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学曾国藩 做事要学胡雪岩
23322200000038

第38章 管理有道,善于用人(2)

胡雪岩所谓的“大小由之,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就是要根据人才的特长和专长,为他们分配适当的职位,使其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同时还能为自己创造效益,减少不利因素的发生。如古应春懂洋文,从小在洋行长大,所以十分了解洋行内部的事务和洋规矩和礼仪,胡雪岩便在与洋人有关系的生意上,如生丝销洋庄、贩运军火等运作上重用他,甚至完全倚重他;老张为人本分,做事踏实,而且很仗义,所以让他做生丝行老板;尤五掌握着漕帮势力,而且十分熟悉帮会中的情况,所以,胡雪岩就让他主持杭州经松江到上海一路的丝、粮水运;陈世龙头脑灵活,而且悟性高,胡雪岩就安排他做生丝生意方面的帮手,还要求他学外语,以便将来和洋人打交道;朱福年出身朝奉世家,精通典当行业,胡雪岩就让他做典当行的主事;黄仪原来是丝行的档手,为人十分精明,而且文字功底极好,所以,胡雪岩就安排他做自己身旁的文书。这不都是知人善任吗?

话说至此,胡雪岩身边的人才很多,但是,如果胡雪岩只会识别人才,而不重用人才,或是将这些人才的分配不得当,没有做到因才施用的话,恐怕对他的事业也不会有什么好处,反而很有可能还会阻碍其事业的发展。

人才的选拔是重要的,但是给人才寻找到合适的位置同样是至关重要的。胡雪岩正是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给他们安排了合适的位置,使他们充分发挥出才能,从而造就了自己的成功。

用人也需疑人

常言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用人还是要适当地“疑”。胡雪岩后来说:“对小人的失察和放纵,就会毁了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家业。”此话不无道理。从胡雪岩的识人观来讲,确实能够体现出仁厚和宽容的一面,这也是他能够招揽到许多良才、贤人的主要原因。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胡雪岩的识人观中也有缺点和隐患,那就是很容易放纵小人。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由此可见,一旦放纵或是失察,小人就必定会给自己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实际上,胡雪岩最终失败的直接导火索——阜康钱庄的破产,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阜康钱庄是胡雪岩白手起家置办起的第一个家业,后来因为生意忙,所以阜康钱庄就由宓本常负责。胡雪岩重用宓本常就是看中他头脑灵活,是一个经营好手。胡雪岩用人信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自从宓本常接手阜康钱庄的生意以后,胡雪岩就将全国分号的大权交给他管理。

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胡雪岩得知自己苦心经营起来的阜康钱庄出现了问题,而这个问题就出现在自己一直深信不疑的宓本常身上。

一天上午,胡雪岩一改往日前呼后拥的出行排场,独自到了一家茶楼,并找了一个清净的雅间坐下来,一边品着茶香,一边想着心事。后来,沉思的胡雪岩被旁边雅座的几个人的谈话惊醒了。

“你们知道吗?最近吴淞口出大事情了。”

此时,最先提问题的那个人清清嗓子,继续说道:“外国人倒是没打进来,不过这件事情也挺有意思的。”

久在官府当差的人,其说话语调都有些慢条斯理,好像在故意吊人家胃口。很显然,他这个目的达到了,因为不仅他身边的茶友让他讲讲,就连胡雪岩这样特意寻清净的人也对他的话产生了兴趣,暗想:“有什么事情能比外国人打进来还有意思呢?”

此时,茶室的人已经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混杂状态下,胡雪岩隐约听见“南北货”之类的话。所谓的“南北货”,就是指把北方的特产运到南方,再把南方的货物运往北方,这一南一北的周转之后,商人就可以从中赚取巨额差价。在当时的贸易中,“南北货”是以高风险、高利润著称的,需要雄厚的资金做依托,否则根本做不成。此外,因为南北方所经路途遥远,有着不可预测的风险,因此,这种生意是不能轻易涉足的。向来对生意敏感的胡雪岩又怎么能够轻易放弃这类消息呢?他很想知道是谁这么有胆识和财力,敢于承受这等风险。

隔壁的谈话声越来越大,大家的兴趣好像被刚才那位官差的话带动起来了。那边热闹地讲了半天,胡雪岩才听明白一点端倪:原来,昨天下午有三艘做南北货的船只在吴淞口外遇到风暴沉没了。

胡雪岩听到这儿不由得心一惊,心想,这足以证明贩运南北货的老板其实力是不容忽视。但是,令胡雪岩疑惑的是,自己在沪杭这么久,全国的大商家没有几个不认识的,竟然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时候有人做南北货的生意。百思不得其解的胡雪岩只好先摒弃疑问,耐着性子听那官差将话讲完。

