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同时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强项,不能用一种才能去否定另一种才能,更不能因为有一己之长就笑彼之短,或是自诩为无所不能,这是做人、做事最忌讳的事情之一。
顾全大局的人必然要量力而行。俗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即有多大力用多大力,反之,则会过犹不及。所以,成大事者必须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遇事量力而行。在实力不足时,能够韬光养晦,假以时日必会有一番成就。
正视个人的能力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是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生意都必须正视的问题。
胡雪岩第一笔销往洋庄的生丝生意,虽然运作成功,但是算下来却还有1万多两银子的亏空。在商言商,生意人做生意的第一目的便是获利,如果忙来忙去,到头来只剩下“亏空”二字,毕竟会不甘心。
毋庸置疑,胡雪岩是个经商奇才,但是他没有恃才傲物,而是一个识大体、谦虚谨慎、能够自我反省的人。胡雪岩认为自己身上肯定有很多处毛病和不足,所以他向古应春讨教。
古应春是个直言不讳的人,他针对胡雪岩做事不专一,什么事情都想做等问题,给予这样的评价:“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你经手的事情到底太多了,眼前看来好像面面俱到,未出纰漏,其实是不是漏了许多机会,谁也不得知。”
胡雪岩的商业头脑不得不令人佩服,他不仅能力超群,而且本事也过人,所以,不甘寂寞的他又怎么能够仅限于钱庄的单一生意呢?他想做的事情很多,在钱庄的时候先想到了做生丝生意;做生丝生意又想到了开药店;然后又层出不穷地想到军火、粮食、典当……
胡雪岩确实是个能人,在打理自己众多生意的同时还办理了许多生意以外的事情,比如解决浙江漕帮与松江漕帮的纠纷,为古应春与七姑奶奶的婚事出谋划策,帮助郁四解决家庭矛盾等。当然,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于胡雪岩的生意也有一定的好处。虽然,他经手的事情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但是他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在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难免会错过一些其他机会。
胡雪岩的精力很充沛,从他涉猎过的行业种类就可以见得。但是,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智者也难免会有百密一疏的时候。胡雪岩也不例外,而且他的失察疏漏还出现在极其重要的地方和关键时刻,所以最终毁掉了他苦心经营起来的整个商业帝国。这个致命的疏忽就是——对上海阜康钱庄总号“大伙”宓本常的失察。
胡雪岩识人向来很精准,对于宓本常这个人,他一直很看重,否则也不会将自己的钱庄交给他管理和经营。宓本常经营钱庄确实是一把好手,但是聪明人往往不甘于平庸,受利益的驱使,宓本常渐渐地变成一个胆大妄为之徒。
宓本常看到胡雪岩有着富可敌国的家产,便产生了“大丈夫不当如是耶”的念头。他想凭借阜康钱庄“大伙”的便利职位,暗中调动阜康的银两来做自己的生意。常言道:“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宓本常基于这个不正的想法,再加上嫡亲表弟陈义生的怂恿,居然真的挪用了阜康钱庄的资金,交给陈义生去做南北货的生意。
为了掩人耳目、中饱私囊,宓本常想瞒天过海骗过所有人,甚至有意破坏胡雪岩收买缫丝厂的计划,明处掣肘,暗处破坏,还故意放出口风说:“胡雪岩并没有意向办机器缫丝厂,只不过是古应春在生意上拉了亏空,所以想到通过买空卖空,意图无中生有,弥补生意上的空缺。”
与此同时,宓本常还故意挑唆出售缫丝厂的老板,让他们另寻买主,甚至连胡雪岩交代收购倒闭的机器缫丝厂需要多少就开出多少的款项,他也敢拒绝支付。古应春秉承胡雪岩的意旨,找宓本常开收购机器缫丝厂的银票,但是宓本常不仅拒不支付,而且还冷嘲热讽,语多不恭。
事实上,导致胡雪岩最终破产的原因就是收购机器缫丝厂计划的失败。胡雪岩称“收买机器缫丝厂”是死中求活的“仙招”,也是与洋商抗衡的最关键阶段。就是因为宓本常从中阻挠,才使胡雪岩失去了最好的翻身机会。在与洋商的抗衡中,胡雪岩终因力不能及,彻底失败了。在挤兑风波中,又因为宓本常没有采取得当的措施,加速了挤兑风潮的爆发。
其实,宓本常的变化也不是瞬间的,而是早有前兆的。如古应春曾向胡雪岩提及,宓本常向自己逼还借款。显而易见,此时的宓本常已经与胡雪岩离心离德了,因为连胡雪岩生死之交的朋友都可以相逼,难道不是很明显的苗头吗?
