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学一点管理心理学
23320800000002

第2章 管理者的心术—领导做人方与圆(1)

一个好的领导,一定是一个会做人的领导,是一个外圆内方的领导。内圆外方是指为人要方正,处事要圆通。为人方正就是指为人要循规蹈矩。一个领导要想获得成功,首先要学会方正为人,它可以让你在面对诱惑时,保持清醒,在面对失意时保持平静,在面对欲望时保持刚强。处事要圆通,就是做事要灵活、融通。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领导者的生活和事业的成败,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就需要做人圆通,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和他人的交往中积极主动,游刃有余。

身正才能令行

孔子有云:“己欲立而欲人,己欲达而达人。”美国著名领导学家柯维认为,领导的才能就是影响力,真正的领导者是能够影响别人,使别人追随自己的人物。一个以身作则的领导者要克制自己的冲动,培养自己的前瞻性、控制力,做到以身作则,为下属树立榜样,用榜样来影响他人。领导者成就了自己的好名声,就会做到众望所归,成功也就指日可待。

公元前121年的夏季,汉武帝组织了第二次对匈奴的大规模作战——河西战役。李广率领四千精锐部队为先锋,不料被四万匈奴骑兵团团包围。将士们看到眼前十倍于自己的敌军后,都有些胆寒心悸。那么,李广又是如何稳住军心,激发将士们的斗志,从而战胜敌军的呢?李广想趁敌阵未稳,派人冲击,打他个措手不及。但是,这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武艺,还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派谁去呢?对,就让儿子李敢去率队冲锋。此时此刻,李广当然没有忘记出征前夫人的千叮万嘱,要他好好照顾儿子。可是,大敌当前,大丈夫马革裹尸在所不惜,又怎能吝惜儿子而耽误大事呢?

李敢不负父命,率领骑兵直插敌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入重围,旋而平安归营。一归营,李敢就提起嗓门大声说:“匈奴骑兵没什么可怕的,很好对付。”士兵们早已被李广亲派爱子冲锋陷阵的行为深深感动,又看到李敢冲锋杀敌,顺利归营,士气大振。李广趁势命令军士们背向里、脸朝外,摆成圆阵,剑拔弩张,严阵以待,摆出一副决一死战的姿态。他命令军士拉满弓、上紧弦,瞄准目标,引而不发。自己则拉开那张著名的大黄弩弓,嗖嗖地一连射杀了好几个冲在前面的匈奴副将。

经过一天激战,汉军已经所剩不多。李广却始终镇定自若。士兵们看到他与往常一样,心里踏实多了。吃饭时,李广等到士兵们人人有水喝,个个吃饱饭后,才开始喝水、吃饭。这使士兵们深受鼓舞,无不下决心再战。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匈奴骑兵就利用优势兵力,发动猛攻。可汉军士兵个个奋勇,顽强抵抗。正在危急关头,张骞率大军赶到。匈奴见大势已去,匆忙撤退。

就这样,在众寡悬殊的战斗中,李广以巧妙的指挥才能和身先士卒的战斗精神赢得了时间,避免了全军覆没,牵制了匈奴兵力,为河西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陷入敌阵后,李广临危不乱,不顾夫人的叮嘱,派出亲子偷袭敌军,大大地鼓舞了将士。等到进食时,李广等将士都有饭吃后,才开始吃饭,如此以身作则,爱戴将士,将士们岂有不誓死效命的道理?因此,太史公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为人正直的领导干部,即使不下命令,下属也会照他的话去执行;那些自身不正的领导干部,即便三令五申,也无人响应。

作为领导干部,如果待人失当、亲疏不一,则会在不知不觉中重用某些不该得到重用的人,而冷落了一些骨干力量,直接影响领导者自身事业的全局发展。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受众人欢迎并具有凝聚力的领导者,就应该对所有下属一视同仁。

身为领导干部,要比员工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血,以身作则,才能赢得下属的心。这一点,日本经联会前会长土光敏夫就是一个成功典范。

1956年,土光敏夫出任东芝电器社社长。当时的东芝人才济济,但由于组织太庞大、层次过多、管理不善、员工松散,导致公司绩效低下。

土光敏夫接掌后,立刻提出了“一般员工要比以前多用三倍的脑,公司董事则要十倍,我本人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口号,决心重建东芝。

