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不服输的男孩
23317300000011

第11章 给男孩一颗上进的心(5)

这个时候,校长说:“嗨,孩子,我们打个赌好不好?一个月以内,如果你能按我的要求做好,我就可以满足你的一个愿望!”

男孩听了,充满了好奇,点了点头答应了。

于是,第一个星期,校长要求男孩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做到不影响别人。男孩觉得这个要求并不难,便开心地答应了。第一个星期,男孩悠闲地在教室里睡大觉。

一个星期过去了,校长看到男孩果然安静了,便表扬了他,然后提出了第二个星期的要求:保持上一个星期的安静,听自己喜欢的课。男孩想了想,觉得也不难做到。他选择了认真听自己最喜欢的语文课。

自然,他的行为又受到了校长的表扬。第三个星期,男孩被要求把喜欢听的课的笔记记一下。这个要求当然简单,因为男孩认真听课的时候,已经觉得不动笔就不舒服了。

到了第四个星期,校长就说:“你把不喜欢听的课也试着听一听。”男孩便照着去做了。结果,在听课的过程中,男孩突然发现,其实以前许多不喜欢听的课也有许多趣味。

就这样,孩子一点一滴地进步着。一个月的期限到了,男孩按校长的要求做好了。

这个时候,校长对他说:“你很棒,很了不起,按我的要求做好了,该我实现你的愿望了,你有什么愿望需要我帮你实现?”

男孩已经知道自己得到了帮助,他说:“谢谢您,校长,每天早上与您跑步,已经成为全校所有同学羡慕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您让我渐渐感受到了课堂的有趣,让我不再无聊。我很想和您照一张相。”校长点点头,开心地笑着说:“可以,希望下次与你合影的时候,你已经考上了自己心目中的大学。”

后来,男孩果然每天进步一点点,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为什么要强求孩子快速进步呢?古人云:欲速则不达。这是一条千古至理。只要每天都能进步一点,小进步慢慢积累就成了大进步。一个孩子,不管他的基础如何,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会有一种超乎想象的结果。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如果你一下子就要让孩子达到他从未达到的高度,他或许会心生怯意,或许会备感压力,这对于进步来说没有任何益处。如果你能把一个远大的目标分成短期的小目标,逐个让孩子攻克,他就能在一点一滴中进步,最终实现大的跃进。

比如,让孩子成为一个能胜任写作、常受到老师赞扬的学生,可以将目标分成五步。第一步:仿写一段;第二步:仿写二段;第三步:仿写三段;第四步:仿写400字的短文;第五步:400字命题训练。对于孩子每一次的仿写,只要有进步,就给予具体赞扬。

这样孩子就不会畏惧困难,上进心也不会受到打击。作为父母,你要学会让孩子和他的过去比,而不要把孩子与特优的人比,否则他就会失去上进心。

不要忽视小小的进步,每次进步一点点,不仅可以积累小进步,完成大的跃进,更重要的是,能够保持孩子们的上进心,让他们更有进取的动力。

别让孩子为父母学习

有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让孩子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管孩子的喜好和承受能力,硬性规定孩子学东西。其实,孩子小的时候正是对外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的时刻,你把他关在屋子里学这学那,他怎么会对学习感兴趣呢?如果没有学习兴趣,他又怎会努力上进呢?所以,别强制孩子学东西,别让孩子为父母学习。

有位母亲希望儿子长大了能当一名医生,因此从孩子7岁时开始,她就按着自己的想法有计划地培养和塑造儿子。她让儿子学书法,培养他耐心细致的习惯;她让儿子学画画,通过画人物熟悉人体构造;她让儿子学英语,因为英语是考医科的主课。于是,儿子的课余时间被挤得满满的,一切的学习都在为将来当医生打基础。

儿子是个很听话也很努力的孩子,他认真地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妈妈当然很高兴,但同时又不断地给儿子加码。这时,孩子的父亲极力反对,他说:“儿子拼命学习只是为了你的意愿,这样绝不可能引起他真正的学习兴趣。如果对他的要求再这样有增无减的话,他终有一天会受不了的。”

不久,事情果然发生了。一天,家里有个朋友来访,看见孩子在写毛笔字,便称赞起来。这位母亲听了,却说:“唉,他学什么都进步慢。今年参加全市少年儿童书法比赛,才得了个三等奖;期末考试数学成绩他在全班排到第31名,太让我失望了。”

