯再听话了。每次吃饭的时候爸爸都不许赵丹看电视,当她还留恋卡通片中的情节时,爸爸总会毫不犹豫地把电源关掉,每次赵丹都以哭闹来反抗,但爸爸从来不会因此手下留情。直到有一次爸爸在吃饭的时候看新闻,看到正关键的时刻就边吃饭边看电视,这时赵丹对爸爸说:“爸爸,你不是说吃饭的时候不能看电视吗!”这时爸爸才意识到每次强行关掉电源对赵丹来说是不公平的,自己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却在强求孩子去做。于是爸爸动手关掉电视,并对赵丹道歉:“以后我们要互相勉励,一起戒掉这个不好的习惯。”后来,每到吃饭时间,赵丹总会自己跑过去把电视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