土光敏夫的口头禅是:“以身作则最具说服力。”他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并空出上午七点半至八点半的一小时,与员工一起动脑,共同讨论公司的问题。

为了杜绝浪费,土光敏夫还借着一次参观的机会,给东芝的董事上了一课。

有一天,东芝的一个董事想参观一艘名叫“出光丸”的巨型油轮。由于土光敏夫已看过九次,所以事先说好由土光敏夫带路。

那一天是假日,他们约好在“樱木町”车站的门口会合。土光敏夫准时到达,董事乘公司的车随后赶到。

董事说:“社长先生,抱歉让您久等了。我看我们就搭您的车前往参观吧!”董事以为土光敏夫是乘公司的专车来的。

土光敏夫面无表情地说:“我并没乘公司的轿车,我们去搭电车吧!”

董事当场愣住了,羞愧得无地自容。

这件事立刻传遍了整个公司,大家立刻心生警惕,不敢再随意浪费公司的物品。土光敏夫从点点滴滴做起,处处以身作则,公司所有人上行下效,绩效便逐渐好转。

土光敏夫以要求员工的条令严格自律,处处以身作则,才使得公司上下竞相效仿,从而彻底改变了公司的面貌。领导干部一定要恪守“站得直,行得正”的管理信条,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对于自己都没有做到的律令,怎么能使下属信服,从而去履行你的指令呢?所以,领导者要想使人信服,就要先使人佩服,以实际行动影响人、感召人。

在明朝,朱元璋就是以身作则的榜样。明朝时,茶叶是朝廷和西域人交换马匹的主要物资。为此,朱元璋制定了《茶法》,并在茶叶产地和主要关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管理茶叶贸易事宜,严禁贩卖私茶。

可是,朱元璋的三女婿欧阳伦,仗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目无法纪、贩卖私茶、谋取横财,还怂恿、指使家人巧取豪夺,大量收买茶叶。地方官员对其作为十分不满,意欲告发。而欧阳伦不但不收敛自己,反而仗势欺人,对意欲告发者严刑拷打,逼其屈就。

朱元璋知道后龙颜大怒,查明情况后即刻将自己的乘龙快婿欧阳伦赐死,同时对地方官敕令嘉奖。这件事的处理,朱元璋虽然失去了一个女婿,但他却赢得了天下的人心,使得《茶法》更得以顺利施行。

制定了法令,就要严格执行,这一点,朱元璋丝毫不含糊,毅然对自己的女婿下了斩杀令,结果使法令得以顺利施行。领导干部要求别人易,要求自己难。但是,若领导者自身存在问题,或者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就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自然笼络不了人心。人心不稳,事业不成。因此,领导者行走职场,就要秉持“身正令行”的信条,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2008年,杭州市萧山区检察院副检察长赵桔水,带领同事们在教育系统查处了15人的受贿串案,其中,有5名校长、4名副校长。赵桔水自己是涉案人的学生,平时和老师的关系不错,案子出来后,赵桔水的心里很难受,审讯的时候都不敢去见老师一面。

记者问赵桔水:“面对公道私情,你是怎么取舍的?有没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赵桔水说出了心里话:“事情出来后,我内心十分痛苦。坦率地讲,我也曾考虑过怎样有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但是我想,我如果放老师一马,自己的良心能得到一些安慰,可是这样做了,老百姓还会相信我们检察机关吗?同事们还会上行下效追求公正吗?最后,我决定不能拿法律来折中,只有含着泪,实事求是地把这个案子办好!因为我深深地知道‘顺了人情公道亏,顺了公道人情失’,反贪就是使命,公正就是生命,面对公道私情,我只能放弃私情,选择公道。”

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如果赵桔水敢越雷池一步,底下的人就会上行下效,敢越十步、百步。因此,在法律面前,他选择了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同时他能大公无私,身正令行,言必出、行必果,为下属树立了公正、正直的榜样力量。领导干部若能身正,想搞歪门邪道的下属就会有所畏惧,倘若领导干部身心不正,下属就会拿领导者的话当耳旁风。

领导干部要注重自己在组织中的榜样作用,要清楚自己作为部门或公司的负责人,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所有人的关注,都会影响他人的积极性。在职场上,领导干部只有严格要求自己,起带头表率作用,才能具有说服力,才能增强自己的凝聚力。

