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当好孩子的引路人
23317700000025

第25章 做孩子的责任监理人(1)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坏习惯需要改正。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坏习惯时,应该站在理性的角度,指导孩子进行有效的改正,而不是替孩子收拾残局。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孩子明确自己的责任是什么,以后应该怎么做。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培养出真正有责任心,懂得改正错误的孩子。

帮助孩子管住自己

在孩子年纪还小的时候,他们不懂得对自己负责。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家长需要站在孩子旁边,检查孩子的言行。对于那些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孩子,家长应该想办法,让孩子建立起对自己负责的心态。家长应该让孩子懂得,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能在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后帮助别人。

上小学五年级的晓海迷恋上网,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下书包来到电脑前,开始上网。妈妈觉得孩子这样上网肯定会耽误学习,于是就对他说:“晓海,你这样上网是要耽误学习的。这样吧,妈妈给你定个规矩。你每天写完作业以后,可以上一个小时的网,不能超过一个小时,否则,我就不允许你再上网了。”

晓海跟妈妈保证说,一定会在写完作业的时候才上网,而且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

因为晓海的爸爸妈妈上班都比较忙,而晓海放学又比较早,所以,妈妈根本没有办法看管晓海。妈妈一直担心晓海因为年纪小,管不住自己,所以她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问晓海:“今天你上网超过一个小时了吗?”

晓海说:“我就上了一个小时。”

但是,妈妈打开电脑检查了一下时间纪录发现,晓海上了一个半小时。

妈妈来到晓海的面前对他说:“妈妈知道你上了不止一个小时的网,但是妈妈原谅你,因为你一开始接触网络觉得很新鲜,不能控制自己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妈妈相信你,一定会遵照和妈妈的约定的。”

晓海听了妈妈的话,羞愧地低下了头。

第二天,妈妈下班回来的时候,根本没有检查电脑。她对晓海说:“儿子,你今天只上了一个小时的网,是吧?妈妈知道你是个男子汉,说话算数。”

其实,晓海心里惭愧地想,自己今天又多上了十几分钟。但是,渐渐地,在上网时每当晓海想多上一会儿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妈妈信任的眼神和微笑的脸庞。自然而然的,他就在一个小时之后关闭了电脑。

母亲的原谅和信任,让晓海改掉了自己的错误,学会了约束自己。也增强了晓海的责任心,让他知道,对自己负责,并不是要做给父母看,而是对自己有好处。

有的家长喜欢做表面工作,为了让孩子管住自己,总是喜欢跟着孩子后面唠叨:“你看你,玩了东西又不收拾?”“你看邻居家的某某,就是比你懂事听话,你怎么就不能让我们省点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总是让我们跟在你后面,帮你做。”其实,这样的唠叨并不能帮助孩子改掉身上的毛病,相反,孩子还可能因为这样的唠叨,渐渐地觉得父母很烦,容易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姜先生的儿子姜晓军是个很顽皮的孩子,因为姜先生和妻子工作比较忙,所以姜晓军一到暑假,就被父母送到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去。在那里,姜晓军养成了随手乱扔垃圾,乱丢果皮的习惯。

有一次,姜先生带儿子和一个朋友一起去吃饭。在路上,晓军一直在吃苹果。到了饭店,苹果还没吃完,他一下子把没吃完的苹果仍在地上,欢蹦乱跳地就朝饭店的大门跑去。姜先生在后面追着儿子喊:“姜晓军,你又乱丢果皮,看我不揍你。”

儿子根本没有回头,自然也没有理会姜先生的威胁。朋友对姜先生说:“你揍他,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随后,在饭桌上,看姜晓军吃得高兴,姜先生的朋友问:“晓军,你刚刚为什么要随手把苹果扔到地上啊?”

姜晓军说:“在奶奶家,奶奶就让我随便扔在小花园里。”

“奶奶为什么让你随便扔在小花园里?”

“因为奶奶说,可以做肥料。”

听到这,姜先生和朋友明白了,原来孩子乱扔果皮是有原因的。奶奶家在乡下,有果树、有花园,即使吃不完的水果,扔进这些地方,腐烂了以后就是很好的肥料。现在到了城里,环境变了,孩子的习惯却没有改变。

这个时候,姜先生的朋友看到饭店的电视里正在播放“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于是他对一边的姜晓军说:“你看,有个小朋友正在接受采访。这个小朋友说,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能乱扔垃圾。”

姜晓军奇怪地问:“为什么我在奶奶家扔的是肥料,到了这里,扔的就是垃圾了?”