此时的话题已经转移到三艘船上的货物上,胡雪岩隐约听见有东北的千年人参王、尺长梅花鹿茸等,都是些奇珍异宝。听得胡雪岩也暗自咂舌,心想:“这位老板的实力真是非常了得,如果以后在上海遇见这位对手,一定要万般小心才好。或者干脆来个强强联合,使得生意越做越顺手。”

此时,大家都纷纷猜忌起来,但是所有人最关心的还是三艘船的主人是谁。话说到这里,刚才的那位官差说:“可这属于官场机密,不能轻易说出来。”大家的兴趣早已被官差勾起,岂能容他不说?官差为了挽回面子,迫不得已地说:“这三艘南北货的货主叫张连顺。”

“张连顺?”

“这个人是谁?”显然,大家对这个答案都不是很信服,因为有几个人已经开始怀疑这个消息是真是假了。胡雪岩也渐渐地失去了耐心,认为这位官差是在演绎一场无聊的闹剧,于是决定起身就走。

面对大家的质疑声,官差说道:“也好,今天我就让你们明白明白!”此时,胡雪岩刚要起身结账,只听见隔壁官差一拍桌子说道:“其实,这个张连顺只不过就是个幌子,真正的大老板,是连顺的表哥……”

“表哥?”一帮人追问着,胡雪岩此时也不由得重新坐好。

此时,官差又故意地清了清嗓子,然后一字一顿地说道:“其实,这个张连顺的表哥就是——阜康钱庄的主事宓本常。”

听见这句话,胡雪岩差一点从椅子上摔下来。隔壁雅间的听客也是唏嘘不已,然后纷纷议论着什么。此时,胡雪岩已经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了,他的第一个反应,也是唯一的反应就是宓本常欺骗了他,而且一定是在钱庄的账目上做了手脚。此时,胡雪岩只想马上赶到阜康钱庄,找到宓本常,查一查出入账目。因为如果三艘船只货物的主人真是宓本常,那么,毋庸置疑,他的资金只能来自阜康钱庄。因为胡雪岩对宓本常的经济实力再了解不过了,凭借他能够调动起来的财力而言,连半船南北货也搞不来。

想到这里,胡雪岩便觉得有点头晕,勉强站起来结了账,然后踉踉跄跄地朝着阜康钱庄走去。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愿意回到自己的钱庄,甚至有些害怕进入自己的钱庄,因为他已经预感到这个不祥的事情是真实的。

踏进阜康钱庄的第一步,胡雪岩便发现了宓本常没有像往常那样谈笑风生,而且脸色看起来有些不大对劲。要是在平常,胡雪岩一定不会在意,但是刚在茶楼听到那样的消息,胡雪岩不可能不将宓本常的脸色与沉入海中的三条船联系起来。

胡雪岩毕竟经历过大事,他佯装漫不经心地问道:“本常,近来阜康的账目怎么样啊?”说话之间,胡雪岩敏锐地注意到宓本常的眼珠非同寻常地动了一下。此时,胡雪岩的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因为他知道不幸被言中了。

此时,宓本常很自然地拿出阜康钱庄的收支账簿,然后恭恭敬敬地放在胡雪岩面前,说道:“请大先生过目。”

胡雪岩点了点头,然后很随意地翻了翻账目。从目前来看,胡雪岩从账簿上大致能推算出宓本常挪用阜康库银的数目,大约有七十几万两,而三艘船上的货物价值大概就有60万两,显而易见,这60万两是名副其实地打水漂了。

俗话说“家贼难防”,胡雪岩的前车之鉴足以让后人谨记教诲。所以,要切记:用人也需疑人!

充分了解下属意愿

想建功立业的领导者,就需要下属的鼎力相助和拥护,这就要求管理者要了解下属的意愿,做到投其所好,如此才能管理好下属,让整个团队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一日,左宗棠登门找胡雪岩议事,开门见山地说:“雪翁,你要帮我想出个妙招,治理一下那帮蠹吏!”胡雪岩不知左宗棠所指的“蠹吏”是什么,左宗棠解释道:“就是京里户部与兵部的书办。”

左宗棠说:“户部与兵部的书办,希望早日肃清长毛,也好有发财的机会。现如今李少荃的淮军长驱西进,与冯子材汇合,经丹阳驰援曾九,看起来可以在江宁吃粽子了。”

胡雪岩脱口而出:“没有那么快吧!”

左宗棠十分不悦地问道:“何以见得?”

