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世上没有笨孩子
23318000000031

第31章 学习不应是痛苦(2)

一岁半的小嘉比对放在桌子上的圆珠笔较感兴趣,于是就拿在手中转来转去,一不小心,只听“啪”的一声,笔帽应声落地。不巧的是,弹簧将笔帽丢到了沙发后面,此时,小家伙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只好向爸爸投去求救的目光。

汤姆并没有立即帮女儿拾起笔帽,也没任由笔帽躺在沙发后面,而是轻轻推开沙发,示意女儿自己进去拾起笔帽。小嘉比犹豫地看着爸爸,此时,汤姆充满信心地望着女儿说:“你能行!”

在爸爸的鼓励下,小嘉比自信地走到沙发后面,拾起了那个笔帽。此时,爸爸立即把圆珠笔的各个部件组装成一个整体,于是,父女俩相视一笑。类似的事情,在他们的家庭生活中十分常见。

有一次,妈妈见阳光明媚,就领孩子们在草地上吃了一顿午餐。吃完后,妈妈并没有一个人大包大揽地收拾,也没让阿姨收拾碗筷,而是对孩子们说:“你们每个人拿一些东西回到室内。”老大扎克和老二乔将盘子端进室内,老三萨姆将刀叉拿到室内,只有一岁半的小嘉比没有分派上任务,可她却主动捧起地上的塑料碗走进室内。当哥哥们看见她时,都夸奖她长大懂事了。小嘉比也为自己能为大家作一点小贡献而兴奋不已,因为她再也不是那个需要人照顾的小婴儿了。

汤姆和玛歇尔都坚持同一个观点:一定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为自己服务,多参加家庭劳动,让孩子们明白支撑一个家庭所需要付出的辛苦和劳动。

说“对不起”

良好的行为举止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出来的。许多父母总是羡慕别人家孩子懂礼貌、有教养,那么,孩子的教养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呢?

作为妈妈的玛歇尔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母亲,就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她总是用规范的行为举止来要求自己,起到榜样的作用。就拿道歉来说,当她无意间伤害了孩子时,总会向他们说“对不起”。而这一点很多家长往往只是通过言传,而不是身教来实行的。

有一天,妈妈在家照看小女儿嘉比时,当她蹲下帮嘉比取画笔时,不小心触碰到嘉比的头,玛歇尔立刻就说:“亲爱的,对不起!”并用手轻轻揉小嘉比的头。从妈妈的言行举止当中,小嘉比明白了:当你碰疼了别人,或是妨碍了他人时,应该说“对不起”。可是,才一岁半的嘉比还不会区别生物与非生命,于是,当她不小心撞到墙壁时,也会连忙对墙壁说“对不起”。当妈妈听到后,欣喜地微笑了,因为她知道女儿已经懂得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对别人道歉了。

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让孩子出类拔萃的并不是提前识字,而是在生活、游戏中学习。专家的教子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本身就是游戏,而游戏本身就是学习。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同等,家长要选择合适的游戏,并做好孩子的第一个玩伴,帮助他在玩中对学习产生兴趣。

把学习的权利和义务还给孩子

有画家曾经绘制过这样一幅图: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个子矮矮的他,却背着一个硕大的书包,书包中除了有厚厚的一摞书外,还有钢琴,以及到各种培训机构学习的证件,只见孩子低着头无精打采地在路上行走,小小的脊梁已经被沉重的书包压成了弓形。

每当家长看到子女学习这么辛苦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在学习或是生活上“帮助”他们,本意是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但是不曾想这种帮助会让家长和孩子都感觉非常累。其实父母给孩子最好的帮助就是关爱和信任,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父母要学会信任自己的孩子,要知道孩子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财产。父母可以引导他,但不能灌输属于家长的思想,因为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要试图让孩子像家长一样的思考,因为未来的世界属于他们。