姜先生赶紧跟儿子解释:“因为环境不同。奶奶家里有花园、有果园,这些确实可以做肥料。但是在城里没有花园和果园,即使有,也会有专门的叔叔阿姨管理,不用你扔肥料。如果你总想着扔这些‘肥料’,会给大家带来不整洁的环境。这样,大家都会不高兴的。”

虽然对于父亲的话,孩子不能完全理解,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会慢慢领会的。帮助孩子改掉不好的习惯,树立起责任心,需要的就是耐心和循循善诱的态度。孩子不能理解责任是什么,也不会懂得自己有哪些义务。对于这些,都需要家长一一地进行引导。

家长在帮助孩子树立起责任心、管住自己这些事情上,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强制者。好习惯以及责任心都是慢慢培养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说一次或引导一次,孩子就改变,这样的例子比较少。大多数时候,家长都要有耐心,慢慢地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好习惯、负责的孩子。

明确什么是孩子“自己的事”

点点玩过的玩具从来都不收拾,每次妈妈都跟在点点后面唠叨:“点点,你看你,又把玩具扔了一地,你再这样的话,妈妈就要打你了。”然而这样的教育并没有什么效果。每次,妈妈还是跟在后面,一件一件地替点点收拾玩具,点点没有改正缺点,对妈妈要打自己的威胁更是充耳不闻。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像点点的妈妈那样,总是用语言威胁孩子,但是事情还是照样帮孩子做。一次又一次,总是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话语,但是孩子身上的毛病丝毫没有改掉。

某学校在暑假里请了一位教育专家,来给学生的家长上课。教育专家给家长们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

有一年,教育专家的学校来了一群美国交流生。这群孩子年纪大概都在8岁~12岁,他们很活跃,唧唧喳喳,很快就和班里的中国孩子成了亲密的朋友。为了增进孩子们的交流,学校决定组织他们去登山。

出乎意料的是,在第二天集合学生队伍的时候,很多老师发现,学校的大门外来了许多家长。家长怎么会到学校来?有老师上前询问,家长们纷纷表示,因为听说孩子要去登山,怕孩子太小了,有危险,所以他们想跟着孩子一起去。

这个时候,校长明确表示,这只是孩子们的一次交流活动,学校保证不会有任何危险性,所以请家长们回去。听了校长的话一些家长不好意思再跟上来,但是仍然有一些家长不愿意回去,非跟着不可。

到了目的地以后,孩子们背着书包下车。因为书包里放着吃的和水,相对来说比较重。这个时候,一个家长冲上来,接过自己孩子肩膀上的书包说:“儿子,你负责爬山就可以,爸爸来给你背包,别把我儿子累坏了。”

老师看到这种情形,简直哭笑不得。老师礼貌地对家长说:“您不能这么做,我们就是为了让孩子得到一次锻炼的机会。您这样做,别的孩子会怎么想。您看,那边还有很多外国小朋友。他们的包其实比我们孩子的包要重很多。”

谁知这位家长说:“没关系,我是大人嘛,力气比较大,我还可以帮助那些外国孩子背包。”

老师无奈,只得让这个家长背着孩子的包,一起爬山。到了半山腰的时候,孩子们都有些累,那些背包沉重的外国孩子一个个小脸红扑扑的。这时,那位替孩子背包的家长跑到一个外国孩子的面前说:“孩子,看你挺累的,来,你的包叔叔帮你背一会儿。”

谁知,外国孩子很礼貌地拒绝了他,对他说:“叔叔,我自己的包,本来就应该我自己背着。因为这是我自己的事情。”

这位父亲大惑不解地看着外国孩子说:“你这个孩子脾气怎么这么倔啊。”

教育专家讲完故事,停顿了一下问:“在座的家长应该都能够听出来,其实不是这个外国孩子的脾气倔,只是这个外国孩子更懂得要将自己的事情做好。”教育专家的话让家长们沉思起来。当然,很多中国家长都会像这个帮孩子背包的家长一样,生怕孩子累着。怕孩子累着的同时,他们忘了一件事情,就是没有明确什么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而这样培养孩子的后果只能是,孩子没有责任心,永远会觉得自己做不好也无所谓,后面有爸爸妈妈帮着做呢。