胡雪岩听出了他的话外音:“莫非论兵法,我还不如你?”此时立即改口说:“大人用兵料事如神,我只是瞎议论,想着李中丞未必肯带兵西进。因为他不会笨到去分享曾九帅一心想独揽的大功。”

“啊!原来你也是这么想的。”左宗棠附和了一声。然后继续说道:“我先前就是这样认为的,只不过没敢肯定这个想法。”

“事实上,这也是明摆着的事实。江宁合围,外援断绝,城里的存粮一旦完结,长毛也就完了。依我看来,在夏秋交际之时,就一定可以成功。”胡雪岩说道。

“那时估计就已经为时已晚了,你先看看这个……”左宗棠随即拿出一封信递给胡雪岩。信笺大意为兵部与户部的书办,眼看洪杨肃清在即,要办军费报销,雇了很多书手,备办笔墨纸张。专程南下,就地为湘淮两军代办报销。

左宗棠说道:“我们只需按照惯例奉送‘部费’即可,其余的事情先不用管。”

“这个主意倒是不错,”胡雪岩点着头说道,“只不过这笔‘部费’可观,我曾经替殉节的王中丞经手过,至少要百分之二。”

“这也是我想和你商量的事情。我共用过7000万两银子,照例奉送要求,需要20万银子。我哪里有这么多闲置的银子,即使有也不愿意塞狗洞。你想个法子打消它!”

“打消倒是容易,但恐怕会后患无穷!请大人再慎重考虑一下,花些时间与这些人打交道。”

左宗棠不以为然地说道:“不,我的意思是说根本不办报销。再者,户部也没有资格向我要账!”

左宗棠的话有些霸道,对此,胡雪岩不以为然,只好选择沉默不答。见胡雪岩不讲话,左宗棠就催问道:“雪翁,有何高见,请指教!”此时,胡雪岩回答道:“这不是大人一个人的事。”

“这倒是,但我也脱不了干系和麻烦呀。”左宗棠说。

“就是麻烦,也不会比两江来得大吧!”胡雪岩感叹道。

左宗棠眼前忽然一亮,说道:“你的意思是说,策动曾相(曾国藩)去顶?”

胡雪岩说:“如果曾相出面去争,比较容易见效。”

“我也曾这么想过,但是曾相胆小如鼠,忧谗畏讥,最近朝廷还想另选亲信大臣,这时候,曾相怎么肯大张旗鼓地奏请免办报销?”左宗棠不解地分析道。

“难就难在这儿,”胡雪岩说,“军务尚未告竣,如果贸然奏请免办报销,反会节外生枝,或许还会惹起无谓的麻烦和猜疑。”

“可是消弭隐患,需立即动手,如果书办勾结司员,再说服堂官,如果一经定案,要打消就很难了。”左宗棠推测着说道。

“如果书办勾结司员”这句话触动了胡雪岩的思路,于是,他说:“既然如此,不妨在第一关就拿书办挡回去。”

“好!但是,怎么个挡法呢?”

“大事书办是不能做主的。如果司官给他们泼一盆凉水的话,到关键时刻我们再挺身而出讲几句公道话,户部堂官亦不能不听。”胡雪岩解释道。

“此话有理,但是,去哪找寻一位明大体、有胆识的户部司官?”左宗棠疑问道。

“其实,只要这位司官是个唯利是图的人,到时候,自然会为我们挺身而出的。”

左宗棠说:“雪翁,你技高一筹啊,听你这语气,好像有了最佳的人选。”

“王文韶怎么样?他处事圆滑,人缘上佳,而且户部左侍郎沈桂芬是他乡试的座师,很关照这个门生。”

“这种事情,只有耿直的人才肯做,像他这种圆滑的人会做吗?”

“大人分析得不无道理,所以只能暗中托他疏通,他应该会为自己的前程考虑的。”

“何以见得?请雪翁详细说明。”

胡雪岩说:“以王文韶的才能,短时间之内在京城中是不易升官的。如果外放做个三两年知府,就可以升职做到道员了。”

胡雪岩的用意,左宗棠当然能够心领神会,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做外官要靠督抚。督抚可以以“才不胜任”等理由,奏请“请京任用”,以此推翻朝旨。由此可见,如果王文韶想做外官,必须先要与督抚结缘。

如果免办报销成功的话,王文韶会得到很多好处,首先,湘淮两军将领都会十分感激他;其次,天下所有的督抚都会报答他的恩情,这可谓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日如果王文韶分配到这些省份做外官,岂有不照顾的道理。

此时,左宗棠豁然开朗,心想:“如果王文韶懂得利用这个机会,一定会普结天下督抚之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一条屡试不爽的锦囊妙计,同样适用于社交中。求人办事之前,先了解对方的意愿,这样就可以投其所好,牵着对方的鼻子走,而且他还会心甘情愿地配合你。反之,如果你利用强权,或是其他方式迫使对方按照你的意愿行事,效果自然不会很理想,因为他不会很积极、很卖力地为你做事。所以,求人办事之前,首先要“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