坚持原则不动摇

领导者在组织道德标准的树立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领导者的言行举止。如果领导者不坚持原则,那么整个组织也就不会存在道德。

作为领导者,要用实际行动来捍卫自己心中的信念。

格雷戈里·法夫尔是在美国西南部长大的。他父母教育他要有正直的观念,并认识到某些永恒的品德的重要性,告诉他真诚好于虚伪,言行一致好于阳奉阴违,诚实好于道德败坏。正直的品质在那时就在他身上扎下了根。

法夫尔现在是《萨克拉门托蜜蜂报》的总编,并兼任威克宏拉报业新闻部的副总经理。他回忆道:“我父亲开始是一名政治家,后来他涉足商界,买下了这家报社。他把价值观念灌输给自己的孩子。尽管他是一个白人,在密西西比州南部长大,但他成年时期大部分时间进的是黑人教堂。他为人坦率,敢于捍卫自己的信念。我想,在密西西比州他或许是第一个敢于将一个既未被逮捕又不是体育明星的黑人照片登载在报纸头版的编辑。”

这种正直、公正的做法,每天在法夫尔的家里都得到实践。他的一生都保持着对高尚的正直品质的追求。直到如今,他的所作所为以及经营决策都体现着这些观念和品质。对法夫尔来说,无论是在工作之中还是在工作之余,这些是非观念都是极其重要的。

法夫尔曾对别人说:“有三件事情我是不允许别人开玩笑的:我的家庭、我的报纸和我的正直。这绝对不是开玩笑,我是很认真的。你可以在很多事情上指责我,但是我从未在我这一行业中做过任何感到惭愧的事情。我或许做过一些错事,也犯过错误,但我从未做过一件违背自己原则、真正令我感到耻辱的事情。”

法夫尔对职业道德从不含糊。他认为,行动比语言更响亮。多年来,他一直坚持言行一致。他恪守的这些原则也经受了检验。他总是真正使自己的行动与信仰保持一致,哪怕这会使他失去自己喜爱的工作。

他曾经在考克斯报业集团工作了大约14年。1972年,他担任该集团旗下的《棕榈滩邮报》的编辑。这时,公司董事长考克斯先生做出决定,要让他拥有的所有报纸对尼克松竞选总统予以舆论支持。但《棕榈滩邮报》一直对尼克松和越战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并一直认为“水门事件”绝不仅仅是一次窃听行为。法夫尔坚持认为,《棕榈滩邮报》绝不应该刊登有关拥护尼克松的文章,但他无法说服考克斯先生。于是,尽管他当时收入不多,而且还有两个很小的孩子要抚养,但他还是毅然选择了辞职。

法夫尔后来解释道:“考克斯先生有权去做他要做的事,因为报纸是属于他的。但我觉得,如果我继续在那儿工作,那将是对自己的背叛,因此我决定辞职。同样,当鲁佩特·莫道奇买下《芝加哥太阳报》的产权时,尽管我当时任该报的总编,但我还是辞了职,因为我不愿为他这种人工作。虽然这种选择对我的家庭来说是不明智的,但我的妻儿都支持我。因为,这才是他们心目中的法夫尔。”

显然,坚持原则的信念一直影响着作为领导者的法夫尔。他不会为了公司的最大利益就轻易将不轨行为合理化。当他在经营中处于困境时,他就会意识到自己在做出每一个经营决策时,实际上都会涉及正直问题。每做出一个经营决策或个人决策,对坚持原则的他来说,都是一次艰巨的考验。

言必有信,言行一致

人们常说“做事先做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中国的孔子很早就把诚信提到了“民无信不立”的高度。企业要想基业长青,就需要企业的领导者以诚信来领导团队,以诚信来与合作伙伴合作。因为,只有诚信才能做到公正待人,才能赢得永远的客户,赢得下属永久的信赖。

中国有句古话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意思是指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就要算数,不能再咽回去,做人不能食言。作为领导者,对下属言出必信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做人的信誉时刻不能丢。如果你的下属有出尔反尔的时候,那么你就要及时地对他这种行为给予批评并适当点拨。一个真正有能力的领导从来不说废话,他的每一句话都有一定意义,无论是一开口就切中要害,还是力图使每一句话都具有参考价值,他们都遵循一个原则——言必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