其实,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孩子明确什么事情是自己的,怎样才能做好自己的事情。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做事情。

罗琪虽然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她丝毫没有娇小姐的架子,最让人觉得可贵的是,这个女孩做得一手好菜。学校里希望把罗琪作为其他学生的榜样,但是罗琪的爸爸罗先生却拒绝了老师,他说:“孩子做的这些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本来就是她应该做的。”

罗先生自小就教育罗琪,一定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个时候,罗先生生意很忙,妻子上班也早出晚归。星期天的时候,家里只有女儿一个人。孩子吃不上饭怎么办?妻子有些心疼女儿,就和先生商量,如果他们俩不在,就让孩子去外婆家吃饭。罗先生想了想说:“我们本来就打算女儿大了以后,把她送出国去,现在就应该锻炼她的自立能力,让她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

自此以后,罗妻子就教给女儿怎样洗衣服,怎样买菜,怎样炒菜,怎样整理屋子等常见的家务活。渐渐地,罗琪养成了习惯。开始的时候,她也抱怨过爸爸妈妈,觉得他们对自己太严格了。后来,她慢慢明白,爸爸妈妈都是为了自己好。

很多人不明白罗先生为什么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宝贝女儿。罗先生回答:“就是因为我宝贝她,所以才让她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一个人如果做不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么以后也没办法在社会上生存。”

其实,更多的时候,家长应该学习罗先生的态度。让孩子自己收拾屋子,自己整理衣柜,自己打扫房间等。一个懂得自立自强的孩子,最终才能真正在社会上站稳脚跟。而那些不努力,只懂得依靠别人的人,永远没有办法生活得很好。

让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情,不仅可以培养出孩子的好习惯,最重要的是能让孩子明白独立性是多么的重要。一个没有独立做事能力的人,永远不可能在社会上获得成功。而那些从小就懂得照顾自己,懂得将自己的事情做好的孩子,往往在工作以后,也会成为领导欣赏的人和别人愿意合作的伙伴。

要求服从,不如乐于服从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服从自己的命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孩子都不能违背自己的意愿。无论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都必须遵从。更有甚者,有些家长硬逼着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结果造成了惨剧。

某高三男生在高考之后便服毒自杀了,父母在他的遗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亲爱的爸爸妈妈,儿子对不起你们,愧对你们的养育之恩,也辜负了你们对我的期望。看着你们为我日渐憔悴的脸,我自己真的很难过,我想那张通知书也许永远都不会寄到了。我不希望看见你们伤心的面孔,同时也无颜面对你们的栽培,所以,我要走了,永远地走了。在我走了之后,请你们不要伤心,更不要为我痛苦,忘掉我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吧!因为我不配承受你们为我做的一切。然而几天之后,那张名牌大学的通知书不期而至地寄到了男孩家中。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男孩从学龄前就接受最好的教育,父母在他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就为他定下了目标,考取某大学的研究生。因为这是父母童年时候的梦想,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没能实现。天资聪明的男孩也很争气,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从上学起就是老师眼中的三好学生,父母眼中的乖儿子,邻居孩子学习的榜样。

男孩不仅功课好,而且业余时间还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并且多次获得演讲比赛的一等奖。父母怕他因此分心,就经常命令他少参加一些活动,以免耽误考试,但是男孩即不想放弃自己的爱好,也不愿看见父母不高兴的表情,所以他一直瞒着家长继续参加一些活动。男孩本以为高考成绩会不错,但是看见同学都拿到了录取通知书,而他的却音信全无,看着父母哀怨的表情,男孩觉得自己让父母失望了,所以就自寻短见。

家长管教孩子的口头禅时常为:“你必须在今天完成某事。”“为什么你还不去做作业?”“我不是说过不许看电视,你怎么不听呢?”这样强迫孩子服从的话语,常常会让孩子觉得异常反感。孩子也许会服从,但是却不会好好地学习,好好做事情。

其实,家长想让孩子服从或听话,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比如,家长可以对孩子说:“我想你今天做完某事会更好。”“你不是答应妈妈休息过后会做作业吗?”“爸爸有点累,你看电视会影响爸爸休息,你可以先看一会儿书,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