专家指出,在父母管教过严的家庭中,孩子成年后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人数是普通家庭的3倍,并且这些孩子容易出现吸毒、自残等现象,甚至会有自杀的倾向。父母为何会对孩子管头管脚呢?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父母严管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的压力或欲望,他们在潜意识下想让孩子帮他们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特别是社会地位原本就高的家庭,当他们的孩子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就会引以为荣;当孩子不成器时,父母就觉得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这种不健康的思想毫无疑问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其次,如果一时的严管使孩子在短期内提高了成绩,家长就会将这种教育方式视为“法宝”,并经常使用,因此,很多孩子正在情感上疏远自己的父母。同时,在“要做最优秀的孩子”这一精神感召下,家长普遍要求孩子要好上加好。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变了,他们不再相信自己,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

张隽是位优秀且出色的记者,她一向对自己的要求颇为严格,做事总求尽善尽美,事事都想做到最好。为此,同事都戏称她是“高标准,严要求”的人。她作为10岁孩子的母亲,当然也希望儿子将来能够有所作为,至少不应该逊色于自己。为了实现这个心愿,她每天忙完工作之后,还要帮儿子复习、预习功课。

在儿子刚上小学三年级时,由于之前一直没有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所以晚上回到家后往往不会做作业。为了孩子不被其他同学落下,张隽每天都给孩子“开小灶”,将老师当天讲的内容重新再给他讲一遍,一次、两次、三次……慢慢地儿子对妈妈形成了依赖性,无论白天老师在课堂上讲些什么内容,他根本就不听,也没有心思听。因为一方面晚上妈妈要给他补课;另一方面也因为补课时间过长缩短了睡眠时间,所以致使他白天根本没有精力注意听老师的讲课内容。

遗憾的是,张隽却形成了晚上给孩子补课的习惯,虽然她也知道儿子白天上课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但只是象征性地训斥他一顿或是轻轻地拍打他几下,然后继续给他补课。这样的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即使妈妈每天都给孩子认真地补课,但是,孩子每次考试仍然排在班级的后几名。为此张隽也很是苦恼,但却想不出一个良好的解决之道。

其实,张隽也想过不给儿子补课,但是,又一想,每天都给他补课成绩还这么差,要是不给他补课说不定会成什么样呢?所以,张隽总也不敢放手。一直到现在,张隽依然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中。

分析这个案例,从表面上来看妈妈张隽很辛苦,除了每天有忙不完的工作之外,还要给孩子补课。但是,再作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儿子其实也很辛苦,他的辛苦不亚于妈妈。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正是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的时期,而他却每天要忍受老师和家长对同样内容至少两次的讲述,而且他要比别的同学多用一倍的时间去学习相同的内容,其直接影响是他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而且缺乏玩耍和游戏的时间,还会经常挨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此时,学习对他来讲已经成为一种痛苦的负担。

现在,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问题,反正课堂上认不认真听讲都无所谓,因为回家之后妈妈还会为自己复习。在学校期间,老师由于学生多,所以无暇顾及每个学生,此时孩子就可以开小差;而在家里,妈妈只盯着儿子一个人学习,所以孩子无法躲开妈妈的“监视”。试问,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又怎么会取得好成绩呢?因为在他看来,学习是一件苦恼的事情,而一个人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又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呢?

其实,孩子的学习本来就是他自己的事情,现在却成了妈妈的事情,妈妈的包办、代替从表面上看起来是爱护孩子,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成长和锻炼的机会,所以要想让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妈妈必须学会放手,将学习的权利和义务一并交给孩子,培养孩子对自己的事情的责任心。

有些家长几乎不怎么辅导孩子的功课,也很少替孩子整理书包,但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依旧非常好,而且在学校各个方面都表现得很优秀,正是因为孩子知道自己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所以在学习中收获了快乐和成功的体验。

要想让孩子学习好,方法其实很简单。

第一,只要家长信任孩子,相信他会像所有孩子一样有上进心,能够赢得众人的表扬和鼓励。

第二,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至少要有像故事中的妈妈给孩子补课那样的耐心,但是要改变一种旧有的习惯,重新建立起一种新习惯,其道路是漫长、曲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中间有可能会出现反复,甚至是倒退,所以,孩子和家长要一起面对这个考验。