宓本常一切不良行为的苗头,都因为胡雪岩的失察或无暇顾及,轻而易举地被放过了,以致留下了极大的祸患。虽然胡雪岩在挤兑风波之后才明白事情的原委,一想起宓本常,他就“恨不得一口唾沫吐到他的脸上”,但为时已晚,受苦的只有自己,也只能是徒唤奈何。
胡雪岩的失察远不指阜康钱庄这一件事情,他的典当行本来按照已有的“架本”,不图赚钱,一年也有50多万两银子的收入。就连胡雪岩自己也明白,如果能够精心策划、管理典当行,那么,仅凭这一项生意就可以使他立于不败之地。但又是因为胡雪岩的无暇顾及,才为惯于作弊弄假的唐子韶留下了掉包营私、侵吞当货的机会。胡雪岩曾说自己的当铺是“穷人的钱庄”,但正是因为唐子韶捡到了胡雪岩的漏洞,不仅没有实现胡雪岩开当铺的初衷,还使得胡雪岩每年损失30多万两银子。
一个人的精力即使再充沛,也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经手管理的事情太多,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纰漏,但事实上,在不知不觉中就丧失了很多机会。就像胡雪岩在钱庄上对宓本常的失察,在典当业上对唐子韶的疏漏,都是因为他管理的事情太多,而且生意场面又太大,致使他实在顾不过来才发生的危机。
失察和疏漏的地方往往是不良后果的原发点,由于生意场上的运作是环环相扣和相互牵连的,所以常常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不良后果。
所以,任何生意人都要时刻提醒自己:能力有极限,要认清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
争气还是赌气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所以,有些人会为了争一口气就义无反顾地“赌”上全部家当。这样一来,就使得“争气”演变成“赌气”。
胡雪岩为了控制生丝市场,稳定物价,于是就大量地囤积生丝、茧。到他破产倒闭的前一年,用于囤积生丝的资金已经高达2千万两白银。但是,这一年,销往洋庄市场的生丝物价也不景气,上海一级生丝的价格为17先令4便士,而伦敦生丝市场的物价仅为16先令3便士,两者有1先1便之差。
赔本的买卖谁都不会去做,像这种高价进、低价出的生意更是如此,洋商是绝对不会笨到这种程度的。所以,洋商购买生丝的价格并不高,而胡雪岩又不愿意低价出售,双方就这样僵持不下。胡雪岩因为囤积生丝过多,致使资金出现了周转不灵的问题。而此时,胡雪岩又绝对不仅不同意以低价转让兑现,反而还要再投入些资金囤积丝、茧。
从生意角度上讲,胡雪岩这一决策可谓很有技巧性。通过推理,胡雪岩判定洋商之所以压价,主要是想逼迫他脱货求现,从而买进便宜的生丝;其次是因为市场上还有货,所以不急于购买他手上的生丝。通过分析,胡雪岩得出,他不仅不降价,而且还要加大资金投入,佯装一种高姿态,主要目的是想让洋商知道两点:一是,我胡雪岩不急于脱货求现;二是,大量购进市场上剩余的生丝,打消洋人的念头。如此一来,洋人买不到生丝,自然会乖乖找上门来,这样也就更是奇货可居了。
除此之外,胡雪岩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与洋商、朝廷争一口气。洋商到中国来买生丝,本来商人都是自负盈亏的,其利益的盈亏与政府毫无关系,但是,洋商的政府会出面要求中国政府降低捐税,以减少洋商投入的成本。而胡雪岩现如今经营的销往洋庄的生丝生意,就是想与洋商一较高下,分出个胜负输赢来。但是,中国封建政府不仅充当看客,而且还有人冷嘲热讽地扯后腿,说这场战没法打。即便清政府不支持胡雪岩的做法,但是胡雪岩依旧认为这场仗非打不可。
胡雪岩对古应春说:“我胡某人自己觉得同别人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明晓得打不过,我还是要打。而且,我要争口气给朝廷看,叫那些大人难为情。”
一个自诩为只知道“铜钱眼里翻跟头”的生意人,却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豪言壮语,胡雪岩的气魄、胸襟确实令人感动不已。但是,从商业的角度讲,胡雪岩却犯了兵家大忌——商家不可意气用事,不可赌气而战。
赌气同争气原是一码事。会赌气的就是争气,不懂争气的就变成赌气了。这话不无道理,但是追根求源,争气与赌气并不是一回事。如果不计后果地争气,就会不顾任何条件地意气用事,这样就不是争气,而是赌气的表现。
争气一般要符合两个标准:一是,争气要有可以一争的条件和争之能胜的手段;二是,争气还要有争之必胜的时机。如果这两条标准都符合,那么,则可义无反顾地与敌人一争高低。反之,如果这两个条件都不符合,明知道打不赢还要打,就是赌气的行为。