儿子忍不住大声说:“妈妈,你怎么不说我这第31名的分数是98分呢?我根本不喜欢书法,你却要我不停地写。我喜欢唱歌,你却不准我学音乐,以后我什么都不学了,免得你说我进步慢。”

在客人走后,母亲向儿子解释自己对他严格要求的目的。然而,这一回儿子很固执,他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妈妈,我不想当医生,医生要胆大心细,可我胆子大不起来,再说做医生又要练书法、又要学画画、还要学英语,这样也太没意思了,何况我对当医生根本不感兴趣,我的理想是当老师。”

听了儿子的话,母亲感慨万分:原来儿子根本就不想当医生,更让人郁闷的是,自己多年来的强行灌输反而让儿子对医生这一职业倒了胃口。从此,这位母亲再也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了,而是给了儿子很大的自由度,让他自己安排学习时间。有了这样的待遇,儿子并没有放松自己,学习更加刻苦了,他说:“现在是为自己学习,以前是为妈妈学习,心情当然不一样。”

听听孩子的心声吧。没错,孩子的才能是需要从小培养,但同时应该注意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心理,绝不能把父母的主观决定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没有自己的兴趣,也就没有学习的要求,如果你总是管束、训斥和强迫,时间长了,孩子便会对父母要求的学习内容反感、厌恶、消极对抗,逐渐失去上进心。

对孩子严格教育是必要的,但别严格错了方向,别把自己的想法妄自强加给孩子,这样等于滥用父母权威和权利。哪怕你的要求是正确的,也绝不能一意孤行,强迫、蛮干。

在一次儿童钢琴比赛中,有个男孩获得第二名,全家都感到很高兴,可孩子的外婆在跟人谈起这件事的时候,却掉下了眼泪。她说:“孩子才6岁,可是一个星期的课程排得满满的,除了学校一个星期5天要上课之外,他每天还要练习半小时的钢琴,学半小时的英文,还要做半小时父母给的额外作业。到了周末他又要去上钢琴课、外语辅导课。”

她还告诉人们,小外孙的大腿全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是被孩子的妈妈拧的,孩子的妈妈很要强,孩子一不用功,妈妈的手就拧上去了。

“所有参加比赛的孩子,没有因练琴没挨过打的。这些孩子,真是太可怜了。”外婆感叹地说道。

钢琴没有给孩子带来一丝的乐趣,尽管他获得了比赛名次。因为练琴不能到外面同小朋友们一起玩了。孩子认为是钢琴带走了他的快乐,终于有一天,这个6岁的小男孩拿着菜刀,把崭新的钢琴劈得“伤痕累累”。

父母面对小男孩的行为不知所措,尚不明白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

故事中的父母,错误在于强迫孩子去做,而不是引导孩子去做。违背孩子的个人意愿,把父母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不仅是一种失败的教育行为,同时也是一种不人道的做法。没有人愿意被强迫,在强迫之下,虽然孩子会勉强为之,但缺乏真正的动力,更不用说上进心了,孩子会因为被强迫,从无奈、怨恨逐步变得愤怒。

要孩子努力进取,有很多方法,不需要逼着孩子去做。

德国化学家、1967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艾根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从6岁起就开始学习弹钢琴,但是经过3年的学习,他备感枯燥乏味,因此对弹琴失去了兴趣。一天,他终于向父亲提出不想学琴的要求。

他的父亲听了感到很遗憾,但没有强制他,而是同意了他的要求。不过,他的父亲提出了一个条件:既然不想学琴,那就不许把钢琴弄出声响,剩下的时间必须用于从事有益的事。开始的时候,对于这条规定,艾根并不感到为难。但时间一长,他就忍不住了,有的时候,他很想表现一下自己的钢琴技艺,可是规定在那里,他不能越规。这时,艾根才知道自己当初放弃学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于是,他主动要求父亲让自己继续练琴。

男孩就是这样,你逼着他、越想让他怎么干,他就偏不干,可你不让他干的时候,他却很想干。如果你想让孩子有上进心,那就不妨采取艾根父亲那样的做法,这样他就能自觉地去学习了。

不要强迫孩子学习,更别让孩子为父母学习,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进步,但如果不是他们自愿的,他们则不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