第三,要运用一些策略,如主动示弱。

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就像神一样无所不能。尤其是那些神通广大的妈妈们,只要孩子需要什么都能从妈妈那里得到。但是这些“强”妈妈教出来的往往是“弱”孩子。因为往往妈妈越能干,孩子就会显得非常无能,而且这些只习惯于接受的孩子大多视父母的付出为理所当然,却很少有感恩的念头,反之若是妈妈相对表现得“弱”一点,孩子就会“强”一点,他们会比其他孩子体贴别人,照顾别人,有责任心。

例如,上文故事中的妈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明天晚上妈妈可能会加班,不知道几点才能回家,就没法给你补课了,所以你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啊。”妈妈还可以借助身体不舒服等理由,然后看孩子的反应。孩子若是有认真听讲的迹象,妈妈就要及时给予表扬。表扬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特别是对于惯受批评的孩子而言,表扬会让他高兴甚至兴奋起来,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过分地“帮助”孩子,只会让他们丧失独立性,认为一切问题都是难以解决的。父母帮孩子温习功课,获取知识是无可厚非的,但家长更应该知道自己对孩子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帮助孩子发掘出自己的潜力,教给他跨越障碍的能力,而不是让他们慢慢失去自信,甚至不能够建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家长应该把学习的权利与义务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尝试着踏出每一步。

成绩不好的几大原因

“孩子很聪明,就是成绩不好”,这是很多家长共同的困惑。的确,现在孩子的智商都不低,而且是一代比一代聪明,但是为什么成绩不见提高呢?其实,影响孩子成绩不好的因素有很多种,智力因素未必是最主要的。

各大报纸曾相继报道过这样的内容:5名高三女生因为长期过度紧张,在课堂上突然出现头晕、抽筋等危急情况;一名初中生因为上课听不懂,焦虑地割破手指……

学生成绩差,责任全在孩子身上吗?专家认为,学生学习成绩差,固然有孩子自身的原因,但将责任全部归结于孩子身上就有失偏颇了。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还与老师的教育方式,家长的过高期望有着直接的关系。

大凡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是优秀的,但往往会发现相同的老师、相同的作业、相同的试卷,学生的学习成绩却是参差不齐的。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专家、学者做了如下分析,总结了影响学生成绩的几大原因。

第一,粗心大意

张东学习非常努力,每次小考都是班级的前三名,但是,一到期中或是期末考试等重大考试时,他的成绩总是下滑,有时甚至滑落到中等生行列,为此,妈妈和张东很烦恼。为了查询原因,妈妈向张东的班主任了解了一些情况。老师说:“张东的基本知识虽然很熟,但是考试总是粗心大意,错的都是前面最简单的题。”

有些家长认为粗心大意是小毛病,没必要小题大做,所以常常会说:“这孩子挺聪明的,就是有点马虎。”在孩子看来,粗心大意是小毛病,甚至会将“粗心”与“聪明”联系起来,由于老师、家长、孩子都认为粗心大意不是大事,最终导致粗心大意的现象在考试中频频出现。

粗心大意是众多学生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粗心会丢掉分数,影响个人成绩,这确实是一件憾事。在中考或高考这样重大的考试中,有时甚至是“一分定终身”,如果此时马虎大意,就真的是追悔莫及了。因此,孩子在学习期间,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及早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粗心大意的问题,从根本上认识到粗心大意的危害。虽然每个人都会出现粗心大意的现象,但是一时的粗心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如果家长教育孩子重视这个问题,在考试中多留心一点,这个问题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第二,动力不足

学习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内在动力(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一方面是外在动力(家长和学校)。

在很多学生的内心深处都存有这样的想法:我是在为父母和老师读书。这种被外在动力包围的孩子,其学习能力尚未完全发挥出来,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依赖心理强、抗挫折和克服困难能力差等问题,这些孩子一旦与老师、家长发生矛盾,很可能会放弃读书。

读初一的宋欢这样说:“我不喜欢读书,但是父母总在我耳边念叨要我好好学习,否则以后找不到好工作。”

对此,宋欢的妈妈无奈地对老师说:“老师,你都不知道我为这孩子花费了多少心血,自从她出生以来,我便放弃了很多工作,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教育她,但直到现在,她依旧不明白我的苦心。”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注重内在动力,多给孩子正面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绝对不是讲大道理。家长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励志故事,告诉他们读书的重要性,让孩子认识到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并受用终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